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網絡化中的股市交易秩序變遷

2017-02-16 19:03劉少杰
社會科學研究 2017年1期

〔摘要〕 微機、智能手機和互聯網在股市交易中的廣泛應用,已經引起了股票市場的大規(guī)模網絡化變遷,股市交易的行為方式、空間場所、隊伍規(guī)模、信息供應、經驗基礎和交易風險,都因為網絡化發(fā)展而發(fā)生了十分復雜的轉變,應當清楚地認識網絡化引起股市交易的這些復雜變化,因時制宜地調整股市的監(jiān)管方式,進而更有效地監(jiān)控股市風險、維護股市穩(wěn)定運行的交易秩序。

〔關鍵詞〕 網絡化股市交易;傳遞經驗;股市風險

〔中圖分類號〕C9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7)01-0110-05

2007年和2015年,中國股市發(fā)生了兩次劇烈動蕩,很多學者從制度安排和宏觀經濟形勢對股市的影響等方面,對這兩場后果嚴重的股災做了深入反思,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然而,學界對股市交易網絡化在這兩場股災中的特殊影響,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見。在筆者看來,股市交易網絡化,是這兩場股災比以前幾次股市動蕩表現得更為嚴重的首要因素。因為股市交易網絡化直接表現為廣大股民交易行為的廣泛變化,不僅是交易行為和交易場所的變化,而且還涉及到交易隊伍、信息傳播、經驗傳遞和交易風險的變化,進而導致股票市場交易秩序的網絡化變遷。本文試圖在這些方面做些探討,或許能引起學界更深入的研究。

一、交易行為的網絡化轉變

股票交易網絡化的最明顯表現是:股民交易行為發(fā)生了從股票大廳交易到個人微機交易和手機交易的變化。《錢江日報》有一篇文章,比較清楚地反映了股票市場網絡化的變化。這篇文章介紹了一位“骨灰級”股民李偉的親身經歷:

“我曾經擠兩天兩夜的火車,趕去深圳買認購證;杭州能買賣股票了,我天天去平海路那里的營業(yè)部填單子,排隊交易,追得慢了買不到,逃不及時就得套牢;后來,散戶大廳里有了股票交易機,打個電話能委托交易,炒股終于不必東奔西走;再往后,網上交易出現了,在家也能炒股,連營業(yè)部都不必去了;如今,手機也能炒股,出差在外也不怕錯過行情,你說神奇不神奇?”〔1〕

李偉敘述的股票交易方式變化的經歷,是大部分股民都很熟悉的變化過程。深滬股市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建立之時,股民們都是在證券營業(yè)部買賣股票的。每個證券營業(yè)部都有面積較大的股票大廳,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甚至上千的股民們,在股票大廳中仰望著懸掛在高處的顯示著股市行情的屏幕,填寫交易單,然后由交易員下單買賣股票。開市前、午休和閉市后,股民們聚集成群地交流一天的交易心得。幾乎每天都有一些戰(zhàn)績顯著的大戶發(fā)表引人圍觀的演講,有獲利興奮者,也有賠錢沮喪者,形形色色、熙熙攘攘,十分熱鬧。

后來,隨著微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股民開始在家里或工作間里用微機買賣股票。智能手機流行開來后,很多股民利用手機隨時隨地在各種場所中買賣股票。越來越多的股民不再去股票大廳了,就連條件較好的大戶室、中戶室也很少有人光顧了,股票大廳乃至整個證券營業(yè)部都逐漸冷清了下來。但這并不意味著股市由此走向了蕭條,相反是憑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以網絡化的形式在更加廣闊的空間中走向了新的繁榮。

“排隊填單—營業(yè)部炒股—網上交易—手機炒股”,大部分像李偉這樣的老股民,都經歷過這種從在場交易到缺場交易的網絡化轉變。雖然股市交易一開始就是一種符號化的交易行為,即股民面對的不是實際的上市公司,而是由各種信息呈現出來的上市公司符號,特別是當股價脫離上市公司業(yè)績而上下大幅波動時,股票的符號性就更加突出,從這個意義上說,股市交易從來就有上市公司的缺場性。但從交易行為來看,通過個人微機特別是智能手機開展的股票交易,同在證券營業(yè)部的股票交易相比,卻發(fā)生了一個交易者從在場向缺場的變化。

