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文
(山東大學 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漢代美育的開篇
——論賈誼的美育思想
祁海文
(山東大學 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漢初,陸賈提倡儒家以“仁義”為核心的教化論和以“治情性”為中心的修養(yǎng)論,對漢代美育思想起到了引其端緒的作用。賈誼在政治上主張實施禮治,提倡以禮樂“移風易俗,使天下移心而向道”;在個體人生修養(yǎng)上,重視“太子”的禮樂教養(yǎng),和“禮容”的審美修養(yǎng)意義;其“德有六美”之說,從哲學上深刻揭示了仁、義、禮、智、信、樂“六德”的本體意義,使儒家德行修養(yǎng)的美育意義得以展現(xiàn)。因此,賈誼的美育思想是漢代美育的真正開篇。
賈誼;美育思想;美育;禮樂教化;禮容;六藝
漢代美育思想上承先秦,其基本主題是復興、發(fā)展戰(zhàn)國后期中斷的儒家禮樂教化美育觀的重要地位。陸賈(約前240年—前170年)于漢初最早提倡儒家以“仁義”為核心的教化論和以“治情性”為中心的修養(yǎng)論,對禮樂的美育教化功能、禮樂與人性和人格修養(yǎng)的關系都有論述。但陸賈主要是政治家,其《新語》也主要是對出身社會底層的劉邦政治集團進行政治和文化啟蒙,因而對美育問題多屬原則性提示,可以說只是對漢代美育起了引其端緒的作用。賈誼(前200—前168)則是以學者身份走上政治舞臺的,又曾先后兩次擔任諸侯王的“太傅”,對教育問題的高度關注促使其尤其關注禮樂教化傳統(tǒng)的意義與作用。他的《新書》雖然受到了道家、法家思想的很大影響,但基本傾向無疑屬于儒家。該書對“置天下于仁義禮樂”的政治教化論的提倡,對太子教育之“早諭教與選左右”原則的探討,關于“禮容”之美育功能與意義的揭示,以及對以“德有六美”為核心的“六藝”之美的闡述,構成了賈誼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使得賈誼的美育思想成為漢代美育的真正開篇。
賈誼思想的出發(fā)點是總結秦漢興亡的歷史教訓,為了統(tǒng)一的漢帝國“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新書·數(shù)寧》)[1]。他在著名的《過秦論》中將秦代滅亡原因歸結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跐h初的政治形勢,賈誼向漢文帝提出:“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綱紀有序,六親和睦,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修則壞。漢興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興禮樂,然后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盵2]賈誼之所以提倡“定制度,興禮樂”,是因為在他看來,“禮樂”的主要作用在于確定社會等級秩序,并由此鞏固國家政治的統(tǒng)一。《新書·禮》篇指出:“禮者,所以固國家,定社稷,使君無失其民者也。主主臣臣,禮之正也;威德在君,禮之分也;尊卑大小,強弱有位,禮之數(shù)也?!倍Y所以具有這樣強大的作用,又在于它是倫理道德、風俗教化、社會關系、軍事法制等幾乎一切社會行為共同遵循的合理的法則:“故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保ā抖Y》)因此,賈誼在政治上主張禮治教化,在個體修養(yǎng)上也強調(diào)“明禮”以修身?!岸Y”由此成為賈誼美育思想的核心。
賈誼提倡禮治,但并不因此而否定法制的作用?!缎聲ぶ撇欢ā菲f:“仁義恩厚者,此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勢已定,權已足矣,乃以仁義恩厚因而澤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倍Y治與法制都是國君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仁義恩厚”之教化,要在“勢已定,權已足”之后方得以實施?!百Z誼的政治思想,是以禮為體,以法為用;以禮建立人與人的合理關系,以法去掉實現(xiàn)禮的障礙,并發(fā)揮以禮為政、以禮為教的效能?!盵3]91-92儒家的政治理想,如孔子所說,是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使民“有恥且格”(《論語·為政》)[4]。因此,賈誼雖不廢“權勢法制”,但更推重禮治?!皺鄤莘ㄖ啤笨捎糜诠ト√煜隆㈧柟陶?,但當“勢已定,權已足”之時,推行以“仁義恩厚”為主的禮治就是政治的主導方向。
