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英
摘 要:李白是唐代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研究他詩歌特色的著作無以計數(shù)。李白分別寫于青年、中年、暮年時寫作的三首詩——《渡荊門送別》《行路難》《獨坐敬亭山》是這位大詩人的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寫照,研究這三首詩歌對探討李白詩歌永恒藝術魅力的獨特原因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李白 詩歌 精神內(nèi)涵
一
李白在他25歲那年,離開了生活了20年之久的故鄉(xiāng)—四川,準備外出游歷。此行有兩個目的:一是縱情山水,二是要尋求實現(xiàn)自己政治報負的機會。年輕而又充滿自信的李白此時可謂是躊躇滿志,堅信遠方美好的前程在等待著他。當載他的小舟經(jīng)過荊門時,(荊門是四川盆地與江漢平原的分界線,四川周圍多山,而過了荊門則是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他的心胸頓感開闊,心情為之一振。于是欣然寫下了著名的《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乘船順流而下,行至荊門山,到楚國去游歷。連綿的群山隨著平闊的原野的展現(xiàn)而消失,浩蕩的長江奔騰直瀉流入廣漠的遠方。月亮映到江水里,好象天上飛下來的一面明鏡,江上的云彩興起,在空中變幻成海市蜃樓般的奇景。李白把長江兩岸和長江上的景色寫得如此雄偉壯麗、瑰麗多彩,正是他心中萬般豪情的流露。從五歲起詩人一直生活在四川,過著“高臥云林,不求祿仕”的生活,把四川當作自己的故鄉(xiāng)。在以后的歲月中,由于種種原因,他再也沒有回過四川,但他一直對故鄉(xiāng)有著深深的眷戀,其名篇《靜夜思》可謂婦孺皆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名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語言明白曉暢,感情真摯深沉,李白對家鄉(xiāng)的深情凝望令人動容。晚年他在《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一詩中這樣寫道:“國門遙天外/鄉(xiāng)路遠山隔/朝憶相如臺/夜夢子云宅”。司馬相如的琴臺和揚雄的故宅,都在四川的成都,憶故人就是憶故鄉(xiāng)?,F(xiàn)在面對養(yǎng)育了自己二十年的故鄉(xiāng),即將遠離,留戀之清如長江之水頓時滔滔不絕,“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故鄉(xiāng)不僅養(yǎng)育過自己,而且這次遠行,故鄉(xiāng)之水,還懷著深情厚意,戀戀不舍地一路送出萬里之外。其實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不也像江水一樣綿綿不斷嗎?
從這首詩中世人看到的是一個自信的李白,一個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李白,他把荊門外的自然景象寫得高、廣、雄、奇、美,正是他去追求事業(yè)的豪邁情致的流露,準備去一展宏圖抱負的心境使然。
二
李白在42歲那年,終于等來了覲見皇帝的機會。當時的唐玄宗喜歡附庸風雅,對于李白這樣一個名揚朝野內(nèi)外的著名文人,自然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和賞識。據(jù)李白的叔父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記載,他受到玄宗極高的禮遇:“天寶中,皇祖下詔,征就兵馬,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糜诮痂幍睿鋈牒擦种?,問以國政,潛草詔告,人無知者?!蹦艿玫交噬先绱说暮翊?,可謂是青云直上了。李白當然也知道好歹,何況他本來就是個想建功立業(yè)之人,所以在許多詩中,他表現(xiàn)出了要報答皇上的強烈意愿。他在《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中寫道:“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膽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鸞輦出鴻都,身騎飛龍?zhí)祚R駒。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授來相趨。……待吾盡節(jié)報名主,然后相攜臥白云?!逼浯猴L得意、意氣風發(fā)之勢溢于言詞。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宏圖大志得以舒展,盡節(jié)報主后歸隱山林,以達到自己設定的“先仕后隱”的人生最高境界。
然而,宮廷生活并非像李白希望的那樣,而是充滿了血風腥雨。加上李白獨特的桀驁的性格,很快他就失去了皇帝的寵愛,有的研究資料說他得罪了楊貴妃的親信高力士。但原因肯定不止一種,只要看一下李白的為人就不難分析出其中的緣由。相傳有一次他去拜望一位宰相,在名板(相當現(xiàn)在的名片)上寫著:海上釣鰲客李白。宰相問他:先生臨滄海,釣巨鰲,用什么做釣線呢?李白回答:用風波抒發(fā)情感,用乾坤馳騁志意,用彩虹為線,用明月為鉤。宰相又問:那用什么做釣餌呢?李白答:用天下無義氣的人為釣餌。宰相聽后,驚詫不已。但是這位“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釣鰲客”最終還是被權貴們趕出了長安,被皇上“賜金放還”了。這次打擊對李白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在他有幸被皇帝寵愛,能夠施展拳腳之際受此重創(chuàng),其內(nèi)心的波瀾起伏可見一斑。未來在哪里?報負還有實現(xiàn)的可能嗎?自己將何去何從?這些問題在他心里不停的翻騰著。于是在朋友為他餞行之時,他寫下了著名的《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此詩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清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jié),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人生遇阻就如“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以此來勉勵自己。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靶新冯y,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nèi)心獨白,真切地傳達出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jié)尾二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笔怯蓜⑺螘r宗愨說的“乘長風破萬里浪”演化而來。經(jīng)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diào)子,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此詩通過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一波三折矛盾斗爭,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盡管充滿了悲壯之情,但李白的意志并沒有泯滅,站在世人面前的,仍然是那個對自己的理想百折不撓的詩人,盡管已傷痕累累!
