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丹
【摘要】 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安全轉運中的應用。方法:將2013年8月-2014年8月筆者所在科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GCS<8分)219例作為干預組,即實施預見性護理程序組,將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GCS<8分)197例作為對照組,即常規(guī)護理組,比較兩組的護理結果。結果:干預組首次安全轉運率、接收科室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組對轉運人員的投訴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預見性護理程序的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安全轉運,使護理管理工作質量持續(xù)不斷增進,降低安全轉運的危險性,使安全和搶救治療得以連續(xù),提升護理安全。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程序; 顱腦損傷; 院內轉運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2.03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2-0072-03
院內轉運是患者住院治療之間必不可少又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患者中較常見且較嚴重的創(chuàng)傷之一,此類患者病情危重,變化快,各種侵入性操作及留置導管多,自身免疫力低下,在轉運過程中易出現(xiàn)引流管脫出,氣管移位,心率及血氧飽和改變等并發(fā)癥[1]。護士在工作中如何利用敏銳的觀察力,及時洞察患者的不同需求,實施及時準確的護理,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安全轉運,這是護理工作者一直以來的工作熱點與重點。在此,本研究引進預見性的護理程序,將其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院內轉運中,旨在降低其轉運的危險性,提高護理安全,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歷史對照類試驗性研究,將2013年8月-2014年8月筆者所在科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GCS<8分)219例作為干預組,其中男114例,女105例,年齡17~78歲,平均(47.80±10.22)歲,轉運前需機械通氣支持者32例,面罩給氧75例,有創(chuàng)監(jiān)測者71例,有2路以上靜脈維持者195例。將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GCS<8分)
197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99例,女98例,年齡16~84歲,平均(49.10±11.07)歲,轉運前需機械通氣支持者27例,面罩給氧79例,有創(chuàng)監(jiān)測者65例,有2路以上靜脈維持者17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GCS評分、臨床病情等級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均采用由一醫(yī)一護陪檢陪護。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運用預見性的護理程序,預見性的護理程序即以整體護理為框架,采用預見性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對護理管理中的問題進行預先評估,找出難點立出目標,有目標有計劃系統(tǒng)地進行質量管理,再通過階段性的評價修正管理方法,使護理管理工作質量持續(xù)不斷增進[2]。在轉運前醫(yī)護人員共同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根據患者情況備好轉運途中藥物和物品,轉運途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與轉運科室做好交接,在轉運途中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的安全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1.2.1 轉運前的護理干預 患者在進行轉運前,應做好充分準備,主管醫(yī)生和責任護士應對患者的病情做出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意識、瞳孔、生命體征、呼吸道管理、用藥情況,判斷轉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充分考慮在轉運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做好應對措施,并告知患者和家屬。建立標準的轉運急救箱,急救箱中各種儀器處于應急備用狀態(tài)。轉運時患者仍需吸氧、輸液等治療措施,因此轉運前確保各條通路通暢,仔細檢查連接處是否緊密并妥善固定。清空集尿袋,清除呼吸道內分泌物,準備好合適的轉運工具。轉運前應先與接收科室聯(lián)系并充分溝通,告知患者所需特殊準備,確保相關科室做好準備。
1.2.2 轉運過程中的護理干預 由經過系統(tǒng)學習護理干預技能并強化訓練的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負責轉運,負責人員能嫻熟掌握應急處理措施,熟知患者病情,轉運時密切觀察患者,當病情出現(xiàn)變化時,應及時的發(fā)現(xiàn)并正確處理,若處理效果不佳時,可送回病房,暫停檢查,待患者情況穩(wěn)定后,再轉送檢查。轉運時最好采用整床轉運,途中注意保暖,冬天時應加蓋棉被,防止受涼,在必要時可加固定繩固定患者,以免患者跌落,搬運時應注意避免碰撞,確保平穩(wěn),將患者安全、舒適的運抵接收科室。記錄轉運過程中患者的病情變化,包括生命體征、意識狀態(tài)、活動情況、途中發(fā)生的意外及相應的處理措施。
1.2.3 轉運后的護理干預 患者到達接收科室后,運送人員應幫助該科室的醫(yī)護人員安置患者,安置好后,應做好交接,包括病歷交接、患者轉運時病情變化、用藥情況、特殊處理等,仔細告知其注意事項。
1.3 觀察指標
轉運中首次安全轉運率由轉運護士記錄、評價;轉運人員的投訴情況由科室負責人及監(jiān)察室記錄、評價;接收科室的滿意度,采用科室自行設計滿意度調查表,表使用前進行信度、效度檢驗,被試選用科室護士,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太滿意及不滿意4項,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經過整理后,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完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首次安全轉運率
