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旅游學刊》關鍵詞計量分析的旅游學科創(chuàng)新力及知識體系構建

2017-02-09 14:21余構雄戴光全
旅游學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知識體系創(chuàng)新力

余構雄++戴光全

[摘 要]既有研究有少量以關鍵詞為研究對象來探討旅游學科相關信息,然鮮見對學科創(chuàng)新力及知識體系演變與構建的研究。文章以《旅游學刊》2000—2014年載文的書寫關鍵詞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計量可視化軟件CiteSpace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結合內容分析,創(chuàng)新性地將學科創(chuàng)新力測評及知識體系演變結合研究。結果顯示:(1)學科創(chuàng)新潛力、創(chuàng)新活力和創(chuàng)新保持力分呈變異V形和倒V形,除2000—2004年的創(chuàng)新潛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變化稍大外,2000—2004年的創(chuàng)新保持力、2005—2009年及2010—2014年的各項創(chuàng)新力較為穩(wěn)定;(2)學科知識體系演變由學科內容及方法的演變來展現(xiàn),內容為數(shù)量-質量-精神層次的演變,方法為質性方法-量化方法-質與量結合的演變;(3)構建由研究內容、方法及目的3大部分組成的旅游學科知識體系框架。文章探討以《旅游學刊》單一期刊為研究對象,理論建構依據(jù)的是“分析性歸納”,強調的是“典型性”,反映的是“高水準旅游學術刊物”這一同質化范圍內。

[關鍵詞]旅游學刊;主關鍵詞;共現(xiàn)詞;旅游學科;創(chuàng)新力;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7)01-0099-12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1.015

引言

《易經(jīng)·系辭傳》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古往今來,眾多易學研究者對其一層的解釋可歸納為“大道至簡”,用“易簡”原則推演“大道運行”。學術研究中,“以點見面”的思想亦是上述道理的體現(xiàn),對學術論文關鍵詞、共現(xiàn)詞等的研究來推演學科的熱點領域、前沿問題乃至知識體系是近幾年來研究的常見手法,已應用于各個學科研究中,特別是在情報學[1]、傳播學[2]和圖書館學[3]等領域已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在中國旅游研究中,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來研究學科相關信息,可歸納為兩種類型:直接文獻的提煉、歸納、總結及理論建構的側質性研究和一定計量手段的偏量化研究。前者較有代表性的是董曉莉、吳必虎和鐘櫟娜[4]對《旅游學刊》2000—2010年載文的關鍵詞進行歸并、排序、分組,提取出核心關鍵詞和基因詞,以反映國內旅游研究的關注重點與研究進展。后者較為集中將CiteSpace信息可視化方法應用于旅游研究,廉同輝等[5]對2000—2010年間被CSSCI收錄的旅游學科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旅游學科關鍵詞知識圖譜;李成和趙軍[6]以2001—2012年被Web of Science收錄的旅游管理文獻為基礎,通過高頻關鍵詞呈現(xiàn)旅游管理研究熱點的知識圖譜。

現(xiàn)有文獻中,對人文社會學科創(chuàng)新力評價較為常見的方法是指標體系法[7],錢玲飛、楊建林和張莉[8]在其國家社科基金研究成果中,明確指出關鍵詞能夠體現(xiàn)一篇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方法,可以通過考察某時間段期刊論文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率和趨勢規(guī)律,來分析該學科的學科創(chuàng)新力,選取情報學的《情報學報》和圖書館學的《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2009年載文的關鍵詞,分別對情報學和圖書館學的學科創(chuàng)新力進行立體評價。

布拉德福文獻離散規(guī)律(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表明,大多數(shù)關鍵文獻通常都會集中發(fā)表于少數(shù)核心期刊[9],創(chuàng)刊于1986年的《旅游學刊》作為國內旅游學術界公認高水準的旅游學術刊物,2000年開始載文須書寫關鍵詞,該刊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高水平旅游學術研究的基本情況。必須指出,學科創(chuàng)新力與其知識體系演變呈相互交叉互為依存的關系,一方面,學科創(chuàng)新力是學科發(fā)展的源動力,是學科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核心因素[10],另一方面,透過學科知識體系演變可窺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程度?,F(xiàn)有文獻均未將學科創(chuàng)新力與其知識體系結合進行研究,亦未分階段進行對比研究。鑒于此,本文以《旅游學刊》2000—2014年刊載文章的書寫關鍵詞(簡稱關鍵詞)為研究對象,為了體現(xiàn)“歷時性”(研究時間跨度15年)演變中的“共時性”(各個階段)特征,同時考慮各個階段的研究對象需要有一定量的積累,以5年為1個階段,共分3個階段,通過主關鍵詞、共現(xiàn)詞等深度挖掘并對比各階段學科創(chuàng)新程度及知識體系演變,最終構建旅游學科知識體系框架。

1 研究方法及數(shù)據(jù)來源與處理

1.1 研究方法

1.1.1 信息可視化

信息可視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是指利用計算機實現(xiàn)對抽象數(shù)據(jù)的交互式可視表示,來增強人們對這些抽象信息的認知[11]。本文采用的CiteSpaceⅢ可視化工具,是由美國華人學者陳超美博士開發(fā)的一款主要用于計量和分析科學文獻數(shù)據(jù)的信息可視化軟件,該軟件能夠對特定數(shù)據(jù)庫中的文獻數(shù)據(jù)進行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作者合作分析、機構合作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文獻共被引分析等。通過對文獻關鍵詞信息的可視化,能夠較為直觀地識別研究熱點的演進路徑。

