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武
學生教育離不開家校合作,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相對而言,不少職校生家長配合學校教育的意愿不強,積極性不高。如何讓家長主動配合學校教育,班主任需掌握教育和溝通藝術(shù),做到“三多三少”。
一、多報喜,少報憂
父母愛孩子,孩子發(fā)展進步、成人成才是所有家長的心愿。但不少家長并不懂得怎樣愛孩子、如何引導孩子。如果家長收到學校的信息反饋多是負面的,那么有些家長對孩子要么嚴厲責備、缺乏信心,要么溺愛放縱、指責學校,更不用說主動配合學校了。因此,班主任要懂得家長心理,盡量滿足需求。例如,定期或經(jīng)常向家長報送喜訊,如學習成績的提高、意志品質(zhì)的堅定、與人相處的和諧等,讓家長能夠真切感受到孩子在學校的進步。再如,學校每年都舉行技能大賽、文藝演出、專業(yè)匯報演出等活動,校方可以特別邀請部分學生家長參加這些活動,請家長代表上臺頒獎,讓家長親眼目睹孩子的進步,感受孩子的精彩。家長在參與學?;顒拥倪^程中,會逐步改變對孩子和學校的看法,進而主動配合學校開展教育工作。事實證明,一些原本很少過問孩子情況的家長也有了明顯改變。
二、多面談,少“告狀”
人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如果班主任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動輒向家長“告狀”,無疑會讓家長心情煩躁,漸失耐心,導致簡單粗暴對待孩子;而對學生來說,他們也有可能產(chǎn)生逆反心理,抵觸教師,厭煩家長,從而使往后的教育難度更大。
但是,如果學生有嚴重的違規(guī)違紀行為,就需要及時向家長通報情況;有時必須由監(jiān)護人出面協(xié)調(diào)解決的事情,班主任不能越俎代庖。此時,聯(lián)系溝通方式也應盡可能少用電話,可以預約家長來校面談,或班主任登門家訪。電話交談雖然方便,但過于隨意的交流方式往往不利于溝通協(xié)調(diào)、解決問題。有時我們不妨嘗試使用“筆談式”溝通,因為寫在紙面的東西往往字斟句酌,冷靜理智,承載著更多的理性思考,容易被家長接受。
三、多分析,少指責
孩子身上不良習氣的形成往往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因此,我們在家長面前指出孩子的問題時需要講究表達方式。在充分肯定成績、說出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的基礎(chǔ)上委婉道出問題和不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七分優(yōu)點三分不足”。這樣做易于被家長接納。同時,要真誠地表明對孩子的關(guān)切,要讓家長感到教師不是來聲討和找麻煩的,而是誠心幫助解決孩子問題的。
當下,家校之間以“問題性合作”居多,學生不出事班主任則不聯(lián)系家長,學生出了問題便馬上召見家長,導致雙向交流缺乏,彼此不對等,家長很被動的局面。筆者建議班主任可以逐步開展“探討式”“交流式”合作,有計劃地召開學情匯報會、家校交流會,向家長介紹好的教育經(jīng)驗,與家長一起查找各自存在的教育問題;分析現(xiàn)有問題的成因,尋找有效解決辦法;引導家長自我反省,樹立榜樣,寬嚴適當,學會欣賞。對孩子的細微進步,家校共同激勵;孩子出現(xiàn)問題,家校共同分析,進行教育勸導。通過家校合作共育,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