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
(鎮(zhèn)江實驗學校魅力之城分校,江蘇 鎮(zhèn)江 212100)
[摘 要] 信息技術課實踐性強,其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提高他們搜集、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高效課堂是一線教師堅持不懈的追求。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應該以生為本,善于設計和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引導學生選擇高效的方法進行分析和學習,提高他們運用信息技術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讓有限的課堂既富有成效,又煥發(fā)出無限的活力。
[關鍵詞] 高效課堂;情境;信息技術
一、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意義
在《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2013年修訂)》中指出,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生存與發(fā)展必需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態(tài)度與能力,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培養(yǎng)能夠適應信息社會發(fā)展挑戰(zhàn)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打下基礎。
課堂教學講究教學效率,落實到信息技術課堂中的高效教學,就是為每一位學生創(chuàng)造最佳的發(fā)展空間,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信息技術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從而促進其全面健康發(fā)展??梢?,高效課堂的建設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對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認識
高效課堂就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達到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信息技術課與傳統(tǒng)學科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它更注重實踐操作技能,這決定了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和可變性。所以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必須有針對地進行調配,以求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創(chuàng)造最大的課堂效率。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以及觀摩中,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任務,把理解的空間、選擇的權利、鍛煉的機會留給學生。通過學生的直接體驗,將所學內容升華,實現新知識體系及情感和能力的提高,詮釋對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認識。
三、初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探討
在筆者多年的教學中,針對初中學生求知欲強的心理特點,結合教材自身的特點,從情境創(chuàng)設、任務設計、活動訓練、作品評價等方面嘗試建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一)巧設情境,高效導入
巧妙的導入能夠高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活起來,活潑的課堂才能發(fā)掘活潑的學生,使其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針對每堂課不同的主題,設置不同的高效導入情境,有助于引領學生快速進入課堂。
1.與時俱進巧設游戲情境
當今,電腦游戲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日常娛樂,學生們在課堂中遇到新奇的游戲總是那么感興趣,假設我們的課堂從“游戲”入手,勢必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
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利用學生對游戲的好奇心和強烈的興趣,創(chuàng)設輕松的游戲情境,將枯燥的知識通過游戲的方式展現在課堂上,并且在游戲中掌握方法,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教師所設置好的教學目標中。
2.善用教材巧設體驗情境,提升學習動力
在教材中,有些內容過于簡單枯燥,知識點設置的過于簡單、過于表面化,提不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善用教材,精心選擇教學素材,增加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之有快樂的學習體驗。只有真實的體驗過程,才能使學生增強學習興趣,提升學習動力。
3.善于發(fā)現巧設表演情境,拓展學生思維
有些教學素材使用現成的效果并不突出,有時需要我們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進行生成,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利用學生進行現場表演,會讓原本信息課堂更富有活力。
(二)精彩預設,高效任務
隨著高效的情境引入,通常運用“任務驅動法”來進行課堂知識的傳授。將任務與課堂教學很自然的銜接,便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選擇和設計有利于學生探究的教學任務,把教材合理地進行整合,把學生最感興趣的、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較緊密的社會生活中的場景呈現給學生,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1.任務設計目標明確、主題突出
教師作為任務的設計者,每一堂課都應有特定的主題。在呈現任務時,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操作過程中把握知識點、在完成任務中解決難點。
2.任務設計留白,給予創(chuàng)意的空間
中國畫中“留白”講究“惜墨如金”,借“留白”表現層次和空間。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給學生留下必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利用這些“空白”自主活動,自己建構、探索知識。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和體驗去“補白”,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思考、創(chuàng)造的欲望。
3.任務設計有梯度,體現層次感
任務設計要有梯度,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不同層次對教學任務進行分層,分層的任務要注重學生的差異,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與提高,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層次感分明的任務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按照任務的難易程度逐個完成更能體現信息技術課堂的高效性。
(三)形式多樣,高效訓練
在信息堂上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內驅力,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1.任務驅動促自主
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動手、動腦主動的去獲取知識。教師要參與其中,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主動地獲取新知。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究之后,對自己的體驗過程有很深的理解和印象,能獲得更強的成就感和快感體驗。
2.放手實踐促新意
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應努力營造積極探索的課堂氣氛,強調在課堂上只要敢于嘗試就是成功,鼓勵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努力引領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盡可能給他們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如準備范例時不能太完美,過于完美會讓學生感到無法超越,失去創(chuàng)新的動力,最后的結果只是照搬范例。另外,教師還可結合各項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參與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
這樣,不僅能促使學生認識到實踐訓練的重要,學生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其體會到了大膽嘗試就會成功的道理,激活學習動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四)多元評價,高效反饋
評價是學習情況反饋的一種高效途徑,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優(yōu)化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催化劑,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對開展有效的教學評價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評價時應以信息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依據,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意為原則,要善于捕捉學生的亮點。通過評價激勵、引導學生主動彌補技能和創(chuàng)意上的不足,并不斷完善現有作品。
1.師生共同評價
一種傳統(tǒng)的評價手段,即師生共同對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進行點評。教師要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共同分析作品中的亮點和不足。評價時,特別關注學生作品中的原創(chuàng)元素,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其次,評價后要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再加工。
2.網絡在線評價
為彌補課堂上不能對所有學生作品得到全面、及時的評價這個缺陷,教師可嘗試使用Leamsite平臺對學生作品進行網絡在線評價。在平臺里每個學生可以看到老師和同學對自己作品不記名的評價和建議,更加客觀和公正,同時學生對自己作品不滿意的時可以修改后重新上傳,學生還可以對修改好的作品再進行評價。
總之,評價沒有一定的模式。我們要將評價與教、學融為一體,充分發(fā)揮了評價在教與學過程中的激勵和導向功能,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石大明.創(chuàng)設高效課堂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1,(07).
[2]張涓.作品評價與信息技術課程“如影隨行”[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0,(07).
[3]劉向永.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1,(10).
[4]姜曉麗,馬曉艷.關于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1).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