1.1.2 創(chuàng)新力評價

Merton指出,對于哲學和科學社會學,學科視角的多樣性之間的互動被認為是提高嚴密性(rigour)和創(chuàng)新力(creativity)的重要手段[12];Tribe 和 Xiao相信未來對旅游前沿理論的研究更可能出現(xiàn)在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階段[13];Stirling在對科學、社會和技術的多樣性分析時指出,跨學科難點在于把握學科之間的交叉程度,表述為泛化的概念稱為“多樣性”(diversity)[14]。在多樣性程度測量及跨學科研究方面,Steele和Stier[15]在對跨學科與多樣性程度相關研究回顧基礎上,重點剖析了Brillouin在1956年根據(jù)信息論中的信息熵計算原理所提出的用于測度一條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布里淵指數(shù)(Brillouins Index),并收集了1985—1994年間發(fā)表于《林業(yè)科學》(Forest Science)期刊上的750多篇文章,將布里淵指數(shù)用于測算作者、主題、引文關系的交叉情況,進而評價環(huán)境科學中跨學科的影響。布里淵指數(shù)是一個單一衡量指標,主要用于測定信息的多樣性程度或豐富性程度,其實質是一條信息中所包含不同信息量的程度,而對不同信息量程度深一層的分析是交叉程度。正如Tomov[16]在研究現(xiàn)代科學的跨學科比較指標時所認為的:不同研究領域交叉越多,該學科創(chuàng)新潛力越強。旅游學科創(chuàng)新力思想及理論的主要淵源與演變可概括為:多樣性-交叉性-創(chuàng)新性;信息科學-環(huán)境科學-旅游學科。綜合上述思想及理論,為了進一步克服單一衡量指標的不足,本文認為學科創(chuàng)新程度受到學科知識交叉程度、更新程度及內容保持連續(xù)程度的綜合影響。具體而言:研究主關鍵詞的交叉情況可以反映學科內外部不同研究領域的交叉情況,從而反映學科創(chuàng)新潛力,主關鍵詞交叉率越大,創(chuàng)新潛力越強;研究主關鍵詞與共現(xiàn)詞(指與主關鍵詞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現(xiàn)的其他關鍵詞)年度分布情況,反映學科內外部不同領域內容的更新速度,其指數(shù)越小,表示學科內容更新速度越快,創(chuàng)新活力越強;考察有效共現(xiàn)詞連續(xù)性(連續(xù)出現(xiàn)兩年及以上或者某年出現(xiàn)兩次及以上的共現(xiàn)詞稱之為有效共現(xiàn)詞),反映學科研究內容的持續(xù)性,有效共現(xiàn)詞率越高,其創(chuàng)新保持力越強。創(chuàng)新潛力、創(chuàng)新活力和創(chuàng)新保持力的具體計算公式分別如式(1)、式(2)和式(3)所示[8]:

[P=i=1n(Ji-Ki)/Ki] (1)

式(1)中:P為總的交叉率(創(chuàng)新潛力),Ki為與主關鍵詞同時出現(xiàn)的其他主關鍵詞的個數(shù),Ji為主關鍵詞與其他主關鍵詞同時出現(xiàn)的總次數(shù),n為主關鍵詞個數(shù)。

[T=i=1ni×lg (Ni+1)] (2)

式(2)中:T為共現(xiàn)詞生命指數(shù)(創(chuàng)新活力),i為共現(xiàn)詞跨度年限,Ni為跨度為i年的共現(xiàn)詞個數(shù)。

[E=i×lg (Ni+1) i≥2;] (3)

式(3)中:E為有效共現(xiàn)詞率(創(chuàng)新保持力),i為共現(xiàn)詞詞頻,Ni為詞頻為i的共現(xiàn)詞數(shù)。

1.2 數(shù)據(jù)來源

通過中國知網(wǎng),選擇高級檢索,來源期刊《旅游學刊》,時間2000—2014年,共得到3263篇文章,剔除采訪/訪談、書評、年會綜述、會議通知等非論文文獻,剔除中國旅游發(fā)展筆談、特刊(2003—2006年均有),選取有作者、關鍵詞的論文,后共得到1968篇文章(表1)。

1.3 數(shù)據(jù)處理

通過CiteSpaceⅢ將所下載文章的Refworks格式全部進行格式轉化,將研究對象分為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3個階段和2000—2014年一個整體分別處理,將相應數(shù)據(jù)導入CiteSpaceⅢ,進行相關參數(shù)設置,3個階段界面中時區(qū)分別為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時間跨度均為1年(即每1年為1個時間片段),網(wǎng)絡節(jié)點設置為“Keyword”,數(shù)據(jù)抽取對象為40(即每1個時間片段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40個關鍵詞),詞源選擇“Author Keywords(DE)”,分析對象選擇“Keyword”,選擇Minimum Spanning Tree進行網(wǎng)絡修剪,其他選項保持不變。一個整體界面中時區(qū)為2000—2014年,數(shù)據(jù)抽取對象為50,其他選項與上述各階段一致。

2 研究結果

2.1 學科創(chuàng)新力測評

2.1.1 學科創(chuàng)新力測算

根據(jù)CiteSpaceⅢ對關鍵詞所統(tǒng)計的詞頻,各階段分別提取詞頻排名前15的關鍵詞進行學科創(chuàng)新力的測算,若有排名相同的詞頻則一并提取,所以排名前15的關鍵詞個數(shù)可能多于15個,將這些關鍵詞稱為主關鍵詞,事實上,3個階段的主關鍵詞數(shù)分別為18個、17個和15個(表2)。

