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元代學者蘇天爵交游考

2017-01-28 15:43劉永海
棗莊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劉永海

(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元代學者蘇天爵交游考

劉永海

(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蘇天爵是元代著名學者,生平交游頗廣。從蘇天爵的詩文著述及相關(guān)資料可以看出,蘇天爵的交游對象大致包括授業(yè)恩師、博學鴻儒、同鄉(xiāng)耆舊、后學晚輩等幾個群體。就授業(yè)恩師而言,蘇天爵先后拜安熙、吳澄、虞集、齊履謙為師,學術(shù)思想得以形成。就博學鴻儒而言,與蘇天爵交游密切的學界名流主要有馬祖常、宋本、宋褧、歐陽玄、許有壬、陳旅、吳師道、黃溍、胡助、袁桷等人,他們相互唱和,蔚為風氣。蘇天爵還與本地士紳、摯友往來唱和,飲酒賦詩。此外,蘇天爵與晚輩后學趙汸、傅若金、高明、王祎、葛元哲等人交游篤厚,其學識與人品一直是晚輩后學效仿的楷模。

元代;蘇天爵;交游①

蘇天爵(1294~1352) ,字伯修,真定(河北正定)人,學者因所居稱之為滋溪先生。蘇天爵是元代著名的官員、學者,生平交游頗廣。對其交游群體進行考察,有助于深入了解蘇天爵的生平、思想、政治實踐、史學思想及其在元代學術(shù)史上的地位。本文就其詩文著述及相關(guān)資料,將其交游對象大致分為授業(yè)恩師、博學鴻儒、同鄉(xiāng)耆舊、后學晚輩等幾個群體加以考察。

一、授業(yè)恩師

蘇天爵自幼聰明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名師虛心求教。早年在家鄉(xiāng)就拜安熙為師,為安熙的入室弟子,后入國子學,又先后以吳澄、虞集、齊履謙為師。

安敬仲,即安熙(1269~1311),元代著名理學家劉因之私淑弟子,號墨庵,藁城(今屬河北)人。其學一以圣賢為師,尤深于《六經(jīng)》《語》《孟》?!端膸烊珪偰刻嵋肪硪涣摺秳e集類二十》云熙“詩文粗野不入格”,但“關(guān)于天命之微,人心之奧,可謂極深研幾發(fā)其旨趣而無所遺矣”。安熙不屑仕進,家居教授數(shù)十年,教人“入學以居敬為本,讀書以經(jīng)術(shù)為先”。四方來學者多有成就。所著有“《默庵文集》十卷,其他《詩傳精要》《續(xù)皇極經(jīng)世書》《四書精要考異》《丁亥詩注》”等[1](P365)。蘇天爵早年授業(yè)于安熙,從學實有年,雖然“曾未卒業(yè)”[1](P407),但對先生的為人與學識非常敬佩。安熙卒后,蘇天爵輯其遺文,并請虞集為之序。并撰其師行狀、墓文。

蘇天爵約于延祐元年(1314)入國子學,其間曾授業(yè)于吳澄。吳澄(1249~1333),字幼清,晚年更字伯清,號一吾山人。元崇仁(今屬江西)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因早年所居草屋有侍御史程矩夫所題“草廬”二字,人稱“草廬先生”。吳澄是元代南方理學的代表人物,蘇天爵篤信理學,時時以倡明理學自命,應(yīng)該是受了吳澄很大的影響。天爵先后刊印《伊洛淵源錄》,輯錄許衡《正學編》,以使使學者“知夫?qū)W術(shù)源流之正”[1] (P78),“知求圣賢之學而學焉,則真儒善治之效可得而致矣”[1](P71)。元代理學門戶之見頗盛,陸九淵心學一派受朱學排擠,趨向衰微;在朱學內(nèi)部,北方許衡、劉因兩人門下勢同水火,互相攻訐;南方吳澄也受到許氏弟子的非議,以致不能在國學立足。蘇天爵則不為此所囿,最先把劉因與吳澄并提,說二人是志同道合的人[1](P114)。蘇天爵調(diào)和許、劉,尊崇吳澄,是很難得的。