賈誼指出,實施禮治,政治的主要職責在于“移風易俗,使天下移心而向道”(《俗激》),即進行道德教化。他在《治安策》中通過對“禮義”與“刑罰”的政治作用的比較,突出地強調(diào)了“道之以德教”從而“使民善”“民氣樂”的重要作用:“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虻乐缘陆蹋蝌?qū)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qū)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薄胺ā钡穆毮茉诮麗?,只能施之于惡已形成之后;“禮”的職能在導人向善,可以使惡根本不會發(fā)生?!胺蚨Y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保ā抖Y察》)盡管“以刑罰治之”,成效顯而易見,但“道之以德教”的禮治卻可以更深入持久,甚至能達到無需刑罰而使民自然而然地向善的境界?!叭市卸x立,德博而化富。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后行,是故德音遠也”(《修政語上》)。賈誼指出:“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治安策》)可見,“置天下于仁義禮樂”,才能真正為國家“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賈誼將“道之以德教”的“仁義禮樂”之教化視為實現(xiàn)理想政治的重要途徑:“夫民者,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勸之;民勸之,然后國豐富也。故國豐且富,然后君樂也?!保ā洞笳隆罚肮嗜嗜诵衅涠Y,則天下安而萬理得矣。逮至德渥澤洽,調(diào)和大暢,則天清澈,地富煴,物時熟,民心不挾詐賊,氣脈淳化。攫嚙捕拏之獸鮮,毒蠚猛蚄之蟲密,毒山不蕃,草木少薄矣,鑠乎大仁之化也?!保ā抖Y》)“天下安而萬理得”,實質(zhì)上是把禮樂教化視為使人類社會達到和諧穩(wěn)定境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境界的基本途徑。
賈誼的禮治思想,由于突出地強調(diào)“禮”的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和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意義,因而有明顯的尊君意味。從禮樂教化的思想出發(fā),賈誼根據(jù)“教者,政之本也”的原則,賦予了君主以自覺地實施禮治、以身作則地推行教化的職責?!缎聲ば拚Z下》篇借師尚父之口指出:“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處而久之?!敝挥小坝械勒摺?,才有資格治理天下,才能使天下長治久安。所以,賈誼強調(diào):“賢主者,學問不倦,好道不厭,惠然獨先,乃學道理矣”(《先醒》),“君向善于此,則失然協(xié),民皆向善于彼矣,猶景之象形也?!保ā洞笳稀罚肮示転樯?,則吏必能為善矣;吏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矣?!薄肮势埳虾弥?,其下必化之,此道之政也?!保ā洞笳隆罚┵Z誼要求最高統(tǒng)治者能自覺地掌握“道”,以身作則地躬行“道”。這是保證禮治得以實施的首要前提,同時也是教化得以實施的重要保證。君主作為政治領袖,是天下官吏、士民效法的對象,其所行所為對社會風俗有極大的影響力。如果君主能自覺地行“道”向“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導風俗向善。賈誼把君主的這種道德表率作用稱之為“以道先民”(《大政上》),指出:“故夫士民者,率之以道,然后士民道也;率之以義,然后士民義也;率之以忠,然后士民忠也;率之以信,然后士民信也。故為人君者,其出令也,其如聲;士民學之,其如響。曲折而從君,其如景矣?!保ā洞笳稀罚?/p>
當然,賈誼從未天真地認為所有君主都能成為道德典范。但“天下太平,唯躬道而已”(《修政語上》),所以他進而強調(diào):“明君而君子,貴尚學道而賤下獨思”(《修政語上》)。要求“明君”“君子”能夠自覺地“學道”“躬道”,本著“忠信”“禮節(jié)”“道義”治天下。《新書·修政語下》篇借粥子之口指出:“治國之道,上忠于主,而中敬其士,而下愛其民。故上忠其主者,非以道義則無以入忠也;而中敬其士,不以禮節(jié)無以諭敬也;下愛其民,非以忠信則無以諭愛也。故忠信行于民,而禮節(jié)諭于士,道義入于上,則治國之道也。雖治天下者,由此而已。”
