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左傳》對季平子的態(tài)度
——兼論左氏的尊“禮”觀

2017-03-09 03:34:28陳奕奕
關(guān)鍵詞:季氏季平魯國

陳奕奕

(廣西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南寧 530006)

《左傳》對季平子的態(tài)度
——兼論左氏的尊“禮”觀

陳奕奕

(廣西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南寧 530006)

司馬遷《史記》關(guān)于季平子的記載具有“尊君抑臣”的傾向?!蹲髠鳌酚涊d季平子的事跡,既體現(xiàn)了左氏對季平子的維護,又表現(xiàn)了他對平子失德、失禮行為的批判,呈現(xiàn)出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左氏理性的評價與禮壞樂崩的時代背景及他對“禮”的推崇不可分割。

《左傳》;《史記》;季平子;史官;尊君抑臣;禮

文公十八年冬十月,襄仲殺嫡子子惡,助子俀為魯國君王,即魯宣公。太史公《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由此公室卑,三桓彊”[1]2658,至此之后,魯國公室衰微,三桓興盛。三桓即魯桓公后代,分別為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孟孫氏為慶夫之后,叔孫氏為叔牙之后,季孫氏為友子之后。

季友子為魯僖公相,從季友子開季氏家族執(zhí)政先河,到季友子輔佐宣公、成公、襄公,且憑借其廉潔忠正的品德積攢大量的民心,再到季武子借廢立之功專國政,季氏家族牢牢控制了魯國政治大權(quán)。至季平子為魯國正卿,此時的魯國政治依舊穩(wěn)固地掌握在季氏家族手中。季氏是春秋世卿大族專國政而形成的“世卿”現(xiàn)象之一。張蔭麟《中國史綱》說:“大夫的地位是世襲的,卿的地位卻照例不是世襲的,雖然也有累世為卿的巨室?!盵2]可見,季氏家族為魯國世卿巨室。這種世卿巨室的出現(xiàn),是春秋“禮壞樂崩”的結(jié)果,是君王權(quán)利下移而導(dǎo)致的“春秋亂制”。對于“世卿”現(xiàn)象,《公羊傳·隱公三年》“譏世卿,世卿非禮也”[3]表現(xiàn)了明顯的“譏世卿”態(tài)度。季氏家族作為魯國世卿,亦在批評之列。而童書業(yè)卻認為“《左傳》中袒季氏及三桓之言不勝枚舉……左氏固有貶季氏等語,然不代表其主要思想(或所具史料如此),而偏袒季氏之立場則非常明顯”[4],具有“尊季氏”及偏袒世卿大族的傾向。而從季氏家族第四代宗主季平子的記述來看,《左傳》則表現(xiàn)出了對季平子客觀的態(tài)度,既表現(xiàn)了左氏對他的偏袒,亦表現(xiàn)了對他失德、失禮行為的批判。

季平子為季氏家族第四代宗主,又名季孫意如,姬姓,謚平,史稱季平子。季平子輔佐魯昭公、定公,主要活動見于昭公時期,其攝政達十年之久。關(guān)于季平子的記述,《左傳》較《史記·魯周公世家》詳盡。在內(nèi)容上,《左傳》記述了南蒯之叛、晉國捕獲季平子、平子不君君以及昭公與平子之爭這些事件,而《史記·魯周公世家》只記述了平子與昭公之爭。在內(nèi)容的詳盡程度上,《左傳》平子與昭公之爭亦較《史記·魯周公世家》要詳盡,其中詳細敘述了昭公離開魯國逃亡的細節(jié)以及平子賄賂子猶、范獻子等事。

本文以《左傳·昭公》有關(guān)季平子的記述為基礎(chǔ)文本,與《史記·魯周公世》家作比較,分析季平子的形象,由此探討《左傳》對季氏家族的態(tài)度及原因。

一、 左氏對平子的維護

童書業(yè)認為左氏“尊季氏”,主要是表現(xiàn)《左傳》“偏袒季氏之立場則非常明顯”[4]。與其說是偏袒,不如說其“尊季氏”,是對季氏某些尊“禮”行為的維護,《左傳·昭公》關(guān)于季平子的事跡亦表現(xiàn)了這一點。

