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傳統(tǒng)與現代的牽線人
——呂碧城新女性觀探析

2017-03-09 15:49:32謝靜
黃山學院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呂碧城女學

謝靜

(阜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阜陽236037)

傳統(tǒng)與現代的牽線人
——呂碧城新女性觀探析

謝靜

(阜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阜陽236037)

晚清到五四是中國社會價值系統(tǒng)的重大轉型期,舊的價值體系被打破,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致使社會出現道德失衡的現象。謀劃一套合適的價值系統(tǒng)迫在眉睫。呂碧城在女權、女學和女性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思想都體現了在國家富強基礎上對個體價值的尋求,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倫理在傳承基礎上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這種中正平和、守成創(chuàng)新的追求應給予高度的評價。

文化倫理;女性;傳承;創(chuàng)新

在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晚清,傳統(tǒng)文化受到嚴重挑戰(zhàn)。各種新興思潮在社會轉型中發(fā)生劇烈碰撞,沖擊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至共和完成,帝制終結,傳統(tǒng)價值體系已然瓦解,新的價值系統(tǒng)逐漸構型。20世紀初,正是兩種價值體系方生未死的時刻,難免會出現道德失衡的局面。在此期間,出自皖南的呂碧城,比同鄉(xiāng)胡適、陳獨秀更早地提出了自己的文化方案,在守成中融化新知,成為一個傳統(tǒng)與現代的牽線人,為中國女性的價值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轉型期的社會文化倫理問題

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不僅動搖了中國人的“中華世界觀”,導致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發(fā)生改變,也迫使清政府進行現代社會的探索,共同促成了變動不居的時局。清末對新社會形態(tài)的探索到五四時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叢生,基本展現了“‘亂世’中,國家制度所體現的松散度”。[1]46這種“松散度”也促進了各種現代思想的進入,參與到社會發(fā)展的討論中。

從魏源“以實事程事攻,以實功程實事”[2]208的實用主義,洋務派學習西方科技以求強、求富為目的的重商主義,到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倡導社會變革,以及后來陳獨秀、胡適等人的自由、平等、人權觀念的引進,都與所謂的“守舊派”發(fā)生了思想上的沖突、碰撞。隨著新政后民營經濟、民營報刊以及教育的發(fā)展,近代以來的知識階層提出了各自的文化思想觀念,影響著不同的受眾。民族危亡的歷史背景使不同觀念的知識分子在對待外來文化上基本持接受態(tài)度,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民主與科學的理性實踐與個性解放,以專制政權為基礎的國家觀念和儒學教義成為被批判的對象。但是在推動歷史的進程中,伴隨著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暴露出在快速轉型的社會中,中西兩種價值觀念在文化倫理上的沖突。近代女性問題的提出、發(fā)展和她們在性別認同過程中的收獲與迷茫也由此展開。在世俗化的過程中,性別問題與國家問題結合在一起,在民族危亡的時刻,西方幾百年才完成的從天賦人權到女性權利的觀念一下子被輸入進來。其結果是“精英階層的女性比其他人更深地受到了晚清現代化浪潮的影響。 ”[3]10

清末,康有為創(chuàng)立“不裹足會”,指出天足與國家民族的強盛和女性教育之間的聯系,并在維新運動期間上書光緒帝,要求禁止纏足,[4]66強調女性作為“國民之母”,身體上的強健對于國家和民族后代體質的重要性,對傳統(tǒng)禮教發(fā)起了挑戰(zhàn)。天足使女性開始進入公共教育領域,超越女德制度的約束,進行新式教育的學習。通過對古代才女的否定,構建出一種新的社會類別——女學生,努力將她們培養(yǎng)成未來的“賢妻良母”,養(yǎng)育后代成為合格國民。金天翮在《女界鐘》中強調女性接受教育、掌握財產、婚姻自由等六項權力,認為在專制政權下,女權的獲得必須“出自手腕,拼死力以爭已失去之權利?!盵5]63“共愛會”等婦女團體的建立促使女性更好地參與到國家的政治和革命中去。這些既體現了新女性對男性議程的調適,也表明了以推翻傳統(tǒng)禮教而建構起來的女性形象對固有性別形象的沖擊。