“旅游”這一主關鍵詞在各個階段均位列最高頻,且與其他主關鍵詞頻數(shù)拉開距離,“旅游”作為一個整體研究領域,在創(chuàng)新力的測算研究中將其剔除能更為客觀評價學科內部不同領域內容之間的關系。對主關鍵詞交叉率進行測評,如2000—2004年主關鍵詞“旅游業(yè)”,與該詞同時出現(xiàn)在一篇論文中的主關鍵詞分別有“旅游資源”(8次),“發(fā)展”(2次)、“生態(tài)旅游”(1次)、“旅行社”(2次)、“可持續(xù)發(fā)展”(3次),則Ki為5,Ji=8+2+1+2+3=16,主關鍵詞的交叉率為(16-5)/5=2.2,余下16個主關鍵詞同理計算,得主關鍵詞總的交叉率為23.46,進一步考慮各階段主關鍵詞數(shù)及載文數(shù)不同,計算平均交叉率為23.46/17/431=0.0032。同理分別計算2005—2009年主關鍵詞平均交叉率為0.00095,2010—2014年主關鍵詞的平均交叉率為0.00106(表3)。

對共現(xiàn)詞進行測算,分別檢索出現(xiàn)主關鍵詞的文章,將檢索到的文章的關鍵詞提取,同時剔除主關鍵詞,余下的關鍵詞為共現(xiàn)詞,按年度分別統(tǒng)計。如“對策”為2000—2004年的1個共現(xiàn)詞,分別在2000年出現(xiàn)1次,2004年出現(xiàn)1次,即該詞跨度i=5,將其歸入5的統(tǒng)計周期進行計算,依次可最終計算共現(xiàn)詞生命指數(shù)為12.973??紤]各階段主關鍵詞數(shù)及載文數(shù)不同,計算平均創(chuàng)新活力為12.973/17/431=0.00177。同理分別計算2005—2009年平均創(chuàng)新活力為0.00101,2010—2014年平均創(chuàng)新活力為0.00107(表4)。

對有效共現(xiàn)詞率進行測算,得到2000—2004年有效共現(xiàn)詞率為4.602,考慮各階段主關鍵詞數(shù)及載文數(shù)不同,計算平均有效共現(xiàn)詞率為4.602/17/431=0.00063。同理分別計算2005—2009年平均有效共現(xiàn)詞率為0.00073,2010—2014年平均有效共現(xiàn)詞率為0.00057(表5)。

2.1.2 學科創(chuàng)新力評價

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學科創(chuàng)新潛力呈兩邊高中間低的變異V形(圖1)。從字面理解則表示潛力先下降后上升,下降的幅度大,上升的幅度極小,僅呈略微上升。整體上先下降后趨于穩(wěn)定,表明對旅游學科的研究逐步走向穩(wěn)定。深究其原因:潛力的衡量通過主關鍵詞之間的交叉率,交叉率的內在機理是學科內外部不同研究領域的交叉情況,每個主關鍵詞均代表某一研究領域。進一步地,研究領域涉及外部的交叉也涉及內部的交叉,同時還可能包括外部不同領域的交叉和內部不同領域的交叉,在創(chuàng)新潛力計算時,對主關鍵詞并未劃分內外部,若主關鍵詞的交叉主要體現(xiàn)在內部某一研究領域,則反映的是學科內部單一研究的創(chuàng)新潛力。同理可知創(chuàng)新潛力還可反映內部不同研究的創(chuàng)新潛力、外部不同研究的創(chuàng)新潛力、外部單一研究的創(chuàng)新潛力和內部與外部不同研究的創(chuàng)新潛力5種情況。因此,應回溯主關鍵詞與主關鍵詞之間所代表的研究領域來理解其交叉率,2000—2004年交叉率排名前5的主關鍵詞分別是“旅游資源(4)、旅游規(guī)劃(2.57)、旅游業(yè)(2.2)、風景名勝區(qū)(2.88)、旅游區(qū)(2)”,2005—2009年分別是“旅游資源(2.27)、影響因素(2)、旅游企業(yè)(1.57)、旅游業(yè)(1.25)、因子分析(1.15)”,2010—2014年分別是“旅游體驗(2.45)、旅游研究(2)、旅游目的地(1.67)、影響因素(1)、酒店(1)、扎根理論(1)”(括號里面的數(shù)字為交叉率,交叉率見表3)。對比發(fā)現(xiàn),2000—2004年主關鍵詞及其之間的交叉主要反映的是旅游資源(區(qū))規(guī)劃領域,即學科內部單一研究領域的交叉,而2005—2009年及2010—2014年后兩個階段的主關鍵詞交叉在學科內部不同領域較為分散,甚至出現(xiàn)了直接體現(xiàn)研究方法的主關鍵詞如“因子分析”和“扎根理論”之間的交叉。此發(fā)現(xiàn)與朱竑和劉迎華:“旅游業(yè)在我國處于發(fā)展的初中級階段,許多資源豐富的地區(qū)積極發(fā)展旅游業(yè),旅游目的地的開發(fā)與規(guī)劃的實際工作比較多,表現(xiàn)出的問題也比較集中;因此,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較集中;《旅游學刊》所發(fā)表的大量旅游資源開發(fā)的文章就能充分地說明這一點”[17]的研究結論較為一致。由此,2000—2004年學科創(chuàng)新潛力明顯高于后兩個階段,應理解為學科內部單一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新潛力高,后兩個階段為單一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新潛力低。