(一)南蒯之亂

南蒯為南遺兒子,費城邑宰,同時也是季孫氏家臣,主要協(xié)助掌管季氏家族的費城(魯僖公賜予季友子的城邑)。季平子任季氏宗主后,對南蒯極其不信任,而南蒯憑借祖上功績,欲發(fā)動叛亂,獨占費城,后失敗告終?!蹲髠鳌ふ压酚浭瞿县崤褋y起因說道:“季平子立,而不禮于南蒯?!盵5]1335南蒯叛亂源于季平子即位后,不以禮相待南蒯,南蒯憤怒而欲發(fā)動叛亂。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并沒有詳細說明季平子如何不禮于南蒯,而是將大部分的筆墨放在了敘述南蒯叛亂失敗的整個過程。

一是以寓言預(yù)示叛亂失敗。南蒯卜筮測叛亂吉兇,讓子服惠伯替他解卦辭。子服惠伯道:

吾嘗學(xué)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強內(nèi)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外內(nèi)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yǎng)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dāng)。且夫《易》,不可以占險,將何事也?且可飾乎?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參成可筮。猶有闕也,筮雖吉,未也。[5]1337

子服惠伯認為“黃裳元吉”雖為大吉大利之相,但是必須行的是忠義、恭敬、符合禮的善事,若非如此,即便卦象為吉相,結(jié)果若缺少這三個標(biāo)準(zhǔn),事情則不可以預(yù)測。而南蒯作為季氏家臣卻發(fā)動叛亂,皆不符合這三個標(biāo)準(zhǔn)。子服惠伯的解讀,實為對南蒯不忠公室的不滿。

二是以策略不當(dāng)暗示南蒯必敗。南蒯想通過與費地人結(jié)盟的方式取得費城,尋求司徒老祁、慮癸幫助。司徒老祁、慮癸為季氏家族老家臣,對季氏忠心耿耿。南蒯卻聽信兩人的借口,最后被迫離開費地。

三是以他人評價暗示南蒯叛亂的失敗。費城鄉(xiāng)人聽聞南蒯要發(fā)動叛亂,譏諷道:“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5]1336“我有圃,生之杞乎!従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鄰者恥乎!已乎已乎,非吾黨之士乎!”[5]1338將南蒯比作菜地的枸杞,諷刺他身為家臣而圖謀公室利益,志向遠大而計謀淺陋。南蒯叛亂失敗逃亡齊國,“公曰‘叛夫?’對曰:‘臣欲張公室也。’子韓皙曰:‘家臣而欲張公室,罪莫大焉?!盵5]1364齊景公不聽南蒯辯解,大罵南蒯為叛徒,子韓皙更是認為這種背叛公室的行為是天底下最大的罪過。另外左氏還記錄了季平子聽取冶區(qū)夫建議,善待費城人民,以獲民心一事。

由此可見,費城之亂起因雖為“平子不禮于南蒯”,然而左氏全篇皆在批判南蒯背叛公室的不忠不義之舉,且與南蒯的背叛相比,更記錄了平子禮待費城人民。即從左氏看來,平子雖不禮于南蒯,而南蒯為季氏家臣,卻企圖背叛季氏家族,是“失禮”的行為,而平子平費城之亂則為維護“禮”的表現(xiàn),可見左氏對平子的維護。

(二)晉國囚禁平子

公元前529年,晉昭公采納韓琦、叔向的建議,召開平丘會盟。出席會盟的諸侯國包括了被魯國侵略的莒國、邾國?!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平子伐莒克之”[5]1335,因此平丘會盟上,莒國、邾國要求晉國懲罰魯國,“晉人執(zhí)季孫意如,以幕蒙之,使狄人守之”[5]1359,達成了逮捕季平子以罰魯國的決定。然而,左氏對季平子伐莒國的過程并沒有做詳細的記述,只是一句話帶過,但是卻詳盡記述晉國逮捕季平子的起因、經(jīng)過及結(jié)果。季氏家族為魯國勢力強盛的三桓之首,捉捕了季平子,相當(dāng)于對魯國進行了懲罰??梢哉f,季平子為伐莒國而受捕的同時,亦在為昭公而受過。左氏詳寫此事,可見為突顯平子作為臣子替魯國獻身是為忠義之舉,維護的態(tài)度明顯。

