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延花
元代漢文詩歌中的蒙古語及其成因
文 / 趙延花
元朝作為蒙古族建立的統(tǒng)一王朝,給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其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漢文創(chuàng)作中大量蒙古語的融入。漢文詩歌作為元朝的雅文學,在詩題、詩序、詩句還有詩人的自注中,都融入了較多的蒙古語。元代詩歌這種時代文化特色的形成,既與元代蒙漢人民的雜居、交融以及抒寫的題材內(nèi)容有關,更與元朝推行的“國語”教育制度聯(lián)系密切。
元代;漢文詩歌;蒙古語;國語教育
元朝作為由蒙古族建立的統(tǒng)一王朝,給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就是漢文創(chuàng)作中大量蒙古語的融入。這既是民族和諧的反映,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xiàn)。20世紀以來,一些學者對此做了研究。方齡貴的《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是其中較為典型的著作。除了元代戲曲等俗文學,漢文詩歌作為當時的雅文學,在詩題、詩序、詩句還有詩人的自注中,也融入了較多的蒙古語。
元憲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金蓮川北面,桓州以東、灤河(今稱閃電河)以北建新城,命名為開平府(遺址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北)。中統(tǒng)元年(1260)忽必烈在開平府建元登基,九年遷都大都,開平府改稱上都?;趦啥贾坪筒菰臅r“納缽”的傳統(tǒng)習俗,忽必烈確立了兩都巡幸制度。每年春、夏季元朝皇帝都率領重要大臣來上都巡幸避暑和處理政務,眾多中原甚至江南詩人或扈從結(jié)伴來到蒙古族世代蕃息的草原地區(qū),創(chuàng)作多融入蒙古語的反映蒙古族民俗的詩歌。
元詩中寫到的衣著,以“質(zhì)孫服”最具時代特色。質(zhì)孫,是蒙古語的音譯,也作“只孫”、“濟遜”等。張昱的《輦下曲》第十四首:“只孫官樣青紅錦,裹肚圓文寶相珠。羽仗持金班控鶴,千人魚貫振嵩呼?!盵1]345詩中描寫參加皇家宴會的官員穿著皇帝所賜的只孫服,官服以青色、紅色的錦緞為材料。周伯琦有《詐馬行并序》詩,詩序中說:“國家之制,乘輿北幸上京,歲以六月吉日。命宿衛(wèi)大臣及近侍服所賜只孫……‘只孫’華言一色衣也?!盵1]345穿“質(zhì)孫服”參加的宮廷宴會,稱為“詐馬宴”。
蒙古族婦女頭上戴“固姑冠”。“香車七寶固姑袍,旋摘修翎付女曹?!保钤舒凇稙淳╇s詠》其五十五)[2]405“固姑”譯自蒙古語,有不同的寫法,如姑姑、固姑、顧姑、故故、罟罟等。李志?!堕L春真人西游記》中說:“婦人冠以樺皮,高二尺許,往往以皂褐籠之,富者以紅綃。其末如鵝鴨名曰‘故故’。大忌人觸,出入廬帳須低徊?!盵3]32葉子奇在《草木子》中說:“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戴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帶皮帽。姑姑高圓二尺許,用紅色羅蓋?!盵4]63因為冠飾太高,所以坐車時要摘下來。楊允孚在詩后有自注:“凡車中戴固姑,其上羽毛又尺許,拔付女侍手持,對坐車中。雖后妃馭象亦然?!?/p>
關于蒙古族飲食,楊允孚寫到:“氈房納石茶添火,有女寨裳拾糞歸?!痹姾笞宰ⅲ骸凹{石,韃靼茶?!盵2]408考之蒙古族飲食習慣,詩中的納石茶就是今天蒙古族人民依然喜愛的奶茶。
蒙古國時期,蒙古大汗和后妃也是住在穹廬中,但他們的穹廬規(guī)模比較大,稱為“宮帳”或“行宮”。蒙古語稱之為“斡耳朵”“斡里朵”“兀魯朵”等,成吉思汗時建立了四大斡耳朵。對此,葛邏祿詩人迺賢有詩《失剌斡耳朵觀詐馬宴奉次貢泰甫授經(jīng)先生韻》,柳貫也有詩《觀失剌翰耳朵御宴回》,詩中自注:“車架駐蹕,即賜近臣灑馬奶子,御筵設氈殿失剌翰耳朵,深廣可容數(shù)千人?!盵5]166斡耳朵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固定不動的,一般規(guī)模都比較大;另一種是規(guī)模小、可以移動的。楊允孚《灤京雜詠》第二十九首:“先帝妃嬪火失房,前期承旨達灤陽。車如流水毛牛捷,韂縷黃金白馬良。”自注說:“火失氈房,乃累朝后妃之宮車也?!盵2]404李治安在《元代“內(nèi)蒙外漢”二元政策簡論》一文中說:蒙古大汗有保留生前斡耳朵的制度,后代君主通過祭祀這些斡耳朵來祭祀祖先。忽必烈在大都皇城東華門內(nèi)設置了此類斡耳朵,稱為“火室房子”。[6]162