學科創(chuàng)新活力和保持力分別呈兩邊高中間低的變異V形和倒V性(圖1)。其形狀整體呈相對特點,然反映活力與保持力呈由低-高-低的一致變化特點(因活力指數(shù)越小表示活力越強),這兩個指標均由共現(xiàn)詞來反映,活力體現(xiàn)不同領域內容的更新速度,保持力表示研究內容的持續(xù)性。其中,保持力在各階段呈較為穩(wěn)定狀態(tài),在各階段的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的持續(xù)性;對比后兩個階段,活力在第一個階段下降較突出,其重要的原因是該階段5年周期的共現(xiàn)詞指數(shù)(3.891)高于后兩個階段(2.386;1.505),此外,篇均共現(xiàn)詞指數(shù)(0.696)亦高于后兩個階段的篇均共現(xiàn)詞(0.624;0.582),由此可知第一階段的學科內容更新較慢。

2.2 學科知識體系構建

2.2.1 學科知識體系演變

通過上文對CiteSpaceⅢ相關參數(shù)的設置,依次運行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3個階段的“Keyword”(關鍵詞)節(jié)點,分別得到相應階段的基于關鍵詞所呈現(xiàn)的旅游學科知識體系(圖2a、圖2b、圖2c);其中,圓形節(jié)點表示所檢測到的關鍵詞,節(jié)點大小表示出現(xiàn)次數(shù),節(jié)點間連線粗細表示關聯(lián)度。綜合表2、圖2a、圖2b、圖2c,結合上述的學科創(chuàng)新潛力、學科創(chuàng)新活力及學科創(chuàng)新保持力的表現(xiàn)情況及內在機制,3個階段的學科知識體系演變聚焦于學科內容的演變及方法的演變。學科內容方面,3個階段呈現(xiàn)從旅游資源規(guī)劃開發(fā)-旅游業(yè)影響及質量-旅游目的地體驗研究的演變。第一階段,主關鍵詞詞頻排前3(以下分析均將“旅游”剔除,考慮如上文學科創(chuàng)新力測算所述)分別是“旅游業(yè)、旅游規(guī)劃、旅游資源”,圖2a所顯示的關鍵節(jié)點之一為“旅游規(guī)劃”,其主關鍵詞交叉次數(shù)最多為“旅游資源”與“旅游規(guī)劃”、“旅游資源”與“風景名勝區(qū)”,交叉次數(shù)高達14次,遠高于第二位的“旅游資源”與“生態(tài)旅游”的交叉(9次);分別統(tǒng)計《旅游學刊》2000—2004年的載文版塊(通過《旅游學刊》官方網(wǎng)站的過刊瀏覽,逐年逐期統(tǒng)計),除2000年第1期和第6期、2002年第3期外,其他期版塊命名均與“旅游資源規(guī)劃開發(fā)”緊密相關,如“旅游開發(fā)與規(guī)劃、旅游規(guī)劃研究、旅游開發(fā)研究、西部旅游開發(fā)旅游規(guī)劃、產品開發(fā)”等,其在各期出現(xiàn)率高達90%,少數(shù)期還出現(xiàn)2~3個相關版塊,如2002年第5期“旅游規(guī)劃研究、旅游資源開發(fā)、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版塊。第二階段,旅游資源規(guī)劃開發(fā)不再成為熱點研究領域,甚至主關鍵詞“旅游規(guī)劃”詞頻從第一階段的位居第二,到第二階段的跌出主關鍵詞范圍,在高頻主關鍵詞中,首次出現(xiàn)了“影響因素、服務質量”兩個主關鍵詞,圖2b所展示的關鍵節(jié)點之一為“服務質量”,兩個主關鍵詞與其他主關鍵詞的交叉包括“旅游企業(yè)、旅行社、鄉(xiāng)村旅游、生態(tài)旅游”,較為突出表現(xiàn)為對旅游業(yè)影響及質量的關注。第三階段,“旅游規(guī)劃、旅游資源、旅游開發(fā)”均不在主關鍵詞范圍內,對比第一、第二階段,從偏正詞組來看,最為明顯的是“旅游體驗”開始出現(xiàn)在主關鍵詞范圍內,“旅游目的地”從第一階段的未出現(xiàn),到第二階段的位居末位,到第三階段的并列第三;其中,“旅游體驗”與其它主關鍵詞的交叉?zhèn)€數(shù)最多,達到10個,分別是“旅游目的地(5)、旅游研究(5)、影響因素(5)、中國(2)、扎根理論(2)、鄉(xiāng)村旅游(2)、旅行社(2)、旅游產業(yè)(1)、休閑(1)、結構方程模型(1)”(括號里的數(shù)字表示旅游體驗與其他主關鍵詞交叉的次數(shù)),“旅游目的地”與“旅游體驗”交叉次數(shù)亦與其他另兩個主關鍵詞一起位居首位;此外,“旅游者”作為“旅游體驗”的共現(xiàn)詞之一,在2011年、2013年和2014年均出現(xiàn),因此,該階段呈現(xiàn)向旅游目的地體驗研究的演變。進一步來看,學科內容3個階段所呈現(xiàn)的旅游資源規(guī)劃開發(fā)-旅游業(yè)影響及質量-旅游目的地體驗研究的演變,深層意義為數(shù)量-質量-精神層次的交融與轉變。

