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鄉(xiāng)市東方紅學校 胡映文
《白楊》為小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由樹及人,從孩子關于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扎根邊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愿。
精讀課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閱讀感悟的過程。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在自讀實踐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教師要善于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善于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溝通交流,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把學生的理解與體會引向深入,善于針對學生的自學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點撥和講解,努力做到以學為中心。
第一,通過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對下一代的希望。
第二,采用引疑推導法、情感體驗法,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和神態(tài),體會其思想感情。
第三,利用課外資料輔助教學,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重點:了解白楊的特點,感悟人物的言行。
難點:體會其寫作方法,感悟樹的特點與人的品質之間的想通、相似之處。
第一,學會預習。通過課前查找相關資料,反復朗讀課文,發(fā)現提出問題,自我解決問題,記錄遺留問題。
第二,培養(yǎng)思考與分析的習慣,提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重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談話法、討論法、探究法。
教室里每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的兒子的小名嗎?
生:楊樹。
師:那你們知道老師為什么給他取這個名字嗎?
學生們紛紛搖頭。
師: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嗎?生:想。
師: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白楊》這篇課文,讓她來告訴你原因。
老師的話剛說完,學生們便各自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開始讀課文了。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所以教學的重點是喚醒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其產生內部需求,把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巨大潛力挖掘出來。)
學生反復地讀了幾次課文后,四人學習小組開始交流、討論。老師在教室輕輕地走動,觀察每一個學生,時而停下來傾聽學生的交流,時而又與學生進行著溝通。
師:請你們先說說你們對白楊樹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楊樹長得非常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成長。
老師出示句子: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大家都來讀讀這幾個句子。
學生自由讀。
師:從這幾個句子,你感受到了白楊樹怎樣的特點呢?
生:我感受到了白楊樹長得高大挺秀,又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師:這樣高大挺秀的白楊樹是生長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呢?
請同學默讀1—3自然段,畫出相關詞句,體會白楊樹生長的環(huán)境。
生:(自讀后)白楊樹生長在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茫茫大戈壁上。
生:那里分不清天和地,到處都是渾黃一體。
師: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卻有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楊,你是不是忍不住為它們喝彩。讓我們帶著這股敬佩之情再一次讀讀爸爸對白楊的介紹。
生再讀。
師再次出示句子:白楊樹從來就那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 )。
大家想象一下,白楊樹除了生長在荒無人煙的大戈壁,它還可能生長在哪兒?請試著填進括號里,讀給大家聽。
生: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舒展開它的豐姿,供人欣賞。
生: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農村需要它,它就在農村挽起臂膀,筑成防風林墻。
生: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山區(qū)需要它,它就在山區(qū)站穩(wěn)腳跟,把土地牢牢踩在腳下。
師:的確,白楊樹不擇環(huán)境,不講條件,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大家對白楊還有哪些認識呢?
生:我感受到了它的堅強。
師:(為學生引讀前半句,生接讀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風沙來了,它還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滔滔不絕的洪水來了,它還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持續(xù)數月的干旱來了,它還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
師:白楊樹的性格就是這樣堅強,生命力就是這樣頑強,讓我們再齊讀一次。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要加強朗讀和默讀。朗讀和默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保?/p>
師:此時眼前的白楊,在作者眼中是以什么樣的角色出現的呢?
請齊讀第4自然段。
生齊讀。
生:以戈壁灘上的衛(wèi)士的身份出現的。
生:老師,為什么說白楊樹是衛(wèi)士呢?
師:對,作者為什么要把白楊樹說成衛(wèi)士呢?
生討論、交流。
生:作者將白楊樹比作衛(wèi)士,生動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楊樹的高大挺秀。
生:更加強調了白楊樹對于戈壁灘的重要意義。
師:對,這里把白楊樹比作成人,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爸爸把白楊樹比作成衛(wèi)士,比做成千千萬萬像白楊樹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樹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質疑問難,釋疑解難,不僅是學生深層學習的一種閱讀方法,也是教師高效施教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啟發(fā)引導學生質疑,是深層閱讀的起步,也是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的關鍵。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啟發(fā)學生自己找到答案,有些問題甚至可讓學生在課外查找資料來解決。
師: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作此文的呢?
生:這期間,作者目睹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種種事實,看到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抗戰(zhàn),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掃蕩”,鞏固和發(fā)展了敵后抗日根據地。他從解放區(qū)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寫下了這篇文章。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課前要求學生查找工具書、上網搜集相關資料,為學習文章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