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再議近代中國的革命與改良

2017-01-29 14:57:55王建朗
蘇區(qū)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革命

王建朗

·本刊特稿·

再議近代中國的革命與改良

王建朗

本文所討論的革命系指革命方式。革命與改良的發(fā)生皆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并不取決于人為的選擇。當社會矛盾尖銳到改良不足以應對時,革命便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革命與改良都是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雙方只是在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上不同而已。他們是同路人,而不是敵對者。將革命與改良視為完全對立的兩極,是不可取的。在近代中國,革命與改良既有路徑分歧的一面,又有互為促進和聲援的另一面。無產階級導師并不是一般地反對改良。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可以通過和平手段實現(xiàn)社會變革,但這一和平路徑是有前提條件的。近代中國不存在這一條件,舊秩序的頑強抵抗,使得新秩序難以以和平的漸進的方式產生。本文還指出,脫離主客觀條件而高談革命,很可能會給革命事業(yè)帶來挫折甚至災難。

革命;改良;辛亥革命

下筆之始,對本文即將論述的”革命“一詞作一簡明的區(qū)分很有必要。“革命”一詞復雜多義,可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側重于性質,一切具有重大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意義的運動,包括某些改革或改良運動,皆可視為革命;狹義側重于實現(xiàn)變革的路徑或手段,與主張以和平手段逐漸推進的改良相對,主張以暴力手段打破現(xiàn)存秩序,建立新秩序。本文所要討論的,也是絕大部分討論革命與改良問題者所涉及的,主要是指狹義的革命,即與改良相對應的革命。在這兩種意義上使用的革命,既有緊密的聯(lián)系,也有清楚的區(qū)別。廣義的革命,并非一定要采取暴力手段,采取了暴力手段的且打著革命旗號的其實并不一定就是革命。模糊了性質與手段的區(qū)別,在實踐上很容易形成盲動。而對于研究者來說,模糊了這種區(qū)別,討論會陷入誤區(qū)。

在經歷了19世紀的苦難與動亂之后,20世紀的中國進入到一個革命的時代,一個波瀾迭起的革命時代。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先后被革命的浪潮所掀翻,退出歷史舞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出現(xiàn)了穩(wěn)定局面,但革命依然是社會的主題詞。

革命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且代價有時相當沉重。于是,有人感嘆,這革命的道路原來是不必走的,如果走改良的道路該有多好,中國便可以少走曲折之路?!案鎰e革命”之說遂多有流布。然而,歷史選擇不是由一個理想化的愿望所決定,任何事后的討論都應該回到歷史的現(xiàn)場,觀察其發(fā)生的原因、進程及其影響,而不是脫離那個時代作臆測與推斷。

革命不是人為的選擇

一般而言,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改良總是比革命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因此,以改良為首要選擇、避免公開的暴力對抗應為常情。然而,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革命與改良的發(fā)生皆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并不取決于個人或群體的良好愿望,它完全取決于社會矛盾的發(fā)展狀態(tài)。當社會矛盾尖銳到改良不足以應對時,革命便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當社會矛盾相對緩和之時,革命又絕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動。

對于時勢的原動力作用,早在一百多年前,曾經竭力推動社會改良運動的梁啟超就指出:“諸君勿以為一切風潮,皆由一二人所能煽動也。茍非時勢之所趨迫,雖孔子、釋迦,必不能煽動一人。時勢既已趨迫,而偶爾借一二人之口以道破之。彼一二人,直時勢之傀儡而已。使無此一二人,亦必有他之一二人?!?梁啟超:《敬告當?shù)勒摺?,《梁啟超全集》?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67頁。梁啟超告訴我們,如果不具備社會條件,無論你是多么偉大的圣賢,也不可能鼓動起大規(guī)模的社會運動。

