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考生
我走上地鐵,看見無數(shù)的低頭黨們刷新著朋友圈的評論;我登錄網(wǎng)站,看見數(shù)不清的網(wǎng)紅們?yōu)榱嗽u論區(qū)的好評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我打開電視,看見各種被曝光的明星整容、藝人生活,甚至還有普通人的生活……
不可否認(rèn),隨著科技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容易進入大眾的視野,評價他人生活的現(xiàn)象越來越常見,我們受其影響也越來越嚴(yán)重。
追本溯源,原因有二:首先是客觀上的便利。互聯(lián)網(wǎng)為我們提供了分享自己生活的平臺。微信、微博、QQ等各類軟件大行其道,無疑給了我們太多的機會,給了我們寬廣的渠道。另一個更關(guān)鍵的原因在于人們的主觀意愿。誰不想出名?誰不想受到萬人追捧?誰不想名利雙收、成為人生贏家?不錯,正是人性中對于被認(rèn)可、被重視的渴望,讓我們主動地成為了Po主,主動地將生活分享到朋友圈,甚至主動地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客觀允許被評價的條件。我們無法拒絕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于是讓自己的生活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同樣也是這種主動性,讓我們渴求來自他人的評價。我們求贊求評論,“看,有這么多人評價了我,贊了我,有這么多人關(guān)注我”,于是我們獲得了一種滿足感,獲得了一種存在感。我們害怕獨自一人,因而我們希望被評價,進而又去評價別人,刷得滿滿的評論,同時也刷得了滿滿的存在感。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評論別人的過程中獲得了一種參與感、成就感。
前段時間網(wǎng)上有網(wǎng)友自曝一份“辭職信”,理由是上班太早起不來床。評論中除了夸獎其有個性外,更多的是對于年輕人懶惰的不滿、擔(dān)憂和批評。不難看出,評價者們在為這一事件定義。將個人行為上升至群體病癥,將一句幽默、玩笑話上升至精神惡習(xí),太過不解風(fēng)情的同時也不難看出,我們常常以為評價了一件事我們就參與了一件事。“我評價了,我參與了,有這么多人與我評價一致,我也是這個圈子里的人,我不孤單?!边@種想法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xiàn)。我們沒有了獨立自主的思想,只能依附于別人的評價來尋求滿足,不免悲哀。
由此就不難看出,我們深受這種評論的影響。誠然,評價可生出許多激勵自我、促進進步的積極影響,但更多的是消極影響。我們隨著他人的評價改變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的看法中漸漸遺失了獨立的人格。沒有獨立思想的我們隨波逐流,終會迷失在各種評價的浪潮里。
對于評價與被評價,或許我們更加需要一種“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tài)度。想要獨立自主,就從屏蔽他人評價開始。在眾多聲響中,先找到自己的位置,擁有獨立自主的思想,自然而然也就有了“我這樣很好”的自信力,自然不用從別人的評價那里獲取一點點滿足感、存在感以及參與感、自豪感了。
從自主開始,這世界才能少一些盲目的評價,多一些獨立的思想。
【評點】
1.排比蓄勢,不蔓不枝。文章的開頭,以一組排比句點明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評價與被評價的、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與情況,為下文做了恰當(dāng)?shù)匿亯|和伏筆。
2.剖析事件,條分縷析。對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例與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的敘述、闡釋,讓讀者心服口服。這就是具備說理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功力。
3.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層次分明。開篇由作者所觀察到的社會生活鏡頭起筆,引入論題;中間部分則用充分有力的論據(jù)對所持見解展開說理;結(jié)尾部分,在前文基礎(chǔ)上,給予言簡意賅的總結(jié)、歸納,使中心論點再次得到深化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