學科方法方面,3個階段呈現(xiàn)從質性方法-量化方法-質與量結合的演變。第一階段,學科方法無法直接從主關鍵詞直接獲取,然而通過圖2a的知識節(jié)點及共現(xiàn)詞的分析,發(fā)現(xiàn)能間接體現(xiàn)方法的共現(xiàn)詞有“對策、戰(zhàn)略”,共現(xiàn)詞“對策”在2000年及2004年各出現(xiàn)1次,“戰(zhàn)略”在2000年出現(xiàn)2次,從這些詞所在的文章,結合朱竑和劉迎華對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旅游學刊》2000—2004年(2004年未能全部統(tǒng)計)載文進行比較分析,研究表明《旅游學刊》以描述性論述為主[17]來看,此階段研究方法以較為表層的質性方法為主。第二階段的主關鍵詞目錄中,能直接體現(xiàn)研究方法的僅有“因子分析”,與“因子分析”交叉的其他主關鍵詞,無論是交叉?zhèn)€數(shù)(12個),亦或是交叉次數(shù)(26),均位列主關鍵詞目錄首位,其中,“因子分析”與“影響因素”交叉次數(shù)最多,達9次;“因子分析”同時也納入圖2b所顯示的重要節(jié)點;這個階段出現(xiàn)了“層次分析法”(2005年1次,2008年1次,2009年2次)、“系統(tǒng)動力學”(2006年2次)這些代表構造模型與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的共現(xiàn)詞,因此該階段研究方法量化色彩較明顯。第三階段的主關鍵詞目錄中,能直接體現(xiàn)研究方法的有“結構方程模型”和“扎根理論”,在詞頻上,兩者較為一致,前者僅比后者多1次,“結構方程模型”分別與主關鍵詞“旅游體驗”(1)、“鄉(xiāng)村旅游”(1)交叉,“扎根理論”與主關鍵詞“旅游體驗”(2)交叉;圖2c的知識節(jié)點除出現(xiàn)“結構方程模型”和“扎根理論”外,還出現(xiàn)“因子分析”“h指數(shù)”“現(xiàn)象學”這些體現(xiàn)方法或方法論的關鍵詞,從某種角度來說,主關鍵詞“結構方程模型”代表量化研究,“扎根理論”代表質性研究。

2.2.2 學科知識體系構建

將上述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3個階段的數(shù)據(jù)合并為一整體即2000—2014年,通過上文對CiteSpaceⅢ相關參數(shù)的設置,運行“Keyword”(關鍵詞)節(jié)點,得到基于關鍵詞所呈現(xiàn)的旅游學科知識體系(圖2d)。圖2d學科知識體系關鍵節(jié)點和重要節(jié)點絕大部分囊括了詞頻≥12的關鍵詞(表6)。

結合圖2d、表6的42個高頻關鍵詞,深度分析這些高頻關鍵詞的內在聯(lián)系,充分考慮旅游學科知識體系的內在機理,構建旅游學科知識體系框架(圖3),框架中最左邊方框和最右邊方框的詞均直接來源于高頻關鍵詞,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深化對旅游學科知識體系框架的理解:

(1)“旅游”單獨為一個關鍵詞,其詞頻高達106次,遠高于其他高頻關鍵詞,不難理解,對旅游學科的研究都圍繞旅游來展開或由旅游所引起的各種現(xiàn)象及關系?!爸袊眴为殲橐粋€關鍵詞,其詞頻亦達31次,該詞在旅游學科研究中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表明是對中國的旅游學科研究,體現(xiàn)旅游學科的地域性而非全球性或國際性,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地理區(qū)域范圍,某種程度上表明我國學者對旅游研究傾向重大領域、大尺度,偏宏大敘事而非微細精致?!靶蓍e”單獨為一個關鍵詞,其詞頻為22次,從西方一些主要發(fā)達國家,如美國教育部關于休閑、旅游的學科體系劃分[18],及我國學者對休閑與旅游的代表性認識即“休閑主要是從時間的范疇來認識的,而旅游考慮的卻是地理范疇的位移”[19],可知休閑對旅游并非完全包容,而一些學者口中筆下的“大旅游”往往著眼于休閑(關于休閑與旅游話題,詳細可見《旅游學刊》2006年第9~12期的中國旅游發(fā)展筆談討論話題——我們時代的休閑與旅游)?!奥糜螌W”單獨為一個關鍵詞,其詞頻為15次,在高頻關鍵詞目錄中較為靠后,該詞亦具有雙重屬性,既可指旅游學科亦可指旅游學課程,對旅游研究最核心最關鍵的內容體現(xiàn)在旅游學中,出現(xiàn)在高頻關鍵詞目錄而排名較靠后,既體現(xiàn)《旅游學刊》的學 術性強,同時也表明我國旅游基礎理論研究還有待加強。

