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
呵護質疑,催開語文課堂精彩之花
王麗芳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睈垡蛩固挂苍f:“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辟|疑問難是發(fā)現(xiàn)知識、開啟思維的開始,也是探索知識、發(fā)展思維的前提。然而,相比之下,傳統(tǒng)語文教學更重視答案,而忽視答案的探索過程;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忽視知識的獲取過程。小學語文教學更應當提倡質疑問難,使學生能夠勤于思考,主動提問,潛入文本深處,領略那道獨特的風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動機是最有效的推動力。學生只有在學習動機的推動下,才能釋放出巨大的潛能,潛入文本,細讀教材,以汲取更多的養(yǎng)分。然而,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很多時候,是學生無“疑”可問,主要原因在于教師一味地傳授給學生知識,而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學生沒有時間和時機自主提問,就會漸漸地失去提問、質疑的能力。讓質疑開路,讓語文課堂呈現(xiàn)一道別樣的風景,教師就必須要優(yōu)化教學設計,增強學生的質疑動機。
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通過巧妙地情境設計,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質疑動機。師:通過初讀課文,我們認識了這篇童話中的一些角色。我們先來做一個民意調查:你最喜歡哪個角色?教室里立刻熱鬧起來,有的喜歡“小稻秧”,有的喜歡“噴霧器大夫”,唯獨沒有喜歡“雜草”的。教師見時機已到,問:老師和你們不一樣,我最喜歡雜草了。還沒等教師說完,學生就開始七嘴八舌地向我提問,生:老師為什么喜歡雜草?生:雜草對小稻秧那么兇,你為什么喜歡它?生:雜草還搶了小稻秧的營養(yǎng),它是個壞東西,老師為什么喜歡它呢?師:雜草真的如同學所說嗎?我們還是一起來讀一讀課文,看看大家能不能說服我不再喜歡雜草。接下來,師生一起品讀課文,教師邀請了幾位同學分角色朗讀,并在朗讀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對“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等詞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催化劑”,上述案例中,教師讓學生說服老師,有效地激起了學生對質疑的興趣,促使學生走進文本,在朗讀中感悟,在交流中增強認識,化無效為有效,變低效為高效,讓課堂從“波瀾不驚”走向“風起云涌”。
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中,很多學生不愿意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除了缺乏學習動機之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很多學生都擔心自己提的問題不夠好,會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因此,要讓學生“有疑可問”,教師就要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能夠勇敢地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九色鹿”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大膽質疑,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把提問的機會給了基礎一般的同學,有一個學生站起來,一臉認真地問:“世界上真的有九色鹿嗎?”聽到這樣的問題,其他同學都笑了,遇到這種情況,教師一方面示意同學停止哄笑,另一方面要對提問的同學豎起大拇指。師:你提的問題正好也是老師想問的?我們也曾學過《烏鴉與狐貍》《狐假虎威》的故事,故事里的烏鴉、狐貍、老虎是真的會說話嗎?這的確是我們必須先弄懂的問題。接下來,師生一起就“民間故事、寓言、童話故事的虛構與真實”進行了交流討論。隨著課堂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開始理解了一些民間故事的閱讀規(guī)則,為學生深層次的挖掘文本,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即將結束的時候,教師再一次表揚了提問的同學,師:大家看,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多有價值啊,讓我們全班都了解了一個重要的閱讀規(guī)則,希望下次繼續(xù)提問。頓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自信、勇敢是學生自主質疑的關鍵。上述案例中,教師巧妙地化尷尬為和諧,既讓學生成功地解讀了民間故事的閱讀規(guī)則,同時也讓兒童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發(fā)展和提高,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相信下次,這位同學還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問。
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更是深入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源頭。傳統(tǒng)課堂中的學生多處于“全盤接收”的狀態(tài),討論交流的話題也多是由教師提出的,一問一答的形式無法真正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文課堂呼喚學生的質疑精神,要讓學生以理性的思維思考文本,以辯證的態(tài)度分析課文,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維品質。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按照課前預設,緊緊抓住了“著迷”“迷戀”“癡迷”三個提綱挈領的關鍵詞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小主人公對昆蟲的喜愛,而讀到第九、第十自然段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意外,一位學生把“很不情愿地把自己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中的“放”字讀成了“扔”,面對同學的失誤,一個個小手舉了起來,生:讀錯了,原文里是“放”。而也有同學表示支持,生:這里用“扔”不好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不能用“扔”,因為“扔”太隨意了,用“放”可以表達出小主人公對小寶貝的珍愛。又一學生提出質疑,生:他把小蟲子放在那里,會不會撿回來呢?師:對啊,大家想一想會不會“撿”回來呢?教師故意把“撿”字突出來,生:當然,他對昆蟲那么迷戀……
深層次的質疑是將課堂引向深入的法寶,那些停留在淺層次上的質疑需要關注,那些深層次的質疑更值得探討和研究。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巧妙的引導,讓學生提出了最有價值的問題,從而峰回路轉,讓課堂由錯到對,綻放出了從未有過的光彩。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其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睂W生學習的樂趣不是提出疑問,而是由疑到釋,由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到突然間的豁然開朗,這樣的質疑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因此,語文課堂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能夠從更高的層次出發(fā),來評價學生的質疑,從而實現(xiàn)問題的升華,實現(xiàn)文本的深入挖掘。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評價課文中的人物,許多同學都認為宙斯是一個兇殘、毫無人性的人物。理由很簡單,因為普羅米修斯前去盜火的時候,宙斯狠狠地懲罰了他。然而,有一個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宙斯是鐵面無私,秉公辦事。因為國有國法,天上也有天上的法規(guī),普羅米修斯盜火觸犯了天規(guī),理應受到懲罰,宙斯不過是履行自己的職責罷了??紤]到這樣的理解正是兒童內心真實想法的體現(xiàn),不應當直接否定,有疑才有進,釋疑方能提高,于是,鎖定問題焦點,“普羅米修斯為誰去盜火?”“宙斯阻止他盜火的原因是什么?”“一個為了人類的發(fā)展勇于犧牲自己,一個為了所謂的天規(guī)實施酷刑,你覺得誰對誰錯?”隨著問題的逐步深入,學生的眼中開始閃爍出光彩,可見他們對人物的認識比之前更加深刻了,對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質疑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獲得的,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求異。如,上述案例中,教師抓住學生思維閃光的瞬間,充分挖掘、利用可生成性資源,把學生引入問題天地,在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質疑習慣。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課堂上,變被動的教為主動的學,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xiàn),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才能成就別樣精彩,打造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張家港市青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