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常寶
自近代以來,中國人有著熱切的走向世界的愿望,但由于國勢薄弱,而常有世界二等公民的感覺,文化交流基本是單向的,以西方文化的進入為主。然而,這一狀況在當下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中國作為一個開放的大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人員往來也越來越頻繁,留學生群體的數(shù)量日趨壯大。特別是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國際文化互動必然更加活躍。中國在更積極地接受著西方文化的同時,自身的文化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關注中國文化。
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增加我國的軟實力,就成為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要有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僅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中國提供了依據(jù),也為我們走向世界構筑了堅實的橋梁。
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品質首先表現(xiàn)為時間殊久。同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起源時間都很早,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脈均已自斷或轉易,中國是唯一將古代文明延續(xù)至今的。漫漫五千年,中國文化歷經(jīng)了無數(shù)次的蛻變和演化,沒有被任何一種外來文化所替代、同化,而是一直保持著它旺盛的生命力。
中國文化能一脈遷沿至今,和它的承載體——中國字密不可分。奇妙的中國漢字中蘊藏著幾千年前的文化密碼。中國文字主體上是表意的,依托文字圖形,我們通過它的構型而知道它的意義指向。中國的文字經(jīng)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進而演變到如今的簡化字,都是以表意為主。文字的演變始終是對之前文字系統(tǒng)的因革,而不是全面顛覆,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字系統(tǒng)的延續(xù)就是文化的延續(xù)。清人陳澧說:“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出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聲之跡也。”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一大奇跡,和中國文字的穩(wěn)定性、實用性、審美性密不可分。
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品質還表現(xiàn)為成熟度殊高。中國文化在其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就已經(jīng)空前繁榮,并形成了眾多不朽的經(jīng)典。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括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jù),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必S富而深刻的典籍文獻是中國文化成熟度高的標志。
如群經(jīng)之首的《易》,《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易》包羅萬象,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也構筑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框架。“《易》以道陰陽”,陰陽是中國文化里一個自足性很強的概念?!兑住芬郧殚T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揭示的就是中國文化中對立而統(tǒng)一的哲學理念。由陰陽觀衍生開去,生成了系列的延伸性概念。比如虛實觀,中國畫講究留白,唯道集虛,虛實相間,畫盡意在,取境幽遠。再如太極,《易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對立,統(tǒng)一于太極。宋代思想家、文學家周敦頤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太極也是一個自足性很強的哲學命題,闡明了宇宙無極而太極,化生萬物的過程。由《易》所開創(chuàng)的陰陽太極觀念,也深深影響著當下世界人民對宇宙的認知。實際上,每一部經(jīng)典都是一個種類成熟的文化認知,其意義為時間所證明,也越來越為其他文化所敬重。
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品質還表現(xiàn)為文化個性殊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為主導??酌祥_創(chuàng)的儒家思想,經(jīng)漢代“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再到宋明理學的文化建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思想領域里長期居于中樞地位。
中國人對歷史的反思,顯示了民族文化的理性精神。中國史學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中國歷朝歷代都注重史書的修撰,二十四史卷帙煌煌,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說:“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fā)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最發(fā)達?!笨梢哉f,歷史在中國人心目中,就相當于宗教。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中至關重要的核心命題,錢穆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敝嗅t(yī)講究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相通相融,如《靈樞·邪客》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再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正月二月,天氣始言,地氣始發(fā),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fā),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敝嗅t(yī)從自然的構成和變化來領略人自身的特征,并通過順應自然的方式進行預防和診治,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隨著2015年屠呦呦先生榮獲諾貝爾醫(yī)學獎,中醫(yī)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世界人民所欣賞和接受。
天人合一觀點認為人和物(自然)不處于對立的范疇,是相合一的,那么,人能否在這種關系中實現(xiàn)自己的超越性呢?答案是肯定的,道家對此有著令人神往的描述。道家追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薄俺颂斓刂鶜庵?,以游無窮?!睒税袢霜毩⒂谖镏猓拔镂锒晃镉谖铩薄耙恍亩ǘf物服”,中國文化的此一端,在世界文化中也有它別具一格的意義。
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品質還表現(xiàn)為文化包容性殊足。在系列自足性很強的文化命題下,中國文化表現(xiàn)出了強大的包容性。中國在先秦時期就強調華夷之辨,但這一區(qū)別并不專講民族和地域,而是強調文化認同。在此后的幾千年里,中國文化就是隨著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而不斷得到充實。中國主流民族漢族,并不是自古就有的種族,而是各族交融形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亦有著多民族文化的特色,并保持著開放性。在中國歷史上,北魏、遼、金、元、清各朝,都是由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有著激烈的文化沖突,但這些民族最終都接受了漢族文化。由此可見漢文化有著足夠的包容性,所謂中國文化實際上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共同體。
近現(xiàn)代以來的西學東漸,西方文化裹挾著先進的科技,凸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落后”,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再次受到猛烈的沖擊。中國文化既沒有完全拒斥西方文化,也沒有全盤接受西方文化,而是嘗試提出了多種不同觀點,以保存中國文化的價值,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吾國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濟西洋文明之窮者”,等等。在長期的文化實踐中,中國文化再次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如科學技術和部分價值觀念等,使自身更加豐滿,但中國文化的血脈仍然得到保留,依舊煥發(fā)著它的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長期發(fā)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薄爸挥袌猿謴臍v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币虼?,文化自信,才能使國家繁榮昌盛,才能為世界所敬重。習近平總書記還說:“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傳播出去。”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和中國夢交織在一起,也彰顯著古老大國的魅力。
中國在經(jīng)濟、政治、外交領域的卓越成就,促使世界關注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世界傳播,恰逢其時,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10余年前,中國開始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辦孔子學院,目前,全球已有140個國家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和100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2016年中外專兼職教師達4.6萬人,各類學員210萬人,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受眾1300萬人。這一成就,一方面顯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此外,據(jù)《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6)》統(tǒng)計,2015年中國在海外留學的學生達到126萬人。這也是一支龐大的中國文化傳播隊伍,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自信,直接關系到中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為此,我們必須牢記“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chuàng)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在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努力提升文化傳播的能力。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