20世紀中國革命思潮的興起與發(fā)展,并成為一波波前后相繼的洪流,并不是中國人有激進的偏好,也不是少數(shù)人鼓動所致,而是由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所面臨的危機所觸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在一次次對外戰(zhàn)爭的失敗中,中國國際地位逐漸向下淪落,一落千丈。外不能抵抗強敵,內不能維持民生,國家與民族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政府逐漸意識到,再不變革便是死路一條。前后持續(xù)達30年之久的洋務運動,是清政府在被迫打開國門20多年后發(fā)起的一場改革自救運動,并小有成就,以至有人稱為“同光中興”。但甲午一戰(zhàn),中國輸給了曾經站在同一起跑點的日本,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甲午戰(zhàn)爭被視為洋務運動破產的明證。

痛定思痛,人們重新探索拯救中國的道路。人們意識到,僅僅限于器物層面的學習洋務是遠遠不夠的。戊戌之年,維新派企圖借鑒西方制度,對中國的封建政治進行局部改革。然而,變法僅僅持續(xù)了103天。六君子用鮮血證明,涉及體制的改良不為清政府所容。戊戌變法失敗后,曾經有所開放的社會出現(xiàn)了倒退。直至庚子之變,中國慘敗,京師再度淪陷。辛丑議約,中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清政府再一次痛切地感受到中國與世界強國的巨大差距,清末新政運動終于拉開了帷幕。

客觀地說,清末十年的改革不能說毫無成就。改革官制、修訂律例、編練新軍、振興實業(yè)、廢除科舉、興辦學堂、設諮議局資政院等,確有進展。然而,在改革的速度和方向上,清政府和社會期待仍存在著巨大的落差。社會所期望的改革,是要限制君權,擴大民權,建立起現(xiàn)代的君主立憲體制。而清政府的目標則相反,它期望通過改革,將過去模糊的無所不包的君權明確化、法制化,通過改革將專制君權披上現(xiàn)代的外衣。載澤在上慈禧密折中如此談及君主立憲的本意:“君主立憲,大意在于尊崇國體,鞏固君權,并無損之可言”,他列舉了君權十七條,進而總結說,“凡國之內政外交,軍備財政,賞罰黜陟,生殺予奪,以及操縱議會,君主皆有權以統(tǒng)治之?!?載澤:《奏請宣布立憲密折》,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辛亥革命》第4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0頁。

憲政編查館于1908年提出的《憲法大綱》便顯示了清廷的這一意圖。大綱規(guī)定“大清皇帝統(tǒng)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根據這一憲法大綱,君主將掌握頒行法律、召集及解散議院、設官制祿、統(tǒng)率陸海軍、宣戰(zhàn)媾和、訂立條約、宣布戒嚴、司法等大權。*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58頁。1911年5月,皇族內閣成立,清楚不過地展現(xiàn)了清廷改革欲強化君權的實質。在13個閣員中,滿人占了9個,其中皇族竟占了7個?;首鍍乳w的出臺,向社會公開了清廷皇族的集權之心,使人們對預備立憲的前途失去信心。對此,各省諮議局聯(lián)合會兩次上書朝廷,指出由近支王公充當內閣總理大臣,不符立憲國通例,要求另選賢能,組織名副其實的責任內閣,但遭清廷申斥。

晚清的政治腐敗、民生凋敝與清廷的拒絕改革,使社會對革命派的態(tài)度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從不解與反對轉化為同情與期待。孫中山后來回憶說:當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時,“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游也”。但1900年惠州起義失敗后,“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之較,差若天淵?!?孫中山:《建國方略》,尚明軒主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81頁。

在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后,社會普遍彌漫著革命情緒,只是等待著有人出來登高一呼。莫理循在1911年10月27日致《泰晤士報》對外新聞部主任達·狄·布拉姆的信中說道:“我在這里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贊同革命。甚至比較開明的低級滿族官吏也反對他們的政府?!?[澳]駱惠敏編,劉桂梁譯:《清末民初政情內幕》上,知識出版社1986年版,第762、768頁。

