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旭東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政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的審判委員會制度改革設想
匡旭東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政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在我國司法審判工作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隨著審判委員會的高位運行,自身的缺陷和問題也就越發(fā)凸顯。在深化司法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對審判委員會制度進行改革,以促進司法公正實現(xiàn)。
審判委員會制度;專職委員會;委員長負責制;流動委員會議
黨的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都明確提出了,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這為審判委員會的運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現(xiàn)有的審判委員會制度存在受案范圍不清晰、司法不獨立、行政化明顯、審判分離等諸多問題,成為司法制度改革進程的羈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下稱四五綱要)和《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為審判委員會制度指明了有效的改革路徑。
審判委員會(下稱審委會)萌生于早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裁判委員會,成形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政府審判委員會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審判委員會,確立于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審判委員會制度是近代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眾多因素結合的產(chǎn)兒。
從1954年的《人民法院組織法》到1975年的《人民法院組織法》,再到2010年最高院《關于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審委會制度意見》、2015年四五改革綱要,都強調(diào)了在民主集中制下,審委會總結審判經(jīng)驗,審理疑難、復雜、重大案件中的重要作用。
(一)統(tǒng)一轄區(qū)的法律適用
卡多佐曾經(jīng)說過:“如果要想讓訴訟人確信法院司法活動是公平的,那么堅持先例必須是一個規(guī)則而不是一個例外?!盵1]法律適用統(tǒng)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往往在實際操作中,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導致法官對于同一案件千差萬別的判決,那么就需要審委會來經(jīng)常性地總結審判經(jīng)驗,為法官提供有據(jù)可循的司法指導。
(二)有效進行司法“把關”
美國著名的法官霍姆斯也曾指出:“法律的生命并非邏輯,法律的生命一直是經(jīng)驗?!盵1]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制下的審判委員會制度,通過召開會議的方式解決部分重大、疑難案件,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和經(jīng)驗可以避免法官個人的素養(yǎng)不足、能力不夠以及社會壓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司法的過程中有效地進行“把關”。
(三)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審委會利用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的原則,通過對法律的準確把握和社會影響的洞察,能夠不受各方影響但是又考慮各方影響,做出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tǒng)一的案件判決。
審委會制度的存在,在中國轉型時期的司法審判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審委會制度本身不可否認地存在一定的固有缺陷。
(一)受案標準的模糊
盡管在2015年發(fā)布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規(guī)定,“審判委員會只討論涉及國家外交、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大復雜案件,以及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審委會的受案范圍確實有所限縮。但是“重大、疑難、復雜”這樣的表述仍然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主審法官往往就會利用這種模糊性表述,任性地上遞案件,同時審委會案件過濾機制的不完善又為法官規(guī)避責任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二)親歷性效果堪憂