蘇天爵與其師虞集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二人可謂亦師亦友。虞集(1272~1348), 元代文學家,字伯生,人稱邵庵先生。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類稿》等。《元史》卷一八一又傳。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并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范梈、楊載齊名,人稱“元詩四家”。天爵父蘇志道遠赴嶺北行省郎中任時,虞集作詩送別[2](P97~98)。延祐七年(1320),蘇志道卒,虞集撰墓志銘[3](P775~778)。虞集與天爵往來唱和,關(guān)系甚篤。他稱贊“伯修之文簡潔嚴重,如其為人”,“為人物學問所歸”,說蘇天爵“力學修行,推于實用[4](P101)??梢娪菁瘜μK天爵非常了解,“匪為一時游從之好”[4](P101)。虞集文章學問冠冕一時,也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天爵與虞集“以成均舊游,同朝日久”,所以得到虞集不少書法作品[4](P101)。虞集為天爵賦詩多首[2](P14~46)。蘇天爵在家鄉(xiāng)真定城北之安豐里治地為園,辟為別墅,植桃杏樹數(shù)十株,筑亭其中。虞集名曰“春風亭”,且為大書之[5](P261)。

在國子學期間,蘇天爵還得受教于齊履謙。齊履謙(1263~1329),字伯恒,魏郡沙鹿人,《元史》卷一七二有傳。著述甚富。蘇天爵“少從公(齊履謙)學”,深得齊履謙學術(shù)精髓。蘇天爵說齊履謙“卓有學識”,能“通制作之本原,酌時宜之損益”者,惟有齊履謙。至正九年(1349),天爵為其師撰銘[1](P132~133)。

二、博學鴻儒

蘇天爵是元代深識博聞的學者,其從政三十四年,遷轉(zhuǎn)二十余職,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結(jié)識了許多名流仕宦,大大豐富了他的人生履歷。與天爵交游密切的學界名流主要有馬祖常、宋本、宋褧、歐陽玄、許有壬、陳旅、吳師道、黃溍、胡助、袁桷等人。

馬祖常(1279~1338),字伯庸,汪古部人,先世乃西域雍古部族基督教徒,占籍光州。元中期名臣,是一位影響頗大的詩文作家。祖常長天爵十六歲,二人私交甚篤。祖常憑借蘇天爵在國子學期間的勤奮努力,虛心好學,已發(fā)現(xiàn)其才華與潛力。延祐四年(1317),國子學生貢舉公試。馬祖常以天爵《碣石賦》“文雅訓美麗,考究詳實”,拔天爵為第一[1](卷首)。天爵常以文章向馬祖常就正,頗得賞識[1](P144)。天爵父蘇志道卒后,馬祖常作挽詩云:“墓門翁仲泣,秋草九原深。身世書盈屋,香園滿樹林。故人多執(zhí)紼,令子早冠簪。曾作陽光曲,今成薤露吟”[3](P68)。至順三年(1332),天爵述其外大父劉成行實,馬祖常撰銘[3](P802~803)。至元三年(1337)正月,許有壬為蘇志道撰銘,馬祖常為書,張起巖撰其額[6](P588)。同年四月,祖常弟祖謙葬,天爵撰銘[1](P325)。至正四年(1338)三月,祖常卒于光州居第,天爵撰墓志銘[1](P138)。后至元五年(1339),天爵將祖常詩文若干篇和自己所藏祖常之遺作編輯,為《馬公文集》十五卷(又名《石田先生文集》),并呈請朝廷,經(jīng)批準,由憲司委員??睙o誤,發(fā)至維揚郡學刊行[1](P66)。天爵《元文類》收祖常文二十一篇,可見天爵對祖常作品的重視。

宋本(1281~1334),字誠夫,大都人。有《至治集》存世。延祐六年(1319),本初至京師,聞國子學貴游稱諸生蘇天爵以《碣石賦》中公試,釋褐授薊州判官,往往誦其警句,名籍甚。欲與天爵一識,因天爵已赴任上,不就[3](P408)。宋本知天爵“習知遼與金故實暨國朝上公碩人家伐閱譜系事業(yè)碑刻文章”,久之,天爵《遼金紀年》《國朝名臣事略》諸書陸續(xù)脫稿,“士大夫莫不嘆其勤”[3](P408)。宋本愈發(fā)欽佩。至順二年(1331)十二月,宋本應(yīng)天爵之請作《滋溪書堂記》。元統(tǒng)二年(1334),天爵持岳父張德林事狀求宋本撰墓表[3](P822~823)。天爵賞宋本才華,薦其“可教胄子”,“朝廷輒從其言”[3](P81),惜乎元統(tǒng)二年(1334)卒,年五十四。天爵為宋本文集作序[1](P80~81)。