除了衣食住行外,元代詩人還寫到了蒙古族的體育競技活動。張昱《輦下曲》其五十一云:“放教貴赤一齊行,平地風生有翅身。未解刻期爭拜下,御前成個賞金銀?!盵1]51楊允孚《灤京雜詠》其三十四云:“宮中又放灤河走,相國家奴第一籌?!弊宰⒄f:“灤河至上京二百里,走者名貴赤。黎明放自灤河,至御前已初中刻者上賞。”[2]404“貴赤”是蒙古語,也稱為“貴由赤”,意思是“跑步者”,說明元朝廷舉行的是長跑活動。
蒙古族統(tǒng)治者很重視民族教育,成吉思汗時就請塔塔統(tǒng)阿教授其子弟文化知識。元世祖建立了系統(tǒng)的民族教育體制,延請漢族碩儒對蒙古族子弟進行儒學教育。蒙古族詩人在元代第一次登上了漢語詩壇,并與當時著名漢族詩人唱和。所以元代詩歌中多有蒙古族詩人的名字,如“元詩四大家”之一的虞集就有《別燮元溥后重寄》《聞燮元溥除御史》《燮元溥除御史后寄蕭性淵巡檢》等詩。燮元溥,本名燮理普化,字元溥,是蒙古斡剌納兒氏,泰定四年進士及第,《全元詩》存其漢語詩歌兩首。蒙古族詩人薩都剌也是泰定四年進士,是目前蒙古族詩人中存留詩歌最多的。他有794首詩被收入《全元詩》,他與當時詩人多有酬唱。虞集詩中就有《寄丁卯進士薩都剌天錫》《與薩都剌進士》等詩歌。泰不華也是著名的蒙古族詩人,字兼善,原名達普化,是元英宗至治元年的狀元。元代有十幾位詩人留下了與之唱和的詩歌,如李孝光《寄達兼善》、傅若金《奉送達兼善御史赴河南憲僉十二韻》、朱德潤《送達兼善元帥赴浙東》、虞集《為達兼善御史題墨竹》等。
元代漢語詩歌中還有一些蒙古族官員的名字,如虞集的《題朵兒只平章紫薇亭》,詩題中的朵兒只是木華黎六世孫,脫脫之子。周伯琦的《賦得蓮花漏送宗正朵爾直班公惟中赴淮東監(jiān)憲任》,其中的朵爾直班是木華黎七世孫,還有周伯琦《送經(jīng)歷伯顏忽都元卿僉憲河南》中的伯顏忽都等等。
柳貫有《八月二日大駕北巡將校獵于散不剌詔免漢官扈從南旋有期喜而成詠》詩,詩題中的“散不剌”也稱為“三不剌”“甘不剌”等,是蒙古語“好泉子”的意思,也稱北涼亭,在上都西北 700里外。王惲有《甘不剌川在上都西北七百里外董侯承旨扈從北回遇于榆林酒間因及今秋大狝之盛書六絕以紀其事》,詩題中說明了散不剌川與上都的距離。柳貫還有詩題為《午日雪后行失八兒禿道中有懷同館諸公》,“失八兒禿”是蒙古語,意為泥淖之地,漢名為牛群頭。周伯琦《懷禿腦兒作》詩題后自注:“漢言后海也?!盵7]342楊允孚《灤京雜詠》第二十五首:“鴛鴦坡上是行宮,又喜臨歧象馭通。芳草撩人香撲面,白翎隨馬叫晴空?!痹姾笞宰ⅲ骸坝珊趪链耍己限H焉,即察罕腦兒?!盵2]404周伯琦在《紀行詩》第十七首后自注說:“右察罕腦兒。猶漢言白海?!盵7]391
元代漢語詩歌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蒙古語,是因為元代統(tǒng)一南北后,蒙古族軍人及其家屬、蒙古族部眾大量進入漢族聚居地區(qū),形成了蒙漢人民雜居的局面。為了交流,漢族人民開始學習蒙古語言文字。元代的雜劇是俗文學,是當時庶民百姓最喜歡的藝術形式。據(jù)方齡貴教授統(tǒng)計,現(xiàn)存元明戲曲劇目中就含有200多個蒙古語詞匯,[9]這說明一般民眾對于蒙古語的日常會話語言都耳熟能詳。一些蒙古族語言已經(jīng)滲入到漢語語言之中,比如“胡同”一詞就是來自蒙古語。
在表現(xiàn)民俗的詩歌中融入蒙古語,是因為上都地區(qū)是蒙古族聚居區(qū),牧民都使用蒙古語進行交流。周伯琦《紀行詩》第十四首說上都地區(qū) “土風多國語,閭井異尋?!盵7]391。楊允孚《灤京雜詠》第二十二首也說:“弧矢縱懸扔覓侶,塞前番語笑人迂?!盵2]404正是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元代詩人才會有意識地采擷、提煉、征用蒙古語進行敘事抒情。
元代漢語詩歌中出現(xiàn)蒙古語,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元廷推行的“國語”教育。蒙古族統(tǒng)治者接受了中原儒家思想,在全國建立了儒學教育體制。與此同時,忽必烈又建立蒙古國子學,并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蒙古字。元廷規(guī)定,官方文書使用蒙古語、漢語和波斯語三種文字。最早使用的蒙古語是成吉思汗時創(chuàng)制的畏吾爾蒙古字。之后,忽必烈命國師八思巴以吐蕃字為基礎創(chuàng)制了八思巴蒙古字。張昱《輦下曲》第六十二首:“八思巴師釋之雄,字出天人慚妙工。龍沙仿佛鬼夜哭,蒙古盡歸文法中?!盵1]52詩中所詠的就是八思巴創(chuàng)制的蒙古新字。張昱也對蒙古新字創(chuàng)制的意義進行了闡發(fā)。忽必烈期望可以用蒙古新字統(tǒng)一全國文字,至元八年(1271)下詔成立蒙古國子學、地方蒙古字學,在皇后斡耳朵、諸王投下及各侍衛(wèi)軍中也都設有蒙古字學,使用的教材是用八思巴字譯成蒙古語的《通鑒節(jié)要》。在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又出版了《蒙古字韻》《百家姓蒙古文》《蒙古韻編》等字學課本。
