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碧
著作權重復轉(zhuǎn)讓中的權屬認定
陳愛碧
明確著作權轉(zhuǎn)讓公示規(guī)則是建立著作權重復轉(zhuǎn)讓中權屬認定規(guī)則的前提。設立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制度有利于交易安全,且不違反《伯爾尼公約》?;谖覈鳈嗟怯浿贫炔煌晟频默F(xiàn)狀以及交付在著作權轉(zhuǎn)讓中的局限性,著作權轉(zhuǎn)讓應采取意思主義、登記對抗模式。在此基礎上,依據(jù)權利轉(zhuǎn)移與救濟規(guī)則適度分離的構建路徑,應明確登記對抗效力在于促使受讓人在取得著作權的競爭中獲得勝利,著作權法通過均衡著作權轉(zhuǎn)讓中的多元價值來設計競爭指標。如先受讓人先登記,由先受讓人取得著作權;先受讓人未登記,后受讓人符合如下要件可取得著作權:已登記并系有償受讓,除非其明知先受讓人存在且其主張登記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著作權 重復轉(zhuǎn)讓 登記 占有
著作權重復轉(zhuǎn)讓,即同一著作權分別轉(zhuǎn)讓或許可給多位受讓人或被許可人(為便于論述,本文將著作權轉(zhuǎn)讓、許可合稱“著作權轉(zhuǎn)讓”,受讓人和許可人合稱“受讓人”)。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老鼠愛大米》著作權重復轉(zhuǎn)讓案認定:先受讓人簽訂合同之日取得著作權,后受讓人亦不得依據(jù)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著作權。①廣東飛樂影視制品有限公司與北京太格印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糾紛上訴案[(2006)一中民終字第2500號]。這一規(guī)則在之后司法實踐中被大量采用,如廣東星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廣東杰盛唱片有限公司、北京世紀星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糾紛案②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08)粵高法民三終字第371號民事判決書。、上海黑貓警長企業(yè)管理發(fā)展有限公司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著作權侵權糾紛③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3)滬二中民五(知)終字第70號民事判決書。等。學界對該規(guī)則的批評意見集中于這一規(guī)則不利于交易安全保障。交易安全與權屬公示制度密切相關,故關于著作權多重轉(zhuǎn)讓權屬規(guī)則的爭議多集中于登記制度存廢。2014年《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59條就著作權轉(zhuǎn)讓規(guī)定“未經(jīng)登記的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國家版權局《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的說明》稱該規(guī)定目的是為解決著作權交易過程中“一權二賣”問題,確保著作權交易安全。但學界對這一規(guī)定不無爭議④參見董美根:《論版權轉(zhuǎn)讓登記的對抗效力——評著作權法修改草案(送審稿)第59條》,載《知識產(chǎn)權》2016年第4期,第37-42頁;黃玉燁、羅施福:《論我國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公示制度的構建——從著作權的“一女多嫁”談起》,載《法律科學》2005年第5期,第64-69頁;唐艷、蘇平:《論著作權轉(zhuǎn)讓與登記制度——兼論對民法物權理論的借鑒與揚棄》,載《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第101–107頁。,然學者爭論往往限于是否應采取登記以及登記對抗主義與登記生效主義之取舍。確立權利公示規(guī)則只是解決著作權重復轉(zhuǎn)讓問題的前提,在此前提之下還須解決交易安全價值與自治、效率等價值可能出現(xiàn)的沖突,才能真正解決該問題。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買賣合同司法解釋》)頒布后,有觀點主張采用《買賣合同司法解釋》一物二賣規(guī)則解決著作權多重轉(zhuǎn)讓問題⑤參見馮剛:《〈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對著作權重復轉(zhuǎn)移行為的適用》,載《法律適用》2015年第11期,第63-67頁。。知識產(chǎn)權與物權同屬于支配權,“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對于無形產(chǎn)權應當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⑥尹田:《論物權與知識產(chǎn)權的關系》,載《法商研究》2002年第9期,第16頁。,但物權與著作權客體不同,權利公示規(guī)則可能存在差異,物權領域一物二賣規(guī)則并不當然能適用于著作權領域。
解決著作權多重轉(zhuǎn)讓中的權屬認定問題,首先需要明確此情況下存在何種權利沖突。為此須先確定著作權何時發(fā)生變動。故本文首先分析著作權轉(zhuǎn)讓公示規(guī)則,在其基礎上再構建著作權多重轉(zhuǎn)讓的權屬認定規(guī)則。