宋褧(1294~1346),字顯夫,宋本弟。著有《燕石集》十五卷,《元史》卷一八二有傳。宋褧與天爵同年生,但入仕稍晚,二人交往很深,留下了不少唱和之作。蘇志道卒后,宋褧作挽詩以示悼念[7](P148~149)。至順二年(1331),蘇天爵由翰林院撰修擢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宋褧賦詩送行[7](P161)。第二年,蘇天爵就職御史南臺,奉詔錄囚湖廣,平反冤獄多起,博得士庶廣泛稱贊。宋褧作以賀[7](P150)。宋本卒。宋褧輯其遺文,將板行之,屬天爵作序[3](P80)。這段時間,蘇天爵在史館任職,每天與文獻資料為伍,家鄉(xiāng)的滋溪書堂經(jīng)過幾代人的尺積寸累,也成為三萬卷以上的藏書樓。至元元年(1335),宋褧作詩盛贊滋溪書堂藏書之眾、藏本之精[7](P140)。至元四年(1338)七月,天爵喜得貴子,宋褧為之命名曰“乘云”。八月乘云滿月,宋褧又作詩以贈[7](P197)。至正二年(1342),蘇天爵拜湖廣省政,宋褧賦詩以餞[7](P134)。至正四年(1344),二人皆年過五十,天爵遠赴西北,任陜西諸道行御史臺侍御史,宋褧作詩相送[7](P170)。至正五年(1345)二月,大比進士,蘇天爵與宋褧承詔與治書侍御史李好文、工部侍郎臣斡玉倫徒充讀卷官[1](P507)。至正六年(1346)三月,宋褧卒,年五十三。蘇天爵為之撰銘[1](P206)。冬十月朔,褧之子籲匯褧稿征序于天爵,為其《燕石集》作序。稱宋褧詩“清新飄逸,間出奇古”[1](P81)。

歐陽玄(1283~1358)字原功,號圭齋,瀏陽人。延祐二年(1315年)進士第三名,為官四十余年,先后六入翰林,兩為祭酒,兩任主考千生,以史學成就最為突出,同時也以詩文聞名天下,因其學識淵博,文績卓著,人稱“一代宗師”,與王約并稱元代“鴻筆”。《元史》卷一八二有傳。歐陽玄長天爵十二歲,但入仕略晚于天爵,與蘇天爵同預(yù)史屬。他曾為天爵的祖蘇榮祖、父志道作畫像贊[3](P235)。天歷二年(1329),歐陽玄為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慨然為序[8](歐陽玄序)。元統(tǒng)元年(1333)八月,上賜經(jīng)筵官酒饌,許泛舟太液池趣,天爵有詩紀其事。歐陽玄有詩次其韻[9](P218)。

天爵與歐陽玄在修遼金宋三朝史問題上有過重要的書信交往。蘇天爵一貫注意收集宋、遼、金三朝的歷史文獻,“家藏書萬卷,于遼、金逸事,宋代遺文,猶拳拳收購不倦”[4](P100)。進入史館后,“閱近代載籍”,關(guān)注宋代自建隆迄于嘉定的實錄、編年、紀志表傳等國史編纂的情況[1](P84)。又深知遼、金史實“事多湮昧”,撰成《遼金紀年》[8](王理序)《宋遼金三史目錄》[4](P100)。至正三年(1343),順帝下詔修遼、金、宋三史,“一時文學之士莫不與能”,受命主持其事的有歐陽玄、揭傒斯、張起巖等。蘇天爵時任湖廣行省參知政事,未能參與其中,“論者每為惜之”[4](P100~101)。蘇天爵撰《三史質(zhì)疑》寄給歐陽玄作參考。文中對修三朝史必須依據(jù)的資料加以評論,對一些重要的史實提出自己的看法,還提出修史時應(yīng)注意的若干問題。

許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學家。字可用,彰德湯陰(今屬河南)人。著有《至正集》八十一卷,《圭塘小稿》十三卷,《別集》二卷,《續(xù)集》一卷。至順三年(1332),天爵請許有壬為其《國朝名臣事略》為序[8](許有壬序)。至元三年(1337),許有壬為天爵父志道神道碑撰銘[6](P588)。大約同一年,許有壬作《和蘇伯修侍郎寓居雜詩》三首,存于其《圭塘小稿別集》下卷中。至元六年(1340)十月,天爵拜西行臺治書侍御史,許有壬賦詩贈別[6](P499)。鑒于蘇天爵在至順二年(1331)錄囚湖北等地的突出表現(xiàn),友人黃溍撰文[10](P233~246)。至正元年(1341),許有壬為之作題記[6](P646)。次年,天爵拜湖廣行省參知政事,許有壬作詩以餞[6](P556)。

