郝鵬展
地標建筑與城市傳播*
——以唐代長安大雁塔為例
郝鵬展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集中體現(xiàn),對城市傳播的研究是目前城市學和傳播學等學科面臨的共同課題。作為城市傳播研究的延伸,歷史城市傳播已成為城市傳播研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研究以大雁塔為中心的地區(qū)在唐代長安城信息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和功能,分析地標建筑作為歷史城市傳播核心的原因。大雁塔不僅是唐長安城中軸線上的文化坐標,而且是城市傳播的重要節(jié)點。圍繞大雁塔形成了唐代長安獨特的城市文化傳播景觀,塑造并深遠影響著唐代長安城的城市意象。
大雁塔;城市傳播;唐代;地標建筑
傳播(communciation)一詞的表意極其豐富和廣泛,有交往、交流、交通、通訊、傳遞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強調通過一種行為有意或者無意地對目標群體施加影響,從而形成一種互動狀態(tài),建立起一種共享機制,達到一種共享效果。因此,傳播在本質上是指“與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識”,是社會關系的一種體現(xiàn),是人類社會共享世界的一種有效方式,是人類社會表達和傳遞意義的情感的有效途徑,也是人類社會確定自我、實現(xiàn)身份認同的積極工具。
城市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發(fā)展和價值實現(xiàn)的最高成果和偉大實踐,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不斷疊加、改造和延續(xù)的活的生命體。人類發(fā)展的動力系統(tǒng)可以簡要地概括為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這三個層次織就而成的嚴密而復雜的交換行為和作用方式。而場所是人類社會各種交換行為和作用方式得以進行的空間載體。不僅如此,場所的功能演變和演繹又進一步影響了人類社會交換行為和交換方式,甚至成為催生人類社會交換行為和作用方式發(fā)生變革的重要因素。城市由人類創(chuàng)造并得以迅速發(fā)展,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其作為人類社會各種交換行為合作用法,其超強的功能優(yōu)勢得以不斷優(yōu)化。
城市傳播對于城市發(fā)展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促進力量。人們通過傳播活動傳遞城市價值,人們通過城市內外各種傳播渠道識別一座城市的歷史和現(xiàn)實。城市傳播通過市政組織、企業(yè)、非政府組織、現(xiàn)代傳媒以及市民五大傳者群落的活動來構成,五者之間是角色相互重疊、影響相互滲透、動力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整體,構成了一個群落化的生存體系。
對于歷史城市傳播而言,城市傳播有兩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作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城市文化或遺產(chǎn),研究在當前的媒介技術空前發(fā)展的城市空間如何繼承、發(fā)揚和傳播,如何將新興的文化產(chǎn)業(yè)置于城市遺產(chǎn)的物理空間,將歷史遺產(chǎn)的物理空間價值置換成另一種具有獨特個性的文化空間。二是作為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的母體,古代城市空間的資源、信息、文化以及社會觀念是如何在當時的條件下進行傳播的,信息流是如何在城市中產(chǎn)生、擴散和影響受眾的。
為做此方面的嘗試,本文以唐代大雁塔為例,從西安唐代大雁塔的功能轉換入手,試圖以大雁塔這一獨特的城市坐標研究特定歷史時期城市傳播是如何進行的,以期對歷史城市傳播研究做一管窺。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自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在佛教文化、科舉文化、園林文化上都占據(jù)重要地位。大雁塔不僅是唐代長安城三大譯經(jīng)場所之一和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而且是唐代皇帝、官僚士紳、文人雅士、廣大市民開展各項娛樂活動的首選之地和唐代中和、上巳、重陽三大節(jié)令以及每年新科進士慶祝及第后的曲江宴會和雁塔題名的舉行地,更是唐代長安城最大的園林風景區(qū)的核心。