我國目前著作權轉(zhuǎn)讓采取自愿登記制度,這一做法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一)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存廢之辯
《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以下簡稱伯爾尼公約)第5條第2款規(guī)定:“享有和行使這些權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續(xù)……”這是促成包括我國在內(nèi)的各成員國廢除著作權登記(包括轉(zhuǎn)讓登記)制度的關鍵因素。然而,缺乏著作權登記導致著作權人及其享有的權利范圍難以確定,將降低作品利用效率、阻礙創(chuàng)新,且不利于交易安全。世界知識產(chǎn)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2005年和2010年調(diào)查顯示各成員國官方對著作權登記興趣增加。⑦See Survey of National Legislation on Voluntary Registration Systems for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available to http://www.wipo.int/meetings/en/doc_details.jsp?doc_id=52829, last visited at Aug. 11th, 2016; WIPO Summary of The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naire For Survey on Copyright Registration and Deposit Systems, available at http://www.wipo.int/export/sites/www/copyright/en/registration/pdf/registration_summary_responses.pdf, last visited at Aug. 11th, 2016.美國不少學者主張恢復強制登記制度。⑧Pamela Samuelson,The Copyright Principles Project: Directions for Reform, 25 Berkeley Tech. L.J. 1175 (2010), Available at http://scholarship.law.berkeley.edu/facpubs/563.英國知識產(chǎn)權局2009年的研究亦認為登記制度有其效用。⑨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fice, The Way Ahead: A Strategy for Copyright in the Digital Age (URN 09/1523), available at http://bufvc.ac.uk/copyright-guidance/mlr/index.php/site/163.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反對登記的意見。國外學者反對意見集中于兩點:第一,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違反伯爾尼公約。第二,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導致著作權人成本增加,個人會因無力支付登記費用或欠缺辦理登記的意識而喪失著作權保護,導致個人與組織著作權保護不平等。⑩Ginsburg, Jane C., "The US Experience with Copyright Formalities: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2010). Columbia Public Law & Legal Theory Working Papers. Paper 9181. http://lsr.nellco.org/columbia_pllt/9181.我國亦有學者認為不應賦予著作權登記對抗效力,主要理由在于:著作權登記缺乏公信力、登記對抗規(guī)則下探討“一權兩權”存在邏輯問題、與財產(chǎn)權處分規(guī)則相沖突、否認合同履行價值?董美根:《論版權轉(zhuǎn)讓登記的對抗效力——評著作權法修改草案(送審稿)第59條》,載《知識產(chǎn)權》2016年第4期,第39-42頁。;設立登記對抗制度反而增加著作權人負擔?馮曉青:《我國著作權合同制度及其完善研究——以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為視角》,載《法學雜志》2013年第8期,第9頁。。舉重明輕,可認為上述學者亦否定登記生效主義。但制度選擇中邏輯一致非必須的考慮因素;我國特殊動產(chǎn)物權變動也采取登記對抗主義,“與財產(chǎn)權處分規(guī)則相沖突”不完全成立;登記對抗主義并非否定合同履行價值,而是將其置于意思自治與交易安全平衡前提下考量。總結(jié)國內(nèi)外學者觀點,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存廢之爭考量因素主要為三點:一是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是否違反伯爾尼公約?二是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是否會增加獲得著作權保護成本?三是著作權登記能否獲得公信力?