陳旅(1287~1342),字眾仲,號荔溪,興化莆田人。元朝重要的文學家,著《安雅堂集》。《元史》卷一九〇有傳。至順二年(1331)五月,翰林國史院扈從天子清暑上京,蘇天爵作《翰林分院題名記》[1](P13)。陳旅作詩和之,云“自我不見今三年”[5](P232)。則陳旅與天爵此前三年之天歷元年(1328),已有交往。元統(tǒng)元年(1333),恢復(fù)經(jīng)筵舊制。后賜經(jīng)筵官酒饌,許泛舟太液池趣。時天爵為授經(jīng)郎兼經(jīng)筵譯文官,歸沐日又賦詩鋪寫,約同館之士與京師能詩者唱和為詩,匯為一卷,請陳旅為序[5](P244)。元統(tǒng)二年(1334),天爵《元文類》付梓刊刻,陳旅為之序[3](陳旅序)。約至元三年(1337),陳旅為天爵春風亭撰記[5](P261)。后至元五年(1339),天爵匯馬祖常文稿,適陳旅至廣陵,遂請陳旅為序[5](P254)。至元六年(1340),蘇天爵拜西行臺治書侍御史。薦紳先生及諸能詩者相與讬物命題,分而賦之,以寓比興于飲餞之日,眾人屬陳旅為之序[5](P248)。天爵于元統(tǒng)二年(1334)在察院任職,凡四月。他屢次向朝廷建言,并將存稿輯為《松廳章疏》,“藏之于家,以示子孫”[1](P473)。至正元年(1341),陳旅作《跋松廳章疏》[5](P284)。這一年,陳旅作《次韻蘇伯修尚書孔廟慶成詩》[5](P237)。至正二年(1342)七月,陳旅卒,年五十六。至正三年(1343)八月,天爵屬吳師道編次陳旅遺稿,得《安雅堂集》十卷[11](P70)。

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生平以道學自任,著有《戰(zhàn)國策校注》《禮部集》及《附錄》《易雜說》《書雜說》《詩雜說》《春秋胡氏傳附辨》《蘭溪山房類稿》等,并行于世。至順二年(1332),天爵任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和奉命錄囚湖北,吳師道撰文以頌之[11](P86)。至元六年(1340),天爵拜西行臺治書侍御史,吳師道為其賦詩送別[11](P19)。至正元年(1341),吳師道為天爵撰詩[11](P19)。至正二年(1342),天爵拜湖廣省政,吳師道作詩為之送行[11](P19)。至正二年(1342)七月,陳旅卒。次年八月,天爵屬吳師道編次陳旅遺稿[11](P70)。

黃溍(1277~1357)元代文學家、書法家。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字文晉,又字晉卿。有《金華黃先生文集》存世。至順二年(1331),天爵與黃溍偕為太史屬,扈從天子清暑上京。黃溍有《紀行詩》若干首。天爵賦詩贊黃溍詩“縝密而思清”[1](P474~475)。同年,蘇天爵由翰林修撰擢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黃溍作詩以送別[10](P143)。至元二年(1336),黃溍應(yīng)天爵請,為蘇志道作《畫像記》[10](P228~229)。至元五年(1339),黃溍撰文述蘇天爵在江南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處理久拖不決的冤假錯案十余件之事[10](P233~236)。同年,天爵由中書禮部侍郎出為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使,黃溍作詩為其送行[10](P148)。至正八年(1348),黃溍應(yīng)天爵之請為曾祖父蘇誠撰《墓表》[10](P393~394)。

胡助(1278~1354或后),字履信,一字古愚,自號純白道人,婺州東陽(今屬浙江)人。著有《純白齋類稿》。至順元年(1330)五月,胡助扈從天子上京,賦詩五十首[12]。天爵作跋稱“余友胡君古愚生長東南,蔚有文采”[1](P470)。至順二年(1331)五月,翰林國史院亦扈從天子上京清暑,胡助賦詩,有“想見翰林蘇應(yīng)奉,樂章進擬動天容”等句[12](P76),可見胡助與天爵交從甚篤。冬十一月,蘇天爵升南臺御史,次年春正月赴湖北就職,胡助作詩送之[12](P77)。至元五年(1339),天爵出任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使,胡助又作詩以贈[12](P83)。胡助尚有詩詠蘇氏滋溪書堂[12](P79)。至正五年(1345),胡助致仕歸鄉(xiāng),天爵撰文,贊胡助之高風亮節(jié)好比宋之范仲淹[1](P514~515)。