為了保證禮治教化的實施,賈誼在強調(diào)“明君”“君子”自覺地“學道”“躬道”的同時,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探討作為皇位繼承人——太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的問題上。
賈誼曾先后做過長沙王太傅和梁懷王太傅。長沙王是文帝時碩果僅存的異姓諸侯王,其地位尚不及列侯。做長沙王太傅,對賈誼來說是實際的貶謫。梁懷王則是文帝的愛子,也是可能的皇位繼承人,所以,文帝任賈誼為其太傅,有為其培養(yǎng)繼承人之意。這可能也是促使賈誼關注太子之教養(yǎng)的重要原因。中國歷史上歷來有重視貴族子弟之教養(yǎng)的傳統(tǒng)?!渡袝份d,舜帝曾命夔“典樂”以“教胄子”[5]。《周禮》所載的官制中,有“師氏”“保氏”“大司樂”等以禮樂教“國子”[6]。即使到春秋時代,這一傳統(tǒng)仍沿續(xù)不輟?!秶Z·楚語》載,楚莊王時申叔時曾就“傅太子”之道發(fā)表過一段很重要的言論:
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zhèn)其??;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求賢良以翼之。悛而不攝,則身勤之,多訓典刑以納之,務慎惇篤以固之。攝而不徹,則明施舍以導之忠,明久長以導之信,明度量以導之義,明等級以導之禮,明恭儉以導之孝,明敬戒以導之事,明慈愛以導之仁,明昭利以導之文,明除害以導之武,明精意以導之罰,明正德以導之賞,明齊肅以耀之臨。若是而不濟,不可為也。
且夫誦詩以輔相之,威儀以先后之,體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節(jié)義以動行之,恭敬以臨監(jiān)之,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fā)之,德音以揚之。教備而不從者,非人也。其可興乎!夫子踐位則退,自退則敬,否則赧。[7]
這段論述,貫穿了儒家的以《詩》《書》、禮、樂等培育、造就“恭敬”“忠信”等道德人格的基本精神,可以說是對有史以來以貴族子弟為對象的禮樂教化美育傳統(tǒng)的總結。它的大部分內(nèi)容經(jīng)賈誼改寫,收錄到《新書·傅職》篇中,賈誼稱之為“此所謂學太子以圣人之德者也”“此所謂教太子也”?!缎聲返膶iT討論太子教育的《保傅》篇,后來被收錄到西漢末期編成的《大戴禮記》中。
賈誼論太子教育,主要是基于對太子地位之重要性的認識。因為太子是皇位的繼承人,所謂“天下之命,懸于太子”。如果太子的教養(yǎng)得其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天下的長治久安。“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保ā侗8怠罚┮埂疤诱?,就要養(yǎng)成太子的善德,其關鍵在于“教得而左右正”。賈誼就此提出了“早諭教與選左右”的原則:“太子之善,在于早諭教與選左右。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夫開于道術、知義理之指,則教之功也。若其服習積貫,則左右而已矣?!保ā侗8怠罚霸缰I教”,即在太子心靈尚未受到不良影響、心地純凈之時進行禮樂教育,這樣就能使其更容易接受“道術”“義理”,并使之成為德行;“選左右”,就是要使太子周圍的人都是正直、端正之人,使太子始終處于良好的環(huán)境之中。這樣,經(jīng)過長期學習、積累,“服習積貫”,就可以自然地養(yǎng)成善德。
根據(jù)“早諭教與選左右”的原則,賈誼將太子的教育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從太子出生就使其處在禮樂文化氛圍之中。“古之王者,太子初生,固舉以禮,使士負之,有司齋肅端冕,見之南郊,見于天也。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故自為赤子,而教固以行矣?!憋@然,這是“早諭教”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重要的是“選左右”。賈誼以周成王的教育為例,周成王自幼就有召公、周公、太公作為太保、太傅、太師,既“保其身體”,又“傅之德義”,更“道之教訓”。三公之外,又有少保、少傅、少師“三少”等“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此外,還要“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wèi)翼之”。