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陳紅梅
課內(nèi)古代文化常識精編20題
山西 陳紅梅
1.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陳情表”的“陳”是“陳述”的意思,“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陳情的一種文體。比如,李密的《陳情表》。
B.“慈父見背”中的“見背”是“背棄我”的意思,這是死的委婉說法?!耙姟弊值暮竺嫒绻昧藙釉~,一般要譯為“對(我)如何”。比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君既若見錄”。
C.“舅奪母志”的意思是“舅父強逼母親改變守節(jié)之志”,這里是改嫁的諱飾說法。其中的“舅”與“待曉堂前拜舅姑”中的“舅”意義相同。
D.“外無期功強近之親”中“期功”是古代喪服的名稱,指期服和功服。古代喪禮中按宗法關(guān)系的親疏穿不同的孝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個月,小功服穿五個月。這里指血緣關(guān)系較近的親屬。
2.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逮奉圣朝”中的“圣朝”是李密對晉武帝朝的尊稱。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指察舉,漢代開始實行的選拔官吏的制度。孝廉,孝順父母,品行廉潔。這是察舉制度中的名目之一。
C.“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中的“刺史”是指州一級的長官。秀才,優(yōu)秀的人才。漢代開始實行的地方推選人才制度中的名目之一。
D.“拜臣郎中”中的“郎中”指的是醫(yī)生。
3.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除臣洗馬”中的“洗馬”是一種官名,太子的屬官,掌管圖書。
B.“當(dāng)侍東宮”中的“東宮”指的是太子宮的意思,即太子居住的地方。
C.“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中的“伏惟”意思是“伏在地上想”。是舊時奏疏中下級對上級常用的敬語。
D.“區(qū)區(qū)不能廢遠”中的“區(qū)區(qū)”與“感君區(qū)區(qū)懷”中的“區(qū)區(qū)”意義相近,都是形容感情懇切。
4.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烏鳥私情”指烏鴉的反哺之情。據(jù)傳烏鴉衰老時,幼鴉會捕食喂它,這里比喻晚輩對長輩的孝養(yǎng)之情。
B.“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中的“二州”指漢中、蜀中分屬于梁州、益州?!澳敛笔菍糯莨俚姆Q呼,即州牧、方伯。
C.“死當(dāng)結(jié)草”意思是死后也當(dāng)結(jié)草報恩。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是講魏顆與結(jié)草報恩的老人的故事,后世用“結(jié)草”表示死后報恩。
D.“謹(jǐn)拜表以聞”中的“謹(jǐn)拜表”是恭敬地把表呈上,“以聞”中的“以”是表目的。“聞”是“聽到”的意思。
5.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項脊軒志”中的“志”是古代一種筆記式文體。這類文章多是抒情性很強的散文,它可記敘,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寓意深長。
B.“三五之夜”中的“三五”指農(nóng)歷十五日,相當(dāng)于“七月既望”中的“望”。
C.“項脊軒”是歸有光的一間小室。作者的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太倉(今屬江蘇)的項脊涇,作者用它來作為室名,有一定的紀(jì)念意義。
D.“迨諸父異爨”中的“爨”有“燒火做飯”的意思,“異爨”就是用不同的火來做飯。
6.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先妣”是對過世的母親的敬稱,而“考父”是對過世的父親的尊稱?!半藁士荚徊埂敝械摹翱肌币彩侵盖压实母赣H。
B.“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中的“歸寧”,與“吾妻來歸”中的“來歸”的意思相同,都是指嫁到我家來。
C.“太常公”指夏昶,歸有光祖母的祖父,在明朝宣德年間曾擔(dān)任太常寺卿。
D.象笏,是用象牙制成的笏板。古時大臣上朝所執(zhí)的手板。
7.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元雜劇中的“正宮”為宮調(diào)名。它與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合稱為“五宮”。
B.曲牌,就像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比如【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等,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可以屬于不同的宮調(diào)。
C.旦,是女角;末,是男角;紅,是紅娘;潔,是和尚(潔郎)的別稱,《長亭送別》一文中指的是“長老”。
D.科,元雜劇中指示人物動作和表情的術(shù)語,也叫“介”。
8.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元雜劇有旦角戲,也有末角戲。旦角為女角色,分為正旦、小旦、老旦等;末角為男角色,分為正末、副末等。