(三)昭公與平子之爭

最后,左氏在記述昭公與平子之爭中,亦存在維護季氏的傾向。這主要表現(xiàn)為三方面。

第一,作者把平子逼昭公出走的起因歸結(jié)為郄昭伯、季公亥、臧昭伯的挑撥。三人因與平子存在私怨,為泄私憤,利用昭公對季氏家族的忌憚心理,挑唆昭公討伐平子。面對三人的行為,子家懿伯對昭公道:“讒人以君僥幸,事若不克,君受其名,不可為也?!盵5]1463可見這三人只是為借昭公之手除去季平子,并非為維護昭公君王的權(quán)利。因此被討伐的季平子只能逼迫昭公出走以保全自身。

第二,左氏把昭公的步步緊逼與平子的步步退讓作比較。平子面對昭公的討伐,三請于昭公:

平子登臺而請曰:“君不察臣之罪,使有司討臣以干戈,臣請待于沂上以察罪?!备ピS。請囚于費,弗許。請以五乘亡,弗許。[5]1463

平子請求昭公調(diào)查自己的罪過,昭公拒絕;又請求將自己囚禁在費地,昭公再次拒絕;平子又請求帶五乘車逃亡,昭公依舊拒絕。作為三桓之首,季氏家族的衰敗必定會動搖三桓在魯國的地位。因此,昭公的不退讓使得叔孫氏與孟氏作出援救季氏的決定。昭公討伐季氏事變,被迫逃亡??梢?,左氏極力把平子逼迫昭公出走的行為歸結(jié)于平子的無奈。

又《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記載:

季孫練冠麻衣跣行,伏而對曰:“事君,臣之所不得也,敢逃刑命?君若以臣為有罪,請囚于費,以待君之察也,亦唯君。若以先臣之故,不絕季氏,而賜之死。若弗殺弗亡,君之惠也,死且不朽。若得従君而歸,則固臣之愿也。敢有異心?”[5]1510

昭公三十一年,昭公居乾侯,晉國公籌備以武力送昭公回國。季平子聽聞,以粗布麻衫,赤腳俯地請求晉國讓自己接昭公回國,言辭懇切。然而昭公對平子態(tài)度依舊強硬“己所能見夫人者,有如河!”[5]1511,可見昭公容不得平子存活于世。即便平子以嚴守禮儀再次退讓,依舊沒有作用。

第三,左氏通過子家子之口批判昭公行為的不合理。首先是子家子的勸誡。昭公不愿接受平子的妥協(xié),出逃魯國的行為遭到了子家子的強烈反對,因此從昭公伐平子至出逃魯國,左氏記述了子家子對昭公行為的多次勸誡。昭公二十五年,三桓聯(lián)盟,子家子欲說服昭公不要聽信小人言行拋棄魯國,昭公卻稱不能忍受季氏欺凌決然逃亡。昭公出逃奔齊國,齊國欲以二萬五千戶為條件與昭公結(jié)盟,昭公十分歡喜。子家子則道:“天祿不再,天若胙君,不過周公,以魯足矣。失魯,而以千社為臣,誰與之立?且齊君無信,不如早之晉?!盵5]1465子家子認為“既得千社,不能再君魯國”[5]1465,昭公不應(yīng)接受齊國千社,這樣等于臣服于齊國,拋棄了魯國。昭公二十七年冬,齊景公設(shè)享禮招待昭公,且在享禮上讓宰臣向昭公敬酒,自己退席。子家子道:“朝夕立于其朝,又何饗焉?其飲酒也?!盵5]1489楊伯峻認為“此請饗禮,僅以饗名招其飲酒爾,故子家子先辭之,失名實相符,免受輕侮”[5]1489,“依古禮,諸侯相飲酒,身份相等,則自厭,即酌酒飲客,若君燕臣,則使宰向君敬酒”[5]1489??梢娬压邶R國接受的不是君王間的禮儀,而是君臣之禮,然而昭公卻沒有表現(xiàn)任何的不滿,臣子以言行維護君王顏面,可見昭公性格之懦弱。昭公二十八年,因齊國不尊昭公,昭公前往晉國。子家子道“有求于人,而即其安,人孰矜之?其造于竟”[5]1491,批判昭公在齊國三年安于齊國的行為。昭公三十一年夏,季平子前往乾侯,欲迎接昭公回國,子家子勸誡道“君與之歸。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5]1510,認為昭公與出逃他國,以臣子身份長期受辱,不如同平子回魯國。昭公此次想要聽從子家子的建議,卻被隨從所威脅,終究沒能回歸魯國。