賈誼認為,這樣就能做到使“太子初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長期處在“正”的環(huán)境中,就會自然而然地走上正道。“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也”。顯然,這里突出了良好的環(huán)境對養(yǎng)成善德的重要意義。賈誼還指出,在“早諭教”階段,“擇其所嗜,必先受業(yè),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即要根據(jù)太子的興趣、愛好,對其進行有意識地引導。其次,“及太子少長,知好色,則入于學”。這是第二階段的學校教育?!侗8怠菲饕秾W禮》,介紹了東學、南學、西學、北學、太學“五學”之制。“五學”之制未必是歷史事實,但從賈誼所引文字來看,此“五學”仍以德行的教養(yǎng)為主。《新書·容經(jīng)》篇載,“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蹍小節(jié)焉,業(yè)小道焉;束發(fā)就大學,蹍大節(jié)焉,業(yè)大道焉。是以邪放非辟,無因入之焉。”第三階段是太子“既冠成人”之后的教育。這一階段雖然不再有保、傅等的監(jiān)護、教導,但太子左右仍有“司直之史”“徹膳之宰”,負責督責太子改正錯誤。此外,還“有進善之旌,有誹謗之木,有敢諫之鼓,瞽史誦詩,工誦箴諫,大夫進謀,士傳民語”(上見《保傅》篇)等,都有督促、引導太子向善之職責。賈誼對“早諭教與選左右”原則高度重視,《保傅》篇指出:“習與智長,故切而不愧;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由于太子教育遵循了“早諭教與選左右”的原則,這樣就使其心智與性情始終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隨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共同成長,“道術”“義理”等教育深入其內(nèi)心而自然養(yǎng)成。這樣的教育是非強迫的,而由此培育的德行是“中道若性”的,能夠如其與生俱來的“天性”一樣自然而然。
賈誼論太子之教養(yǎng),還涉及到“胎教”問題?!缎聲酚小短ソ獭菲?,根據(jù)儒家“慎始敬終”的原則講所謂“素成胎教之道”,并引述“青史氏之《記》”的具體記載。根據(jù)賈誼所引,所謂“胎教之道”仍是以太子之教養(yǎng)為對象的,可以說是其“早諭教”之說的延伸。具體來說,自王后妊娠開始,即使其處于禮樂的氛圍之中,如:“比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調(diào),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胎教”的目的當然是使太子自胎兒始即接受禮樂的陶冶。賈誼還以周成王為例指出:“周妃后姙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接著又說:“成王生,仁者養(yǎng)之,孝者襁之,四賢傍之。成王有知,而選太公為師,周公為傅,前有與計而后有與慮也?!边@顯然是“選左右”之說的佐證。
賈誼論“君主”“太子”之德行修養(yǎng),是以“禮”為中心的,他由此還討論到“禮容”問題?,F(xiàn)存《新書》有《容經(jīng)》和《禮容語》上下兩篇,其中《禮容語上》篇有目闕文?!度萁?jīng)》篇上承討論“禮”的社會等級、政治秩序、倫理意義、教化作用的《禮》篇之后,兩篇在內(nèi)容是有著深刻關聯(lián)的。該篇主要討論在各種不同社會交往情況下行禮時所應具備的儀容、態(tài)度。從內(nèi)容上看,該篇的主體由論“志色之經(jīng)”“容經(jīng)”“視經(jīng)”“言經(jīng)”,和講“立容”“坐容”“行容”“趨容”“跘旋之容”“跪容”“拜容”“伏容”“坐車之容”“立車之容”“兵車之容”兩大部分構成。這兩部分之后,載有關于“小學”“大學”之教和“圣王”“明主”之“威儀”的論述,以及士人、君子等行為與“禮容”有關的故事?!抖Y容語下》篇主要記載與“禮容”有關的若干歷史事例,與《容經(jīng)》篇所載的士人、君子與“禮容”有關的故事性質(zhì)比較接近,可以看作是對“禮容”在個體的政治、社會生活中的意義的揭示。
《容經(jīng)》篇載:
志有四興:朝廷之志,淵然清以嚴;祭祀之志,諭然思以和;軍旅之志,怫然慍然精以厲;喪紀之志,漻然然憂以湫。四志形中,四色發(fā)外。維如□□□□□□。志色之經(jīng)
容有四起:朝廷之容,師師然翼翼然整以敬;祭祀之容,遂遂然粥粥然敬以婉;軍旅之容,湢然肅然固以猛;喪紀之容,怮然懾然若不遝。容經(jīng)
