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文,是各有言說的。原先有國語和國文之分。國語側(cè)重于語,國文側(cè)重于文,合而稱語文。也有認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叫語文。還有理解為語言與文學等。不管名稱上如何界定,大體上說,仍是由語言文字進入文化的傳承教育。
一個人識了字,有讀與寫的愛好,慢慢地就可以學好語文,這是一種自然或自發(fā)的語文觀。社會上對語文的看法,能說會寫之類,可謂社會語文。還有學者對語文的思考,可謂學者語文。而將之設為課程,就是課程語文,這是想通過教學,提升得快一些。作為課程的語文有其課程標準,先前被稱之為教學大綱。但又有一個考試大綱,按理說考試作為檢測,也是課標的一部分,但由于有選拔的說法,則又高居其上,由此便帶來一種考試語文。此種語文,是偏重于做題的。包括作文,也是一道題目,份量最大,或者說分值最高。種種語文的說法歸結(jié)起來,大體上仍就是素質(zhì)語文與應試語文,正如有素質(zhì)教育與應試教育之分一樣,二者相互矛盾。功利地看,自是為了應試;但從長遠看來,則素質(zhì)更重要。著眼于素質(zhì)的語文,是指向于人文涵養(yǎng)的。如此說來,語文也可終身學習,而不只是分階段教學。
至于大語文的說法,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語文跟生活相連,這當然不無道理,因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不過,語文與生活又不是一回事,否則只要生活即可,又何必多出一個語文來。大語文觀,大則大矣,卻可能大而無當,并不利于語文學習,尤其是教學。從教學的角度來看,還是不要那么大為好。換言之,與大語文相對的,還有小語文或微語文,這恰恰是作為中小學課程設置的語文學科所應當努力的。大語文不易操作,小語文則可努力。當然,前提是要對課程性質(zhì)及定位有明確的認識。對中小學的學習來說,語文是一門課程,也可謂是有別于大語文的小語文,若老是抱著大語文觀,有可能降低語文課程的重要性,即教不教關系不大,想學之時自會學的。長此下去,語文學科也就可有可無了。面對此種難堪,必得在小語文或語文課程上有所界定。
語文學習或教學要有所依托,具體地說,就是要有教材或課本。語文教材大都是文選型的,即以文本或課文為主,這自是方向明確。因為文本作為有條理的語言組織,比起那些人為設計的語言碎片來,更便于學習。再就是由于語文學科的知識建構(gòu)不太完整,也不宜直接講授課程知識,而仍可在文本中建構(gòu)生成。換言之,各種知識可用來輔助文本學習。語文學習及教學中,要確立以篇章為對象的教學觀,著眼于篇章來教學,要比知識點的教學,更為合理。一方面可串起知識層面的文字、詞語、句子及修辭等,另一方面則關聯(lián)著文學與文化及人文。同時,還可進行讀與寫的訓練,因讀與寫都以篇章為載體。語文學習中,有一種視文本為例子的做法,是不尊重文本的,換言之,視文本為例子,無疑是降低了文本的重要性。即此文本與彼文本都是例子,沒有什么區(qū)別。也許作為例子來看,是此也可彼也可,但對于人文修養(yǎng)來看,就不然了。一系列的文本學習,是應當習得一些涵養(yǎng)的。
既然以篇章為載體,對于篇章的選擇也就得加以考慮,而不可過于含糊或籠統(tǒng)。那么,教材選文有哪些標準呢?至少是有兩個參照,一是要能適應特定年齡的語文學習,從心理到接受程度都應當加以考慮,再就是要能體現(xiàn)悠久的文化及人文傳統(tǒng)。至于文本的排列,也要有一個合宜的呈現(xiàn)?,F(xiàn)行教材中,將現(xiàn)代文放在前面,文言文放在后面,這是顧及了五四以來白話文的傳統(tǒng),卻忽略了還有一個更為久遠的傳統(tǒng)。白話與文言之爭,早已告一段落。而今看來,大可將文言文放回到前面,將顛倒了的順序再倒過來,更能體現(xiàn)文化的長河從古流到今。且實際的教學中,也常有將文言文或古詩文提前的。編排上,最好采用專題來設計,這比單元的容量更大。比如詩歌方面,有詩經(jīng)楚辭、漢魏六朝詩、唐詩、宋詞、元曲等,散文方面有諸子散文、歷史散文、辭賦駢文、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小說方面有白話小說(話本與擬話本)、文言小說(志怪與傳奇及筆記體)、章回小說等,戲曲方面主要是雜劇與傳奇,然后是現(xiàn)代詩歌、現(xiàn)代散文、現(xiàn)代小說、現(xiàn)代戲劇及外國文學,等等。這些名稱綱舉目張,大致能反映出文化及人文的傳承或特點。
教學是課程的具體實施。教學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可謂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教有教法,學有學法。先說教,傳統(tǒng)的方法是章句和評點,也可謂先前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而今仍可延續(xù)。再就是讀、背、講、練等,也是常用的。讀是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再有所選擇地背誦;講是講解,講解后還有練習,是為講練結(jié)合。至于多媒體的使用,又帶來一些新的手段。再說學,則要注意鞏固和積累,進而學以致用。這其中,溫故知新和舉一反三是較好的方法。