蒙古族統(tǒng)治者推崇儒家文化,卻不學習漢文儒家典籍,而是將這些典籍翻譯為蒙古語,供蒙漢學子、大臣學習。至元十九年(1282),元政府印行了蒙古畏兀兒字的《通鑒》。元武宗即位后,立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非常喜愛漢文化,至大四年(1311年)“時有進《大學衍義》者,命詹事王約節(jié)而譯之……因命與圖像《孝經(jīng)》、《列女傳》并刊行賜臣下”[10]544。這說明在當時翻譯、出版了三部儒家經(jīng)典,現(xiàn)在故宮博物院還藏有此時刊印的蒙漢語對照的《孝經(jīng)》殘本?!对贰吩谕荒赀€記載,愛育黎拔力八達讀《貞觀政要》,詔諭蒙古族翰林侍講阿林鐵木兒:“此書有益于國家,其譯以國語刊行,俾蒙古、色目人誦習之?!盵10]571
在元代,學習蒙古語還成為很多士人改變自身命運和步入仕途的捷徑,是“當今所尚,莫貴于此”的時尚,[10]1就連原南宋統(tǒng)治的地區(qū),漢族文人“愿充虜吏,皆習蒙古書,南人率學其字”[11]188。
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元代文人大多精通蒙漢雙語,甚至有漢族文人做蒙古字學教授。江南宣城人貢奎(1269—1329)有詩《送蒙古字周教授》,提到這位教授的蒙古文水平:“諧音正譯妙簡絕,窮究根本芟繁柯。牙簽玉軸點畫整,照耀后世推名科?!痹娙藢@位朋友充滿敬意:“愧予鄙俚事章句,儒冠多誤將如何?!盵12]128可見,一些有文化素養(yǎng)的漢族文人,蒙古語水平很高,可以作為老師教授別人;在元代的學校教育中,蒙古語、蒙古字是必修課;蒙古字學教授的地位比一般的漢語教授要高,受到人們的羨慕;通過學校教育走上仕途的官員,蒙古語、蒙古字學的水平都不低,在交流、書寫上可以使用蒙漢雙語。
通過對元代漢語詩歌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蒙古族的語言成為了詩歌語言的組成部分,增強了元代詩歌的民族文化交融特色。這證明,中華民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統(tǒng)一體,具有多元共融的特征。作為政治文學、廟堂文學的元代詩歌的這種時代文化特色的形成,既與元代蒙漢人民的雜居、交融以及抒寫的題材內(nèi)容有關,又與元王朝推行的“國語”教育制度聯(lián)系密切。
[1]楊鐮.全元詩:第44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楊鐮.全元詩:第60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李志常.長春真人西游記[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葉子奇.草木子[M].北京:華書局,1959.
[5]楊鐮.全元詩:第25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李治安.元代“內(nèi)蒙外漢”二元政策簡論[J].史學集刊,2009,(3).
[7]楊鐮.全元詩:第40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方齡貴.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
[9]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0]賈敬顏,朱風.蒙古譯語 女真譯語匯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1]鄭思肖.鄭思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楊鐮.全元詩:第23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
I207.22
A
1005-9652(2017)03-0177-03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元明清蒙漢文學交融文獻整理與研究”(批準號:16ZDA176)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虞志堅)
趙延花(1975-),內(nèi)蒙古赤峰人,內(nèi)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