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淼,李海辰
(中央財經(jīng)大學 a.馬克思主義學院;b.北京高?!榜R克思主義與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道路”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081)
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思潮述評
王 淼,李海辰
(中央財經(jīng)大學 a.馬克思主義學院;b.北京高?!榜R克思主義與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道路”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081)
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是西方的一股理論思潮,其發(fā)展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時間已初具規(guī)模,并逐漸形成了鮮明的特點,即試圖“批判地超越”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它在追求對文本、話語、心理等分析的過程中,日益凸顯出解構婦女群體、脫離婦女實際等局限。事實上,婦女解放終究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的指導,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超越”馬克思主義的目標很難實現(xiàn)。后現(xiàn)代主義浪潮過后,女性主義的發(fā)展必將迎來與馬克思主義的重逢。
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post-Marxist Feminism)”在國外學界不是一個陌生的術語,但目前國內(nèi)學界對其關注并不多。作為一種理論形態(tài)和觀點,它已經(jīng)實實在在地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作為一種學術思潮,它在西方近年來的發(fā)展已初具規(guī)模,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v觀其發(fā)展,我們不難看出,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作為西方女性主義發(fā)展到后工業(yè)社會的理論產(chǎn)物,被打上了明顯的時代烙?。蛔鳛楹篑R克思主義的理論分支,其理論脈絡、觀點和發(fā)展動向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雖然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在女性主義發(fā)展過程中不是一個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理論派別,它與傳統(tǒng)的女性主義理論派別——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激進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以及作為新一波女性主義浪潮的“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相比,遠沒有它們名聲顯赫,但是,它卻和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中涌現(xiàn)出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浪潮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此外,它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又深受后結構主義影響,并匯集到了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的理論浪潮之中。因此,無論從研究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來講,還是從研究女性主義理論而言,我們都不能不關注“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思潮”的真實存在。
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發(fā)展可以概括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一些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致力于改造和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超越馬克思主義關于婦女解放的論述,這一階段、立場和觀點的女性主義形成了“強”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1]362。
這一階段,“強”后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德拉·哈丁(Sandra Harding)、莉森·賈格爾(Alison Jaggar)、南希·哈索克(Nancy Hartsock)、莉絲·沃格爾(Lise Vogel)、詹妮弗·威克(Jennifer Wicke)、安妮特·庫恩(Annette Kuhn)等人。她們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內(nèi),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生產(chǎn)和價值等概念范疇來發(fā)展女性主義理論,于是提出“批判性地超越”馬克思主義關于婦女解放的論述。她們套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力再生產(chǎn)問題,對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下家庭勞動的地位和作用問題進行分析,甚至使用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一些方法來發(fā)展她們的理論。比如,南希·哈索克(Nancy Hartsock)的代表性論文《女性主義立場:獨特的女性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發(fā)展的基礎》(The Feminist Standpoint: Developing the Ground for a Specifically Femin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就沿用了馬克思主義“無產(chǎn)階級立場”的思想,并深受盧卡奇階級分析方法的影響,從女性主義立場出發(fā)闡述了其獨特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她不同于馬克思主義從自然的、物質(zhì)的方面對性別(sex)以及“分工”的理解,而是從自然的、身體的、心理的、文化的、社會的等諸多方面探討了“勞動的性別分工”(sex division of labor),以及長期處于這種勞動的性別分工使得女性形成了獨特的立場和經(jīng)驗。在此,有必要指出,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派別,與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理論差別甚微,因而一些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代表人物的觀點也常常被歸入這類“強”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理論中??梢哉f,“強”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是“批判與超越”,她們是在參考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批判式的改造。她們并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而只是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理論肇始者;她們只是將自己的女性主義理論附加在馬克思主義之上,而不是真正地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婦女理論。