讀與寫,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重點。讀,可分為不同層面。先說文章層面,一般分內(nèi)容與形式兩方面。內(nèi)容方面,主要有背景、類別、標題、內(nèi)涵等。背景的介紹,可多一些知人論世的了解;給文章分類,有助于揣摩;標題多是內(nèi)容的提示或提煉;內(nèi)涵可分大中小,大的方面是主旨,其次是層次要點,小的方面是一些字句;形式方面包括文體、結(jié)構(gòu)、技法、語言,這其中當以文體為主,文體不一樣,結(jié)構(gòu)技法語言都有不同;方法層面,包括誦讀、精讀、略讀,慢讀、復讀、熟讀、抄讀、比較閱讀等。誦讀,也叫美讀,可多一些個人的體味;精讀,是逐字逐句地品讀,略讀則可觀其大意;慢讀,放慢了速度來讀,也便于品味;復讀,或重讀,是一遍又一遍地讀;熟讀,要熟悉文本內(nèi)容;抄讀,邊抄邊讀;比較閱讀,還可引入比較,便于突出各自特色。能力層面,包括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篩選、探究、鑒賞、評價等。識記是指識別和記憶,理解是理會和解釋,分析是分解和剖析,綜合則是歸納或概括,篩選是按要求提取信息,探究可有所深入或拓展地探討,鑒賞是鑒別和賞析,評價則要有評說及價值判斷。這些能力層級是由低到高的。過程層面,有預習、導入、朗讀、講解、板書、提問、討論、練習等。預習,即預先溫習,有所了解;導入是有所引導進入文本;朗讀是從聲音上體認,或者說從語氣節(jié)奏上把握;講解大都隨文解義,既有字面義也有言外意,還可突出重點和難點;板書是講解的簡化,多寫關鍵詞和要點;提問是有所針對地發(fā)問;討論則圍繞問題展開探討;練習的作用在于鞏固和運用。
寫,有較為基礎的,包括仿寫、擴寫、縮寫、改寫、續(xù)寫等,大都可讀寫結(jié)合。仿寫是有所仿照,擴寫是有所擴充,縮寫有所減縮,改寫有所改變,續(xù)寫則有所延續(xù)。還有聽寫、抄寫、默寫、重寫等。聽寫不只是聽寫字詞,較長的話語里還可聽寫關鍵詞句及要點;抄寫是選取一些篇章或段落來抄,默寫則是把背誦過的寫出來,二者都可借助他人的文章來訓練文脈;重寫是將寫過的文章再寫,其實就是再推敲潤色。從能力來看,包括觀察、感受、記憶、想象、思維等。觀察要把握對象的特征,可定點觀察,也可移步換景;感受是指內(nèi)心的反應,重在捕捉印象。觀察和感受所得,可稱觀感,大都存儲于記憶中,以待寫作的激活。想象可視為記憶的延伸或拓展,大可彌補記憶的不足。思維的區(qū)分甚多,最切要的是形象與抽象,形象是指具體可感的,抽象則要借助概念,二者大致可對應于記敘與議論。從表達來看,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是五種基本的表達方式。敘述重在過程,描寫則更為細致,二者合而為記敘。說明是有所解說或明確。抒情即抒發(fā)感情,一般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議論是表明看法或主張。表達方式還可有所側(cè)重及互相結(jié)合,比如敘事、敘議結(jié)合。敘事就是敘述事情,或者說側(cè)重于事情的敘述。敘議結(jié)合是一邊敘述一邊議論。從文體來看,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文學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是基于表達方式的切分,一般稱為基礎文體或練筆文體。應用文和文學文,是基礎文體的提升。從過程來看,包括審題、立意、選材、構(gòu)思、表達、修改等。審題是要審清命題要求,立意則可有一些自主。審題立意合而為題意,要圍繞題意來選材,并展開構(gòu)思。形諸表達,語言要通暢。修改,則是有所加工。
語文的課程、教材、教學、讀寫、考試等既是基本的也是主要的問題。就教學及考試來看,又以讀寫為主。語文就好比挑擔子,一頭是讀,一頭是寫。至于語言知識與運用這一塊,規(guī)律性并不強,或者說份量不重。若將這部分過于放大,則有點厚此薄彼。其實語言知識與語言運用并不完全對應,原先也是有區(qū)分的,后來才合二為一。語言知識多是字詞句的靜態(tài)考察,運用之義不足。而真的語言運用,又大都有其情境。比如給一個語言片斷,從中可檢測字詞,可仿寫句式,也可考銜接連貫等。這要比單獨出題更為合理。而鑒于知識與運用的獨立性并不強,大可減少這方面的題目。如此語文試卷結(jié)構(gòu)中的三大板塊,即語言知識和運用、閱讀、寫作,仍可讀寫并重。
(吳永福 福建省長汀一中 3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