袁桷(1266~1327),字伯長,號清容居士,鄞縣(今屬浙江)人。著《清容居士集》,《元史》卷一七二有傳。袁桷與蘇志道相熟,蘇志道赴嶺北行省賑濟災(zāi)民后,任嶺北行省郎中,袁桷作詩二首相送[3](P66)。至治三年(1323),袁桷應(yīng)天爵之請,為安熙作《墓表》[3](P816~818),表先生之德行。泰定元年(1324),袁桷推薦天爵入翰林國史院,預(yù)修《英宗實錄》[1](P136)。泰定四年(1327),袁桷卒,年六十二歲。天爵為其撰《墓志銘》[1](P134),歷數(shù)袁桷一生行跡,盛贊其為官、為學的成就,并對袁桷薦自己入仕之恩感激不盡。

三、同鄉(xiāng)耆舊

蘇天爵對家鄉(xiāng)真定一帶的宿儒耆老、官僚士紳,有著深厚的情感。他經(jīng)常給已經(jīng)謝世的前輩撰寫行狀、碑銘,不論是賦閑在家,還是因公途經(jīng)真定,有機會便與本鄉(xiāng)的士紳、摯友往來唱和,飲酒賦詩??疾焯K天爵與家鄉(xiāng)友人的交游狀況,對于蘇天爵研究的深入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元代真定著族首推藁城董氏,以名將董俊為宗室第一代。以下“文”字輩、“士”字輩、“守”字輩四代子孫百余人,計有四十三位大夫,二十二位將軍(其中九人佩金虎符),十三位國公,為元朝漢人之最。蘇天爵為董氏兩代人撰寫過碑銘[1](P189~197)。

蔚州趙氏,亦為當?shù)赝濉i_國功臣趙瑨,累官昭毅大將軍、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卒。至元二十五年(1288),趙瑨長子趙秉溫(1222~1293)請李謙述碑銘,商挺書,楊桓篆額,但碑終未立?;蕬c元年(1312),天子推恩褒封舊勛,制贈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追封定國公,謚襄穆。至正十年(1350),趙瑨第六子趙秉政有子曰儼始買石作碑,仍刻李、商、楊三君子銘辭,以追述先志,光昭先德。屬蘇天爵紀緒碑陰[1](P57)。趙秉溫,字行直。忽必烈重要幕僚,稱帝后,委秉溫以重任,負責管理兵、刑、工部諸事。泰定二年(1325),應(yīng)趙秉溫曾孫、同門好友趙藝請,天爵撰趙秉溫行狀[1](P368)。泰定四年(1327),趙秉溫子、曹州定陶縣尹趙時勉卒,天歷二年(1329),天爵因與趙藝相友善,為敘而銘[1](P289)。至元四年(1338),蘇天爵為趙秉政撰銘[1](P146)。

太中大夫、順德路總管張士從世家寧晉,蘇天爵早年與張士從同游成均,友誼深厚,為之撰《先瑩碑》[1](P258~260)。至正八年(1348),張士從由江西僉憲來官燕南,出示按治之暇所作歌詩若干首,天爵為之作序[1](P91)。

杜瑛,字文玉,霸州信安人。金之季年,避地河南,居緱氏山讀書講學,博覽無所不見。金亡,轉(zhuǎn)居汾、晉間,授徒為業(yè),聲聞漸著。元世祖召其入見,問以取宋之策。大元建立,久召不仕。元文宗開奎章閣,詔修《經(jīng)世大典》,杜瑛曾孫杜秉彝與蘇天爵參預(yù)修撰《大典》,且“雅相好”。元統(tǒng)二年(1334),杜秉彝為先世請撰行狀,天爵為之撰《杜公行狀》[1](P377)。

郭明德(1257~1309),字德新,中山無極人。頗有政績。延祐六年(1319),明德子中書省照磨元珪屬天爵撰明德行狀,請封謚于朝。至正七年(1347),明德孫郭鏞伐石樹碑神道,復(fù)請?zhí)炀糇珜戙懳摹O惹?,天爵父志道曾侍明德于樞密院,天爵又與元珪往來友善,郭、蘇兩家可謂三世之交。天爵故弗庸辭,撰《碑銘并序》[1](P169)。

王結(jié)(1275~1336),字儀伯,易州定興(今屬河北)人。仁宗時,先后任集賢直學士,順德、揚州、東昌諸路總管。泰定元年(1324),任集賢侍讀學士,廷試進士,為讀卷官。天歷二年(1329)拜中書參政知事。元統(tǒng)元年(1333)官中書左丞,參與修撰泰定、天歷兩朝實錄。晚年致力于《易》研究,著有《文忠集》六卷。天爵初官朝著,即為袁桷、馬祖常、王結(jié)等人所深知,王結(jié)與天爵成為忘年交[1](趙汸序,P2)。后至元三年(1337),天爵為之撰寫行狀[1](P387)。