1.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與伯爾尼公約限制
以登記為著作權取得的對抗或生效要件將違反伯爾尼公約,以登記為著作權轉(zhuǎn)讓生效或?qū)挂t不然。從伯爾尼公約制定背景來看,禁止對著作權享有和行使施加形式要件要求的原因,一方面是著作權被視為基于人格而產(chǎn)生的權利,人格享有與行使不應當被限制,另一方面是為消除著作權登記國別障礙,而且立法者并未考慮著作權轉(zhuǎn)讓問題?Stef van Gompel, Formalities in Copyright Law: An Analysis of Their History Rationale and Possible Future, 2011, at 203.。但著作權轉(zhuǎn)讓形式要件的功能并非決定作者對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而是確定權屬是否發(fā)生變動,與著作權人人格尊嚴無關。事實上,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立法不乏實踐支持。如根據(jù)美國版權法,著作權重復轉(zhuǎn)讓情況下先受讓人如已備案(Recordation)則取得著作權,如先受讓人未備案,后受讓人滿足四項條件即取得著作權:取得備案、善意、支付對價或允諾支付使用費、未收到先受讓人的通知。?17 U.S.Code § 205.
2.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與成本控制
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雖然可能增加著作權人費用,但沒有登記將造成使用者過多負擔。從經(jīng)濟學角度著作權人是更有效率的成本控制者,故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有利于降低著作權利用總體成本。隨著科技進步,通訊成本降低,著作權登記成本更會減少。因此,成本問題不應成為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制度的障礙,相反一些微小的、商業(yè)利用價值低的作品,交易可能性低,不存在保護需求,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恰好可以分流此類作品,避免對著作權人過度保護。
3.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與公信力構建
所謂公信力,借鑒物權登記的表達,即登記所表彰物權與實際狀態(tài)不一致,對信賴不動產(chǎn)登記之善意第三人依法律行為而為物權變動者,法律承認其變動效力。?參見劉春堂著:《判解民法物權》,三民書局2010年版,第50-51頁。如果不存在對登記簿的信賴,登記便無公信力而只有對抗力,即未登記的權利不得對第三人主張其效力。此“信賴”的正當性來自于登記簿真實性,“任何國家采用登記對抗制度都是登記制度極不健全或者物權變動實行意思主義致登記簿無公信力之下有限保護交易安全的無奈之舉。”?郭志京:《也論中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載《比較法研究》2014年第3期,第98頁。故登記制度是否具有公信力與登記制度健全與否有關,其影響登記效力模式選擇,卻非否定設立登記制度的理由。
(二)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效力之辯
基于上述分析,我國應當建立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制度,但就登記效力模式一直存在登記生效主義與登記對抗主義之爭。?參見潘奇志:《著作權重復轉(zhuǎn)讓與重復授權糾紛的解決——〈女子十二樂坊魅力音樂專輯〉著作權糾紛案評析》,載《科技與法律》2011年第2期,第49-53頁;何煥鋒、卜祥洪:《物權變動理論對著作權轉(zhuǎn)讓的啟示》,載《行政與法》2007年第11期,第139-141頁;唐艷、蘇平:《論著作權轉(zhuǎn)讓與登記制度型構——兼論對民法物權理論的借鑒與揚棄》,載《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第101-107頁。采取何種登記模式應當從實質(zhì)理性和形式理論兩方面作整體考察,主要體現(xiàn)為規(guī)則實效合理性和規(guī)則體系自洽性。
1.規(guī)則實效合理性
決定采取登記生效主義還是登記對抗主義的重要因素是登記內(nèi)容與權利真實狀態(tài)契合度。如果登記制度不健全,登記簿缺乏公信力,則應采取登記對抗主義,以有限保護交易安全。反之,則應采取登記生效主義。我國著作權登記一直采取自愿登記,登記制度尚有待完善,而且著作權客體無形性增加了準確登記的難度,因此采取登記對抗主義更符合現(xiàn)實。
2.規(guī)則體系自洽性