辛亥之年,武昌首義,各地紛紛揭竿而起。數(shù)月之間,江山易色。短短的4個月中,并沒有經過特別重大的戰(zhàn)役,清廷退出了歷史舞臺??梢姡逋⒌慕y(tǒng)治根基早已松散。革命已是民心所向。

然而,辛亥革命雖然趕走了皇帝,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卻未能建立真正的共和民主制度。國家依然處于虛弱和無序狀態(tài)。在國際上,從日本提出“二十一條”,逼簽屈辱的“民四條約”,到一戰(zhàn)后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以戰(zhàn)勝國的身份而未能從戰(zhàn)敗國德國手中直接收回膠州灣,中國依然是一個被人欺侮的國家;國內則是政爭不斷,連年軍閥混戰(zhàn),政局動蕩不安,百姓苦不堪言。內外危機之中,國民革命興起。代表社會新生力量的國民黨和共產黨聯(lián)合起來,“打倒軍閥”“打倒列強”這兩大口號,反映了社會外爭主權、內爭民權的兩大訴求。在國共聯(lián)手的北伐戰(zhàn)場上,國民革命軍摧枯拉朽般地把貌似強大的北洋軍隊擊垮。

北伐戰(zhàn)爭尚未成功之時,國民黨便發(fā)起“清黨”運動,將昔日的盟友推向血泊之中,國民革命運動由此發(fā)生了質變。國民黨統(tǒng)一全國后,依然未能解決內外危機,并迅速蛻化為特權階層。中國共產黨繼續(xù)舉起革命旗幟,以代表最廣大人口的工農革命相號召,經過20余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在1949年建立了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簡而言之,20世紀上半葉的這三場革命,皆有其發(fā)生的社會基礎。民族危機與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實為造就革命之因。非革命難以救亡圖存,非革命難以改造社會,首先成為中國社會先進分子的意識,并進而成為普通民眾的共同意識。我們看到,正是革命的推力,大大加快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改造進程。辛亥革命一舉終結了2000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國民革命及隨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社會,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成為可能。

近代中國革命的發(fā)生,是在社會危機狀態(tài)下,人們對民族平等的追求,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人們向往著一個沒有屈辱、沒有戰(zhàn)爭的平等的新社會。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確實付出了重大代價。然而,作為后來者,我們可以脫離當時的歷史實際提出苛求嗎?

革命與改良并非截然對立

從方向上說,革命與改良的終極目標都是改變舊秩序,建立新秩序。革命是社會變革的推動力,改良也是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雙方只是在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上不同而已。前者主張采取斷然的比較激進的行動,后者則主張采取緩和的漸進的行動。在總的目標上,他們是同路人,而不是敵對者。盡管歷史上的革命者與改良者曾發(fā)生過激烈的爭論,有時甚至惡語相向,然而,作為后來人,作為可以更為理智地觀察歷史長程的后來人,將革命與改良視為完全對立的兩極,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取的。

在近代中國,革命與改良,既有路徑分歧的一面,又有互為促進和聲援的另一面。清末,盡管革命派與改良派爭吵不斷,但兩者在目標上是相通的,都主張擴大民權,都是要在中國建立起近代民主政體,要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和富強。兩者并不是完全背道而馳的選擇,在全局上存在互動互利關系。

對于立憲與革命之間的這一相助關系,梁啟超曾說得很直白。他指出,“知立憲主義進一步,則革命主義必進一步,我而真信革命論之可以救國也,則正宜日夕禱祀,蘄立憲論之發(fā)達,以為我助力……比例以推,知革命主義進一步,則立憲主義必進一步,我而真信立憲論之可以救國也,則正宜日夕禱祀,蘄革命論之發(fā)達,以為我助力……立憲革命兩者,其所遵之手段雖異,要其反對于現(xiàn)政府則一而已”*梁啟超:《新民說·論政治能力》,《梁啟超全集》第1冊,第734頁。