三
李白54歲那年,來到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此時距他被迫于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長時間的飄泊流離,使詩人飽嘗了人世間的辛酸苦辣和世態(tài)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李白一生七游宣城,對敬亭山早已像老朋友一樣熟悉,面對人世間的蒼涼與冷漠,面對理想的遙遙不可及,此時的李白已從當年那個意氣風發(fā)的青年、那個“拔劍四顧”的壯年變成了獨享落寞的孤寂老人,此時的李白想的是什么呢?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丢氉赐ど健?/p>
乍一看,那個“痛飲狂歌”“飛揚跋扈”(杜甫語)的李白似乎已蕩然無存,令人懷疑此詩是否是“詩仙”所為:天上的鳥兒高飛遠去直至消失殆盡,遼闊的天空僅剩下的一片孤云,也不情愿留下來和詩人作伴,慢慢地越飄越遠。在此,詩人眼中的“鳥”與“云”已不再是純粹的自然物;而是“景”中透露出濃重的主觀情緒。詩人摒卻眾鳥,抹去閑云,留下來的是默然無語而又情意悠然地在那兒欣賞著詩人的敬亭山,仿佛它完全懂得詩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他的人格品質(zhì),而詩人也以同樣的了解面對著對方。他們之間早已熟識,談過多次知心話,彼此感情融洽無間,此時只是“相對無語坐若忘”,其感情交流是潛在的,而表面上卻看不出形跡。這種只有極親密的朋友才能達到的境界,詩人把它寄予了山,而山也把它寄予詩人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盡管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相看兩不厭”不但把山人格化了,更重要的是把山的品格提升得與詩人同樣清華絕俗。好一個“世人皆醉我獨醒”!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內(nèi)心對世俗的叛逆與抗爭:寧愿與山相望,獨守落寞,也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去追逐世俗的繁華與熱鬧。這種抗爭是貫穿詩人一生的精神支柱,盡管此時不免顯得無奈,充滿了凄涼之感。
與李白眾多的“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雄偉之作相比,這首小詩既無“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與灑脫,也無“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和驚心,更無“莫惜連船沽美酒,千金一擲買春芳”的破釜沉舟、極度自信,它恰似一葉隨風而逝的小舟,在黃昏的夕陽中顯得孤獨、寂寥。但它畢竟還是李白寫的,所以,當走進它獨特的美學境界時,仍能看到這個“謫仙”的影子,那就是:豪情雖逝,“仙”風猶存。站在世人面前的,仍然是那個對自己的理想追求百折不撓的詩人,對自己人格維護極盡心力的李白,盡管已飽經(jīng)滄桑!
從25歲時的《渡荊門送別》(豪邁、向往之情)到44歲壯年是的《行路難》(悲壯、不屈之情)再到54歲暮年時的《獨坐敬亭山》(孤獨、落寞之情)可以看出李白一生對理想的永不停息地追求,對保持獨立人格和個體尊嚴的不屈的抗爭,這是李白的魅力所在。從一個充滿豪情壯志的少年,到一個飽受打擊但意志不屈、充滿悲壯感的中年,再到一個孤獨寂寞、充滿凄涼感的老年,這也許是每個世人的必經(jīng)之路,人生的路上充滿了坎坷與磨難,現(xiàn)行的體制桎梏著人們的言行,束縛著人們的靈魂,世人也就有了種種隨波逐流的理由和借口,最初的反抗精神也會漸漸磨平,對人格操守的堅持隨之蕩然無存。然而,李白是偉大的,對自己的理想不懈追求,始終堅持,哪怕悲壯、盡管落寞,對自己人格的堅守,始終如一、不曾轉(zhuǎn)圜,哪怕寂寞,甚至凄涼。這可以給世人以這樣的啟示:堅持自己的信念的人,永遠值得敬仰!因為在堅持的同時超越了自己,獲得了永恒!
參考文獻:
[1]復旦大學中文系.李白詩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林庚.唐詩綜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3]祝尚書.心靈的絕唱——詩詞歌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4]周先慎.中國文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