言有四術:言敬以和,朝廷之言也;文言有序,祭祀之言也;屏氣折聲,軍旅之言也;言若不足,喪紀之言也。言經(jīng)
四“經(jīng)”都包括“朝廷”“祭祀”“軍旅”“喪紀”四個方面內(nèi)容。因此,所謂“經(jīng)”是指在“朝廷”“祭祀”“軍旅”“喪紀”等場合下行禮之時表情、容貌、瞻視、言語所必須遵守的儀容規(guī)范。在這個意義上,“經(jīng)”也是“容”?!傲⑷荨币韵滤v諸“容”,側(cè)重于人的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和儀態(tài)。如,“立容”:“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間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jīng)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薄白荨保骸白越?jīng)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jīng)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俯首視不出尋常之內(nèi)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薄靶腥荨保骸靶幸晕㈨嘀?,臂不搖掉,肩不上下,身似不則,從然而任?!辟Z誼對“立容”等諸“容”的要求,因無具體場合的規(guī)定,所以比較地具有普遍意義。
儒家相傳的“禮”,有政治等級、道德規(guī)范的意義,但這些意義要在具體的行禮之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如賈誼所說,“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顏色聲氣,各有宜稱,所以明尊卑,別疏戚也?!保ā度萁?jīng)》)“禮”的形式化表現(xiàn)就是禮儀,禮儀根據(jù)對象、場合、關系等而有不同,行禮即在具體的禮儀活動中做“合禮”的行為、舉止。行禮的過程,在內(nèi),要有相應的情感心理,如“恭”“敬”等,是為“禮意”或“禮情”;在外,要有相應的服飾、儀容、動作、表情等,是為“禮貌”或“禮容”。因此,“禮容”,即是作為“禮意”之外在表現(xiàn)的、與禮儀相應的服飾、儀容、動作、表情等的綜合形態(tài)。如賈誼在講“志色之經(jīng)”時所說的,“四志形中,四色發(fā)外”。賈誼所說的“容”,內(nèi)容非常廣泛,涉及到人的禮儀行為中的視、聽、言、動、情與坐、立、拜、跪、旋、伏等各個方面。他對“禮容”的論述,一方面有規(guī)范化傾向,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視儀態(tài)、表情、舉止等綜合性的審美形態(tài),因而突出了“禮容”作為德行、情感之審美表現(xiàn)的意義。同時,“禮容”不僅是內(nèi)在德行、情感之外在表現(xiàn),行禮過程自覺地遵行“志色之經(jīng)”等規(guī)范化、儀式化要求,也可以自外向內(nèi)地塑造、提升德行和情感。這是賈誼的“禮容”論的美育意義之所在。由此可以說,“賈誼的教育思想,是通過禮以達到人格教育的目的?!盵3]89
《容經(jīng)》篇所載的上述內(nèi)容,未必全部出自賈誼個人的體會和總結,很可能是他基于先后兩次擔任“太傅”之職,為了教育的需要,對歷來相傳的資料的整理。賈誼對“禮容”之意義的強調(diào)還不止于此,他進而主張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圣王”“明君”,其一切活動都應該依禮而行,以其合乎規(guī)范的“禮容”對天下萬民產(chǎn)生自然而然的審美教化作用。《新書·保傅》篇載:“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學,坐國老,執(zhí)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鸞和,步中《采薺》,趨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聲不嘗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食以禮,收以樂。失度,則史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而讀之,宰夫減其膳,是天子不得為非?!辟Z誼強調(diào),“天子”的一切行為都按照“禮”的原則,在禮樂的環(huán)境下進行,并且要時時處處體現(xiàn)“敬”“孝”“度”“仁”等德行修養(yǎng)。