2.1 大雁塔的變遷過程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創(chuàng)建于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在唐長安城南晉昌坊隋代無漏寺舊址上,為紀念其亡母文德皇后,報答慈母的養(yǎng)育恩德建造了一所愿寺,故名“慈恩寺”。這里地處長安城南風景秀麗的晉昌坊,其南望南山,北對大明宮含元殿,東南與風光明媚的曲江相望,西南和景色旖旎的杏園毗鄰,不但能在每天上朝時遙而望之,而且也合太子“挾帶林泉,各盡形勝”之意。
大慈恩寺建筑規(guī)模宏大,占據(jù)唐長安城晉昌坊半坊之地,面積近四百畝,有十多個院落組成,各式房舍1897間,是唐長安城最宏偉壯麗的皇家寺院。寺院建成后有三百多僧人主持宗教活動,后禮請西行求法 歸來的玄奘法師任大慈恩寺主持。玄奘法師在此翻譯佛經(jīng)、弘法育人11年之久,并與弟子窺基共同創(chuàng)立了佛教的法相唯識宗,大慈恩寺也成為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祖庭。現(xiàn)在的大慈恩寺為明代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在原寺院西塔院基礎上陸續(xù)修建而成的,占地76畝多,寺院山門內,鐘樓鼓樓對峙,中軸線上主體建筑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jīng)和藏經(jīng)之處。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jīng),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jīng)本散 失,兼防火難”,并妥善安置經(jīng)像舍利為由,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擬于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一是安置、保存從西域請回來的經(jīng)像,以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二是借之以顯大唐國威;三是作為釋迦牟尼佛的故跡垂世,供人瞻仰。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規(guī)劃的石塔總高三十丈,工程浩大,難以促就,又不愿法師辛勞,恩準將大內、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衣物折錢資助慈恩寺西院建筑五層磚塔。[1]塔為方形塔基,面寬各140尺;塔形仿西域(印度)樣式,不循中土舊式;共為五級,包括相輪、露盤在內,總高180尺;每層中心皆有舍利,凡一萬余粒;最上層以石為室,藏經(jīng)像;塔下層南外壁有兩碑,左為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右為唐高宗李治在東宮時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記》,兩碑皆為尚書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書寫。慈恩寺塔自此成為長安城內、乃至大唐帝國的一處著名勝跡。
因大雁塔是磚表土心,經(jīng)過若干年風雨剝蝕后,塔身逐漸塌損。到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塔增至十層[2]。唐以后,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獨存。
公元931年,五代后唐時期對大雁塔進行改建修葺,降至七層[3]。后來西安地區(qū)發(fā)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明朝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604年)在維持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外表完整砌上60厘米厚的磚包層[4],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為現(xiàn)今所見的大雁塔。
2.2 大雁塔的功能轉變
唐代以大雁塔為中心的區(qū)域在長安城市布局的功能上有著不同的作用。它是唐代長安城集佛經(jīng)翻譯場所、雁塔題名場所、節(jié)俗游賞場所、戲場游樂場所以及懷古憑吊場所于一體的長安城地標建筑。
由于大雁塔從建造起就與千古一僧的玄奘大師緊密聯(lián)系,這里成為了玄奘譯經(jīng)弘法的地方,也成了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發(fā)源地,其傳播佛教思想、弘揚佛教精神、樹立民族魂魄的功能一直傳承千年。