首先,在解決權利重復轉(zhuǎn)讓問題上,登記生效主義邏輯清晰完整,登記對抗主義在我國權利體系下會面臨如下詰問:先受讓人于轉(zhuǎn)讓合同生效時已取得著作權,后受讓人如何能從同一出讓人處取得著作權?為解決這一理論困境,與我國一樣采取物債二分體系的登記對抗主義主要繼受國日本曾發(fā)展出諸多學說,卻仍未有圓滿解釋?參見龍?。骸吨袊餀喾ㄉ系牡怯泴怪髁x》,載《法學研究》2012年第5期,第136-153頁;郭志京:《也論中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載《比較法研究》2014年第3期,第95-113頁。。其次,著作權質(zhì)權設立以登記為生效要件,著作權轉(zhuǎn)讓采取登記生效主義更有利于規(guī)則簡明。
綜上分析,著作權轉(zhuǎn)讓采取登記生效主義更符合形式理性,采取登記對抗主義更符合實質(zhì)理性。法律規(guī)則設計中價值沖突不可避免,關鍵在于如何協(xié)調(diào)多元價值?!斑壿嬁梢赃`反,體系必須強制?!?郭志京:《也論中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載《比較法研究》2014年第3期,第100頁。邏輯解釋應屬于法技術問題,不應成為否定一項制度的主要理由。而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與著作權質(zhì)押登記具有不同現(xiàn)實背景。據(jù)統(tǒng)計,2012年全國作品登記總量為687, 651萬件,較2011年增長49.05%;2012年著作權質(zhì)權登記146件,質(zhì)押金額總計27.51億元。?數(shù)據(jù)來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wǎng)站,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96/152247.shtml.2015年全國作品登記數(shù)量為134.82萬件,同比增長35.9%,著作權質(zhì)押融資金額29億元,同比增長9.42%。?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知識產(chǎn)權發(fā)展研究中心編:《2015年中國知識產(chǎn)權發(fā)展狀況報告》。從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著作權質(zhì)押登記數(shù)量相當有限,比著作權轉(zhuǎn)讓登記更有條件實行實質(zhì)審查,將二者區(qū)分對待更合理。權衡形式理性和實質(zhì)理性,著作權轉(zhuǎn)讓應采取登記對抗主義。
采取登記對抗主義前提下,權利轉(zhuǎn)讓可能于合同成立時生效,即意思主義,也可能于交付時生效,如我國特殊動產(chǎn)轉(zhuǎn)讓規(guī)則。不同模式下著作權多重轉(zhuǎn)讓呈現(xiàn)的利益沖突狀態(tài)不同,故須進一步辨析交付是否應成為著作權轉(zhuǎn)讓生效要件。
(一)占有在著作權制度中的適用
占有以有體物為主要對象,著作權客體本質(zhì)為信息,故著作權可否適用占有一直存在爭議。主要觀點有如下四種。第一種觀點認為不適用占有,主要理由在于信息非窮竭性和非排他性。?參見劉家瑞:《論知識產(chǎn)權與占有制度》,載《法學》2003年第10期,第56-63頁;鄭成思著:《知識產(chǎn)權論(修訂本)》,法律出版社,第80頁。準占有制度亦不適用,理由在于:知識產(chǎn)權無法形成使一般人合理信賴的權利表征,占有效力對于知識產(chǎn)權或不適用或無必要。第二種觀點認為可以標示方式實現(xiàn)占有,并可適用準占有。?董濤:《知識產(chǎn)權還需要占有制度嗎?——知識產(chǎn)權給占有制度帶來的困惑與重構》,載《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第30-39頁。第三種觀點認為,著作權不適用占有,但可適用準占有?彭誠信:《智力成果、知識產(chǎn)權與占有制度》,載《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第91-97頁。。第四種觀點認為著作權占有可通過署名等標示占有方式以及采取技術措施限制他人利用作品的行為實現(xiàn),但不適用準占有,否則將出現(xiàn)“著作權是以著作權為標的的權利”這一邏輯問題。?林華:《著作權轉(zhuǎn)移規(guī)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年博士論文,第37-44頁。
著作權客體是信息,一旦表達于外部便脫離作者控制。標示或采取技術保護措施只是對信息載體的支配,而非占有信息,因此著作權無法適用占有制度。有疑問者在于著作權可否適用準占有。準占有系對權利的占有,限于以不因物之占有而成立之財產(chǎn)權。所有權的占有本質(zhì)上亦屬于權利行使,因此探討著作權準占有無須過多顧慮“著作權是以著作權為標的的權利”這樣的邏輯問題,關鍵在于評估其制度實益及可行性。