《容經(jīng)》云:“古者圣王,居有法則,動有文章,位執(zhí)戒輔,鳴玉以行。……行以《采薺》,趨以《肆夏》,步中規(guī),折中矩。登車則馬行而鸞鳴,鸞鳴而和應,聲曰和,和則敬?!试唬好骶谖豢晌罚┥峥蓯?,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貌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承其上,以接其等,以臨其下,以畜其民。故為之上者敬而信之,等者親而重之,下者畏而愛之,民者肅而樂之。是以上下和協(xié)而士民順一。故能宗揖其國以藩衛(wèi)天子,而行義足法。夫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文?!越泳肌⑸舷?、父子、兄弟、內(nèi)外,大小品事之各有容志也?!边@段論述,顯然是以諸侯王(即所謂“明君”)為進言對象的,但和賈誼關于天子、太子的禮樂修養(yǎng)的論述是相通的,是賈誼禮治思想的延伸?!坝啥Y所陶鑄的這種崇高人格,會發(fā)生精神力量,給賈誼的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以保證。”[3]89
漢初是黃老清靜無為思想盛行的時代,黃老學說的放任、不干預主義促進了戰(zhàn)國以來諸子學說的會通、合流的趨勢。賈誼的思想充滿積極有為的精神,對當時“無動為大”黃老思想的無為、放任態(tài)度深為不滿,指出:“夫‘無動’而可以振天下之敗者,何等也?”“俗至不敬也,至無等也,至冒其上也,進計者猶曰‘無為’,可為長大息者此也?!保ā赌醍a(chǎn)子》)但道家思想的影響仍深刻地體現(xiàn)在他的哲學觀念中,并且成為他的禮樂教化美育思想的重要理論支撐。
《新書》的《道術》《六術》《道德說》,比較典型地體現(xiàn)了賈誼思想中儒、道結合甚至是儒、道、法結合的特點。《道術》篇指出:“道者,所道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諸也;術也者,所從制物也,動靜之數(shù)也。凡此,皆道也?!薄暗佬g”即“所道接物”之“道”,此“道”包括作為本的“虛”和作為末的“術”兩個層次。賈誼所說的“虛”,以“平素而無設諸”為內(nèi)涵,大體接近于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第十六章》)[8]134和莊子的“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莊子·天道》)[9],指人的與“道”合一的心靈修養(yǎng)。所謂“術”,是“所從制物”之道,即以“虛”為根本而“制物”。“虛”之“接物”,以“靜”為原則。“術”之“制物”,則以“動”為特征。所謂“動靜之數(shù)”,即意味著以靜制動,“術”之“制物”是以“虛”為根本的?!兜佬g》篇指出:“鏡義而居,無執(zhí)不臧。美惡畢至,各得其當。衡虛無私,平靜而處。輕重畢懸,各得其所。明主者南面而正,清虛而靜,令名自命,令物自定,如鑒之應,如衡之稱。有舋和之,有端隨之,物鞠其極,而以當施之。此虛之接物也。”顯然,“虛之接物”,是以道家“虛靜”之說為核心的德行修養(yǎng),也是“明主”施政所應具備之修養(yǎng)。但因為賈誼在政治上并不主張“無為”,而且他的“道術”是包含“虛”與“術”兩個層次的,所以,他論“道術”,不僅有“虛之接物”,而且有“術之接物”。《道術》篇闡釋“術之接物”,指出:“人主仁而境內(nèi)和矣,故其士民莫弗親也;人主義而境內(nèi)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順也;人主有禮而境內(nèi)肅矣,故其士民莫弗敬也;人主有信而境內(nèi)貞矣,故其士民莫弗信也;人主公而境內(nèi)服矣,故其士民莫弗戴也;人主法而境內(nèi)軌矣,故其士民莫弗輔也?!保ā兜佬g》)“術之接物”顯然指“人主”的教化之道。但這里講教化,不是立足于施政,而是側(cè)重于“人主”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而且,從這段論述還可以明顯看出,賈誼強調(diào)“人主”的仁、義、禮、信、公、法等德行修養(yǎng)所產(chǎn)生的教化作用是自然而然的,或者說是更有深廣影響力的。
由于“虛”與“術”的本末關系,賈誼所強調(diào)的“人主”之德行修養(yǎng)是以“清虛而靜”為根本的,可以說是提倡以道家的“無為”心態(tài)作儒家的“有為”之事。而且,他的上述論述,也包含著以“道”為“仁”“義”等德行之根基的意思?!兜佬g》篇下文詳釋五十五種“品善之體”,即各種德行及其表現(xiàn)形態(tài),最后總結道:“凡此品也,善之體也,所謂道也?!睆倪@種觀念出發(fā),賈誼強調(diào)“道”的修養(yǎng)是更為根本的,“故守道者謂之士,樂道者謂之君子。知道者謂之明,行道者謂之賢。且明且賢,此謂圣人?!保ā兜佬g》)
