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珍+徐希德+顧宇丹
[摘要] 目的 探究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引入呼喚式護理干預對其意識水平及促醒狀況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2年9月~2015年8月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74例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n=37)和對照組(n=37)。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引入呼喚式護理干預策略。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治療時期的GCS、DRS、EEG評分及BAFP潛伏期。 結(jié)果 治療前及治療后1周,兩組GCS、DRS、EEG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2、3、4周,研究組DRS評分低于對照組(P < 0.05),GCS及EEG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 0.05)。兩組治療前BAFP潛伏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治療4周末,研究組BAFP絕對潛伏期及峰間潛伏期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結(jié)論 基于呼喚式理念為導向的護理方案應用于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有助于促進患者意識復蘇,對其病情的正向轉(zhuǎn)歸有所助益。
[關(guān)鍵詞] 顱腦損傷;呼喚式護理;意識狀況;蘇醒水平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c)-018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al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arousal in coma patients caused by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74 patients with coma caused by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2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7 cases in each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ut, 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call nursing intervention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GCS, DRS and EEG scores, BAFP incubation period at different time of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1 week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GCS, DRS and EEG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differences (P > 0.05); 2, 3,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GCS and the EEG scores were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DRS score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FP incubation period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but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absolute latency and peak latency of BAFP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call concept oriented nursing program in patients with coma caused by craniocerebral injury,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consciousness, and helpful to the positive outcomes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ll nursing; Consciousness; Level of awakening
伴隨著近年來交通運輸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在給整個社會帶來經(jīng)濟效益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居民發(fā)生交通事故的風險概率,從而導致醫(yī)院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數(shù)呈現(xiàn)逐年攀升趨勢[1]。隨著醫(yī)療技術(shù)水平的提高,針對這類患者的救治率得到了明顯提升,但救治后患者往往存在長期的意識障礙,成為醫(yī)療界的棘手難題[2]。由于這類患者不具備自主照護的能力,而為了維系其基本生命活動,需入住ICU予以必要的營養(yǎng)支持及對癥治療。雖然臨床上一系列的干預手段能保證患者各項生命活動處于較為平穩(wěn)的狀態(tài),但患者的生活品質(zhì)卻大大下降,且會增加社會的經(jīng)濟負擔及家庭的情感壓力[3]。目前,針對腦性昏迷患者尚未找到一種科學、合理、有效的治療手段,予以必要的照護策略促進患者意識的覺醒成為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研究的焦點課題。