我們看到,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的論戰(zhàn),使民主思想前所未有地普及開來。立憲派主導的國會請愿活動和收回利權運動為辛亥革命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革命黨人也對國會請愿運動和收回利權運動給予了聲援和支持。作為辛亥革命導火索的四川保路運動,是由立憲運動轉向革命運動的一個典型案例。包括商人、士紳及普通民眾在內的數(shù)十萬人卷入,它極大地動搖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根基。

辛亥革命的勝利,孫中山指出是“群力”所致。研究表明,辛亥革命迅速獲得成功,各省立憲派的支持功不可沒。一般而言,革命黨主要在社會中下層中展開活動,而立憲派人士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擁有比較雄厚的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且與開明官員多有交往,對于爭取這些官員支持革命或保持觀望,亦有一定助力。武昌起義后,各省的立憲派領袖,如湖北的湯化龍、江蘇的張謇、浙江的湯壽潛,湖南的譚延闿等,陸續(xù)投入到革命之中。張謇在致袁世凱電中如此表明了他支持共和的原因:自清廷下詔立憲三年以來,清廷所作所為,“無一不與立憲之主旨相反”,“人民求護礦權、路權無效,求保國體無效,求速國會無效,甚至求救災患亦無效”,“今則兵禍已開,郡縣瓦解,環(huán)視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無可為和平之結果,趨勢然也”。*《張謇致袁世凱電》(1911年11月19日),楊立強、沈渭濱等編:《張謇存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2頁。立憲派利用他們的社會影響和資源,在推動本省的光復中發(fā)揮了程度不同的作用。革命派和立憲派的聯(lián)手,使革命方面的力量大增,對穩(wěn)定局面、迅速奪取革命勝利具有顯而易見的積極作用。

可以說,辛亥革命是社會各階層踴躍參與的一場革命,它不僅是革命黨人的革命,也是曾經反對過革命的立憲派所參加的革命。立憲派以他們對革命的參與表明:革命是正確的選擇,現(xiàn)實的選擇。

同樣,在推翻國民黨統(tǒng)治的過程中,持改良主張的中間勢力也曾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抗戰(zhàn)后期,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民主憲政運動,矛頭直指國民黨的專制獨裁。這一運動由國統(tǒng)區(qū)的民主黨派所極力推動,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使國民黨專制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與社會基礎開始崩塌,繼續(xù)維持專制統(tǒng)治的合法性廣受質疑。中國共產黨對于這一運動給予了高度肯定,并適時提出了建立各階層參與的聯(lián)合政府的方案,將民主訴求導向實施階段。解放戰(zhàn)爭后期,當中國共產黨提出新的民主協(xié)商制度時,各民主黨派積極響應,社會各階層對于一個人民將要當家作主的新社會充滿期待。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近代中國,革命與改良各有功用,共同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如果說革命是高昂的主旋律,改良則是和聲,是副歌,兩者的配合使歷史前進的交響曲更加雄渾豐滿。

革命與改良取決于不同的歷史情境

如前所述,革命與改良皆是推動社會前進的選項。一個國家在一定的歷史時段內,是采取革命的方式,還是采取改良的方式,并不由特定的理論所規(guī)定,也不是由少數(shù)人的意志所決定,而完全取決于這一國家在這一時期的基本國情。馬克思是舉世公認的革命家,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他在《共產黨宣言》中公開宣布,“他們(無產者)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xiàn)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tǒng)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fā)抖吧”。*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共產黨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頁。然而,馬克思并不是一般地反對改良。他認為,在那些階級矛盾尚未激化的國家,工人階級有可能通過和平的而不是暴力革命的方式走向社會主義。馬克思1872年在阿姆斯特丹群眾大會上曾這樣說道:“我們知道,必須考慮到各國的制度、風俗和傳統(tǒng);我們也不否認,有些國家,像美國、英國,——如果我對你們的制度有更好的了解,也許還可以加上荷蘭,——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中共中央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9頁。