趙伯成,真定人。中統(tǒng)三年(1262),參預(yù)平定李壇之亂有功,隸招討使野德迷失麾下。至元十一年(1274),從蒙元軍攻宋,屢有功。伯成貌魁梧,力能兼人,平生大小蓋百余戰(zhàn),身披十余創(chuàng),為大元江山的創(chuàng)立及鞏固貢獻卓著。至大二年(1309)伯成卒于家,年七十七。蘇天爵與趙伯成同里,年輕時曾經(jīng)拜訪伯成。酒酣耳熟,伯成語其平生戰(zhàn)功之勞,英氣凜凜,可謂一世豪杰,因為之撰銘[1](P387)。

張在,字文在,真定藁城人。其學自六經(jīng)、百家、太史之籍,先儒簽疏、傳注之書,兵家、族譜、方言、地志與夫萬里海外蠻夷異域荒誕之說,靡所不覽。聚書萬卷,誦習校讎,風雨寒暑不綴。朝廷崇尚斯文,張在得以授真定儒學正。泰定間,調(diào)濮州教授。至順二年(1331)卒于官舍,年五十六。天爵同窗暨同鄉(xiāng)國史院編修楊俊民以狀征銘。天爵自總角時從親來京師,偶爾回家鄉(xiāng),便與張在交游,每獲多聞之益。贊賞張在之賢德卻不顯于時,因而撰《張君墓志銘》[1](P230)。

甄克敏,無極人。世為真定儒家,自幼“聰敏卓然,不類童子”,年少與楊俊民同學。天爵與甄克敏“游雅厚”[1](P357)。至順三年(1332),天爵為克敏母撰《墓志銘》。克敏后至元元年(1335)以疾卒,年三十八,葬真定縣朱俗原。作為同鄉(xiāng)摯友,天爵為甄克敏過早謝世非常惋惜。在給甄克敏撰寫的《墓志銘》中,他慨然克敏人才難得,有“生賦清明之質(zhì)”,“既有可學之資,遭逢治平,又承家世義方之訓”。“其學行進而未止”,本指望“必能成其材”,“振乎今而耀乎后”,孰料不幸以死![1](P359)

王沂,字師魯,真定人,生卒年不詳。延祐初進士,歷官臨淮縣尹、國史院編修、翰林待制。累官禮部尚書,與修宋、遼、金三史。著有《伊濱集》,《元史》卷八九有傳?!兑翞I集》有贈和蘇天爵詩三首,即卷六《題蘇伯修春風亭》、卷九《送蘇伯修侍郎扈蹕之上經(jīng)》、卷一〇《和蘇伯修授經(jīng)筵進講詩韻》。

楊俊民,字士杰,真定人。從學安熙,與蘇天爵、李士興同為安熙弟子。至順元年(1330)登進士第,授翰林應(yīng)奉,出為山西縣僉,歷禮部郎中、國子司業(yè),遷集賢學士,拜國子祭酒。至順元年(1330),天爵與楊俊民祭故濮州教授張文在,撰文祭之[1](P408)。楊氏為當?shù)刂?,推本世次,鹿城翁某生總管成,總管生嚴齋君義,嚴齋生從仕郎、靈壽縣尹昌榮,縣尹生應(yīng)奉翰林文字、承事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俊民,凡五世。元統(tǒng)二年(1334)夏,楊俊民父靈壽縣尹楊昌榮遣人請?zhí)K天爵撰《楊氏東瑩碑》[1](P255)。至正元年(1335),天爵友人甄德修(克敏)葬,楊俊民以書來吊唁,天爵撰《墓碣銘》[1](P358)。至正四年(1344)九月,天爵為學者林起宗作《墓碣銘》。林起宗長蘇天爵三十五歲,又是內(nèi)丘人士,算得上是天爵的同鄉(xiāng)先賢。天爵雖久聞其名,但無機會交往,后天爵“向官六察,嘗薦知名士十余人充國子師”[1](P223),其中就有林起宗。起宗卒后八年,楊俊民來為林起宗請銘,天爵執(zhí)筆銘之。楊俊民曾筑書堂于真定別墅,表曰“肯獲”,永清史宗實為之記。天爵撰文于后[1](P508)。

王沂,字師魯,真定人。延祐初進士,歷官臨淮縣尹、國史院編修、翰林待制。累官禮部尚書,與修宋、遼、金三史。著有《伊濱集》,《元史》卷八九有傳。《伊濱集》有贈和蘇天爵詩三首,即卷六《題蘇伯修春風亭》、卷九《送蘇伯修侍郎扈蹕之上經(jīng)》、卷一〇《和蘇伯修授經(jīng)筵進講詩韻》。