個人用微機和手機關注股市行情、進行股票交易,雖然也是在特定場所中進行的,但不是在專業(yè)化場所和群體關系中進行的。在證券營業(yè)部里,無論是大戶室、中戶室,還是散戶大廳,都是股票交易的專業(yè)場所,不僅證券營業(yè)部有一些指導性、程序性和約束性的規(guī)則,而且股民之間也會因為共同的目標在共同的情境中發(fā)生直接的互動。身處證券營業(yè)部之中的股民們,雖然也會因為股市行情變化受到某種刺激而產生心理和行動上的波動,但證券營業(yè)部的專業(yè)場所和股民們的群體互動,會給復雜變化的心理和行動起到一些平衡作用。不僅證券營業(yè)部能發(fā)出一些指導建議,而且股民之間心理和行動的互動也會產生一種急切與遲緩、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平衡,對穩(wěn)定交易秩序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當股民用自己的電腦和手機獨自觀看股市行情和買賣股票時,專業(yè)場所和群體互動的影響沒有了,同時出現的是凸顯個性的分散化交易。雖然股民也可以利用電腦和手機開展交流溝通,而當股市行情發(fā)生快速變化時,股民通常來不及同不在身邊的其他股民開展交流溝通后再做買賣股票的決定,更多的情況是為了在迅速變化的股市行情中抓住獲利時機,會當機立斷地獨自做出選擇。由于個體交易預期、心理素質、周圍環(huán)境和行為方式的差異性,這種獨立交易行為會給股市帶來更多的偶然性和更大的不確定性。

尤其應當看到,利用個體電腦和移動通訊開展股市交易,使一大批在各種崗位上的從業(yè)人員能夠方便地開展股票交易。2007年是智能手機廣泛流行的一年,這一年深滬股市新增股民3829.37萬戶,比上一年增幅提高12.29倍,A股個人賬戶由2006年的7466.75萬戶上升為11214.76萬戶?!?〕也正是2007年,深滬股市開始大幅起落,上證指數從年初的2728點急速飆升至歷史最高點6124點,然后又一路下跌,至2008年12月31日跌至1820點收盤。如果不是智能手機在股市交易上的廣泛應用,不可能在很短時間內A股個人賬戶能夠急劇上升,3748萬新增股民不僅給股市帶來了大量增量資金,而且也借助智能手機給股市增加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以職業(yè)群體為主的新股民,很少有時間到證券營業(yè)部去進行股票交易,同時還有大部分老股民也加入了撤離證券營業(yè)部利用手機炒股的隊伍。幾千萬通過智能手機觀看股市行情、進行股票交易的股民們,分散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或各自的家庭中,他們無法接受證券專業(yè)人士的現場指導,也無法形成同其他股民的直接互動。他們只能通過手機瀏覽證券市場傳來的不斷變化且往往相互矛盾的信息,進行根據不夠充分的行情判斷和交易操作。靈活便捷的手機操作,助長了隨意性很強的股票交易,股市的風險在股民的不確定性操作中成倍地增長放大。

二、網絡化中的交易風險

像其他交易行為一樣,股市交易也要依賴于對信息的獲得與分析。在中國股市大規(guī)模網絡化之前,或者說在智能手機被應用于股市交易之前,中國股市素有消息市之稱。無論是大戶室或中戶室,還是人滿為患的交易大廳,也無論是開市之前還是交易之中以及收市之后,股民們最關心的是證券消息的獲得。股民們每天不僅關心三大證券報發(fā)布的各種正道消息,而且還焦渴地四處打聽各種小道消息。證券咨詢業(yè)變得異常興旺,名目繁多的證券咨詢機構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以有償服務兜售各種號稱來自特殊通道的但真假難辨的消息。

在股市交易大規(guī)模網絡化之后,股民對消息的焦渴性依賴逐漸發(fā)生了變化。股民不僅可以通過移動通信十分便捷地獲得各種股市信息,既可以看到官方機構或官方媒體發(fā)布的各種正道消息,而且也可以通過QQ、微博、微信接受各種小道消息,并且通過結成QQ群、微博群、微信群,接受和傳遞來自不同途徑的消息,形成十分活躍的群體互動。這種變化改變了股民只有從消息靈通人士那里才能獲得有效信息的狀況,幾乎每一個善于瀏覽網上信息的股民都成了消息靈通人士。