B.正宮,宮調(diào)名之一。元雜劇的每一折,由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聯(lián)成一套曲子。
C.長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設(shè)一長亭,五里設(shè)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餞別的場所。
D.《長亭送別》中語言典雅,在【叨叨令】中疊詞、兒化等口語的運用以及對偶的修辭方法的運用是一大特色。
9.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舉案齊眉”是講東漢梁鴻與妻子孟光相愛的故事,后人將這一成語用來形容朋友、夫妻相敬如賓。
B.“蝸角虛名”的典故出自《莊子·則陽》:蝸牛的左右角,分別有兩個國家,它們?yōu)闋帄Z微小的利益,爭戰(zhàn)不休。
C.“春雷第一聲”指考中的捷報。進士考試在春天,所以稱為春雷第一聲。
D.“伯勞東去燕西飛”一語出自樂府詩“東飛伯勞西飛燕”,比喻人的離散。
10.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楚辭·漁父》中的“漁父”即漁翁。父,同“甫”,是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B.三閭大夫,楚國官職,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屈原曾擔(dān)任此職。
C.“顏色憔悴”中的“顏色”的古義是面色、臉色,今義是由物體發(fā)射、反射或透過的光波通過視覺產(chǎn)生的印象。
D.“形容枯槁”中的“形容”的古義是“身體”,今義是指對事物的形象和性質(zhì)加以描述。
11.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太史公,是漢代對太史令的尊稱?!芭qR走”是說自己像當(dāng)牛做馬的仆人,這是作者司馬遷對自己的謙稱。
B.“剖符丹書”中的“剖符”是書寫誓詞的竹制符契。剖為兩塊,功臣和皇帝各持有一塊。丹書,用朱砂書寫誓詞的鐵制的契券。
C.“近乎卜祝之間”的“卜祝”是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員。
D.“剔毛發(fā)、嬰金鐵”就是把頭發(fā)剃光,用鐵圈束頸。這是古代的兩種刑罰,前者稱鉗刑,后者稱髡刑。
12.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中的“五刑”指墨、劓、刖、宮、大辟五種酷刑。司馬遷受的是“宮刑”。
B.“權(quán)傾五伯”中的“五伯”即“春秋五霸”。一種是《史記》的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一種是《荀子·王霸》的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C.“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guān)三木”中的“三木”指古代刑具,枷在犯人頭、手、足三處。
D.古代對監(jiān)獄有不同的稱說,比如圜墻、請室、囹圄、居室等。
13.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王拘而演周易”中的“周易”是“六經(jīng)”之一,它與《詩經(jīng)》《尚書》《禮記》《樂經(jīng)》《春秋》合稱為“六經(jīng)”。
B.《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相傳由魯國史官孔子編訂。它有三種著名的傳書:《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C.“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中的“左丘”指左丘明,《國語》是一部紀(jì)傳體史書。
D.“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中的“孫子”指孫臏,兵法指《孫臏兵法》。
14.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呂覽》,即《呂氏春秋》,是呂不韋和他的門客編寫的雜家著作。
B.《史記》從軒轅(黃帝)寫起,一直寫到漢武帝當(dāng)朝,共130篇,分為八書、十本紀(jì)、十二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C.韓非,韓國公子,是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
D.《史記》和《漢書》一樣都是紀(jì)傳體史書,但前者是通史,后者是斷代史。
15.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著有編年體史書《史記》。
B.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極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一評價說明《史記》是兼具歷史性和文學(xué)性的皇皇巨著。
C.“仆以口語遭遇此禍”中的“口語”的古義是“言論”,今義是指談話時使用的語言,區(qū)別于“書面語”。
D.“下流多謗議”中的“下流”古義是身處下流,指地位卑微,名聲不佳;今義是無恥、卑鄙。
16.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簡略的編年體的歷史著作?!蹲髠鳌啡Q《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
B.《左傳》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C.“閨閣之臣”指宦官。司馬遷受宮刑后曾擔(dān)任中書令。