馬克思在指出無產階級可以通過和平手段實現(xiàn)社會變革的同時,也指出了這一和平路徑的前提:“只有當該社會中掌握政權的那些人不用暴力方法來阻礙歷史發(fā)展的時候,歷史發(fā)展才可能是‘和平的’。例如,如果在英國或美國,工人階級在議會或國會里取得多數(shù),那么它就可以通過合法途徑來消除阻礙其發(fā)展道路的法律和設施,而且這也只能在社會發(fā)展所要求的范圍內進行?!?中共中央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4-195頁。

顯然,改良能否順利推進并取得成功,需有其必備的社會環(huán)境。它取決于社會矛盾是否尖銳,社會各階層是否愿意妥協(xié)以避免發(fā)生激烈沖突,尤其是統(tǒng)治階層是否愿意作出妥協(xié),以及最高統(tǒng)治層的改良誠意與領導這種改良的能力等一系列因素。歷史證明,在近代中國,舊秩序的頑強抵抗,使得新秩序難以以和平的穩(wěn)定的方式產生,人們只有通過革命來尋求建立新的秩序。近代中國的統(tǒng)治階層缺少勇于改革善于妥協(xié)的領袖人物。

如前所述,正是清政府的假立憲將立憲派推向了對立面。曾與革命派展開大論戰(zhàn)的梁啟超相當精辟地指出,是清廷制造了革命黨,并進一步明確指出,“偽改革者革命之媒。自古及今,天下萬國,未有能避者也”。*梁啟超:《敬告當?shù)勒摺?,《梁啟超全集》?冊,第964-965頁。1907年,梁啟超發(fā)表《現(xiàn)政府與革命黨》一文,再指出“而現(xiàn)政府者,制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場也”。*梁啟超:《現(xiàn)政府與革命黨》,《梁啟超全集》第3冊,第1666頁。

武昌起義爆發(fā)前,部分立憲派已經開始轉向,埋下了支持革命的潛因。國會請愿運動失敗后,清廷勒令各省請愿代表出京還里。由絕望而憤怒的各省代表曾秘密議決:“同人各返本省,向諮議局報告清廷政治絕望,吾輩公決密謀革命,并即以各諮議(局)中之同志為革命之干部人員,若日后遇有可以發(fā)難之問題,則各省同志應即竭力響應援助起義獨立?!?徐佛蘇:《記梁任公先生逸事》,丁文江、趙豐田編:《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頁。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張謇致書鐵良,指出:“自古迄今,喪國未有若是之易者也?!韵鹊鄣蟪冀j繹歐洲,博考憲法,毅然下立憲之詔,海內人民喁喁望治,若饑之向食,而渴之赴飲?!墒且詠恚畬<鹤猿?,違拂民心,摧抑士論,其事乃屢見而不一見。于是人民希望之路絕,激烈之說得而乘之,而人人離畔矣?!?《(張謇)致鐵將軍書》,國家圖書館善本部編:《趙鳳昌藏札》第10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版,第469-470頁。

事實上,近代社會的許多革命者,包括那些革命領袖們,并不是天然的革命者。他們并非從一開始就主張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來改變社會,許多人曾經歷一個從主張改良到倡導革命的變化過程。1894年,孫中山前往天津,向直隸總督李鴻章上書,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孫中山認為,“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于此四者,徒為堅船利炮之是務,是舍本而圖末也”。*孫中山:《上李鴻章書》(1894年春),《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9頁。孫中山的上書沒有成功,他沒能見到李鴻章。孫中山后來回憶,此前興中會采取請愿上書等方法,實“冀九重之或一垂聽,政府之或一奮起也”。上書的失敗以及其后清政府的所作所為,使革命黨人“憮然長嘆,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強迫”。*孫中山:《倫敦被難記》,《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217-218頁。從此,孫中山開始放棄溫和的改良,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也是如此。毛澤東早年也曾景仰過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主義,新文化運動時期對新村主義、無政府主義、工讀主義產生過很大興趣,提倡過和平革命。中國社會改良無望的現(xiàn)實,促使他轉向倡導革命。中共早期的領導人中,不少人都經歷了這一變化。