同時在唐代長安城,大雁塔所體現(xiàn)的不僅是單純的宗教文化,同時也與世俗文化密切相關。在唐代長安城,大雁塔與鄰近的杏園、曲江池、芙蓉園、樂游原一起,共同組成了唐都長安最大的園林風景區(qū)。唐代新科進士曲江游宴之后的雁塔題名就在此處舉行。唐代科舉進士及第被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是士子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放榜后,新科進士都會集體登臨大雁塔,將同年進士的姓名、登第年月題寫于塔壁上。雁塔題名從唐中宗神龍年間(公元705年-707年)開始,“神龍以來,杏園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題名,同年中推善書者紀之”[5],進士登科皆賜游江上,題名雁塔,遂為故事。經(jīng)五代宋元的沉寂,至明清又沿襲唐代傳統(tǒng),中舉者題名刻碑于塔旁。自古及今,人們皆以雁塔題名作為文人的光榮和驕傲,成為我國古代一大文化盛事。
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地理位置和文化傳統(tǒng),以大雁塔為中心的區(qū)域成為唐代長安城信息制造的匯集地和信息傳播的發(fā)源地。
3.1 大雁塔成為唐代佛教文化的傳播中心
慈恩寺雖為皇家寺院,但本來就是佛家高僧云集之地,寺廟落成之際,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別請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臨行道”[6],加之玄奘法師自弘福寺移就該寺繼續(xù)從事佛教經(jīng)典翻譯工作。并充上座,譯經(jīng)弘法,因此就在此地形成了唐長安城最大的佛學文化基地。慈恩寺成就了許多高僧,如辯機、道宣、窺基(玄奘弟子)、神昉(玄奘弟子、新羅高僧)、普光、慧沼(淄州大師)、智周、善導(凈土宗的創(chuàng)始者)、元果、義福(禪宗)、道進(律學)、造玄(密教)、宗睿(日本)等,不僅使法相唯識宗得到了弘揚,而且也不斷吸收容納凈土宗、禪宗、律學、瑜伽密法、南宗禪法、天臺止觀學說、地藏法門、秘密法門等其他宗派學說,成為唐代長安城最具盛名的佛學基地,吸引著中外佛學人士前來瞻仰和參悟佛法。
唐時上至皇族貴胄,下至平民百姓,許多人在此受戒,使大慈恩寺成為更富盛名的佛教文化發(fā)源地。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十月,玄奘病愈后接入宮中。當時皇后有身孕,求皈依三寶,請垂加保佑。玄奘認為,圣體必安無苦,所懷若男,建議平安之后,愿聽出家。至十一月,皇后病愈,并平安降生,果為男嬰。玄奘號為佛光王,滿三日后,披著法服,制立法名,授以三歸,列于僧數(shù),紹隆像化。至十二月滿月,高宗敕準為佛光王剃發(fā)出家。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正月,瀛洲刺史賈敦賾、蒲州刺史李道裕、轂州刺史杜正倫、恒州刺史史蕭銳在京,公事之暇,相與參見玄奘,請受菩薩戒。玄奘即為他們受戒,并為其廣說菩薩行法,勸其盡忠愛民。
3.2 大雁塔成為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據(jù)點
唐代長安城是文人匯集之地,大雁塔不僅成就了雁塔題名的千古佳話,而且也成為了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據(jù)點。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全唐詩》保留下來的直接描寫大雁塔或者慈恩寺的詩歌就有100余首,如果加上間接描寫的將會更多。毋庸置疑,以大雁塔為中心的地區(qū)已經(jīng)成為唐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重要地點。特別是雁塔題名,所謂“雁塔攙空映九衢,每看華宇每蜘蟵。提名盡是臺衡跡,滿壁堪為宰輔圖”[7]??梢娫谔拼殉蔀槲娜藢W士的理想之地。唐高宗李治不僅修造慈恩寺,而且也多次拜謁,不僅親自寫詩,而且隨行大臣奉和,如《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此外,許多文人學士,如杜甫、高適、儲光義、岑參等一大批著名詩人,都結伴同游慈恩寺,并留下了諸多名篇,如“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8]或登高言志,或臨行贈別,或感嘆世事。
3.3 大雁塔成為唐代繪畫藝術的聚居地和奇花異木的培植地
唐代的慈恩寺不僅詩文薈萃,而且繪畫、花藝也名揚天下。古代寺廟往往以壁畫裝飾,大慈恩寺亦不例外。據(jù)《寺塔記》載,塔西面由著名畫家尉遲乙僧所畫的濕耳獅子,又有花子缽曼殊的佳作,二者皆一時之絕[9]。據(jù)《歷代名畫記》載,唐代著名畫家尹琳、尉遲乙僧、吳道子、鄭虔、畢宏、王維、閻立本、李果奴、張孝師、韋鑾等都在寺院各處作畫,風格各異、精美絕倫[10]。