(2)旅游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旅游業(yè)及要素部門、旅游者、旅游市場、旅游目的地、旅游類型研究。其中,旅游業(yè)及要素部門研究中,傳統(tǒng)的旅游六大部門吃、住、行、游、購、娛均不同程度有所體現(xiàn),多數(shù)“酒店”提供吃、住,而行主要是由“旅行社”組織,游、購、娛主要體現(xiàn)在“旅游景區(qū)”及“風景名勝區(qū)”。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隨著以旅游為主營業(yè)務的旅游上市公司規(guī)模擴大及數(shù)量增長,旅游上市公司成為較典型的一類旅游企業(yè),引起旅游學術研究關注,其詞頻為13,相對集中研究在2010—2014階段,該階段詞頻為8,占該詞整體詞頻61.54%。旅游者研究較多關注旅游動機、旅游滿意度、影響出游動機及滿意度因素、旅游者對目的地發(fā)展及利益相關者的影響、旅游者的旅游體驗,部分學者如謝彥君和謝中田[20]、龍江智[21]、陳才和盧昌崇[22]從不同角度論證旅游體驗是旅游現(xiàn)象的內核或旅游的本質。旅游市場研究通過高頻關鍵詞“旅游市場”“服務質量”“旅游合同”來體現(xiàn),部分研究關注旅游市場研究中存在的各種亂象,探討旅游市場的有序發(fā)展應該通過“服務質量”的提升及“旅游合同”所代表的市場契約精神;此外,從整體旅游市場來看,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是旅游市場的兩大類型,亦是旅游研究的要點。對旅游目的地研究筆墨較濃,第一、第二階段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地)資源的規(guī)劃與開發(fā)、旅游產品體系、旅游發(fā)展,第三階段較為關注區(qū)域旅游合作、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旅游目的地居民(社區(qū)參與)。旅游類型研究較為關注“生態(tài)旅游”“鄉(xiāng)村旅游”和“城市旅游”,相對而言,對“城市旅游”關注度較低,詞頻為13,“鄉(xiāng)村旅游”和“生態(tài)旅游”關注度較高,詞頻分別為34與26,從3個階段主關鍵詞來看,后兩者交叉出現(xiàn)于階段間。

(3)研究方法主要體現(xiàn)在“因子分析”“結構方程模型”和“比較研究”這些高頻關鍵詞。前兩者代表的是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而“比較研究”較難直接從詞中判斷研究方法,進一步回溯到該關鍵詞所在的13篇文章,發(fā)現(xiàn)分別是對“旅行社管理”“跨文化”“環(huán)城游憩行為”“旅行社制度環(huán)境”“導游管理體制”“旅游社會文化影響”“旅游系統(tǒng)模型”“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模型”“旅游目的地社區(qū)參與”“生態(tài)旅游概念”“真實性理論”“真實性感知”和“中外合作教育模式”方面的比較研究,絕大多數(shù)比較研究為描述性研究和概念性研究,因此,“比較研究”主要代表的是質性研究方法。

(4)研究目的直接反映到研究的結果,結果則體現(xiàn)在“旅游學”和“對策”兩個高頻關鍵詞,分別代表“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奥糜螌W”是唯一一個在圖3中兩個地方出現(xiàn)的關鍵詞,該詞具有如上文所述的雙重性,在此的內在含義是旅游研究目的是“致力于讓旅游研究獲得更多的尊敬和認可,使其成為一個具有研究價值的學科,重理論建設,尋找旅游更深層次的意義,以確立旅游的學科地位”[23]?!皩Σ摺痹诖说纳顚雍x是應用性研究,旅游研究的目的是“在于研究成果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價值,如何通過更多地了解消費者行為、更好地進行企業(yè)管理,來創(chuàng)造更多的產業(yè)價值”[23]。符合Dolnicar 和 Chapple所指出的旅游研究兩大核心目標:“知識生產和為旅游業(yè)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實用建議”[24]。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學科創(chuàng)新力與其知識體系演變及構建關系緊密,學科創(chuàng)新力能推動學科知識體系演變,反之,知識體系演變進一步深化學科創(chuàng)新力,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法及內容分析法,以近15年來《旅游學刊》載文的關鍵詞為研究對象,創(chuàng)新性地將學科創(chuàng)新力測評及知識體系構建結合研究,研究視野有一定的開闊性,研究視角有一定獨特性。研究表明:

(1)學科創(chuàng)新潛力方面,呈兩邊高中間低的變異V形,將此現(xiàn)象理解為2000—2004年學科內部單一研究領域(主要指旅游資源規(guī)劃與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潛力高,后兩個階段為單一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新潛力低;學科創(chuàng)新活力和保持力方面,分別呈兩邊高中間低的變異V形和倒V形,均代表活力與保持力呈由低-高-低的一致變化特點;整體來看,除2000—2004年的創(chuàng)新潛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變化稍大外,該階段的創(chuàng)新保持力及后兩個階段的各項創(chuàng)新力浮動均不大,象征著旅游學科創(chuàng)新在各個階段的穩(wěn)定程度。

(2)學科知識體系演變由學科內容及方法的演變來展現(xiàn)。學科內容方面,呈旅游資源規(guī)劃開發(fā)-旅游業(yè)影響及質量-旅游目的地體驗研究的演變,本質上為數(shù)量-質量-精神層次的交融與轉變;學科方法方面,呈質性方法-量化方法—質與量結合的演變。

(3)構建旅游學科知識體系框架??蚣苡裳芯績热荨⒎椒澳康?大部分組成。研究內容主要涉及旅游業(yè)及要素部門、旅游者、旅游市場、旅游目的地、旅游類型研究;研究方法由“因子分析”“結構方程模型”代表的量化方法及“比較研究”反映的質性方法;研究目的致力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兩大分支。