1.著作權準占有實益
準占有制度是否具有實益,素有爭議。德國民法認為權利占有不具實益,僅承認地役權占有;日本受法國法影響采取準占有概括規(guī)定,并為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所效仿。?王澤鑒著:《民法物權(二):用益物權.占有》,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頁。我國更有學者認為現(xiàn)代法律對權利的保護已較為完善,準占有無存在必要。?楊佳紅:《我國物權立法應否定準占有制度》,載《現(xiàn)代法學》2006年第28卷第3期,第146頁。著作權適用準占有是否仍有實益,應根據(jù)其功能具體分析。其中,占有權利推定、善意取得效力以占有公信力為基礎,主要在于保護真實支配權利。基于著作權利用上的非排他性,著作權占有的權利表彰功能較弱,再者著作權轉(zhuǎn)讓既然采取登記對抗主義,無須借助占有保護著作權人。占有訴權主要功能在于保護事實支配狀態(tài)下形成的社會和平秩序,防止私力。物權秩序與著作權秩序的法律保護位階并無上下之分,著作權亦應可適用占有訴權制度。
2.著作權準占有可行性
一般認為著作權準占有的方式主要包括兩種:署名和采取技術保護措施。根據(jù)《著作權法》第10條規(guī)定,署名人推定為作者,著作權屬于作者。雖然存在大量例外如單位作品、特殊職務作品、有特別約定的委托作品,署名者為作者仍是一般規(guī)則。采取技術措施保護著作權為法律允許且予以保護的行為?《著作權法》第48條規(guī)定了下列侵權行為責任:“……未經(jīng)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采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采取技術措施限制他人使用實際上構成對作品的事實管領,形成行使著作權的外觀。除此之外,著作權其它行使方式也可構成準占有,如收取著作權孳息、發(fā)行作品等。由此,著作權準占有具有現(xiàn)實可行性。
綜上,著作權不可適用占有,但可適用準占有。
(二)交付在著作權轉(zhuǎn)讓中的效力
雖然著作權可被準占有,卻不宜將占有轉(zhuǎn)移即交付作為著作權轉(zhuǎn)讓生效或?qū)挂?。首先,署名權屬于人身權,不可轉(zhuǎn)移。其次,除技術保護措施和署名之外其它方式的著作權行使都屬于行為,無法轉(zhuǎn)移。其三,技術保護措施雖可轉(zhuǎn)移,卻不宜作為著作權轉(zhuǎn)讓生效或?qū)挂?。一方面,著作權既然采取登記對抗,就無須再實行交付對抗。登記對抗模式下,以交付為生效要件主要針對種類物和未來物交易。著作權領域不存在種類物。至于未來作品,由于作品尚未完成,也不存在技術保護措施。因此著作權轉(zhuǎn)讓也沒有必要采取交付生效。另一方面,采取技術保護措施的只是部分類型作品,如果要求此類作品采取交付生效,其它作品采取合同成立生效,將導致法律規(guī)則過于復雜。
綜合上述第一、第二部分分析,著作權轉(zhuǎn)讓應采取合同成立生效、登記對抗模式。
(一)構建路徑:權利轉(zhuǎn)移與救濟規(guī)則的適度分離
合同成立生效、登記對抗這一變動模式下,著作權多重轉(zhuǎn)讓可能出現(xiàn)如下幾種狀態(tài):先受讓人已登記,后受讓人未登記,此時由先受讓人取得著作權,對此一般無異議;先受讓人未登記,后受讓人已登記或未登記,關于此時著作權歸屬存在不同立法例。如根據(jù)美國版權法規(guī)定,先受讓人未備案,后受讓人滿足四項條件即取得著作權:取得備案、善意、支付對價或允諾支付使用費、未收到先受讓人通知。但《日本著作權法》第77條規(guī)定著作權移轉(zhuǎn)未經(jīng)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不區(qū)分第三人善意或惡意。?李揚譯:《日本著作權法》,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頁。我國有學者主張:此時善意第三人即使未登記亦取得著作權,目的在于保護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和交易安全?唐艷、蘇平:《論著作權轉(zhuǎn)讓與登記制度型構——兼論對民法物權理論的借鑒與揚棄》,載《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第101-107頁。。登記對抗效力規(guī)則與一國對登記對抗制度功能的界定及其權利體系相關。這在物權登記制度發(fā)展中有深刻體現(xiàn)。物權與著作權同為絕對權,二者登記制度所須解決的問題本質(zhì)相同,故物權登記對抗制度研究對著作權登記對抗制度極具借鑒意義。法國系采取登記對抗主義的典型國家,但其并不奉行單一所有權概念,先買受人與后買受人都取得不完全所有權,而登記是合同權利人或債權人平等競爭關系終點,法律基于政策考量設置競爭指標來對競爭予以控制,故救濟規(guī)則并不由權利轉(zhuǎn)移規(guī)則決定,而是“訴諸具體爭議關系自身內(nèi)含的實質(zhì)理由構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權重對比”。?