在唐代,慈恩寺風物最著名的莫過于寺內的牡丹花。[11]史載,慈恩寺牡丹為帝京長安城中的一絕,長安三月時節(jié),兩街看牡丹者甚眾。[12]“長安三月五日春牡丹,奔走車馬。慈恩寺元果院白牡丹遲開半月,故裴兵部璘題詩于佛殿壁上曰‘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先開紫牡丹。別有玉杯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13]。并留下了許多與牡丹相關的傳奇故事,如唐會昌中期,寺僧炫耀其深紅牡丹,他人得知后,權要子弟便前來盜取,留下金三十兩、茶二斤充酬[14]。充分表明慈恩寺在培植奇花異木等方面領唐代長安的風氣之先。
4.1 特殊的政治背景
慈恩寺作為皇家御制寺廟,寺成之時太宗于皇城安福門門樓親自迎送寺僧,高宗親往寺廟拜謁。從眾多的奉和詠吟慈恩寺的詩歌中,能看出慈恩寺在皇城的重要位置,每逢重陽等重要節(jié)日,王公貴族甚至皇帝本人都要到慈恩寺登塔觀景、賞菊酌酒、吟詩唱和。在古代封建社會信息交流渠道缺少,統(tǒng)治階級占有著信息交流的資源,也掌握著信息發(fā)布的主動權,這種與皇室密切聯(lián)系的特殊的政治背景成就了慈恩寺(大雁塔),使之成為獨具特色的信息集中地和傳播源。
4.2 崇高的佛教地位
千古一僧玄奘在此譯經(jīng)弘法十幾年,親自監(jiān)造佛塔,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佛家高僧,孕育了以法相唯識宗為主的佛教新法門。這些承前繼后著名人物的出現(xiàn)本身就是極大的信息源頭,再加上佛寺眾多的僧眾和僧侶的云游傳統(tǒng),就更加強化了以慈恩寺(大雁塔)為核心的文化傳播的速度和廣度。
4.3 獨特的地理位置
唐首都長安城的政治中心在北部的三宮之間,經(jīng)濟中心在中部東市與西市周邊,文化中心在南部曲江風景區(qū),可連成南北軸線,即唐都長安真正的龍脈,或曰城市主軸線。
大雁塔處在唐長安城東南六爻高地上,地勢高亢,視野開闊,北與大明宮含元殿遙相呼應,“南對玉案霧檐諸峰,東枕曲江,與大明宮丹鳳門端若引繩,氣象雄偉,甲于天下”[15],形成以大唐王朝大明宮為中心的一條南北向的軸線。
唐長安城的中軸線是朱雀大街,而后來起到實際作用的南北軸線應該是大明宮含元殿——大雁塔以至南山一線,正位于廣義的龍首原的龍脊之上。含元殿在狹義的龍首原上,其南對慈恩寺大雁塔,基本上以今西安市雁塔路為軸線,向南正對南五臺主峰。
由于長安城獨有的城市地形結構和城市實際的發(fā)展態(tài)勢,使大雁塔不僅成為長安城實際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城市實際軸線的核心。它北對大明宮,南望五臺山,居高臨下,儼然已經(jīng)成為長安城中最重要的地標建筑。圍繞地標建筑形成的雁塔題名這一文化傳統(tǒng),以及詩歌文化、繪畫文化在此地的興盛,都促進了長安城高雅文化的傳播和擴散。這種高雅文化傳播群體必須是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群,他們充當文化的創(chuàng)作者和信息的流傳者。
4.4 優(yōu)越的周邊環(huán)境
慈恩寺在唐代長安城晉昌坊東半部,與唐代長安城風景名勝區(qū)曲江、芙蓉園、杏園、樂游原等比鄰,并成為一體,可以說是長安城東南游勝區(qū)的絕勝之處。
大雁塔當時是唐代長安城中最高的建筑,風景秀麗,正如唐高宗御制《大慈恩寺碑》所述,慈恩寺“卻背邠郊,點千莊之樹錦;前臨終岳,吐百仞之峰蓮。左面把川,水皎池而分鏡;右連九達,羽飛蓋而連云?!派暇┲畡俚亍?,[16]是長安城的風景勝地。除了皇家御制、玄奘弘法,大雁塔又是長安城中的最高點,登臨塔頂能將長安城繁華景象一覽無遺,三秦大地盡收眼底,這使得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這種地理位置和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使得大雁塔成為長安城風景名勝的核心,長期以來游人如織,四海佳賓不斷,這就使信息傳播具有了極大的廣泛性。
歷史城市傳播由于受到時代的局限,因此并不能像現(xiàn)代的城市傳播那樣多渠道、多中心、多元化的影響城市的發(fā)展和城市品牌的創(chuàng)建。但是從以大雁塔為中心的唐代長安城信息文化傳播的聚散分析來看,歷史城市傳播有其獨特的過程和發(fā)展規(guī)律,由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技術條件等局限,它的信息源和傳播途徑都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甚至具體的城市結構都會影響其傳播的過程。
從城市平面結構軸線結構看,唐代首都長安城市的實際軸線為大明宮——東市——大雁塔——終南山,其中大明宮為政治中心、東市為經(jīng)濟中心、大雁塔為文化中心、終南山為精神中心。這種軸線文化中心地位對城市文化和信息傳播作用重大。
從城市立面結構天際線的構成來看,大雁塔是唐長安城的地標高點,北面大明宮南對大雁塔,成為城市最為核心的地標,在古代城市土木結構的建筑水平中,大雁塔成為當時長安城最為高大的建筑,并且成為唐代長安最顯著的城市象征和城市意象。