革命不是呼風喚雨

在對革命的質疑中,一個常見的理由是革命帶來了動蕩和混亂,認為辛亥革命雖推翻了皇帝,卻帶來了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zhàn)與社會混亂。必須指出,重建新秩序的革命并不必然導致混亂,兩者不可簡單掛鉤。將民國初年的混亂歸因于革命,這一直線型的因果結論不免有失之簡單之嫌。仔細觀察,民國初期出現(xiàn)軍事強人勢力的潛因在晚清已經養(yǎng)成,其割據正是舊勢力舊傳統(tǒng)在新社會的變異與表演,它恰恰與共和制度與共和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與其說由此可證明辛亥革命搞糟了,倒不如說由此可見辛亥革命是何等的必要,由此可見辛亥革命的任務又是何等的艱巨。掃除數(shù)千年封建專制的有形和無形的影響,正是辛亥革命的目標之一。

當然,與漸進的改良相比,革命確實有可能在一定時期內造成社會的動蕩。所謂“革命的陣痛”,有些是革命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必須付出的代價,有些則是可以避免的,如果領導者判斷正確、政策適宜的話。

20世紀的革命在把中國社會向前推進的同時,也留下了一些令人遺憾的篇章。其中,有些可以稱之為革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的學費,有些則是在革命的名義下發(fā)生的與革命毫無關系的舉動。20世紀是一個在大部分時間里高歌革命的世紀。今天回望20世紀,我們不只是要肯定革命的價值,吸取20世紀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同樣必要。

如前所述,革命和改良皆有其必備的條件。離開主客觀條件,一味主張改良,是不可取的;一味高談革命,也是不可取的。必須把我們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yè)的性質與我們推進這一事業(yè)的路徑或手段加以清楚的區(qū)分。正如本文起始所討論的那樣,以性質而言,我們一直在進行著一場推動社會前進的革命,既包括經濟基礎的革命,也包括上層建筑的革命,這個革命我們始終是要堅持的;以路徑或以手段而言,則可有不同的方式,有時是疾風暴雨,有時則是和風細雨,革命并不總是要以激進的敵我分明的斗爭方式來推進。我們常說的“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便是這個意思。如果不顧主客觀條件,以為革命就是呼風喚雨,是一個可以招之即來的制勝利器,是一個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如果將革命性質與強力手段相混淆,以為革命非以暴力推進不可,非以階級對抗的方式推進不可,那恰恰會給革命事業(yè)帶來挫折甚至災難。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了一場以革命的名義進行的反現(xiàn)存秩序運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社會陷入了一場由主政者自己發(fā)動的“革命”的大混亂中。這場運動之所以發(fā)生,就在于發(fā)動者錯誤地估計了當時黨和國家政治狀況,并錯誤地使用了他所習慣的革命方式。正如中國共產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那樣,運動的發(fā)動者判斷:一大批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已經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里和文化領域的各界里,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中央形成了一個資產階級司令部,在各省、市、自治區(qū)和中央各部門都有代理人。因此,必須公開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發(fā)動廣大群眾來揭發(fā)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資派篡奪的權力重新奪回來。他把文化大革命定義為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希望用持續(xù)的過幾年便來一次的階級斗爭的方式來解決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稕Q議》指出了這一錯誤,認為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以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既沒有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基礎,只能造成嚴重的混亂、破壞和倒退?!稕Q議》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fā)動的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歷史已經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這一假革命之名而發(fā)動的舉國卷入的運動,給中國帶來了災難,給革命事業(yè)造成了嚴重的停頓和挫折。文革對于“革命”的濫用,促使人們在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對革命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反思。以深受文革之害的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痛定思痛,毅然帶領黨和國家走出誤區(qū),拋棄“繼續(xù)革命論”,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征程。正是得益于對革命的世紀性的反思,得益于指導思想的清醒,中國步入一個難得的穩(wěn)步發(fā)展的時期,并由此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飛躍式發(fā)展的時期。這一改革,沒有采取階級對抗的辦法,也沒有發(fā)動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即沒有采取以往革命所通常采用的方式,然而,它卻是一場引起中國社會深刻變革的革命。