概而言之,個體計算機、智能手機和互聯網在股市中的廣泛應用,改變了股民證券信息的信息來源、接受通道和傳播途徑。這些新媒體技術把海量信息傳送給廣大股民,股民不再如饑似渴地收集各種股市信息,而是如何對撲面而來、目不暇接的股市信息做出分析判斷。于是,股民面對的不是緊缺信息的獲得匱乏,而是對海量信息的判斷匱乏。鋪天蓋地的信息往往互相排斥地呈現在網絡媒體中,沒等對已獲信息做出真?zhèn)问欠堑那宄治?,又有一些可能對股市行情產生影響的信息接踵而來。莫說分散在各種角落中的個體股民,就是專門從事股市資訊經營的團體或機構,也難以做出準確無誤的判斷。

自2007年以來,不僅一個又一個曾經呼風喚雨的“股神”被股民們拋棄,而且還有很多風光一時的咨詢機構也走向了衰落。這不是因為以前的信息獲得匱乏所導致的結果,而是信息供給過度對那些憑借信息緊缺而獲勝者的淹沒。這或許是網絡化的去中心、平面化效應在股市中的表現,而其對股市交易秩序的影響則具有雙刃劍的作用。一方面,股神引領和權威咨詢遭到沖擊和淡化,使一部分股民從對意見領袖的迷信中擺脫出來,逐漸形成獨立從網絡中獲取信息,獨自判斷股市行情和開展交易,股民的理性化程度開始提高,與此同時,股市的整合能力開始減弱;另一方面,在股民交易活動趨向分散化的條件下,海量信息在持股成本、預期目標、知識結構、心理素質、經濟實力和計算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的個體股民面前,形成的刺激與反應是千差萬別的,引起的交易行為也是差別懸殊的。這兩方面的影響都會增加股市交易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股市海量信息供應與個體選擇差異性和盲目性的矛盾,可以從哈耶克的知識論中得到一些啟發(fā)。哈耶克認為,不能過高估計通過理性設計而形成市場穩(wěn)定秩序的效應。在他看來,市場交易者都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中存在的,文化傳統(tǒng)、生活經歷、心理結構、知識基礎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都從不同方面對個體的認識能力、認識過程和認識結果產生限制,通過理性規(guī)劃而形成共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能持續(xù)下去的市場秩序是在人們感性認識支配下的試錯行為中自發(fā)地擴展而成的。“智力不是文化進化的向導而是它的產物,它主要是以模仿而不是以見識和理性為基礎?!薄?〕模仿是感性的學習或認識活動,是介于本能與理性之間的感性能力?!?〕可以說,哈耶克的這些觀點在網絡化條件下的股市交易中有更充分的解釋力。

傳統(tǒng)經濟學通常假定,市場交易者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可以根據對信息的明確判斷,然后通過理性推論與計算而做出有效的理性選擇。事實上,特別是在網絡化條件下,信息可以充分供給市場交易者,但有效的理性選擇卻更加難以實現。產生這種矛盾的首要原因是個體認識能力的限制。“個人或組織在適應未知事物時可以利用的信息,肯定是不完整的,它們是由一些信號(譬如價格)經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眾多個人來傳播的,每個人都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傳遞著抽象的市場信號流?!薄?〕哈耶克認為,人們的認識活動因為主觀能力和客觀條件的差異性而表現出豐富多樣的個別性。因為個體認識的個別性,并進而規(guī)定了個體知識的分立性。而分立性知識一方面表現為個體知識的感性特點,即通常不是進入理性計算和邏輯推論過程,而是處于感性的試錯行為和模仿從眾過程;另一方面表現為個體對理性邏輯和理性規(guī)劃的無知,但不是純粹的不認識,而是難以上升到理論層面去認識。

網絡化條件下的信息海量供應,也是個體理性選擇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信息供應相對簡單甚至匱乏的條件下,個體或許能夠對得到的信息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出比較明確的鑒別與分析。實際上,傳統(tǒng)經濟學關于以信息充分供應為基礎的理性選擇假定,是在信息供應相對簡單或匱乏的條件下提出的,這個假定已經不適應海量信息供應的新形勢了。在海量信息像洪水般地涌出,而且大量信息是相互對立、相互否定的,同時急迫地需要交易者對這些一時找不到來源和根據,并處于不斷更新變化中的信息做出是非判斷時,這是難以做到的,而以之為基礎的理性選擇也就更無法實現了。

