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
摘 ? ?要: 語文,來源于日常生活,又服務于日常生活,是典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本文分析語文素養(yǎng)難以提高的原因,指出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之路。
關鍵詞: 語文教學 ? ?回歸生活 ? ?教學思考
語文,來源于日常生活,又服務于日常生活,是典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的學科。不管是低年級的識字教學還是中年級以后的習作教學,或者是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階段乃至孩子一生的閱讀教學、口語交際這些內容,都與生活密切相關??梢哉f,離開生活的語文教學是不存在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否則,語文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一、脫離生活——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難提升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雹偃欢壳暗恼Z文教學只注重教那幾本語文教材和傳授小課堂知識,忽略了課外生活大課堂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終身影響,使孩子們的語文學習變得機械、單調和枯燥,最終讓原本源于生活的語文卻遠離了生活。綜觀當前的語文教學,脫離生活的語文課堂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死啃”教材,遠離生活。
語文教材的內容即是語文教學的內容,教材就是語文教學的全部,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規(guī)定的課文教學,即實現(xiàn)了既定的教學目標。精讀課文精講,略讀課文略講,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考試內容而“動”,教學參考書的答案是孩子們答題的唯一標準。只有教材,沒有生活,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目前采用的教學方式。他們不僅禁錮住了孩子們的思維,還抹殺了孩子們的語文素養(yǎng)。
(二)高調課改,實質“換湯不換藥”,沒走進生活。
近幾年課改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滿堂灌”已被“請出”了課堂,啟發(fā)式、情境式等新的課改教法大量涌現(xiàn),但由于很多因素的影響,“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還在課堂上采用。雖然老師也想改變這種局面,但“身不由己”。課堂中對學生知識的灌輸遠遠大于對課外生活的理解與感悟的需求;很多學生片面地認為,語文學習就是書本中字詞句段篇的學習,該寫的要寫,該背的要背,語文成績的好壞就是表現(xiàn)在試卷分數(shù)的高低。師生們在課改的旗幟下都在高調課改,但實際上“換湯不換藥”,這樣的教學根本就沒有真正走進生活。
(三)注重課堂“主陣地”,忽視社會“大學堂”。
毫無疑問,課堂是語文學習的主要陣地,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習方法都來源于這一“主陣地”。但是,課堂不是語文知識、語文素養(yǎng)獲取的唯一“陣地”,它只是語文學習的一個中心“基地”。語文學習不應該只守“主陣地”而放棄社會“大學堂”,即不能放棄孩子終身的語文素養(yǎng)。應放手給孩子,讓他們以“主陣地”為中心,走進社會語文學習的社會“大學堂”,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充滿生氣,充滿活力。
(四)考試為評價的主要手段,分數(shù)“高”于一切。
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就是考試,考試的主要方式就是筆試,通過筆試測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最終以分數(shù)“論英雄”。當前因為諸多因素并存,考試還在進行,分數(shù)仍然占據(jù)醒目的位置,一切還是圍繞分數(shù)轉。原本應該占據(jù)評價指導地位的“生活、素養(yǎng)”評價仍然落在分數(shù)的“后排”。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仍然是一句空話。同樣,在生活中評價語文,評價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的語文素養(yǎng)只是一種口號。
二、回歸生活——語文回歸生活之路如何走
“啃教材”、“滿堂灌”、“小課堂”和“‘評分數(shù)”都是以往語文典型的教學活動方式,這導致語文教學成了老師教、學生學得雙重負擔。所以,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回到其原先的“發(fā)源地”迫在眉睫。
語文回歸生活之路怎么走,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教學內容回歸生活。
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最重要的依據(jù),其中的學習內容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要適當進行調整,調整后的內容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掛鉤,讓他們以“小課堂”為中心,向社會生活“大課堂”發(fā)散、輻射,起到以點帶面的連帶作用。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實際生活體驗,必須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大、小課堂”間親自去感悟、去實踐,最終把學生親身體會的知識、技能與情感轉化為自身的素養(yǎng)。另外,回歸生活后的小學語文教學仍然應該把課外閱讀看成是課內教學的繼續(xù)與補充,是課內教學引向廣闊社會生活的擴展與延伸。
(二)教學“陣地”回歸生活。
語文教學回歸生活不僅是教學內容要回歸生活,語文教學課堂更要回歸生活。因此,必須打破小課堂即“主陣地”的思想,讓教學“陣地”隨著教學內容的回歸生活而回歸生活。相應的生活化學習內容,應該在不同的生活場景或實際生活中學習,只有這樣,孩子們的生活化體驗才會更明顯,才能高效地喚醒孩子們平時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才會有更多的感悟、更多的收獲。
(三)教學評價回歸生活。
語文要回歸生活,除了教學內容和教學場所必須回歸生活外,還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單一的“分數(shù)”評價模式,走向多元化的生活教學評價之路,即師評與生評的統(tǒng)一,互評與自評的結合,家庭與社會的全程參與。另外,評價過程既要重視終結性評價,又要關注形成性評價。當然,所有評價都要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在評價的內容與形式上,不僅要有適合“測試型評價”的基本知識評價,更要具有“非測試型評價”的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和耳熟能詳?shù)那楦小B(tài)度與價值觀的評價。一句話,教學評價回歸生活必須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生活化,同時要為語文學習的生活化服務。