四、后學晚輩

蘇天爵學術(shù)上成名較早,加之為官廉潔,聲望甚佳,元末已是名滿天下。其學識與人品一直是后學晚輩的楷模。在生年晚于天爵的士紳學者中,趙汸、傅若金、高明、王祎、葛元哲等人與之交游篤厚。

趙汸(1319~1369),字子常,徽州休寧(今屬安徽)人,元末著名經(jīng)學家。洪武二年(1369)召修元史,不愿出仕,乞還山。未幾,卒。學者稱東山先生。汸著有《東山存稿》七卷,《周易文詮》四卷,并傳于世。

至正八年(1348),趙汸來浙,觀蘇天爵奉使京畿還朝所報公事綱目,見其中首詢民疾苦、次興廢除利病、禁革科擾、均平差役、平反冤獄、昭雪改正、追問贓污、責罰稽違、斷革兇冤、體察糾劾、審理罪囚、建白時政、勉勵學校、勸課農(nóng)桑、薦舉官吏等,涉及到神州赤縣三十處,各項事務(wù)皆廉問有序,緩急得宜。乃有所感,撰文以記[4](P101)。

至正九年(1349),趙汸謁天爵臨安私第,天爵出所藏虞集手筆示之。汸為文述蘇天爵與虞集二人的深厚友誼[4](P101)。不久,天爵奉召為大都路總管。士民感懷蘇天爵之恩德,“咸相率為歌詩以泄其怨思”。葛元哲述天爵以臨政而得民者冠于篇首,趙汸為之序[4](P73)。天爵在大都路期間,趙汸曾讓友人高則誠給天爵捎帶書信。先前,天爵與趙汸在姑蘇會面時,曾談及自己有意將生平著述付梓出版,苦于“閑居日少,志弗克就”。信中趙汸以“后學”、“晚進”自稱,表示愿意為天爵出書之事效力[4](P83)。天爵在大都路任上不久,以疾歸。俄復(fù)起為兩浙都轉(zhuǎn)運使。趙汸有《寄上蘇伯修》,專門和天爵探討鹽政問題。在屬援高則誠、葛元哲等人的類次整理之下,蘇天爵《滋溪文稿》付梓出版。至正十一年(1351)十一月,趙汸作序。至正二年(1352),蘇天爵撰成《治世龜鑒》,趙汸為之序。

傅若金(1303~1342),初字汝礪,改字與礪,江西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有異才。后任廣州路學教授,遷浙江縣僉。有《傅與礪詩文集》。延祐七年(1320),蘇志道卒于京師,傅若金賦詩追念志道“蚤歲攻鉛槧,長材異斗筲”[13](P303)。謂蘇志道早年即熟讀詩書,體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才華。

傅若金另有詩一首,當為蘇天爵扈從天子上京而作。詩中以“臨風思何限,相送勞勤劬”之句[13](P319),抒發(fā)了對天爵的思念之情。蘇氏藏書甚富,其滋溪書堂經(jīng)幾代人努力,庋書三萬余卷。時人多有稱頌,傅若金賦詩贊之[13](P290)。元統(tǒng)元年(1333)六月,順帝即位于上都。八月,賜經(jīng)筵官酒饌,允許泛舟太液池,天爵有詩紀其事,傅若金作詩以和。至正二年(1342),傅若金遇暴疾,卒。至正四年(1344),天爵為其撰《墓志銘》,述傅若金行跡。天爵對傅若金英年早逝異常惋惜,說他“賦質(zhì)清美,自幼為詩,出語驚人”,“其詩數(shù)百篇,多可傳誦”[1](P214)。

高明(約1304~約1368),字則誠,號菜根道人,永嘉瑞安(今屬浙江)人。至正五年(1345)進士。原有《柔克齋集》二十卷,今僅存詩55首,詞曲4首,文12篇?!杜糜洝肥撬拿胺Q中國戲曲版本之冠。至正八年(1348),天爵總江浙等處行省事,求從事掾之賢能者,高明以此任浙江行省掾,為天爵著述的出版做了很多具體事務(wù)。先于至正八年(1348)助天爵類次《滋溪文稿》[1](趙汸序)。至正九年(1349)五月,高明又負責天爵家藏《兩漢詔令》的輯目工作[1](P86)。是年十月,天爵奉詔為大都路總管,高明作《送蘇參政》三首,送天爵赴任。