3.2 討論

應該指出,人文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是國家創(chuàng)新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的關鍵因素[10],現(xiàn)有針對學科創(chuàng)新力和知識體系研究不多見,其深層次原因是旅游尚未真正成為一門“學科”[25-26],現(xiàn)實原因是對其研究是一項龐大系統(tǒng)工程,本文僅從旅游學科權威學術刊物《旅游學刊》載文的關鍵詞著手進行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通過單一權威刊物的關鍵詞或主題詞的研究來探討學科創(chuàng)新力或學科知識體系的發(fā)展并非本文特有,除文章引言部分所涉及的部分文獻[1-4,8]外,國外較有代表性的是以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簡稱ATR)的主題詞(subject headwords)為分析單元,進而梳理不同階段相關領域的知識進展。如Swain, Brent和 Long[27]分析ATR 25年的主題詞,在所劃分的3個階段共提取出最能代表學科熱點的10個主題詞;Xiao和 Smith[28]將ATR 30年累積的主題索引按每5年共分6個時期(1973—1978年、1979—1983年、1984—1988年、1989—1993年、1994—1998年、1999—2003年),通過主題詞研究各時期知識體系演變,進一步將其歸納為“方法和理論建構”“發(fā)展和影響”的兩個元目錄(two meta-categories);Tribe和 Xiao[13]對ATR第36卷和37卷共81篇文章的主題詞進行分析,提煉出真實性、旅游者體驗、發(fā)展、影響、社區(qū)、表征、認同、形象等研究熱點。本文以《旅游學刊》載文關鍵詞為研究對象,從深層次的理論依據(jù)來看,其實質是個案研究的一種體現(xiàn),Yin在其專著(第4版)明確指出:“在個案研究中,理論建構依據(jù)的是‘分析性歸納(analytic generalization),而非‘統(tǒng)計性歸納(statistical generalization),所選的個案并非樣本,不能要求用個案來類推總體,在個案研究的5種適用范圍中,第3種是用于研究典型的案例,第5種是研究縱向案例,即對于兩個或多個不同時間點上的同一案例進行研究”[29]。王寧指出:“個案研究中個案有‘代表性無涉和‘類型代表性兩種情況,其中,代表性無涉情況要求個案要有典型性,而類型代表性情況指個案外推的范圍是在同質化內”[30]。因此,本文對《旅游學刊》單一期刊的研究,突出的是“高水準的旅游學術刊物(復合影響因子2.521)”這一典型性,所得出的旅游學科創(chuàng)新力和知識體系演變及構建亦主要是與這一典型性特征相符,若論及代表性,亦主要反映的是“高水準旅游學術刊物”這一同質化范圍內。從現(xiàn)實可操作性原因來看,其他旅游(或非旅游)學術刊物存在載文連續(xù)性出現(xiàn)書寫關鍵詞的時間不統(tǒng)一、各階段載文數(shù)量差距較大、期刊的同質化范圍的代表性不同等限制。此外,通過一定數(shù)量的學術文章來研究學科創(chuàng)新力及知識體系,除本文所研究的關鍵詞外,還可對文章的題目、摘要或結論部分進行文本分析,對參考文獻進行共引分析,而對題目、摘要或結論部分的文本分析最大的挑戰(zhàn)是研究者自身的“理論先行、概念先導”。從這個角度來看,相比而言,載文關鍵詞較為客觀表現(xiàn)該文的作者所表達的研究主題或研究方向。最后,基于文獻探討學科創(chuàng)新性問題,不應該是研究的根本目標,研究的實質應該是透過學科創(chuàng)新性來看學科知識體系的演化,透過學科熱點領域、前沿問題最終把握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學科創(chuàng)新力結合知識體系演化的分析有必要同步進行。上述的多期刊橫向對比、對文章結論等部分的文本分析等均是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索及扎實研究的有意義課題。

致謝:感謝兩位匿名評審專家在文章評審過程中所提供的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對編輯老師在論文投遞及修改過程中所給予的無私幫助致以敬意。文責自負。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Min Chao, Sun Jianjun. Discipline-crossing research hotspots analysis based on keyword intersection: An exampl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4, 33(5): 76-82.[閔超,孫建軍.基于關鍵詞交集的學科交叉研究熱點分析——以圖書情報學和新聞傳播學為例[J].情報雜志,2014,33(5):76-82.]

[2] Ran Hua, Li Shan. The study of Chinese media industry regulation academic map: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keywords co-occurrence analysis[J].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5,(4): 111-118. [冉華,李杉.中國傳媒產業(yè)規(guī)制研究的學術圖譜——基于文獻關鍵詞的共現(xiàn)分析[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4):111-118.]

[3] Yin Shenqin, Zhang Jilong, Ren Lei. Research hotspots analysis of digital library based on keywords co-occurrence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es, 2011,(4): 25-30;38.[殷沈琴,張計龍,任磊. 基于關鍵詞共現(xiàn)和社會網(wǎng)絡分析法的數(shù)字圖書館研究熱點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4): 25-30;38.]

[4] Dong Xiaoli, Wu Bihu, Zhong Lina. An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as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keywords in Tourism Tribune[J]. Tourism Tribune, 2011,26(8): 26-31. [董曉莉,吳必虎,鐘櫟娜. 基于《旅游學刊》關鍵詞分析的中國旅游研究知識體系解析[J].旅游學刊,2011,26(8):26-31.]

[5] Lian Tonghui, Yu Caihua, Zong Qianjin, et al. Mapping knowledge analysis of tourism discipline research based on CSSCI from 2000 to 2010[J]. Tourism Tribune, 2013,28(3): 114-119.[廉同輝,余菜花,宗乾進,等.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學科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旅游學刊,2013,28(3):114-119.]

[6] Li Cheng, Zhao Ju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ourism 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Web of Science[J]. Tourism Tribune,2014,29(4):104-113. [李成,趙軍.基于Web of Science的旅游管理研究信息可視化分析[J].旅游學刊,2014,29(4):104-113.]

[7] Ren Quane. Evaluation index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its theoretical base [J].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ervices, 2010,(1):28-33.[任全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指標及其理論基礎[J].情報資料工作,2010,(1):28-33.]