大雁塔和其所在的慈恩寺,是皇室貴族游宴的落腳點,是受戒禮佛的祖庭地,對于市民百姓而言,則是娛樂休閑的場地,對于舉子士人,則是結交入仕、實現(xiàn)理想的圣地。這種集首都各色群體為一身的地標建筑,無疑在城市傳播中發(fā)揮著毋庸置疑重要作用。
[1] 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M].孫毓堂,謝立,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
[2][3]張禮.游城南記[M].史念海,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4] 陳景富.大慈恩寺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5] [6]董誥,阮元, 徐松,等,編修.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8]曹寅,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9]段成式.酉陽雜徂(續(xù)集卷六)[M]//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11]計有功.唐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錢易.南部新書[M]//尚成,點校.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康駢.劇談錄[M]//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4] 樊察.慈恩雁塔唐賢題名[M].[出版不詳].
[15] 李令福.龍脈、水脈和文脈——唐代曲江在都城長安的文化地位[J].唐都學刊,2006(4).
[16] 陳景富,大慈恩寺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蔣亞林
city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Research on city communication is a common topic of the city science and communication. For the extension of the study on city communication, historical city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city communication. It is studied of this paper that the Effect of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 as the center of the area in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Chang'an city, and analyzed that Landmark buildings become the core of historical city core communication.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 is not only a cultural coordinate of the central axis in Chang'an of Tang Dynasty; but also an important node of city communication. Around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 this region come into being the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and shape and profound affect the image of the city of Chang'an of Tang dynasty.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 city communication;landmark building; the Tang Dynasty
C912
A
1674-4144(2017)-04-59(5)
郝鵬展,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博士。
陜西省社會科學界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研究項目“新媒體視域下陜西城市文化的傳承、重構與傳播研究”(編號:2015Z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