第二個階段是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由于女性主義從其產(chǎn)生之時就具有反叛、批判的鮮明特點,所以當同樣具有該特點的后結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后馬克思主義……各式各樣的冠以“后”字的思潮全面興起時,就吸引了許多西方女性主義者的注意力。以朱麗亞·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埃萊娜·西蘇(Helene Cixous)、露絲·伊麗格瑞(Luce Lrigaray)為首的法國的一些女性主義者受后結構主義、后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開始致力于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及后結構主義的融合。在后結構主義代表人物福柯、德里達、拉康以及法國女性主義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娃等人的思想的廣泛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女性主義者贊賞他們的理論立場與觀點,于是紛紛加入其中。
這一階段、立場和觀點形成了“弱”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弱”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們深受后結構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宏大理論體系的影響,更進一步地遠離了馬克思主義,所以,她們的理論表現(xiàn)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征更加模糊、更加疏遠。例如,原本一些“強”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如米切爾·巴雷特(Michele Barrett)、唐娜·哈拉威(Donna Haraway)、蓋爾·盧賓(Gayle Rubin)等人深受“后結構主義”思潮的包圍和影響,開始動搖了她們最初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吸收和利用到女性主義理論發(fā)展過程中的初衷,進一步淡化了其理論的馬克思主義色彩,因而,可以被歸入“弱”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這一理論類別中[2]。
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總是有意無意地在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結合的過程中尋求一種平衡。她們起初懷疑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婦女解放的思想和論述,甚至質(zhì)疑馬克思主義完全是以男人為中心的、完全忽視女性的理論,但是,她們卻又想保持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于是,她們要么借用和改造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的論述,要么用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來分析婦女的家務勞動問題,要么用“性別制度”來否定馬克思主義關于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xiàn)是女性受壓迫之源的觀點??傊?,她們試圖“批判地超越”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而非堅持與發(fā)展。
在當代政治格局劇烈變化的情況下,西方世界旋即掀起了一場否定、批判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熱潮,與此同時,后結構主義學術風潮也更加盛行,女性主義者不屑于繼續(xù)使用“馬克思主義”一詞,或者說,她們更不愿意與“馬克思主義”發(fā)生明顯的關聯(lián)。她們不認同私有制和階級的產(chǎn)生是性別壓迫產(chǎn)生的根本條件,但也不否認這些因素在性別壓迫中所起的作用,她們不再拘泥于對婦女受壓迫根源的探求,而是極力挖掘父權制、文化、知識、語言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尋求婦女走向解放和自由的途徑。她們通過融合福柯的微觀權力體系的論述、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思想、拉康的語言與主體關系的分析,以及克里斯蒂娃的符號象征精神分析學等內(nèi)容,建構唯物主義話語理論和女性主義立場論的考察,提出了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理論,把話語理解為意識形態(tài),并把意識形態(tài)同物質(zhì)基礎聯(lián)系起來。
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對文本、語言、權力、知識等問題的關注導致了女性主義思想家立場的明顯變化,后結構主義、心理—精神分析等不同方法在女性主義理論中的大行其道,正在悄悄地使女性主義發(fā)生著“學院派”的發(fā)展趨勢。學院派的女性主義著重在語言、哲學范圍內(nèi)進行婦女自身和文化研究。她們以特殊的方式運用語言和觀念,不再關心物質(zhì)結構和解釋。比如,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在堅持對父權制和資本主義的批判時,堅持的是文本、語言、權力和知識對女性主義立場、觀點的影響,而不是經(jīng)濟基礎對文化產(chǎn)生的物質(zhì)影響[1]377。
“強”和“弱”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雖然在理論主張上對待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前者和后者比,肯定更多、關聯(lián)更大,但是,它們卻有著明顯的兩點缺陷與不足:
一方面,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質(zhì)疑“婦女”概念,認為“婦女”的含義是不斷變動的,這有著極大的弊端。在現(xiàn)實中,雖然不同類型的婦女反映各自獨特的背景、經(jīng)驗、立場和利益,但在父權制下,地位和處境卻有著很大的相似性,正是在這種相似性的基礎上,廣大婦女才有了共同的斗爭目標,女性主義才得以產(chǎn)生。女性主義應該鼓勵全世界婦女在共同關注的問題上團結一致。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過分關注女性內(nèi)部的差異而忽視共同性,就可能導致女性主義內(nèi)部的分裂,使女性主義失去了團結起來的凝聚力,不利于全世界婦女解放和發(fā)展事業(yè)。
另一方面,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有著學院派的傾向,從而削弱了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如上所述,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的“文化”“語言”的轉(zhuǎn)向與女性主義者“學院派”的轉(zhuǎn)向是相伴隨而出現(xiàn)的,這些“學院派的女性主義”者成了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的中堅力量。她們以晦澀難懂的文本為樂,逃離真正的革命斗爭,從游行、運動、聯(lián)合抵制,以及抗議活動中抽身而出,在精神花園里享受思維的樂趣,她們孤芳自賞,難得離開她們的極樂處境,隨著時間流逝,她們的理論不僅弱化了推翻父權制的政治斗爭,而且也使得沒有人能夠理解她們的話語和行為,因此,這樣的理論將失去指導婦女參與解放和爭取自由發(fā)展的實踐主動性。
同時,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強調(diào)對話語、文本等的分析而忽略對物質(zhì)結構的研究,是舍本逐末的做法。雖然這種從對事物的關注、物質(zhì)結構的分析轉(zhuǎn)向?qū)υ捳Z、文本的研究的做法能夠為身陷社會制度、政治信仰和具體事物糾纏的女性主義者尋找到新的理論陣地,為女性主義理論研究打開一扇新的研究窗口,但是,當女性主義者強調(diào)在話語和語言中認識壓迫性的權力關系時,婦女從屬的物質(zhì)結構和社會經(jīng)濟關系似乎消失了,也就是說,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努力用文本、話語、語言的研究來取代物質(zhì)關系研究,她們反抗的只是解釋世界的語句,而不是現(xiàn)實的世界。這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這種帶有去政治化的顛覆性傾向,無疑會導致人們對物質(zhì)現(xiàn)實視而不見,也難免產(chǎn)生逃避現(xiàn)實的政治行動的嫌疑。