革命與改良之爭,交織于中國近代史。脫離歷史實際的一味贊美或一味貶斥都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理智地反思近代以來的革命與改良,不僅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歷史極為重要,對于中國社會今后的發(fā)展走向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注:本文部分內容曾在《光明日報》發(fā)表,應何友良先生力約,再事增刪,遂成此文,特此說明)

責任編輯:何友良

Discussion on the Revolution and Reform in Modern China

Wang Jianlang

The revolutio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revolutionary mode. The occurrence of revolution and reform has its profound social reasons, and it does not depend on human choice. When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too sharp to be improved, the revolution inevitably occurs. Both revolution and reform are the driving forces of social change, and they differ only in the way they achieve their goals. They are fellow travelers, not foes. It is inadvisable to treat revolution and reform as poles of complete opposi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revolution and the reform would diverge as well as promote and support each other. Proletarian mentors are not generally opposed to reform. Marx believed that the proletariat could achieve social change through peaceful means, which had some prerequisite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uch prerequisites in modern China. The stubborn resistance of the old order made it difficult for the new order to be established in a peaceful and gradual manner. This paper also pointed out that separating the revolution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would be likely to bring frustration and even disaster to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revolution; reform; the 1911 Revolution

近代革命問題論壇

10.16623/j.cnki.36-1341/c.2017.04.001

王建朗,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 100006)

按語:革命是近代歷史的經典話題和豐厚遺產。中國革命規(guī)模宏大,內涵豐富,不僅主導了近代中國的歷史走向,重構了政治結構,也全面重塑了社會結構、價值倫理乃至百姓生活,其意義、影響可謂重大深遠。自1980年代有學者提出“告別革命”以來,人們對革命的理解和認識見仁見智,洞見固然迭出,偏見也頗有流行。如何回歸20世紀的歷史現(xiàn)場,客觀公正地認識與評說近代革命,準確全面地解讀革命發(fā)生的原因、進程、結果、意義和影響,而不作脫離具體時空的臆測或以論帶史的評判,仍然是認識與理解中國革命史的重大根本問題。為此,本刊有幸邀請到4位著名近代史研究專家,就近代革命問題各抒己見,他們學養(yǎng)深厚、視野宏闊、見解深邃、學風嚴謹,無疑能對這一問題提供精湛解讀。特此奉獻給廣大讀者。

猜你喜歡
革命
將革命進行到底(節(jié)選)
自我革命需要“剛性推進”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46
能源革命已經到來
英語文摘(2020年7期)2020-09-21 03:41:08
迎接汽車新革命
汽車觀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24
中國的出行革命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音樂生活(2016年7期)2016-05-30 17:26:58
粉紅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10:55
满城县| 平遥县| 吉水县| 瑞金市| 兰坪| 商洛市| 岳阳市| 郑州市| 四平市| 东兰县| 南京市| 十堰市| 治多县| 天祝| 太谷县| 黎川县| 田林县| 永寿县| 两当县| 子长县| 神木县| 绥德县| 古丈县| 罗定市| 阳新县| 宁远县| 永年县| 昌都县| 政和县| 澜沧| 凤台县| 页游| 得荣县| 文安县| 洞头县| 中江县| 巴林右旗| 冷水江市| 石泉县| 镇坪县|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