針對判案法官的“親歷性”問題,我國很多學者都有過討論,其中也是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有的學者認為,“司法親歷性,是指司法人員(主要是法官),應當親身經(jīng)歷案件審理的全過程,直接接觸和審查各種證據(jù)?!盵2]有的學者認為,“司法親歷性不等同于‘面對面直接接觸’,很多情況下閱讀案卷材料、觀看庭審錄像,甚至聽取承辦法官匯報都是有效途徑?!盵3]
當然,每個人對于親歷性的理解不同,當下的司法改革中也已經(jīng)對于這方面的問題有所涉及和試點,比如審委會閱讀案件材料、觀看庭審錄像等方式。但是筆者認為無論運用什么方式,都難以達到庭審現(xiàn)場“面對面觀察和交流”的感覺,難以和獨任制和合議庭庭審過程中的“親歷性”相提并論。尤其在承辦法官的報告模式下審委會往往對于案件的基本判斷都是建立于承辦法官的主觀認識之上的,帶有著濃厚的“主觀歸罪”的色彩。
(三)行政化明顯
審委會的組成行政化明顯這已經(jīng)是一個不爭的現(xiàn)狀,院長、副院長、庭長的標配組成模式讓審委會不再是總結審判經(jīng)驗,參與重大、疑難案件審理的審判組織,而是彰顯法院內(nèi)部行政等級秩序的行政組織。行政職務的高低并不代表其審判經(jīng)驗的多少和審判能力的高低,成員組成以行政職務為依據(jù)的選任方式,難以讓審委會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當然,筆者也關注到,自2006年中共中央發(fā)布《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決定》以來,各級人民法院都陸續(xù)產(chǎn)生了許多專職委員。但是設立初衷是加強審委會的專業(yè)性的專職委員并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現(xiàn)實實踐過程中的這些專職委員都是名為“專職”、實為“兼職”,選任方式和標準的模糊化和任意化,專職委員會逐漸淪為“閑人”的聚居地。
(四)責任追究的尷尬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制度若干意見》中第11條提到,所有參加討論和表決的委員應當在審判委員會會議記錄上簽名。署名制度的建立是一個空前的進步,表明了當下司法責任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和落實,但是這其中難免讓人產(chǎn)生一定的懷疑:集體署名、集體負責,真的最終能夠集體追責嗎?或許答案不問自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提出,“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沒有獨立的審理者,哪來的勇敢的承擔者?也許集體負責的制度設計初衷是好的,但是很可能會滑向集體不負責的運行現(xiàn)狀。
筆者認為,在這些弊端中最核心的就是司法責任方面的問題?!坝袡啾赜胸?,有責必擔當,失責必問責”,這不僅僅是行政權力運行的黃金準則,也是司法權力運作的根本原則。沒有責任的肩負,沒有失責的懲處,就沒有行為的擔當,自然體現(xiàn)在其他方面制度設計和機制運行上的漏洞百出、缺陷叢生。
目前對于審委會存廢的看法,學界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維持論,以北大法學院蘇力老師為代表,他傾向于審判委員會對于中國基層法院的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總體來說是利大于弊[4];第二種是廢除論,以北大法學老師賀衛(wèi)方為代表,他認為審委會的存在雖然在過去的某些時期和某些情況下有其合理性,但在今天已經(jīng)成為妨礙司法公正的羈絆,理應廢除[5];還有一種是改良論,他們認為目前的審委會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基于當下的條件,廢除審委會的方案不可能實現(xiàn)。筆者基于前面的討論認為,改良論更加適合當下中國的司法狀況和司法前景。
為了克服審委會司法親歷性、組成的專業(yè)性以及司法責任追究等問題,筆者提出建立“專職委員領導下的流動委員參與”的新型審委會制度的設想。具體構建如下:
(一)明確審委會案件審理范圍——新型審委會制度的基礎
從《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意見》中的“合理定位審判委員會職能,規(guī)范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范圍?!钡健蛾P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中的“明確審判委員會統(tǒng)一本院裁判標準的職能,依法合理確定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范圍。審判委員會只討論涉及國家外交、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大復雜案件,以及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強化審判委員會總結審判經(jīng)驗、討論決定審判工作重大事項的宏觀指導職能?!?/p>
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從規(guī)范角度上明確審委會的職能定位,建立職責清單,有效限制審委會參與審理的范圍;其次,應該明確“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標準,變“概括式立法”為“列舉式立法”,具體就是限定為這幾項:一是擬判處死刑的;二是合議庭成員意見有重大分歧的,此時合議庭提交的時候需要說明爭議的問題和理由等必要的情況;三是人民檢察院抗訴的;四是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比如集團訴訟案件、由于案件性質和涉及面等因素導致的影響重大的案件等;最后筆者還認為,不能僵化受案標準,不能單一地認為案件中某一要素超過一定數(shù)值或者程度就必須由審委會接管(比如標的的數(shù)額設置不能僵化等),應該給予法官更多的信任和權利,讓其獨立地審理和判決。
