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珍
在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我看到了這樣一個新的理念:“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閱讀的過程本就“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而這個對話過程是個體閱讀活動中的一種情感體驗,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更應該重視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注重對話的多元性和開放性。
朗讀是學生的一種個性化的體驗,反映了學生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例如,讀“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個詞組,有的學生將“海峽”重讀,情感重在體現(xiàn)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有的學生將“生命橋”重讀,情感重在體現(xiàn)這次骨髓移植搭建起了挽救生命的橋梁。每個人的理解不同,讀的語氣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而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從字里行間的揣摩中獲得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展示富有個性的朗讀。如我在教學《四季》一課時,對于文中描寫雪人的句子,有的學生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調皮,有的學生感受到的是雪人的開心,也有的學生感受到的是雪人的自豪。雖然是短短的一句話,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同樣是有感情朗讀,每個人朗讀的語氣也是各不相同的,但都是那樣有滋有味,讀出了情感,也就讀出了思想,既而讀出了境界。
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蓖瑯?,每個讀者的人生經歷、價值取向不同,對文學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然也不盡相同。在學生閱讀沈石溪的《狼王夢》后,我指導學生交流自己對文章中母狼紫嵐的感受和體會,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對紫嵐堅持不懈充滿了敬佩之情:為了實現(xiàn)自己培養(yǎng)狼王的夢想,犧牲了自己的孩子,最后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樣的堅定與執(zhí)著令人感動。如果我們都有這樣的執(zhí)著,理想一定會實現(xiàn)。有的對紫嵐訓練孩子的做法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她太自私,為了自己的夢想,摧殘孩子,還結合實際,談到我們現(xiàn)在有的家長也把自己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們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給他們帶來痛苦。這一切都是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自悟、自得的,這源于教師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閱讀時間,自由發(fā)表言論的空間,即使覺得學生的理解不是那么全面,也不去徹底否定,而是讓生生對話,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會。在辯論會上,學生通過相互質疑、相互討論、相互爭辯、相互分享,碰撞出火花,最后就可以形成有價值的感悟。
文本凝聚著作者的智慧,滲透著作者的情感,學生只有深入閱讀文本,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想象、聯(lián)想,充分感受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使個體感受和文章意義融合。因此,要充分挖掘文章的內涵,誘發(fā)學生的真切體驗,引領他們進入文本所創(chuàng)設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維,促進平等對話。如在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時,我先是出示美麗的荷塘、美麗的荷花、碧綠的荷葉等圖片,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美的意境。而在播放圖片時,我有感情地渲染:夏天悄悄來臨,碧綠的荷葉長出來了,美麗的荷花在風中翩翩起舞……學生陶醉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之后,我又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魚兒,分別與荷葉打招呼,分角色朗讀。這樣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深入理解了課文中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是富有個性的,每個學生以其獨特的感受和經驗參與這種對話,以自己的感情需求和閱讀經驗對文章進行深層性的理解,完成自己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