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春梅
2016年9月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指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為學會學習,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等基本要點?!睂W習過程是學、問、思合一的過程。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如何巧妙“問”,智慧“導”,才能促進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擁有自主發(fā)展的能力呢?筆者結合“情境課程背景下的問題導學實踐研究”的課堂實例,淺談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與思考。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保◥垡蛩固梗﹦?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問題意識,培養(yǎng)質疑能力遠比回答問題更重要。說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大多以豐富的圖文、優(yōu)美的音樂為主,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高年級學生相對理性,如何找準他們的興趣點,讓質疑更有思維含量,更具價值呢?筆者在教學《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導入課堂時,巧設問題情境,著眼于學生智慧質疑的能力培養(yǎng)。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埃及的金字塔》,還記得為什么叫金字塔嗎?
生:因為它們的輪廓有點兒像漢字的“金”字,所以被稱為金字塔。
師:如此說來,在別的國家,它們也叫金字塔嗎?
生:應該不是,別的國家不是用漢字。
師:確實如此,在不同的國家,金字塔的名字各不相同,得名原因也各不相同。(補充介紹金字塔在古埃及和希臘的名字)
師:雖然因語言不同,金字塔在世界各國的名字也不同,但它們也有世界通用的名字,就藏在我們的課文中,趕快去找找吧。
生:因為這些建筑物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為尖頂,所以也叫“角錐形建筑物”。
生:因為古埃及的法老死后,他們的尸體都埋葬在這些巨大的石頭墳墓里,所以又叫法老的墳墓。
師:這兩個名字分別突出了金字塔的外形和作用。在文中,還有值得我們推敲的名稱嗎?
生:埃及的象征和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
師:這兩個稱呼值得我們從哪些方面推敲?
生:為什么會說“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呢?
生:這兩個名字突出的是金字塔哪方面的特點呢?
敢問不難,善問不易。由“名字”吹皺一池春水,激起千層細浪,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具問題導向價值。通過“研究金字塔的名字及取名原因”來設計教學,鋪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的質疑有跡可循,故而學生在積極思考中,直入主題,提出了有價值、有思維含量的主問題,實現了從提問到會問。十根手指有長短,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提出的問題的質量也就高低不同。在課堂教學中,經常設計巧妙、簡單而有趣的問題情境,學生善問也就不是難事了。
課堂教學總是預設和生成相伴,若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資源,即使是“錯誤”也能變成美麗的風景。
依然是《埃及的金字塔》的課堂上,在第3自然段的學習中,筆者設計“嘗試把本段分為兩層,用‘/’隔開,并講講理由”這一環(huán)節(jié)。本以為是個極為簡單的學習活動,竟然“卡殼”了:
生:我認為應在“……其中最大的是開羅近郊的胡夫金字塔”后面分層,因為這是總分的構段方式。
生:我認為應在“……這些石塊平均每塊重2.5噸”后面分層,因為前面講金字塔實際的規(guī)模,后面寫的是“估計”的內容。
生:我認為應在“……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后面分層,因為金字塔的規(guī)模宏大,后面是寫金字塔的建造水平很高。
這樣的分層情況出乎我的預料,每位發(fā)言學生都覺得自己說得有理有據。于是我不置可否,靜待舉手的學生都發(fā)言結束,我在板書的“外形宏偉”“結構精巧”兩個詞組間點上一個“、”,再請學生說說為什么加上頓號。
生:因為第3自然段主要就是講了金字塔的外形宏偉和結構精巧兩個方面。
生:我知道了,分層就應該分為“外形宏偉”和“結構精巧”兩部分內容。(生頓悟)那就應在“……需要60萬個車皮”后面分層。
在課堂上,把出現的“錯誤”問題看成是學生創(chuàng)造出來的寶貴資源,不急不躁地巧妙利用、機智點撥,挖掘生成潛在價值,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提升反思、探究能力。
“逆向設疑”是指從問題反面提出假設,制造矛盾,激發(fā)想象,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思考、探究問題,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位教師教學《山谷中的謎底》一課,在讓學生感悟魁北克山谷中的“雪松本領”時,獨特而智慧:
師:加拿大魁北克東坡的雪松是如何戰(zhàn)勝風雪的呢?
(生找出相應語句回答)
師:你們認為這是雪松的特殊本領,可有人不這么認為,他們是這么說的:(1)雪松一遇到困難就低頭。(2)它彎曲就是投降,就是茍且偷生。(3)雪松根本就是一個懦夫。
師:對于以上觀點,你贊同嗎?如果不贊同,你能有理有據地反駁他們嗎?用心默讀相關語段,在書上圈畫證據。如果能巧妙引用名言、詩句、事例,說服力便就更強了,還可以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意見,組員們積極補充、充分表達。
面對如此“不公的評價”,學生的“正義感”爆棚,紛紛睜大眼睛,埋頭細讀,尋找蛛絲馬跡,設計“假想敵”,滿懷氣憤地為雪松辯護。在一句句的辯護詞中,學生輕松明白了雪松以退為進的智慧。如此巧妙的逆向設疑,避免了正面煩瑣而零碎的提問,在矛盾沖突中,學生積極思維,智慧的火花不斷迸發(fā)出來。
課堂問題設計的優(yōu)劣常常是衡量教師教學藝術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尺度。擺脫定勢,逆向設疑,就可以翻出新意,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一個新天地,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在教學中,通過評價引領、深入追問,為學生提供富有探索性、挑戰(zhàn)性的問題,是促進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金鑰匙”。
兩位教師分別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突破難點“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時提的問題不一樣,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
師1:“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是什么意思?
(生并沒有明白老師的意思,愣住了,無人舉手回答。)
師2:“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每個人”是指誰?。?/p>
生:是薩沙,媽媽,爸爸,托利亞。
師2:僅僅是他們四個人嗎?還可能是?(生稍愣一會兒,馬上反應過來。)
生:是“我”。(此時,生的思維發(fā)散開去,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師2:那“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是說誰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呢?
生:我們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生: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同樣需要突破難點,兩位教師不同的“問”,給學生的思維引領截然不同。鼓勵性評價,層層深入追問,將學生的思維縱向拉伸,從固定的到可變的,從已知的到未知的,從單一到多樣,靈活變通,逐層擴展,學生的思維就會更有深度和廣度。
通過學校、家庭的培養(yǎng),學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fā)現自我價值,發(fā)掘自身潛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巧問智導,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引導他們擁有樂學、善學、智學的能力,這樣才能進一步發(fā)展和提升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