D.“思垂空文以自見”中的“空文”指文章著作。不能以文章建功立業(yè),故稱“空文”。
17.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齊諧》一書,出于齊國,多載詼諧怪異之事,故名“齊諧”。
B.《莊子》一書,成書于春秋時期,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鯤鵬”一詞就源自其中的《逍遙游》。
C.據(jù)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在天寶初年,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jīng)》。
D.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世人以“老莊”并稱。他們的哲學(xué)思想體系,被思想學(xué)術(shù)界尊為“老莊哲學(xué)”。
18.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扶搖直上”“鵬程萬里”“游刃有余”“鯤鵬展翅”“食不果腹”等成語都出自《莊子·逍遙游》。
B.“不過數(shù)仞而下”的“仞”是古人的計量單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C.宋榮子,是宋國的賢人,戰(zhàn)國思想家,主張均平、寡欲。
D.列子,即列御寇,春秋時鄭國的思想家,主張“貴虛”,是道家和神仙方術(shù)中推崇的人物。
19.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永和九年”是以年號紀(jì)年。永和是東晉穆帝的年號;“歲在癸丑”是以天干地支紀(jì)年,即永和九年是癸丑年。
B.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十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叫十二支。干支,只能紀(jì)年,不能記月與日。
C.古人將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共配成六十對,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使用,現(xiàn)在農(nóng)歷的紀(jì)年仍用干支。
D.“修禊事也”就是舉行驅(qū)除不祥的禮俗之事。禊,一種風(fēng)俗祭祀。古人于農(nóng)歷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為農(nóng)歷三月三),游于水濱,舉行祭祀、沐浴、采蘭活動,以消除不祥。
20.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
B.“星分翼軫”是說星空的分野在翼、軫二宿之間。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地上的州國,使它們互相對應(yīng),說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國的分野。
C.“徐孺下陳蕃之榻”講太守陳蕃為接待徐孺子準(zhǔn)備了一張臥榻,徐孺子走后,陳蕃便把臥榻掛起來,這說明陳蕃禮遇人才。
D.“序?qū)偃铩敝械摹叭铩?,是指古人將秋天分為孟秋、仲秋、季秋,分別指八、九、十三個月。
【參考答案】
1.C (“待曉堂前拜舅姑”中的“舅”是“公公”的意思)
2.D(“郎中”指的是一種官名,始于戰(zhàn)國。秦漢時為宮中的侍衛(wèi)武官,晉至南北朝時為尚書曹司的長官)
3.B(“東宮”這里指的是太子)
4.D(聞,是使動用法,使……聽說,使……聽到)
5.D(“異爨”就是分開燒飯,指分家)
6.B(“歸寧”的意思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去探望父母)
7.B(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然屬于同一種宮調(diào))
8.D(不是對偶,而是排比)
9.A(不指“朋友”)
10.D (“形容”的古義是形體容貌)
11.D(前者稱髡刑,后者稱鉗刑)
12.C(不是“頭”,而是“頸”)
13.C(《國語》是一部國別體史書)
14.B(應(yīng)該是“十表、十二本紀(jì)”)
15.A(不是編年體,而是紀(jì)傳體)
16.A(“敘事簡略”錯,應(yīng)該是“敘事詳細(xì)完備”)
17.B(不是春秋時期,而是戰(zhàn)國時期)
18.A(“游刃有余”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
19.B(干支,可以記年、月、日、時辰)
20.D(應(yīng)該是指七、八、九三個月)
(作者單位:山西長治縣八義聯(lián)校)
黃河壺口瀑布
世界第一大黃色瀑布——黃河壺口瀑布。
黃河在此由河寬300米收窄為50米,飛流直下,駭浪翻滾,如千軍萬馬奔騰怒吼,聲傳數(shù)十里外,其排山倒海的雄壯之勢,素有“不觀壺口大瀑布,難識黃河真面目”的盛譽。
壺口景色,四季各異,嚴(yán)冬時江水歇息,冰封河面;春來則凌汛咆哮,如雷貫耳;盛夏則大水盈岸,頗為壯觀;秋季則浩浩湯湯,彩虹通天。一般而言壺口瀑布最佳觀賞期有2個,一是春季4—5月份,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開,凍結(jié)的冰水消融,稱為“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剛剛過去,周邊眾多山泉小溪,匯集大量清流,陣陣秋風(fēng)吹過,常有彩虹出現(xiàn),叫做“壺口秋風(fēng)”。這兩個時期,水大而穩(wěn),瀑布寬度可達千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