參見徐曉峰:《論以分離原則為基礎的財產(chǎn)權交易規(guī)則》,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7年第1期,第23-48頁。但我國采用德國法嚴格的物債二分體系,基于物權絕對權概念,受讓人因某一要件的具備實現(xiàn)從債權人到物權人的質(zhì)變,與物權相對應的救濟要么全有要么全無,故登記對抗模式會面臨形式邏輯沖突與實質(zhì)理性欠缺的問題。形式邏輯方面,基于羅馬法“任何人不得將大于自己的權利讓與他人”原則,出讓人已經(jīng)將其權利轉(zhuǎn)讓給先受讓人,不得再將同一權利轉(zhuǎn)讓給后受讓人。因此,我國登記對抗主義制度不僅要解決登記對抗效力問題,還夾雜著第三人取得權利的正當性解釋問題。為此,中國法往往求之于登記公信力理論,依據(jù)保護第三人合理信賴的思路來解決上述問題。?《物權法》立法者編著中便體現(xiàn)了這一思路。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4-55頁。然而,登記對抗制度原本是基于登記缺乏公信力這一前提構建,其功能并不在于保護第三人合理信賴;而且這一思路仍然存在實質(zhì)理性上的不足,即登記對抗制度無法應對各種具體情境做出具體的利益衡量。解決上述問題應當回歸登記對抗制度本初功能,將登記對抗制度與權利取得正當性問題脫鉤,將第三人合理信賴保護交給善意取得制度解決;同時使權利轉(zhuǎn)移與救濟規(guī)則適度分離,明確登記對抗效力在于促使從同一出讓人處受讓的受讓人完成登記以在與其他受讓人的競爭中取得勝利,并通過設計競爭標準納入多元價值考量,以實現(xiàn)各種利益的均衡?!顿I賣合同司法解釋》第9條、第10條便體現(xiàn)了這種思路的轉(zhuǎn)變。本文認為著作權多重轉(zhuǎn)讓規(guī)則也應采取這一思路,但競爭標準設計應結(jié)合著作權轉(zhuǎn)讓特征。
(二)具體構建方案
著作權轉(zhuǎn)讓實際運作過程主要包含合同、登記、交付(特定情形下)、支付價款四項要素。這些因素是否應設計為競爭標準關鍵在于對其體現(xiàn)的特定價值的衡量。首先,關于交付要素。一物二賣中,有學者認為如兩個買受人均未登記,現(xiàn)實交付在先者獲得所有權更有效率。?陳永強:《特殊動產(chǎn)多重買賣解釋要素體系之再構成——以法釋[2012]8號第10條為中心》,載《法學》2016年第1期,第45頁。但是基于著作權客體的無形性、可復制性,著作權出讓人可以向多人同時交付,未完成交付的受讓人無須向已完成交付的受讓人要求交付,且著作權交付多為電子化方式,交付成本較低,故交付對效率價值的影響并不顯著。交付或可有助于辨別后受讓人是否善意?同注釋?,第43頁。,但這并非交付本身體現(xiàn)的價值。其次,關于價款支付要素。有觀點主張合同全部履行者應取得比未履行者更優(yōu)先的權利,以體現(xiàn)權利義務對等性?王利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http://www.civillaw.com.cn/zt/t/?id=28571#,最后訪問日期:2016年9月1日。。按這一觀點將出現(xiàn)如下情形:先受讓合同中約定的支付價款時間晚于后受讓合同約定的支付價款時間,如先受讓人遵守約定,反而將在獲取著作權的競爭中處于劣勢。這意味著合同拘束力不再可信、合同法基石將被動搖,故不宜以已經(jīng)實際履行價款支付義務為著作權競爭獲勝標準。但如某一受讓人系無償受讓,則對于有償受讓人應當予以傾向性考量。相比無償受讓,有償受讓意味著著作權對受讓人的效用更大,由有償受讓人取得著作權更有效率。第三,關于登記要素。登記對抗制度主要價值在于維護交易安全。為了構建長遠的安全交易秩序,法律應當盡量鼓勵交易者進行登記以完善登記制度。如果未經(jīng)登記可對抗第三人范圍越小,則越有助于鼓勵登記。第四,關于合同要素。合同主要體現(xiàn)當事人自由意思,但須應受公序良俗、誠實信用等原則限制。不少觀點認為,權利人將著作權重復轉(zhuǎn)讓屬于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欺詐行為,如令后受讓人取得著作權等于鼓勵此非法轉(zhuǎn)讓行為,故應當由合同成立在先者取得著作權。?張冬梅:《著作權重復轉(zhuǎn)移糾紛案件審理中的疑難問題》,載《人民司法》2009年第9期,第81頁。登記對抗主要解決多位受讓人之間的權利競爭問題,以出讓人行為決定受讓人之間競爭勝負顯然不公,更何況可通過違約責任設置使出讓人不得因再次出讓而受益,使其喪失再次轉(zhuǎn)讓的動力,故上述觀點并不成立。此處須考慮的應是受讓人是否違反誠信原則,因為“民法只保護符合其基本精神的公正的自由競爭”?[日]近江幸治著:《民法講義II:物權法》,王茵譯、渠濤審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頁。。