腦性昏迷的治療原則是激發(fā)患者大腦皮層的生物電活動,最大限度地誘發(fā)患者的內(nèi)在求生意志,從而促進其情感覺醒,降低相關(guān)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概率[4]。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更多地是遵醫(yī)囑為患者提供基本的生活護理和用藥護理,而未充分調(diào)動護士的主觀能動性,導致護理流程拘于形式化,對治療無法起到療效疊加作用。鑒于此,有護理專家倡議從患者的意識覺醒層面著手,充分調(diào)動患者生理層次的感知覺器官,使外界的信號源得以轉(zhuǎn)換成易于患者所接受的刺激信息,從神經(jīng)中樞層面激發(fā)患者的情感意念,保證其“沉睡”的情感狀況得以破譯和解讀[5]。該項新型護理策略的核心機制在于:臨床上普遍認為腦組織損傷患者的神經(jīng)元細胞具有較佳的可塑性,在其出現(xiàn)損傷后會表現(xiàn)出一系列的適應和變異進程,而借助呼喚式干預策略的有效推進,將達到功能重組的目的[6]。但由于呼喚式護理行為對護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較高,且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撐,在國內(nèi)尚未推廣。本研究擬設計隨機對照研究,將呼喚式護理模式應用于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9月~2015年8月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74例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4例,女20例;年齡16~74歲,平均(43.9±7.2)歲。所有來院就診患者均經(jīng)CT檢查,再結(jié)合癥狀體征,確診為顱腦損傷致腦性昏迷。診斷標準參考文獻[7]。納入標準:患者不存在心臟、肝臟及腎臟等方面的實質(zhì)性臟器疾?。粺o自身免疫系統(tǒng)性疾??;無自身溶凝血功能障礙;未有顱腦惡性腫瘤或良性腫瘤病史;患者家屬了解本研究所有內(nèi)容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納入對象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主要癥狀體征、損傷類別及GC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即護士根據(jù)醫(yī)囑為患者提供腸內(nèi)營養(yǎng)支持;遵醫(yī)囑安置監(jiān)護儀,并調(diào)整好呼吸機參數(shù),使患者呼吸道能保持通暢;對患者的口腔開展每天2次的護理;監(jiān)測患者的血生化指標;根據(jù)致病菌的藥敏結(jié)果,對感染患者予以相應的抗生素治療。待患者意識恢復、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其開展高壓氧艙療法。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引入基于呼喚式理念為導向的干預措施。①樂符律動療法:詢問患者的直系親屬,了解患者既往所喜愛的音樂類型。大體的音樂形式是以純樂器演奏或者大自然中的生物鳴叫聲作為備選樂曲,從中選擇出與患者的性格特點以及興趣愛好匹配度最佳的樂曲。以隨身聽的形式,將耳機置放于患者的雙側(cè)耳洞,以單曲循環(huán)播放的方式讓患者傾聽律動的樂符。每次傾聽時間控制在15 min,1次/d。②親屬聲音刺激療法:護士要求平日與患者最為親密的直系親屬(配偶、兒子、女兒)作為喚醒者,于每日上午9∶00,對患者開展喚醒干預。直系親屬將患者既往生活中最引以為傲的相關(guān)事件予以追憶性闡述,比如患者拿到第一份工資時的喜悅、面對第一個孩子時的欣喜、購買第一所住宅的激動……以讓患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某件事情作為著手點,預先將要闡述的事件,以筆記的形式予以記錄,再對著紙稿,一句一句地向患者念出,每念一句話的時候,停留2 s,從而使患者對外界的聲頻信息有一個緩沖點。家屬的每次喚醒時間控制在20 min。在具體的喚醒行為中,家屬始終需將患者看為正常人,在言語交流中保持良好的親和度,盡可能地采用激勵性的言語予以溝通,從而有利于家屬將自己的正面情感融入聲音信號中,傳入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③皮膚性刺激:護士在清晨8∶00以及晚上10∶00對患者開展皮膚刺激性操作。將柔軟的毛巾放入溫水中,以適度的力氣擰毛巾,且保留一定的水分。從患者的頭部先進行擦拭,之后依次過渡到頸部、胸部、腹部、雙上肢、手掌、雙下肢以及腳掌。每個部位的擦拭時間控制在2 min。在擦拭過程中,始終需注意動作輕柔。④冷熱感知療法:護士用柔軟的毛巾分別沾0℃冰水和40℃熱水,分別在患者的手掌心部位予以刺激,每種刺激時間為2 min,兩種溫度刺激的間隔時間為10 min。⑤光線刺激療法:護士于每日清晨8∶00開始,拉開窗簾,使室外的光線照入室內(nèi),1 h后拉起窗簾,再過1 h打開窗簾,重復操作,直至晚上6∶00。晚上8∶00護士將電腦桌放置于患者病床上,為患者安置好半坐位,用筆記本電腦播放視頻,讓患者觀看,時間為1 h。
1.3 觀察指標