特別重要的是,海量信息在網絡運行中獲得了自在、自立、自我膨脹的需求與機制。雖然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說,信息無論海量到什么程度,其生成與演變的根據都在于現實生活。但在網絡化條件下,信息的制造、復制、編輯、傳遞、更新與覆蓋,具有了并非必須依靠事實才能進行的要求和空間。信息本身不僅就是事實,而且還是資源與權力,并且在信息社會或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已經成為增值能力最強的資源和制約幅度最廣的權力,為了掌控信息資源與信息權力,信息的制造者、占有者和傳遞者,都在千方百計地編制、占有和利用信息。面對這個瞬間萬變的信息空間,分散的個體不僅難以找到理性選擇的根據,而且常常被引入無所適從的困境之中。

于是,處于海量信息之中的個體交易者,在逐利欲望與選擇無助的雙重壓力下,特別是幾經股市洗劫還想扭虧為盈的失利者,可能長期處于迷惘、焦慮、警惕、惶恐的心理狀態(tài),他們隨時可能遭遇不測,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tài),隨時出擊去應對突如其來的股市風險。稍有風吹草動,手握智能機的股民必須毫不猶豫地采取即時行動。否則,稍加遲疑,就會像在兩次股災中被洗劫一空的數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股民一樣,淹沒在浩瀚的信息海洋或摧毀于殘酷的股市交易之中。

三、傳遞經驗中的蝴蝶效應

網絡化條件下的股民,雖然因為個體交易行為的分散性而失去了在證券營業(yè)部的在場經驗和群體互動,但卻通過微機、手機或互聯網而獲得了更有影響力的傳遞經驗和更具廣泛性的網絡互動。吉登斯曾依據電視、錄像和傳真等電子媒體的迅速發(fā)展論述了傳遞經驗(mediated experience)。 在吉登斯看來,這些不同于傳統(tǒng)印刷技術的電子媒體,可以迅速地向人們傳送大量的具有影像性的生動信息,在人們的觀念中形成印象深刻的豐富體驗,并通過電子媒體而連接成動態(tài)的可以迅速傳遞的新經驗?!?〕吉登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論述的這種傳遞經驗,在21世紀全球性的網絡化時代已經獲得了大幅擴展,它已經不再僅是令人們感到新鮮的信息傳遞經驗,而是在網絡社會或信息社會具有基礎地位的普遍經驗。

與人們在特定場所、身臨其境形成的直接經驗不同,傳遞經驗是人們通過信息的接受、溝通和傳播而形成的間接經驗。在印刷媒體為主要信息接受與傳播工具的時代,通過閱讀或學習而形成的間接經驗,也具有一定的傳遞性,但在傳遞速度、擴展幅度和影響力度等方面都與網絡化時代的間接經驗不可同日而語。網絡化時代通過互聯網形成的傳遞經驗,雖然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間接經驗,但由于其光速般地傳播、無處不在的輻射、生動形象的影視作用,特別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表達,其間接性已經轉化為迅速傳遞、廣泛輻射的直接性。

傳遞經驗的直接作用在股市交易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實際上,股民的交易行為同網絡中的傳遞經驗經歷的都是相同的事物——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股市交易比實物交易更容易接受傳遞經驗的影響。如果說在實物交易過程接收到某種傳遞性經驗,交易者可能把間接性的傳遞經驗同自己所面對的實際交易物和交易環(huán)境對比之后才能做出選擇,因為信息同實物畢竟是不同的。但股市交易則不同,無論是股票、股價還是影響股價走勢的各種消息,都是信息,股市交易是信息接受、信息分析和信息處理的過程,當交易者接受某種傳遞經驗的影響時,無需再經過轉換,就直接可以同股市交易緊密聯系起來。