《六術》與《道德說》兩篇的主題是“德有六理”。《六術》篇指出:“德有六理。何謂六理?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六理無不生也,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內(nèi)。是以陰陽、天地、人,盡以六理為內(nèi)度。內(nèi)度成業(yè),故謂之六法。六法藏內(nèi),變流而外遂。外遂六術,故謂之六行?!薄暗掠辛怼敝暗隆?,是《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8]260之“德”,是創(chuàng)生萬物的“道”在萬物之上的凝聚,也是萬物所得之“道”。賈誼的“理”,可能取自《韓非子》?!俄n非子·解老》篇指出:“理者,成物之文也,”“短長、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之謂理,理定而物易割也?!盵10]韓非子的“理”是“道”落實到“物”所呈現(xiàn)出的有形可見的條理、文理,但賈誼的“六理”雖是“道”或“德”在萬物之上的具體體現(xiàn),或不同的顯現(xiàn)形態(tài),但仍然是內(nèi)在的,為萬物所共同具有,所謂“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內(nèi)”,是“陰陽、天地、人”共同的內(nèi)在法度,是為“內(nèi)度”“六法”?!傲怼痹龠M一步具體化、個性化,即因“陰陽、天地、人”各自不同而呈現(xiàn)為不同的形態(tài),這就是“六法”,繼而相應地產(chǎn)生各自的“六術”“六行”。如“陰陽”的“六月之節(jié)”、“天地”的“六合之事”、“聲音”的“六律”等。就人來說,“人有仁、義、禮、智、信之行,行和則樂興,樂興則六。此之謂六行?!比省⒘x、禮、智、信、樂“六行”是“六法”在人身上的獨特體現(xiàn),其根源則是“德”與“道”。修習“六行”以合乎“六法”因此成為人之為人的必然選擇,“人謹修六行,則亦可以合六法矣”(《六術》)。這樣,賈誼就為儒家所提倡的德行修養(yǎng)確立了宇宙論、本體論根據(jù)。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認識并自覺地“修六行”“合六法”,于是就有了教化的必要和“六藝”的產(chǎn)生。《六術》篇指出:“然而人雖有六行,細微難識,唯先王能審之,凡人弗能自志。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從事。是以先王為天下設教,因人所有,以之為訓。道人之情,以之為真。是故內(nèi)法六法,外體六行,以興《書》、《詩》、《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為大義,謂之六藝。令人緣之以自修,修成則得六行矣。六行不正,反合六法。藝之所以六者,法六法而體六行故也,故曰:六則備矣?!薄跋韧酢钡慕袒?,根據(jù)人人所有的“六行”,用禮、樂等“六藝”來“道人之情,以之為真”,使人人既“得六行”,又“反合六法”。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禮樂之教化既以“六行”為根據(jù),又需“自修”,而“六藝”的產(chǎn)生,既取法于“六法”,又以“六行”為內(nèi)容,是“六行”之“大義”的體現(xiàn)。
《道德說》篇發(fā)揮《六術》篇的思想,又提出“德有六美”之說?!暗掠辛?。何謂六美?有道、有仁、有義、有忠、有信、有密。此六者,德之美也。道者,德之本也;仁者,德之出也;義者,德之理也;忠者,德之厚也;信者,德之固也;密者,德之高也?!薄傲馈彼戚^“六理”為具體,但它與“六理”一樣是“陰陽、天地、人與萬物”共同的。人依“六美”而行,即成就為德行,人的德行修養(yǎng)是具有本體意義的“六美”在人身上的實現(xiàn)。賈誼指出:“六理、六美,德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固為所生者法也。故曰:道此之謂道,德此之謂德,行此之謂行。所謂行此者,德也。是故著此竹帛謂之書?!稌氛?,此之著者也;《詩》者,此之志者也;《易》者,此之占者也;《春秋》者,此之紀者也;《禮》者,此之體者也;《樂》者,此之樂者也。”(《道德說》)“六藝”不僅是人之“六行”之“大義”,其更深刻根源和內(nèi)涵則是“六理”“六美”。這樣,以禮樂為主的“六藝”之教化,其意義就不僅是養(yǎng)成仁、義、禮、智、信、樂等美德,更是要完成本體之“道”向人生價值的完全落實。所以,《道德說》篇指出:“德之理盡施于人,其在人也,內(nèi)而難見。是以先王舉德之頌而為辭語,以明其理。陳之天下,令人觀焉。垂之后世,辯議以審察之,以轉(zhuǎn)相告。是故弟子隨師而問,受傳學以達其知,而明其辭以立其誠?!薄跋韧跖e德之頌而為辭語,以明其理”,指“六藝”的創(chuàng)造。“德之理”本來“盡施于人”,但并非人人都能認識到,也并非人人都能使之完美實現(xiàn)。禮樂教化的意義就在于使“德之理”完美地呈現(xiàn)于人生之中。賈誼通過借鑒道家學說,既提升了儒家禮樂教化的層次,又深化了它的內(nèi)涵。