可見,昭公的出逃魯國的行為在子家子看來,是那些得罪平子的小人擔(dān)心平子的報復(fù),用讒言蠱惑君王做出的不理智行為。在昭公離開魯國的時間里,子家子時時勸誡君王歸國,且批判昭公安于齊國的行為。可以說,昭公是自己拋棄了魯國和民心,其任性妄為可見。楊伯峻評價昭公說道:“昭公之出歸于天命,實則當(dāng)時形勢,昭公處于劣勢,其人又不足以有為,觀其十九歲猶有童心,且屢不納子家羈之言,可以知之,既已如是,而求戰(zhàn)于僥幸,故云難也?!盵5]1487可見昭公出逃魯國極為任性與不合理。

綜上所述雖然昭公出走與季氏息息相關(guān),然不避諱寫季氏的退讓以及昭公的不合理之處,可見左氏對季氏的維護。

二、 左氏對平子的批評

左氏具有維護季氏的一面,然而從《左傳》記述的平子與昭子的矛盾,平子后悔迎接昭公回國,以及賄賂范獻子這些事來看,左氏亦存在批評季平子的另一面。

叔孫昭子,為叔孫豹之庶子,經(jīng)“豎牛之亂”[5]1262成為叔孫氏新一代宗主。叔孫昭子為人品德高尚,在位期間對于抑制季氏家族的擴張起了重要作用。孔子稱贊叔孫昭子“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有覺德行”[5]1263,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與正直的政治操守。《左傳·昭公》記述了叔孫昭子與平子的四次矛盾,左氏通過這兩人的矛盾,將兩人的形象作對比,突出對季平子失德行為的批判。

一是季平子不尊君。昭公十七年夏,天有日食,應(yīng)實行“伐鼓用幣”禮,而季平子認為“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幣,禮也。其余則否”[5]1384,阻止祝史舉行儀式。叔孫昭子評價平子“夫子將有異志,不君君矣”[5]1385。唐明亮《論左傳關(guān)于季平子的記述》說道:“孔疏:日食、陰侵陽,臣侵君之象。救日食,所以助君抑臣也。平子不肯救日食,乃是不君事其事也。天有日食,按周禮當(dāng)伐鼓用幣,季平子卻借口不行周禮,因此,叔孫昭子認為季平子不君君?!盵6]

二是季平子想要迅速修造郎囿,遭到昭子的反對?!蹲髠鳌ふ压拍辍酚涊d:

冬,筑郎囿,書,時也。季平子欲其速成也,叔孫昭子曰:“《詩》曰:‘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焉用速成?其以剿民也?無囿猶可,無民其可乎?”[5]1312

昭子認為不能因為著急營造郎囿而失去民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道:“詩《大雅·靈臺》言文王營造靈臺,命以營造開始,不必急于為之,百姓卻踴踵而來,如同兒子?!盵5]1313,昭子用《詩經(jīng)》文王營造靈臺來阻止平子,一方面表現(xiàn)了昭子對禮制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看出平子的做法是違背周禮的行為。

三是季平子聽信叔仲子,欲趕走昭子之事。昭公十年,季孫如意為主帥,率師伐莒國?!罢炎游捶ボ欤渌姆止宜弥畮煴爻?,或由叔仲率之”[5]1335,叔仲子離間昭子與平子,認為季平子為主帥,而昭子沒有伐莒國,但是卻依舊受“三命之禮”,不合禮制。為抑制叔孫氏勢力過強威脅季氏在魯國的地位,平子欲趕走昭子。昭子以禮駁斥平子,平子害怕,“欲使昭子逐叔仲小。小聞之,不敢朝。昭子命吏謂小待政于朝,曰:‘吾不為怨府’”[5]1338。即平子將罪責(zé)歸于叔仲子,想讓昭子驅(qū)逐叔仲子,而昭子卻不愿參與平子與叔仲子兩人的恩怨。從左氏記載的這一事可見,季平子是一個為了權(quán)利,為了自身的政治地位而不惜鏟除一切的人。昭子則是以禮制抵制平子,且不愿意充當(dāng)權(quán)利斗爭武器的人,足見他品德之高。