那么是否應當規(guī)定“未經(jīng)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善意”在我國《物權法》中被多次使用,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5條對善意取得中“善意”的解釋,善意應指不知且無重大過失。為保持立法體系內(nèi)部一致性,如果規(guī)定著作權轉(zhuǎn)讓未經(jīng)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此處“善意”應做同一解釋。但根據(jù)前述,善意取得制度與登記對抗制度的法理基礎不同,如果要求未經(jīng)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將錯誤混淆其與善意取得制度。正因此,傳統(tǒng)上不問第三人惡意或善意的日本物權法發(fā)展出了背信惡意者理論,即“知道實體上發(fā)生物權變動者,就上述物權變動主張登記欠缺有足可認定違反誠信的事實時,該背信惡意者沒有主張登記欠缺的正當利益”?最高法院昭和43年8月2日判決,載《民事判例集》第22卷8號,第1571頁。轉(zhuǎn)引自[日]近江幸治著:《民法講義II:物權法》,王茵譯、渠濤審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頁。。著作權法亦可借鑒這一規(guī)則,縮小未經(jīng)登記不得對抗的第三人范圍。既然著作權登記對抗效力在于促使受讓人盡快完成登記以在與其他受讓人的競爭中取得勝利,那么僅僅是明知或應知其他受讓人的存在不違背自由競爭本旨,只有當其競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或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時,如為報復先受讓人而搶先登記,法律才須予以干預。
根據(jù)上述分析,著作權多重轉(zhuǎn)讓情況下應依如下規(guī)則認定權屬:1.如先受讓人已登記而后受讓人未登記,由先受讓人取得著作權。2.如先受讓人未登記,后受讓人符合如下要件可取得著作權:已登記并系有償受讓,除非其明知先受讓人存在且其主張登記違反誠實信用原則。3.如先受讓人和后受讓人都未登記,則彼此均不得對抗,任何一方都可以通過率先完成登記以獲得能對抗第三人的著作權,但受第1、2項規(guī)則限制。
It is a precondition to establish the right determination rule in copyright conflicting transfers to clarify the rule of copyright transfer publicity. Copyright transfer registration system is beneficial to safe transaction; and it conforms to the 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Considering the imperfection of China's copyright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restriction of delivery in copyright transfer, the copyright transfer should be made effective upon the execution of contract and cannot act against a third party unless registered.The function of registration is to encourage transferees to get his transfer registered to win the copyright in competition with other transferees.The copyright law should design the standards for this competition to balancing multiple values related to copyright transfer. As between two con flicting transfers, the one executed and registered first prevails. The one executed later prevails only if he registered first and obtain the copyright in good faith with reasonable payment.
copyright; con flicting transfers; registration; possession
陳愛碧,法學博士,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