①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用于評估患者的昏迷程度,總分為3~15分,分值大小與意識障礙嚴重程度呈負相關(guān),即12~15分為輕度意識障礙,9~11分為中度意識障礙,3~8分為重度意識障礙。②功能障礙評分(DRS):共涉及6個維度,總分值為0~30分,其中,30分表明患者處于死亡狀態(tài),0分表明患者生理狀態(tài)無異常。③腦電圖(EEG):患者行腦電圖檢查時,同步給予疼痛、聲波及閉眼刺激,評分方法采用Grant二分類變量法,得分越高表明腦功能恢復越佳。④聽覺腦干誘發(fā)電位(BAEP):患者在行腦電圖監(jiān)測的同時,同步實施BAEP檢查,即在前額中間發(fā)際處放置記錄電極,在耳垂處放置參考電極,在鼻根處安置接地電極。首先給予0.1 ms波寬、70~80 dB強度及10 Hz頻率的脈沖波,檢測次數(shù)需重復2次。其中,絕對潛伏期以Ⅰ、Ⅱ、Ⅲ波進行記錄,峰間潛伏期以Ⅰ~Ⅲ,Ⅲ~Ⅴ進行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CS、DRS及EEG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周的GCS、DRS及EEG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治療2、3、4周,研究組GCS及EEG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 0.05),DRS評分低于對照組(P < 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FP潛伏期比較
兩組治療前BAFP潛伏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治療4周末,研究組BAFP絕對潛伏期及峰間潛伏期均短于對照組(P < 0.05)。見表3。
3 討論
重度腦性昏迷是一類極為兇險的創(chuàng)傷性疾病,持續(xù)性意識障礙所引發(fā)的長時間昏迷,會導致機體出現(xiàn)一系列不良事件,這將會延長病情預后時間并加大致殘率及致死率[8]。正是基于該病所呈現(xiàn)出的病情變化迅速、治療難度大等特點,如何有效縮短患者昏迷時間是促進康復的首要舉措[9]。當前,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關(guān)注點聚焦于腦性昏迷的干預策略,如何采取一種經(jīng)濟、有效、安全的方法,使患者在短時間內(nèi)蘇醒,并促進其神經(jīng)功能及意識水平的恢復,成為國內(nèi)外專家研究的焦點課題。傳統(tǒng)的促進蘇醒方案有高壓氧療法,雖然該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意識狀態(tài),但由于顱腦損傷通常伴隨嚴重呼吸道感染及活動性出血等并發(fā)癥,再加上氧療時需多次改變或挪動患者體位,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受到潛在性傷害,限制了高壓氧療在腦性昏迷早期的應用[10]。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2、3、4周末,研究組GCS及EEG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 0.05),DRS評分低于對照組(P < 0.05),這表明基于呼喚式理念為導向的干預策略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意識水平,促進神經(jīng)功能的良性轉(zhuǎn)歸。據(jù)文獻報道,大腦細胞雖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若未完全處于凋亡狀態(tài),則仍可通過一系列外界的刺激性干預措施,促使其結(jié)構(gòu)與功能的再塑性[11]??山柚窠?jīng)傳導通路的激活與構(gòu)建,使機體的腦細胞突觸產(chǎn)生新的聯(lián)系,從而使神經(jīng)功能得以好轉(zhuǎn)。在本研究中,借助一系列外界的干預措施,即通過外界的聲音、觸覺、聽覺以及光感等五官刺激信號的輸入,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赡軝C制為五官刺激有效改善大腦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及腦組織邊緣系統(tǒng),血流灌注量增加,提升了腦細胞的興奮強度,進而起到代償性修復或補充受損腦細胞功能的作用[12]。皮膚刺激療法能有效促進腦干軸索系統(tǒng)的再修復,進而產(chǎn)生神經(jīng)閉環(huán),利于構(gòu)建良好的大腦皮質(zhì)功能。光線刺激療法借助外界的光感效應,能提高腦細胞的生物電活性,并強化大腦皮質(zhì)層的興奮點,從而利于意識的蘇醒[13]。樂符律動療法則是充分利用了外界的聲頻信號源,音樂不僅能滿足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時亦能借助律動樂符的傳遞提高人們對音樂中所蘊含信息的感知度[14]。通過音樂的形式,將聲頻信號通過傳入神經(jīng)纖維傳遞至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能有效激活大腦組織的上行系統(tǒng),從而提高大腦皮質(zhì)的興奮度,使腦細胞自發(fā)地釋放一定的腦電波,從而誘發(fā)機體的意識復蘇[15]。另外,家屬始終是患者最堅實的后盾,也是對患者日常最了解的人,借助雙方之間良性的交互性言語交談,與患者一同追憶讓患者感觸最深的某類生活事件,能有效提高大腦皮質(zhì)的血液灌流量,從而改善腦細胞的血氧供給狀況,利于軸突代償形式的構(gòu)建,促進腦細胞功能的恢復[16]。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BAFP絕對潛伏期及峰間潛伏期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因為借助律動性樂符以及家屬言語刺激等外界聽覺感官刺激,能使大腦網(wǎng)狀系統(tǒng)中的邁內(nèi)特細胞得以激活,從而促進大腦細胞合成以及釋放一定量的乙酰膽堿,這有利于腦組織血供的保證,從而使局部腦細胞產(chǎn)生側(cè)支循環(huán)代償,利于神經(jīng)細胞功能的改善,促進患者意識蘇醒[17-19]。相關(guān)文獻顯示,聲頻的信號刺激,能激活患者沉睡的意識形態(tài),進而解除其大腦皮質(zhì)對軀體的抑制水平,從而使神經(jīng)元細胞獲得較佳的血氧供給力度[20]。
綜上所述,對于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引入呼喚式護理干預策略,有助于促進患者的病情的正性轉(zhuǎn)歸,能改善其意識形態(tài),促進蘇醒。
[參考文獻]
[1] 周建萍.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早期高壓氧治療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3):279-281.