四是季平子逼死昭子之事。昭公二十五年,平子逼迫昭公出逃魯國。昭子從闞地回魯國,“恥為平子所欺,因求自殺”[5]1466。從以上事件可見昭子是一個尊于君王,具有高尚德行教化的人。《左傳》雖然只是記述平子與昭子的恩怨,并沒有明確地表明自己的褒貶態(tài)度,但是通過以上這四件事情,卻使得平子的不尊君,記私仇,不守禮制的形象以及昭子忠于君王,具有高尚德行的形象展現(xiàn)與作者面前??梢姡髡邔酒阶?,即季家族并沒有一味地偏袒。道德禮制依舊是左氏判斷人物是非的重要準(zhǔn)則。

除此以外,左氏還毫不避諱地記述了平子后悔接昭公回國、賄賂子猶及范獻子之事。昭公二十五年,平子后會將昭公迎接回魯國之事。昭子欲將昭公接回國,平子道“茍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謂生死而肉骨也”[5]1466;昭公二十六年,平子派家臣以“粟五千庾”[5]1470賄賂子猶,讓子猶阻止齊景公武力護送昭公回國;昭公二十七年,平子賄賂范獻子,讓范獻子阻止宋、衛(wèi)兩國送昭公回國。

綜上所述,左氏對季平子的態(tài)度并非一味偏袒,并且沒有隱晦平子作為臣子不尊重君權(quán),阻止君王回國的失德行為。因此可見,左氏對季平子持客觀的態(tài)度。

三、 史官態(tài)度成因探尋

(一)《左傳》與《史記》史官態(tài)度比較

相對于《左傳》對季平子客觀的評價,同樣記載季平子事跡的《史記·魯周公世家》則具有明顯的“尊君抑臣”傾向。

首先,從事件的詳盡程度看。《史記》的記述季平子的事跡比《左傳》的要少,只是記述了昭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以及三十二年的事情。在記述的這些年的事跡中,《史記》略寫了郄昭伯、季公亥、臧昭伯等人與季平子的恩怨,子家子對昭公的勸誡也只是記載了兩次,可見太史公并不像左丘明那樣將昭公的出走歸于臣子的挑撥,并且隱藏了昭公拋棄魯國之后很多任性妄為的事情。加之,《史記·魯世家》關(guān)于史墨對平子與昭公的評價與《左傳·昭公》相比,缺少了將近一半的內(nèi)容,并且省略了許多抬高季氏家族,貶低昭公的話語??梢?,司馬遷“尊君抑臣”立場之明顯。

其次,從左丘明與司馬遷的態(tài)度看。《左傳》關(guān)于季平子與昭公之爭的描寫,表面上看似偏袒季平子,實則亦沒有隱晦季平子失德的行為。因此,左丘明對季平子是客觀的態(tài)度。而《史記》則明顯是“尊君抑臣”的傾向:

余聞孔子稱曰“甚矣魯?shù)乐ヒ玻′ㄣ糁e龂如也”。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隱桓之事;襄仲殺適立庶;三家北面為臣,親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而行事何其戾也?[1]2689

太史公認為孟孫、叔孫、季孫三家本為魯國臣子,卻親身攻打昭公,以致于昭公逃亡。雖然他們一直遵守禮儀揖讓禮節(jié),但實際行事卻與禮儀相違背??梢姟蹲髠鳌匪J為的季平子的步步退讓的禮節(jié)在《史記》看來與行事是相違背的。因此太史公對于季平子攻打昭公,逼迫昭公逃亡的行為是十分地批判,是一種“尊君抑臣”的態(tài)度。

(二)史官態(tài)度成因

左氏對季平子的客觀態(tài)度,源于時代的背景以及其自身道德的落腳點。左丘明生于公元前556年至公元前557年,處于西周末年禮崩樂壞時期。時代的動亂引起人們思想的改變,各諸侯國“天下共主”的和諧局面被打破,因此各諸侯國擅用周天子禮儀的現(xiàn)象也十分普遍。葛兆光認為周天子權(quán)利的喪失以及士階層的崛起,造成了官方的文化與知識權(quán)利下移,因此:

動蕩的社會失去了秩序,過去壟斷話語權(quán)利的周天子已經(jīng)失去了對文化和知識的獨占,而逐漸強大的諸侯對這批文化人的思考和追問半信半疑……但是,有時候人們包括政治權(quán)利擁有者又需要這種高價值和意義對自己的行為給予證明或支撐。[7]81