《六術》《道德說》兩篇有較多的論“樂”文字,是賈誼文藝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樂”以“五聲”“六律”為表現(xiàn)形式,賈誼認為,“聲音之道”直接與“陰陽”相關?!奥曇糁酪粤鶠槭?,以陰陽之節(jié)為度”?!瓣庩栔?jié)”表現(xiàn)為一年的十二個月,十二月分為陰陽各六月,所以樂器有十二鐘,陰陽各六,是為“六律”。“聲之術,律是而出,故謂之六律”?!皹贰庇袑m商角徵羽“五聲”,五聲“唱和相應而調(diào)和,調(diào)和而成理謂之音”。五聲加“音”為六,即所謂“聲與音六”。由“五聲”“六律”構成的“樂”同樣是“六法”的體現(xiàn),“六律和五聲之調(diào),以發(fā)陰陽、天地、人之清聲,而內(nèi)合六法之道”(《六術》)。這樣,賈誼就將作為藝術的“樂”提升到具有本體意義的“六法”的審美表現(xiàn)的高度,賦予了“樂”以溝通天人的意義。
不僅如此,賈誼還將“樂”納入到“六行”之中。這似乎是孟子思想的發(fā)展?!睹献印るx婁上》篇云:“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盵11]183這里討論了仁義禮智樂五者的關系,顯然是以仁義為核心的,樂則是仁義之德“和順從容,無所勉強”[12]的審美表現(xiàn)。但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善端”,認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11]259,樂盡管與仁義等有緊密聯(lián)系,但還是外在的。而賈誼則將“樂”和“信”與“仁義禮智”都納入到先天的“六行”之中,有使它們都內(nèi)在化為人之本性的意思。賈誼將“樂”視為人的仁義禮智信五行得到完美實現(xiàn)、和諧統(tǒng)一的審美表現(xiàn)?!傲小敝皹贰钡摹按罅x”體現(xiàn)為“六藝”之“樂”,《道德說》篇釋“樂”,指出:“樂者,此之道者也。”“此”,即“六理”“六美”。又說:“樂者,《書》、《詩》、《易》、《春秋》、禮五者之道備,則合于德矣。合則歡然大樂矣,故曰:‘樂者,此之樂者也’”。所謂“道備”,即通過教化,使《書》《詩》等所體現(xiàn)的“六理”“六美”之道在人的德行修養(yǎng)中得到完美顯現(xiàn),即所謂“合于德”。這是德行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本身即包含著“歡然大樂”的審美愉悅,而“樂”就是這種境界的審美表現(xiàn)。
[1]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1030.
[3]徐復觀.兩漢思想史:2[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2.
[5][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9.
[6][清]孫詒讓.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7]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485-487.
[8]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9]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94.
[10]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22.
[1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9.
[1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287.
責任編校 劉正花
B234.2
A
2095-0683(2017)02-0002-07
2017-02-07
祁海文(1965-),男,吉林榆樹人,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