[2] 林允照,林朦朦,歐陽吟靖,等.感知行為干預對重度腦性昏迷患者意識狀態(tài)及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J].中華災害救援醫(yī)學,2014,2(12):670-674.
[3] 江麗華,吳美蓮,鄔建蓉,等.顱腦損傷昏迷患者鼻飼反流的早期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65-66.
[4] 張小琴.促醒護理對重型顱腦手術(shù)患者昏迷時間及預后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5(1):6-8.
[5] 姜秀菊.系統(tǒng)細節(jié)護理干預在預防腦外科重型顱腦損傷昏迷患者鼻飼并發(fā)癥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20(14):1691-1693.
[6] 楊曉蘭,鄢麗萍.親情撫觸聯(lián)合呼喚法對重型腦損傷昏迷患者促醒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4,21(8):30-31.
[7] 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J].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5-20.
[8] 譚美娟,龍慧菊,黃雪英,等.腦外傷昏迷患者三種口腔護理方法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7):15-16.
[9] 毛云霞.強化護理干預在高血壓病合并腦血管意外后急性昏迷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5,8(18):2156-2159.
[10] 賀春燕,梁娟,張娟,等.綜合護理干預在腦出血患者微創(chuàng)錐顱血腫清除術(shù)的應用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804-806.
[11] 陳榮,卓葉雯.正中神經(jīng)電刺激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昏迷患者促醒的作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5):65-66.
[12] 林允照,顧華,沈健.癌因性疲乏研究進展[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4,16(8):796-799,802.
[13] 林允照,藍雪芬,林朦朦,等.心臟停搏行低溫療法者神經(jīng)功能轉(zhuǎn)歸相關(guān)血清指標研究進展[J].中華災害救援醫(yī)學,2015,3(4):231-234.
[14] 徐梅華,章左艷,吳瑛,等.腦出血昏迷病人應用紗布行口腔護理的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3,27(28):3137-3138.
[15] 葛東明,王愛鳳,丁漣沭,等.神經(jīng)外科重型顱腦損傷昏迷患者高壓氧療安全轉(zhuǎn)運的預見性護理[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26):3205-3207.
[16] Liu GL,Han J,Lin YZ,et al.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cadherin,N-cadherin,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and Twist in prostate cancer [J]. Asian Pac J Trop Med,2014,24(1):76-82.
[17] 林允照,馮晨,劉敏,等.基于行為轉(zhuǎn)變理論指導的階段性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35):4157-4162.
[18] 陳建偉,劉文莉,林瑞香,等.術(shù)后心理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5(4):925-927.
[19] 薛茜,胡元萍,林允照.延續(xù)護理對乳腺癌根治術(shù)患者術(shù)后心理狀況和軀體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4, 25(10):1551-1553.
[20] 陳雪真,黃少婭,林惠華,等.溫水泡足聯(lián)合氣壓治療儀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4):35-36.
(收稿日期:2016-06-08 本文編輯:程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