面對一系列后世稱為禮崩樂壞的結(jié)局,思想者的思想也在發(fā)生劇烈的動蕩,除順應(yīng)時勢的實用性變化外,更有一種理智的思考萌生。[7]83

處于這種思想變革時期的左丘明,就是以這種理智的思考去看每一個事件,因此他對于季平子事跡的描述才會持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天子失官,學(xué)在四夷”,周王室禮儀的崩壞,文人掌握禮儀知識并用“禮”作為評價各種事件的基本準(zhǔn)則。基于“禮”的道德準(zhǔn)則,左丘明一方面批判平子不尊君、失德行的行為,昭公不以君王自居而甘于臣服他國的做法。另一方面,則又維護平子符合禮儀道德的行為。這種褒貶并包的態(tài)度,正是西周末年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下,左氏對禮的維護。即禮是左氏判斷人物的基本落腳點。

而司馬遷處于政治上中央集權(quán)穩(wěn)固,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漢武帝時期。因此基于政治、文化相對統(tǒng)一的時代背景下,政治權(quán)利以及知識權(quán)利被官方牢牢控制。且太史公學(xué)于董仲舒,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其“君權(quán)神授”的思想十分強烈,因此不滿季平子不尊君的行為。

綜上所述,《左傳》雖具有“尊季氏”的傾向,對平子存在一定的維護,但從有關(guān)季平子的事跡分析,左氏亦毫不留情地批評平子不尊君的失德行為,不存在態(tài)度上的偏袒??梢姡Y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下,左氏對“禮”的極度維護,是他判斷人物是非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

[1] [漢]司馬遷.史記[M].韓兆琦,譯.北京:中華書局,2010.

[2] 張蔭麟.中國史綱[M].武漢:崇文書局,2015:21.

[3] [戰(zhàn)國]公羊高.春秋公羊傳[M].顧馨,徐明,校點.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3.

[4] 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M].校訂本.童教應(yīng),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06:233.

[5]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6] 唐明亮.論《左傳》關(guān)于季平子的記述[J].求是學(xué)刊,2010(3):126-130.

[7]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1.

(編校:王旭東)

Attitude about Ji Ping-zi inZuoZhuan——Talking about Zuo’s Esteem for Etiquette

CHEN Yi-y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 China)

The records of Ji Ping-zi in Si Ma-qian’s ShiJiis inclined to respect the king and despise the minister.Zuo’scomments have the objective attitude about Ji because the wordsshow Zuo’s partiality for himbutalso Zuo criticize Ji’s behavior with no morality and etiquette.Zuo’s rational commentsare related to the time of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ceremony and his esteem for etiquette.

ZuoZhuan;ShiJi; Ji Ping-zi; historiographer; respecting the king and despising the minister; etiquette

格式:陳奕奕.《左傳》對季平子的態(tài)度——兼論左氏的尊“禮”觀[J].海南熱帶海洋學(xué)院學(xué)報,2017(4):60-65.

2017-03-29

陳奕奕(1991-),女,廣西欽州人,廣西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唐宋文學(xué)。

K225.04

A

2096-3122(2017)04-0060-06

10.13307/j.issn.2096-3122.2017.04.11

猜你喜歡
季氏季平魯國
有話如是說
鄉(xiāng)音(2022年6期)2022-12-15 19:41:19
趙季平音樂作品選集
季氏姐弟:華人中的翹楚
華人時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10
趙季平音樂作品選集
風(fēng)從千年來
柳季與岑鼎
小讀者之友(2019年6期)2019-09-10 08:12:47
故土情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探究“稱謂”背后的深意
——以稱謂為教學(xué)切入口解讀《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中不可忽視的三個細節(jié)
阿拉善盟| 都江堰市| 抚宁县| 宾川县| 儋州市| 道孚县| 武陟县| 德令哈市| 缙云县| 马龙县| 尚志市| 灌阳县| 阳城县| 鹤峰县| 阳朔县| 包头市| 杭锦后旗| 海口市| 襄樊市| 遂川县| 定陶县| 洪泽县| 宁晋县| 西昌市| 连江县| 磐石市| 岐山县| 自治县| 昌邑市| 上栗县| 宣威市| 灯塔市| 乃东县| 界首市| 通江县| 天台县| 信宜市| 伊吾县| 武功县| 息烽县| 双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