[8] Qian Lingfei, Yang Jianlin, Zhang Li. Based on the keywords analysis of disciplinary creativity: Set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ibrary Science as an example[J]. Information Studies: Theory & Application, 2011,34(1): 117-120. [錢玲飛,楊建林,張莉. 基于關鍵詞分析的學科創(chuàng)新力比較——以情報學圖書館學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34(1): 117-120.]

[9] Zhang Binxian, Chen Yao, Zhu He, et al. Transitions of the source of Chinese educational knowledge in the recent 30 yea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quoted papers in the magazin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9,(4):17-25.[張斌賢,陳瑤,祝賀,等. 近三十年我國教育知識來源的變遷——基于《教育研究》雜志論文引文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9,(4):17-25.]

[10] Yang Jianlin, Su Xinn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reativity research[J]. Information Studies: Theory & Application, 2010,33(2): 5-8.[楊建林,蘇新寧.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創(chuàng)新力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路[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33(2):5-8.]

[11] Bederson B, Shneiderman B. The Craft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 Readings and Reflections[M].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03:1.

[12] Merton R.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267-278.

[13] Tribe J, Xiao H G. Developments in tourism social scienc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38(1):7-26.

[14] Stirling A.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diversity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007, 4(15): 707-719.

[15] Steele T W, Stier J C. The impac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 forestry case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0, 51(5):476-484.

[16] Tomov D T, Mutafov H G. Comparative indicators of interdisciplinary in modern science[J]. Scientometrics, 1996,37(2):267-278.

[17] Zhu Hong , Liu Yinghua. Viewing the difference and trend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m researches by comparing the articles published on “Tourism Tribune” a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J]. Tourism Tribune, 2004,19(4): 92-95. [朱竑,劉迎華.從《旅游學刊》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比較看中外旅游研究的異同和趨向[J].旅游學刊,2004,19(4): 92-95.]

[18] Hui Hong, Cheng Yixin. A discussion on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of extended tourism[J]. Tourism Forum,2010,3(2): 131-134;140.[惠紅,程乙昕.論大旅游學科體系的構建[J].旅游論壇,2010,3(2):131-134;140.]

[19] Liu Deqian. Another discussion on leisure and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2006,21(10): 12-19. [劉德謙.也論休閑與旅游[J].旅游學刊,2006,21(10):12-19.]

[20] Xie Yanjun, Xie Zhongtian. Tourist experience in the tourist world: A stu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J]. Tourism Tribune, 2006,21(4): 13-18. [謝彥君,謝中田.現(xiàn)象世界的旅游體驗:旅游世界與生活世界[J].旅游學刊,2006,21(4):13-18.]

[21] Long Jiangzhi. On the nature of tourism and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discipline: An experience perspective[J]. Tourism Tribune, 2005,20(1): 21-26. [龍江智. 從體驗視角看旅游的本質及旅游學科體系的構建[J].旅游學刊,2005,20(1): 21`-26.]

[22] Chen Cai, Lu Changchong. Identity: A new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tourism experience[J]. Tourism Tribune, 2011,26(3): 37-42. [陳才,盧昌崇. 認同:旅游體驗研究的新視角[J].旅游學刊,2011,26(3):37-42.]

[23] Ritchie B W, Burns P, Palmer C. Tourism Research Methods: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M]. Wu Bihu, Yu Haibo, et al trans.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4. [布蘭特·里切,彼特·伯恩斯,凱瑟琳·帕爾默.旅游研究方法[M].吳必虎,于海波,等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4.]

[24] Dolnicar S, Chapple A. The readability of articles in tourism journal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5,52 : 161-179.

[25] Tribe J. The indiscipline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 (3): 638-657.

[26] Tribe J. Indisciplined and unsubstantiate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 809-813.

[27] Swain M, Brent M, Long V. Annals and tourism evolving: Indexing 25 years of public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25(Suppl):991-1014.

[28] Xiao H G, Smith S. The making of tourism research: Insights from a social sciences journa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33(2):490-507.

[29]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the 4th Edition)[M]. Zhou Haitao, Li Yongxian, Li Qian, trans.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Qress,2015:43;49;55-56. [羅伯特·殷.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第四版)[M].周海濤,李永賢,李虔,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43;49;55-56.]

[30] Wang Ning. Representative problems of case studies and sampling logic[J]. Gansu Social Sciences,2007,(5):1-4. [王寧.個案研究的代表性問題與抽樣邏輯[J].甘肅社會科學,2007,(5):1-4.]

猜你喜歡
知識體系創(chuàng)新力
新動能,源自創(chuàng)新力
以創(chuàng)新力為導向的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
千篇一律還是創(chuàng)意無限——網(wǎng)絡文學創(chuàng)新力分析
CS2013指導下的程序設計課程實踐教學實施方案設計與翻轉實驗教學實踐
構建知識體系的專題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和探索
智能信息處理實驗課程建設
國家創(chuàng)新力
《飛機結構與系統(tǒng)》課程教學問題與改進措施
數(shù)學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探索
基于史觀體系的中學歷史知識體系的建構
东明县| 东丽区| 孟连| 平舆县| 金门县| 葫芦岛市| 体育| 自治县| 施甸县| 乐安县| 延寿县| 中超| 调兵山市| 慈利县| 阿瓦提县| 嘉兴市| 利津县| 观塘区| 都安| 任丘市| 股票| 金塔县| 通海县| 都江堰市| 普格县| 资溪县| 奈曼旗| 保亭| 保靖县| 南宫市| 鹤壁市| 新晃| 高安市| 伊宁市| 建瓯市| 昌平区| 修武县| 封开县| 荥阳市| 绥棱县| 嘉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