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溧陽市文化小學 史青華
以前概念為基點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江蘇溧陽市文化小學 史青華
前概念廣泛存在而且根深蒂固,在學生們的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有的學生對剛剛接觸的課本內容無法完全掌握,這并非是其智商不足,而是因為其在已經存在的認知與新接觸的內容間互相不協(xié)調,使得其在學習中存在一定難度。在小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掌握學生們的前概念,運用實際可行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們能夠在心理上實現(xiàn)較大的改變,以此達到學習的積極意義。
小學科學 教學策略 前概念
學生對科學現(xiàn)象的直觀認識在他們接受正規(guī)的科學課程學習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并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了他們自己的思維體系。在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學習以前存在的觀念,就叫作“前概念”。概念的含義與心理學中的狹義理解是不一樣的,它是指關于某一對象的想法或理解。例如,地球圍繞太陽運轉就是屬于概念。前概念當中,有的和科學概念有著一致性,但是大部分是和科學的概念相悖,所以前概念又常常被稱為“錯誤概念”或者是“相異構想”。打個比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吹借F塊沉于水中的現(xiàn)象,于是就會在頭腦中形成了鐵塊可以沉沒于所有的液體中的錯誤前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努力促使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解體并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來實現(xiàn)學生認知上的順應。
由于前概念存在明顯的隱蔽性,只是運用簡易回答的方式難以讓其完全得到顯現(xiàn)。一是,老師應該建立比較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不應讓學生產生顧慮,會因自己回答得不好而不去主動發(fā)言;二是,老師應模擬一些教學的情景,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讓教學活動更加生動、吸引學生的興趣,以重點問題,來激勵學生在新問題方面積極的思考探索,有的時候還應該鼓勵學生去對問題進行質疑和討論,使學生的前概念完全顯現(xiàn)出來。具體的辦法包括談話交流、繪圖、情景模擬、問卷調查、假設提問、實驗操作等。
例如,在課程《食鹽在水里溶解了》當中,老師對此進行相關的實驗,讓學生近距離地對食鹽與水進行觀察了解,食鹽和水混合后出現(xiàn)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們在觀察之后了解到:食鹽在水里不見了,溶解了。老師提出:你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才認為食鹽在水里溶解的呢?大部分的學生指出,食鹽是慢慢變小,最終消失,這便是溶解的具體表現(xiàn)。這時老師就能依據(jù)學生前概念,對高錳酸鉀的溶解、過濾分離等過程進行設計,對學生們的認知偏差加以改正。
對于學生們所具有的前概念,老師應該要加以尊重,可嘗試對其進行解釋,不能隨意對學生所存在的不合理的前概念進行一味的否定。老師應盡可能地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能夠看到自身前概念的錯誤。因此,這時在教學情境之中提出的問題不應過于分散,不然學生們便難以去有效證實其原先的認識。當同學們覺得自身在對溶解的認識方面是正確無誤的,老師可通過實驗,將面粉與水混合,讓學生親身看到面粉在水里所出現(xiàn)的變化,看看是否在水中溶解了。通過觀察,同學們有了各種爭論:有些學生以為,面粉并未完全溶解,只是部分溶解了;有些同學以為,面粉顆粒還未消失,因此并未溶解;還有些同學認為面粉已經看不見了,的確是溶解了……這時,學生們會對自己以往對溶解的理解存在質疑和困惑,但恰恰是這些疑惑,對溶解的學習理解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讓課堂學習的效果更佳。
科學實驗能夠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并且其真實性較強。老師通過對學生提出問題以及開展討論,使得學生顯現(xiàn)出其前概念,然后就學生的觀點,能夠有效地開展實驗,讓學生給予解釋,使得學生能夠清晰地意識到其自身觀點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還可依據(jù)學生前概念,將錯誤觀點逐步引到死胡同,以此來實現(xiàn)糾正錯誤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擺的研究》的教學過程中,許多的學生會依據(jù)自身以往的經驗對擺的速度和擺錘重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猜測,擺的速度與擺錘的重量成正比關系。不過在通過實際驗證分析之后,擺錘的重量和擺的速度之間并無什么關聯(lián),以此產生了認識的激烈沖突,引起學生對科學的研究思考,以此實現(xiàn)前概念的逐步改變。例如,教學《空氣有重量嗎》一課,學生預測階段,暴露出的前概念很嚴重,認為空氣沒有重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空氣球平衡”的對比實驗,發(fā)現(xiàn)有空氣的氣球比沒有空氣的氣球要重,學生原有的認知與實驗結果造成了很大的沖突。有了新的概念后,再應用到其他事例上去,就可以進一步驗證它的正確性與普遍性。
課堂上,老師不但要對概念和規(guī)律加以精確徹底的解釋,還應該對其采取一些變化性的教學方式,要引導學生從多種層面來改變事物的非本質特性,并且從現(xiàn)象的分析過程中體現(xiàn)出事物所存在的隱藏屬性,以此促使同學們消除對前概念的一知半解。
例如,在教學《探究小車運動快慢跟哪些因素有關》時,教師應該用同類變式的方法,設計一些不同的情境,供學生分析對比,幫助學生理解。假設:小車運動的快慢與拉力大小有關。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就越慢。在制定實驗計劃方案的時候,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們對實驗的變量加以注重。在進行小車運動的速度和拉力大小的關系實驗過程中,維持不變的有桌面的光滑程度、距離、小車重量等。要變化的條件則是拉力的大小。也就是首次放置兩個墊圈,第二次放置四個墊圈,第三次……在固定時間要求以內對小車的行駛距離進行監(jiān)測,以此了解到小車的速度與拉力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
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如果不精確、不熟練,把舊的知識不合適地轉移到新知識當中,就會對知識產生影響,出現(xiàn)反方向的轉移。對類似的知識做出對比分析研究,不但能夠使得知識的本質得到更為清晰的體現(xiàn),還能夠準確地認識知識之間的差異和關聯(lián),以此使得對舊的概念所具有的局限性而產生的不當前概念進行改正。
讓學生不當前概念得到糾正,存在一定的難度,有些學生的前概念十分牢固,要開展深入的分析才可以加以改變。美國諾威殼與納斯伯母通過研究,提出了解決矛盾事件的方式。
例如,陸培琦老師在教授課程《連通氣球》過程中,向學生們提問,把大小氣球連接起來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學生們紛紛給出多種猜測,這些的猜測是源于學生以往概念而得出的,大部分的學生提出,大小氣球連接之后就會變成同樣大小。在經過實際驗證之后得知,大小氣球在連接之后并沒有發(fā)生與其猜測相同的變化結果,反而大氣球變得更大,小氣球變得更小。這種情況和學生原來的前概念形成了顯著的矛盾,以此導致學生對這一現(xiàn)象有了更加深入的好奇和思考。之后,經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