在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對??隆⒗怠爸黧w性”思想進行借鑒時,有學者提示:除非符號學家和精神分析理論家保留他們唯物主義的和階級分析方法,否則他們不過將生產(chǎn)“一個反人道主義的浪漫的前衛(wèi)派版本”[3]。因此,主體的批評——明顯的一元主體身份實際上是一個先行的語言和性心理分析過程的結果的觀點——導致了一系列關于精神分析的性質(zhì)的爭論。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精神分析學是對精神錯亂的痛苦的個體化的反應,并且其來自所處環(huán)境的精神錯亂的經(jīng)驗抽象地導致了個體順從現(xiàn)狀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者提出,如果精神分析理論不僅僅是誤導而且是錯誤的,那么,這對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理論來講,將會發(fā)生什么呢?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推測。事實上,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和立場,無論是批評、挑戰(zhàn)、嫁接、改造,抑或是所謂的“超越”,都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發(fā)生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這似乎也在暗示著:馬克思主義對女性主義理論和婦女的解放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美國刊發(fā)的2005年第1期《科學與社會》雜志就“當今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思潮”展開了一個專題討論。這期雜志收集了幾位女性主義者關于這一問題的文章,她們一致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女性主義思潮和女性主義運動要想取得真正的進步,就必須接納和吸收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相關的、至今仍然是馬克思主義實踐主流的原理和理論策略。
盡管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態(tài)度含糊難辨——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認馬克思主義理論包含了婦女解放的思想,有些人即使承認,也不會對馬克思主義持完全肯定的態(tài)度,甚至還有人指責馬克思主義缺乏關于性別的理論、馬克思忽視婦女問題,以及忽視非經(jīng)濟壓迫,等等。但是,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不僅真實存在,而且已經(jīng)指導社會主義國家,以及許多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婦女獲得了很大的權利與自由。
其實,米切爾·巴雷特在1980年出版的代表作《今日婦女所受壓迫: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分析中的問題》(Women's Oppression Today: Problems in Marxist Feminist Analysis)中就表達了上述思想。她在該書中不僅討論了馬克思主義和女性主義相結合的問題,而且還分析了婦女解放是否可能的問題。她分別比較了女性解放與資本主義的關系、與社會主義的關系。資本主義的確為婦女地位的改善提供了條件,但是,要想真正廢除女性對男性的依賴、轉(zhuǎn)變性別意識形態(tài),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在婦女解放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上,沒有婦女解放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婦女解放也難以實現(xiàn)[4]。盡管1988年該書再版時,受后結構主義思潮的深刻影響,巴雷特認為她最初的計劃——試圖在非還原的馬克思主義和女性主義之間考慮的聯(lián)盟——已經(jīng)被擱置了,但是,她仍不想放棄唯物主義的解釋,并試圖在“事物”和“話語”,“文本”和“物質(zhì)基礎”之間尋找平衡,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與新的“后結構主義”時代結合起來。
此外,從唐娜·蘭德里、杰拉爾德·麥克林、蓋爾·盧賓等人的理論觀點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出她們試圖“超越”馬克思主義理論,卻最終將其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觀點和方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具體事實。比如,蘭德里和麥克林在借鑒馬克思主義物質(zhì)概念的基礎上,對此概念的改造和擴大化運用。在她們頭腦中,唯物主義是文化對經(jīng)濟基礎產(chǎn)生物質(zhì)影響的物質(zhì)主義,而不是經(jīng)濟基礎對文化產(chǎn)生物質(zhì)影響的唯物主義,因而,她們更加注重和強調(diào)把婦女受壓迫的社會、心理以及文化的相互交織作用看作物質(zhì)因素[5]。盧賓曾借鑒和批判地運用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分工和階級的出現(xiàn)是女性受壓迫的根源的看法,并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學出發(fā),認為婦女受壓迫存在于社會關系之中[6]。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所提出的“超越”馬克思主義的目標最終是很難實現(xiàn)的。所謂的“超越”,不過是順應后現(xiàn)代主義批判浪潮的表現(xiàn),不過是將女性主義理論與后現(xiàn)代主義、后結構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混合與雜糅。在此過程中,后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日益凸顯的理論缺陷與不足正使其日漸式微,而馬克思主義及其婦女理論卻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也將隨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女性主義思潮的發(fā)展——正如吉利安·豪伊(Gillian Howie)等女性主義者所預測的那樣——在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必將迎來與馬克思主義的重逢。
[1] [英]朱利斯·湯申德.后馬克思主義的女權主義[C]//周凡,李惠斌. 后馬克思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2] 曾枝盛.后馬克思主義——解構還是僭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37.
[3] Gillian Howie.After Postmodernism: Feminism and Marxism revisited[EB/OL].http://www.marxandphilosophy.org.uk/howie2004.doc.
[4] Michele Barrett.Women's Oppression Today: Problems in Marxist Feminist Analysis[M].London:Verso, 1980.
[5] 黃繼峰.唯物主義女權主義[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4,(3):23.
[6] 鮑曉蘭.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5-7.
[責任編輯:張圓圓]
B1
A
1007-4937(2017)05-0136-04
2017-05-31
中央財經(jīng)大學教改課題“多元化社會思潮影響下加強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
王淼(1977—),女,河南南陽人,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高?!榜R克思主義與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道路”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李海辰(1994—),女,山西晉城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