干預組219例,首次安全轉運214例,轉運率為97.7%,對照組197例,首次安全轉運167例,轉運率為84.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22.56,P<0.01)。
2.2 兩組患者對轉運人員投訴的發(fā)生率
干預組對轉運人員投訴11例,發(fā)生率為5.0%,對照組對轉運人員投訴42例,發(fā)生率為21.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10.56,P<0.05)。
2.3 兩組患者接收科室的滿意度
干預組接收科室的滿意度為96.3%(211/219),對照組接收科室的滿意度為85.8%(169/19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14.61,P<0.05)。
3 討論
3.1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院內轉運的重要性
神經外科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常因診斷和治療的需要進行醫(yī)院內轉運,如手術、MRI、CT、DSA造影檢查、高壓氧治療及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的轉科等,這一特殊性使得患者的轉運成為神經外科日常重點工作之一。在轉運的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粗心大意,將嚴重影響危重患者的診斷與治療,甚至可能威脅患者的生命,導致患者不可逆的創(chuàng)傷或死亡。院內轉運需時較短,轉運距離近,但易發(fā)生安全事故,究其原因是在轉運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有研究顯示,高達71%的轉運患者在轉運途中或檢查過程中發(fā)生輕微甚至嚴重的并發(fā)癥,轉運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4]。因此,降低急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危險性、提高護理安全顯得尤為重要。
3.2 預見性護理程序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安全轉運中的必要性
預見性護理是近年來為適應現(xiàn)代護理學的發(fā)展提出的一個護理新理念,指的是護理人員在護理前以及實施護理的過程中,事先預測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確定護理重點,盡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患的痛苦,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實現(xiàn)由被動救治向主動搶救的轉變[5]。筆者將預見性的護理程序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安全轉運中,以整體護理為框架,采用預見性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對護理質量進行管理,預先評估明確問題,找出難點立出目標,有目標有計劃系統(tǒng)地開展工作;再通過階段性的評價修正管理方法,使護理管理工作質量持續(xù)不斷增進,使零亂復雜艱巨的護理管理走上正規(guī)、系統(tǒng),從而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管理,這與整體護理的理念相是相一致的,提高了護士對患者進行預見性評估的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患者潛在的危險因素,并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6],提高了護士獨立思維與鉆研的工作能力,體現(xiàn)了護士的自身價值。提高了護理人員主動為患者服務的意識,積極主動的護理工作,也拉近了護患之間的距離[7],由結果可知,應用預見性的護理程序可有效降低轉運的并發(fā)癥,提高患者首次安全轉運率,有效降低接收科室的投訴率,提高轉運人員的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治療質量,優(yōu)化醫(yī)患關系,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提升護理安全。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安全轉運中的應用能有效減少轉運過程中,并發(fā)生的發(fā)生,提高患者安全轉運率,降低了轉運人員的投訴率,提高了接收科室的滿意度,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減少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但如何更好的實施預見性的護理程序,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具備機敏、沉著、穩(wěn)定等良好的心理素質、一定的協(xié)調能力、高度的注意力及領悟力[8]。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護理人員一定要多學習、多思考、多總結及多實踐,將預見性的護理程序應用到不同科室、不同領域中去,更好地為患者及醫(yī)護人員服務,進一步提高優(yōu)質護理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武元麗,李俊.325例重度顱腦損傷病人院內轉運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7):652-654.
[2]宋鐵英,常文鳳.淺談護理工作的預見性[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9):260-262.
[3]杜愛華.預見性護理聯(lián)合循證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6,22(6):845-847.
[4]吳紅梅.預見性護理程序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學雜志,2012,16(16):28-30.
[5]李崇娜.預見性護理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內科,2014,9(3):327-328.
[6]馮青吳,錦球.預見性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增刊):105-106.
[7]葛東明,王愛鳳.神經外科重型顱腦損傷昏迷患者高壓氧療安全轉運的預見性護理[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26):3205-3207.
[8]楊建紅.護理干預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11-13.
(收稿日期: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