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聯(lián)
(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實驗小學,江蘇張家港 215699)
有效閱讀 打開寫作之門
陳喜聯(lián)
(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實驗小學,江蘇張家港 215699)
學生讀書很多,但是并未“下筆如有神”。囫圇吞棗的“讀”對寫作水平的提高沒有幫助。有效的“讀”才能促進高效的“寫”。本文就這一話題提出:在閱讀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故事價值取向,學會積累模仿和運用,并且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有效閱讀;價值取向;積累模仿;寫作技巧
史料記載,蘇軾常一本書讀幾遍,每一遍讀,只帶一個目標。比如,他第一遍讀,關注典故,第二遍讀,研究建筑物,如果再讀,就體味書中語言文字的妙處。
掩卷沉思,學生之所以閱讀量與收獲不成正比,原因就在于他們閱讀沒有目標,缺少正確的閱讀方法。只有學會有效閱讀,這些問題才會迎刃而解。那么,怎么學會有效閱讀呢?我以為,可以制定閱讀目標,滲透閱讀方法,并逐漸拓展到課外自主閱讀中去。
學生大多愛讀敘事性強的小說,而散文卻看不進去,原因就在于散文的敘事性不強。而敘事類文章如果僅僅停留在淺表層次,顯然是不夠的。葉圣陶說過: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點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讀?!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感受。據(jù)此,在閱讀敘事性文章的時候,應該設定閱讀目標,了解作品梗概和價值取向。
我給由十多個短篇組成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每一篇都設計了閱讀感悟卡,拿其中的《象警》來說,我這樣設計:動物們渴極了,為什么不馬上去江邊喝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象群在保護大家?請舉兩個事例。你喜歡這些大象嗎?為什么?
這些問題既考查了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的了解,也要求他們進行深入思考,體會到世界上存在著美好的情懷。這樣的閱讀,讀的是情節(jié),收獲的是思想。如此帶著目標去讀,表面上看多花了時間,實際上,這樣讀一本書的收獲,遠比讀幾本書多得多。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好的閱讀材料,一定要合理運用,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它的價值,才真正讀有所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語言材料的積累,離不開“讀語言”。怎樣學會“讀語言”呢?教材中要求背誦的課文,大部分語言堪稱精華,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設定“讀語言”的目標,逐漸養(yǎng)成在課外閱讀中也能進行積累,并在習作中運用的習慣。
蘇教版第九冊的《黃山奇松》,語言優(yōu)美凝練。課文最后一段這樣寫道:黃山松千姿百態(tài)。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俯,或臥;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這段描寫語言排比、對稱,讀起來抑揚頓挫。顯然,光朗讀背誦是不夠的,讓它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為寫作服務,才是真正成功的學習。
賈志敏老師曾說:語感是在大量的聽說讀寫實踐中獲得的。有了好的語感,學生更容易寫出好的習作來。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將上述文字反復吟誦,仔細研究體會再練筆,學生仿寫出了這樣的文字:秋天的樹葉千姿百態(tài)。它們或搖曳,或靜止,或飄蕩;或飛,或旋,或歇。有的狀如金花,有的形似銀葉。它們裝點著秋天,使得秋天更加斑斕,更加秀麗!不久有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童年的記憶絢麗多姿。它們或歡樂,或失落,或傷感;或笑,或哭,或思。有的令人捧腹,有的讓我回味。它們裝點著我的童年,使得童年記憶更加豐富,更加多彩。你看,當這些文字活潑潑地流淌于學生筆尖的時候,就成了有“靈魂”的文字。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課外閱讀卻是無窮的。我們要牢記“閱讀為寫作服務”,在學會了“讀語言”后,再推薦名家散文和詩歌,學生在欣賞、品味、積累的過程中漸入佳境,慢慢地,作文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神來之筆,令人嘆服。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中這樣說:要在閱讀中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而領悟表達方法最后指向的,是在習作中落實。學生習作,有許多基本方法可以借鑒課文,更可以在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練習。
三年級的孩子對人物的外貌描寫經(jīng)常機械雷同,面面俱到,這樣一來,人物沒有了特點,面目模糊。在學習蘇教版第六冊的《大作家的小老師》時,我引導學生關注對娜塔莎的外貌描寫: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對大眼睛很有神,頭上扎著大紅蝴蝶結,真是可愛極了。
你看,三言兩語,就把小姑娘寫活了。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不寫娜塔莎的小嘴、耳朵、眉毛?”學生回答,因為作者抓住了她最有特點的部分來寫。那么,我們能不能把娜塔莎最有特點的部分寫得更具體生動一點呢?學生小練筆的時候發(fā)現(xiàn),抓住幾個部分寫生動,才真正可以寫活一個人:小姑娘白白胖胖的臉上,一對烏黑發(fā)亮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金黃的長發(fā)上頂著一個大紅蝴蝶結,風一吹,仿佛一只紅蝴蝶在她頭上翩翩起舞,真是可愛極了!
經(jīng)過這一次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的時候也開始關注書中人物的外貌描寫,在讀《淘氣包馬小跳》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特別關注其中的外貌描寫,一個階段下來,“千人一面”的情形越來越少,學生筆下的人物開始有個性。在閱讀中關注寫法,學習寫法,就達到了這一階段的閱讀目標。
小學生如果能把人物動作寫得活靈活現(xiàn),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們來看蘇教版第六冊《花瓣飄香》中的描寫:我看到有個小女孩俯在花前,從花叢中小心地摘下了一片帶露水的花瓣,雙手捧著,然后飛快地穿過田野,跑遠了。
這段文字因為動作描寫到位,仿佛慢鏡頭回放一般讓人身臨其境,可以成為學生習作的典范。結合這個片段,我組織學生進行了有目標的課外閱讀,再進行片段練筆,在范文引路,學習寫法的小練筆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了動作描寫。
好的環(huán)境描寫,可以渲染氣氛,反映人物品質(zhì),同時可以放慢文章的節(jié)奏,帶讀者進入情境之中。蘇教版第十冊的《愛如茉莉》,就成功地運用了環(huán)境描寫,使整篇文章始終洋溢著溫和柔美的氣氛。文章開頭就引人入勝:那是一個飄浮著橘黃色光影的美麗黃昏……再看作者去病房時的環(huán)境描寫: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一切都是那么靜謐美好,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讀了這一段,你會感覺到時光在緩緩地、不緊不慢地流淌,這些環(huán)境決定了整篇課文的基調(diào)是溫馨而柔軟的。
在帶著目標進行閱讀之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也挖掘出許多成功的環(huán)境描寫,當把環(huán)境描寫和敘事有效結合起來的時候,文章立刻煥發(fā)出生命的光彩。
此外,教材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先總后分、承上啟下、移步換景等寫法,當與它們“狹路相逢”時,我們應該怎樣組織有效的閱讀教學,怎樣同步拓展課外閱讀,怎樣引導積累和運用,都是老師要細細研究的問題。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把閱讀作為積累的途徑,把寫作當作練兵的場所,只有提高閱讀質(zhì)量,才能避免“讀書萬卷,下筆無言”的尷尬局面。正如葉圣陶所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
[文獻參考]
[1]季正雄.談如何才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5(4).
[2]董明禮.創(chuàng)設習作氛圍 加強課堂練筆[J].學周刊,2011(5).
陳喜聯(lián),1972年2月出生,女,本科學歷,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實驗小學教師,市教學能手,作協(xié)會員,有數(shù)十篇論文及百余篇散文發(fā)表。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