三、融入生活——多種體驗學語文
生活是語文的發(fā)源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教材中精選的課文都來自于生活,所以必須認真尋找生活與語文學習的結合點,可以從“演”、“尋”、“嘗”等學生感興趣的多種“事情”入手,讓學生在完成這些“高興事”的同時理解教材,從而讓生活成為“小課堂”的外延,也使“小課堂”真正登上生活的“大舞臺”。具體做法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演”生活。
語文融入生活學習是在以生活為背景下的一種情境化學習方式。在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內容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遙遠,給學生的生活化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學中我們可借助情境的簡單創(chuàng)設“實現(xiàn)”這些生活場景,使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這些情境中“演”出課文內容,從而很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有效地保持他們的學習注意力,為理解與學習課文內容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例如,教學《小露珠》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演一演文中的“人物”,通過簡單的場景模擬,讓學生在充分聯(lián)系生活實際后明白“小露珠”為什么都是夜間來,白天走的科學道理。再如,教學《狼和小羊》時,讓學生續(xù)寫狼和小羊再次相遇時的情景。我先讓學生在模擬好的場景下演一演,后來得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正當狼撲向小羊的時候,只聽見“砰”的一聲,獵人的槍響了,狼倒在血泊之中;說時遲,那時快,小羊一閃,飛起來撲向小羊的狼頭正好撞到了一塊大石頭……”讓孩子在創(chuàng)設的虛擬生活場景中親身去“演”,是讓離生活“遠不可及”的課文學習融入生活的有效策略。
(二)走出課堂“尋”生活。
現(xiàn)行的教材,很多內容都是孩子們常見甚至是很熟悉的生活方面的內容或現(xiàn)象,但常常又是他們視而不見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應教給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方法,并指導他們通過觀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并體驗生活,從而達到開闊眼界,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教學中,要以課本內容為中心,向學生生活的外圍去發(fā)散與拓展,達到“以一帶十”的效應和目的。例如,教學《燕子》一課時,孩子們平時都見過燕子,但不能能夠準確地表述出“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的形象。所以,教學時,我不僅注重引導孩子對燕子細節(jié)的觀察與描寫,更要求孩子在課外觀察燕子飛行的姿態(tài),覓食方式,并引申到燕子是益鳥等方面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促使他們在對燕子的好感中把課文讀得更具韻味。通過《燕子》引申到《麻雀》、《灰椋鳥》等相關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對鳥類動物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樣,《貓》一文也是如此,教學前和教學后讓學生仔細觀察身邊的貓,再與文中的“貓”進行對比,感受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實踐證明,以課堂為“點”,走出課堂;以課堂為“面”,“尋”找生活,是語文學習融入生活的重要途徑。
(三)親身體驗“嘗”生活。
生活,需要感悟,同樣,課文也需要感悟。所以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把課文的相關畫面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進入到課文的生活情境當中,在“身臨其境”中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感悟課文,體驗課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最終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嘗”生活,“悟”生活。例如,《三亞落日》一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描繪了一幅迷人的天穹圖畫:詩情畫意,美妙絕倫,熱帶風情。教學中,如果僅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學生們的感受就不是太好。這時我把班上一個同學旅游時所拍的三亞落日照片和視頻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并請這位同學講當時在三亞看日落的感受,同學們看到,文中所描寫的一切恰與這些視頻和圖片吻合,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課后,我布置學生,如果條件允許,就可以到三亞親身體驗這美妙絕倫的詩情畫面,并寫一篇自己的“三亞落日”文章。又如,教學《春聯(lián)》時,我要求學生收集并仿寫往年家中所張貼的春聯(lián),課堂上讓他們互相交流收集與仿寫春聯(lián)的心得和體會,并讓他們下次過春節(jié)時自寫春聯(lián)貼在自家門上。這種結合生活實際的教學,孩子們感到十分高興,激發(fā)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課堂與生活中間,親身體驗“嘗”生活是孩子們“樂”學語文、用“好”語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當然,生活體驗的方式和渠道有多種;學校、家庭、社會都是孩子們學語文、用語文的好地方,又是他們學習語文、感悟文本的有效途徑。在學校,可以辦板報、采訪、演講;在家中可以是讀報員,家庭公約制定者;在社會可以參與環(huán)保宣傳或做文明交通員等,都是孩子們學習語文、實踐語文的有效做法。
語文源于生活,更離不開生活。回歸生活后的語文教學必須從孩子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入手,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真正回歸“生活”這片土地。
注釋:
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高等教育出版2012年版,第56頁。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余蕾.語文教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尚文.語文教育學導論[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4]溫儒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