正因如此,在日益增多的股民開始用微機和手機開始股票交易后,股市暴漲暴跌也爆發(fā)得越加頻繁。尤其在2015年夏季的股災中,甚至接連發(fā)生深滬股市全盤跌停,其中傳遞經驗的負面作用表現得更加嚴重。盡管導致2015年夏季股災的因素還有很多,甚至有些因素是更為嚴重的,但是試想如果沒有計算機、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便捷途徑,股市在瞬間發(fā)生暴跌甚至深滬兩市同時全盤跌停,這是難以做到的。在論述互聯網行為的擴散與傳遞效應時,人們通常將之比喻為蝴蝶效應,而在2015年股災中傳遞經驗的蝴蝶效應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詹姆士和杜威等實用主義者那里, “‘經驗是一個詹姆士所謂具有兩套意義的字眼,好像它的同類語生活和歷史一樣,它不僅包括人們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們追求什么、愛什么、相信和堅持什么,而且也包括人們是怎樣活動和怎樣受到反響的,他們怎樣操作和遭遇,他們怎樣渴望和享受,以及他們觀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簡言之,能經驗的過程”?!?〕因此,經驗是身體經歷和心理體驗的統(tǒng)一。但在互聯網中生成和擴散的傳遞經驗,則主要是心理過程,是屬于感受、信念、渴望和想象等形式的體驗,而不是身體的行動。傳遞經驗是身體不在場的脫域性經驗,它超越了具體場域的限制,并且超越的不僅是作為地理空間或物理空間的限制,而且還超越了由經濟條件、制度體系、文化傳統(tǒng)和群體關系等因素所構成的社會空間的限制,它在沒有邊界的網絡空間快速地流動,可以對億萬網民或股民的心理活動產生廣泛的影響,并通過對心理體驗的傳遞而產生對身體行動的導引。

筆者曾撰文論述了傳遞經驗在網絡化時代的地位提升〔8〕,而在股市交易中,這種地位提升還伴隨著社會風險的加劇。及時監(jiān)控股市風險,是證券監(jiān)管機構責無旁貸的責任,監(jiān)管者也確實為之做了很多努力。然而,由于新興股票市場存在大量需要嚴加規(guī)范的問題,以至于盡管監(jiān)管機構制定了很多制度規(guī)則,但仍然存在很多監(jiān)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對網絡化條件下傳遞經驗的分析監(jiān)控,就是一個十分明顯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有一億多股民參與的中國股票市場,當大部分股民難以對股市信息和股市行情做出正確分析,而常常被某種傳遞經驗煽動或助燃而形成股市的劇烈動蕩時,如何及時澄清事實、疏導心理、撫慰情緒,則成為維護股市交易秩序的重要任務。

還應進一步注意的問題是,股市之中的傳遞經驗同股市之外的傳遞經驗的聯動性。不難理解,網絡化是觸及社會各種層面、影響各種領域的社會發(fā)展,股市中通過互聯網行為而形成的傳遞經驗,完全可以通過便捷的網絡途徑傳遞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形成整個社會系統(tǒng)的傳遞互動。特別是具有嚴重風險的傳遞經驗,一旦沒有得到及時疏導,大規(guī)模地傳遞到社會其他領域,將會導致社會整體系統(tǒng)的巨大風險。

同時,社會生活其他領域中形成的實地經驗,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行為轉化為傳遞經驗,并傳遞到股市交易行為中,形成股市外部傳遞經驗同內部傳遞經驗的互動,進而把股市的外部風險轉化為股市內部的傳遞風險。因此,對股市風險的監(jiān)控,不能單純注意股市本身傳遞經驗和傳遞風險。那種把股市看成股民投機的賭場,對其中的風險蔓延掉以輕心的做法,在網絡化時代到來之前,還可以看作是偏重實體經濟而輕視虛擬經濟的態(tài)度,而在網絡社會大規(guī)模崛起的今天,還持這種態(tài)度對待股市風險,不僅是落后時代的錯誤認識,而且還有可能導致巨大的社會風險。

〔參考文獻〕

〔1〕趙路.股民炒股八年四大變 手機炒股或將成主流〔N〕.錢江晚報,2009-12-30.

〔2〕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證券登記結算統(tǒng)計年鑒2014〔EB/OL〕.(2015-05-15).http://www.chinaclear.cn.

〔3〕〔4〕〔5〕哈耶克.致命的自負〔M〕.馮克利,胡晉華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9,19,85.

〔6〕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25-29.

〔7〕杜威.經驗與自然〔M〕.傅統(tǒng)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10.

〔8〕劉少杰.網絡化時代的社會結構變遷〔J〕.學術月刊,2012(10).

(責任編輯:何 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