(二)建立專職審委會和委員長負責制-新型審委會制度的核心
專職審委會設想來源于06年開始的審委會改革探索中專職委員設置的啟發(fā)。筆者認為,首先,審委會委員的專職化是指專職委員職務的唯一,不能擔任同一法院的其他任何職務,這樣的專職委員自然能夠更加集中精力于審判經(jīng)驗的總結和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審理;同時完善專職委員的選任制度,這不僅僅要求當下的立法跟進相關的選任標準和程序的規(guī)范建設,而且也要求各級法院的嚴格遵守,杜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變通,讓兼職者的無從“滲透”,進一步防止審委會“行政化”的“腐蝕”,提升審委會的專業(yè)能力。
其次,建立由固定的、專職的委員組成的委員會,這只是新型委員會改革的第一步。審委會運行過程中諸多問題的出現(xiàn),歸根到底是責任承擔的機制的缺位,或者說集體負責制下的無人負責現(xiàn)狀的反映。因此,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制下的專職審委會委員長負責制的建立將讓委員會,尤其是委員長,在討論和審理案件中擔負起屬于自己的責任;同時由于錯案追究責任確定到個人的設計,這在另一個方面也有效降低審委會主動干涉法官審判的可能性,進一步真正的落實司法責任改革。在此,筆者必須明確審委會和合議庭的責任劃分,落實司法職責追究:審委會討論和審判的案件,如果被認定為錯案,由出席參加審議的專職委員們負責,其中委員長當然地應負主要責任;如果是由于來源于部分專職委員的意見導致錯案的,則這些專職委員理應為之負責,其中委員長當然地也應負主要責任;如果是由于來源于流動委員會議的意見導致錯案,流動委員不必為之承擔責任,相反,專職委員和委員長應該承擔錯案的主要責任,原因在于流動委員會議只是提供司法適用的咨詢會議、流動委員只是提供司法建議的法官,而專職委員是參與案件審理和判決的主體(關于流動委員會議的制度構建設想在下一點進行討論)。
最后,筆者需要說明,審委會中專職委員的編制應當盡量精簡,只有這樣才能與現(xiàn)在正在試點、未來可能推行的“大合議庭制度”實現(xiàn)對接,讓專職委員們真正地參與庭審、親歷審理的過程。
(三)選任流動委員和建立流動委員會議制度—新型審委會制度的補充
流動委員會議的設想來源于西方司法制度中以及2015年開始的司法改革探索中的法官會議制度的啟發(fā),流動委員會議實質上就是由各級法院內(nèi)部法官組成,在委員長的組織和領導下“隨案而動”的一種新型審判咨詢組織。與現(xiàn)行的固定的審委會組成不同,流動委員會議并不是固定的組織設置,而是由專職審委會來組織的臨時性討論會議機制,并且隨著不同性質、不同需要的案件,由委員長根據(jù)一定的標準選任、組織和領導起來參與案件討論和審理的一種組織形式。而流動委員一般都是委員長根據(jù)案件的需要而挑選出來的辦案骨干,不僅有著豐富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有著充足的辦案經(jīng)驗,能夠完成審委會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審理工作,這有效解決了當下審委會專業(yè)化欠缺的問題。
“隨案而動”的流動委員一般不需要直接參與案件的審理,只需要通過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閱讀案件材料、觀看庭審錄像等)了解案件的基本情況,對于案件的法律適用做出合適的判斷;而委員長則應該基于直接合議庭審理的基礎上,發(fā)揮其的領導和決定作用(專職委員會與“大合議庭制度”的接合在上一點改革設想中已經(jīng)論述)。而流動委員會議由于其“審判咨詢組織”的性質定位和自身人員組成的臨時性,決定了其責任承擔的有限性,往往在討論和審理案件中專職委員和委員長對案件有著責任承擔的最終性。這也有效解決了當下審委會審判分離下對案件進行判決的尷尬境地和集體負責機制下的無人負責的現(xiàn)狀。
基于目前國內(nèi)司法運行的現(xiàn)狀和司法改革推進的形勢,審委會制度不會、也不能被廢除,但是亟待創(chuàng)新和完善。以明確審委會審理范圍、建立職責清單為前提;建立“專職委員領導下的流動委員參與討論和審理案件”的新型審委會制度,有效解決責任歸屬不明、審委會行政化、審判分離等諸多弊端。
2017年,是司法改革的攻堅之年,筆者在此嘗試對審委會改革的進行新的探索,希望得到實務工作者和前輩們的關注,以期推動我國審委會制度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1][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M].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2]朱孝清.司法的親歷性[J].中外法學,2015(4).
[3]顧培東.再論人民法院審判權運行機制的建構[J].中國法學,2015(4).
[4]朱蘇力.基層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考察和思考[J].北大法律評論,1998.1.
[5]賀衛(wèi)方.適時取消“審判委員會”[J].中國改革,1995.5.
D926.2
:A
:2095-4379-(2017)28-0070-03
匡旭東(1996-),男,漢族,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政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刑法和刑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