王祎(1322~1374),字子允,婺州義烏人,初名“偉”,復(fù)更名“湋”,后以“祎”為名。元末明初著名文史學家,《元史》總裁。師從柳貫、黃溍。王祎一直有志于修史,因之對以修撰史書見長的蘇天爵甚為尊重,以天爵學生自稱。天爵“嘗捃摭名臣家傳碑志以為書, 謂之《國朝名臣事略》”, 但“與其列者僅四十七人”, 以當時“人物之眾盛”,“則其未及搜訪甄錄者固多也”。王祎在蘇書的基礎(chǔ)上,“因仍四十七人者,復(fù)博求于世臣之家,又得七十三人,人各為傳,而贅以論贊”,“用正史之體,仿宋《東都事略》而為之”,“名曰《國朝名臣列傳》”[14](P87)?!秶剂袀鳌烦蓵谥琳四?1348),該書的編纂, 為后來王祎總裁《元史》奠定了堅實的學術(shù)基礎(chǔ), 其中大部分材料為《元史》所采用。

王祎一直想拜望蘇天爵,但幾次都因公事錯失機會,至正九年(1349),王祎只好修書信致蘇天爵,與天爵探討為文著書之事。信中云“以宏材碩學膺一代文獻之任者”,惟蘇天爵而已[14](P289)。且評價蘇天爵之文,“志于紀事”,“言足以綜難疑之蹟,蹟足以備難明之狀,狀足以發(fā)難顯之情,情足以著難隱之理”。“其言簡而該,精而核,深而易通,直而不肆,典實平易而無浮華艱險,而又其大體純正而明備”。當時有一種觀點,說元朝的文章,惟柳城姚公(燧)、清河元公(明善)、蜀郡虞公(集)、金華黃公(溍)及天爵,皆自成一家。王祎則以為,蘇天爵在紀事方面更勝一籌[14](P289)。至正十一年(1351),蘇天爵官兩浙都轉(zhuǎn)運使,王祎適于錢塘,終于有機會拜見天爵。歸后作《舒嘯臺記》,闡發(fā)天爵至正五年(1345)罷官歸鄉(xiāng),以“舒嘯”名臺之旨,認為蘇天爵并非所謂出則“道為重而身為輕”,處則“道為輕而身為重”的人,而是那種“出而道為天下國家之用”,“處而獨善其身,道之在我者固未始或輕”的君子[14](P175)。

葛元哲(喆),字廷哲,江西臨川人。至正七年(1347)鄉(xiāng)試第一人,八年(1348)舉進士,為浙江省掾。葛元哲也參與了類次蘇天爵《滋溪文稿》的工作[1](《趙汸序》)?!蹲滔母濉肪砣栍小额}葛賡宋淳照三年封承務(wù)郎致仕誥》一文,即應(yīng)葛元哲之請為其先世封誥所寫的跋語,時在至正九年(1349)[1](P513)。

商企翁,字繼伯,濟陰人,為國子監(jiān)貢生。至正元年(1341)由翰林典籍遷秘書監(jiān)著作左郎。作為天爵門生,商企翁作《蘇公畫像贊》。贊曰:“昔嘗嘆先正之美莫或繼蹤,猗獨于公復(fù)以見古人之風”[1](P6)。

[1]蘇天爵.滋溪文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虞集.道園學古錄[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

[3]蘇天爵.元文類[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4]趙汸.東山存稿(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8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5]陳旅.安雅堂集(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5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6]許有壬.至正集(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4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7]宋褧.燕石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2冊)[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8]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6.

[9]歐陽玄.圭齋文集(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4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10]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2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吳師道.禮部集[M].(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5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12]胡助.純白齋類稿(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5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13]傅若金.傅與礪詩集(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05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14]王祎.王忠文公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8冊)[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楊全順]

2017-03-30

劉永海(1968-),男,河北遵化人,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道教史及歷史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G09

A

1004-7077(2017)03-0018-07

洛隆县| 普洱| 张家口市| 桐庐县| 石台县| 辛集市| 平舆县| 黑龙江省| 巨鹿县| 郸城县| 综艺| 永丰县| 美姑县| 府谷县| 久治县| 太仆寺旗| 黑河市| 滨海县| 马鞍山市| 连云港市| 巨鹿县| 车险| 屏山县| 云浮市| 永定县| 新闻| 伊吾县| 京山县| 桦甸市| 冕宁县| 图们市| 盐津县| 鄂伦春自治旗| 岱山县| 四川省| 杭锦旗| 含山县| 巩义市| 广水市| 苍南县|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