作為一名知識女性,呂碧城深受時代潮流的洗禮,以一句“問何人女權高唱?若安達克”[6]499發(fā)出女權之聲。她在其七律《書懷》中高唱:“流俗待看除舊弊,深閨有愿作新民”“誰起平權倡獨立,普天尺蠖待同伸”。[7]1呂碧城所倡導的獨立、平等、爭做“新民”的志向,帶有“天賦人權”的色彩;她對國家政局的關切受到“尚武精神”的感召,肯定建立新的國家秩序需要革命精神。不過這里的革命不是激進的斗爭,而是對落后事物的變革、改良。呂碧城的女權觀點和女學觀點密不可分,她認為講男女平權、女性解放,首先要進行女性的自我解放。她曾在《論提倡女學之宗旨》中言:“自強之道,須以開女智興女權為根本”,[7]127這與嚴復“教育救國”的思想契合,顯示出教育對于女性的重要意義。她認為“女學之倡,其宗旨總不外普助國家之公益、激發(fā)個人之權利二端?!盵7]125這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中“家國同構”思想在女學上的體現,強調國家發(fā)展與個人權益的共同獲取。呂碧城的女權觀點與其他女權倡導者不同之處在于她不贊同將女權運動與傳統(tǒng)倫理完全對立起來?!笆獠恢畽嘀d,歸宿愛國,非釋放于禮法之范圍”,[7]125她認為傳統(tǒng)文化倫理中有利于社會、兩性共同進步的部分應該保留并加以利用,這成為她日后興辦女學能夠獲得政府層面支持的重要原因。

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面對著傳統(tǒng)價值體系的衰落和外來文化的進入。梁啟超在1902年說:“今日正當過渡時代,青黃不接,前哲深微之義或湮沒而未彰,而流俗相傳簡單之道德,勢不足以范圍今后之個人心,且將有厭棄陳腐而一切吐棄之者?!埐患敖窦奔闭遄霉沤裰型?,發(fā)明一種新道德者而提倡之,吾恐今后智育愈盛,而德育愈衰?!盵8]15可見當時社會傳統(tǒng)文化倫理受到的沖擊和缺失。而呂碧城在特定歷史機制所形成的多元思潮氛圍下,對傳統(tǒng)中國文化價值、倫理觀念進行了理性的選擇。

二、女學教育觀念

中國的女性問題和女子教育問題最早由維新派理論化,梁啟超在《論女學》中,用四大理由來論證婦女教育為強國之關鍵因素,認為“天下積弱之本,則必自婦人不學始”。呂碧城受時代召喚,在塘沽舅舅家時,“某日舅署中秘書方君之夫人赴津,予約與通往探訪女學。瀕行,被舅氏罵阻,予岔甚,決與脫離。”[7]480并于1904年在天津執(zhí)掌中國第一所公立女?!毖笈庸珜W,1906年增設師范科,也稱為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同時,通過《大公報》《中國女報》《女子世界》等報刊傳播她的女學觀點。

呂碧城女學教育的核心為:“授以世界普通知識,使對于家不失為完全之個人,對于國不失為完全之國民?!盵7]147她主張通過女學來倡導婦女獨立解放,通過對有用之學的掌握獲得人格、經濟上的獨立,與男性一起為國家服務。她在倡導女學時,首先強調女性在個體獨立的基礎上,男女對國家強盛所起到的合眾之效。在《論提倡女學之宗旨》中說:“國之有男女,猶人體之有左右臂也?!盵7]126既然國家的未來需要國民的努力,而男女如同身體的左右臂一樣缺一不可,那重視女性教育、興辦女學,以男女之力服務國家,就是十分必要的。

呂碧城強調女子教育,并不是指通過教育讓女性勝過男性,而是與男性一起用所學知識“合力以爭于列強,合力以保全我四百兆之種族,合力以保全我兩萬里之疆土。……其志固在與全球爭也,非與同族同室之男子爭也?!盵7]125—126這種兩性間和諧共生的狀態(tài),與其他同時期認為中國女性問題的根源完全在于父權社會對婦女的壓制,女性要尋求解放,必須要推翻、對抗男權和禮教的激烈言行不同。呂碧城試圖通過女學,使女性獲得生活能力的同時,與男性建立一種類似于朋友的平等友善關系,既保持人格上的獨立,又能尋求男女間的協作共進,構成良好的家庭關系,從而達到完全之國家的目的。這種相對中和的合眾觀念,也得到了袁世凱、傅增湘、唐紹儀等人的支持,并在天津女子公學籌辦期間給予撥款、協助。同時,呂碧城的這種女學觀,也是傳統(tǒng)倫理觀念在時代進程中的改進創(chuàng)新,它更容易被社會各階層接受,推動了女學的普及發(fā)展,在實踐中也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利于女性“完全之個人”的早日實現。

呂碧城有關“完全之個人”的女學觀念,還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將“普通學”作為女子教學的重要內容。她所講的“普通學”既包括德育中的修身、文學、哲學、歷史傳記、音樂、詩歌,還包括智育中的算術、美術、地理、語言等科目,認為“欲造人格,必擴充其本性而發(fā)達其全體,固不限于一方面而已也,故普通學問焉;必具普通之知識,而后成為完全之人格。無論其日后治何職業(yè)者皆有根柢。”[7]156由此可見,授以普通學知識的目的,是使女性從中獲得實業(yè)之學,輔助工作,超越了婦女價值主要體現在家庭這一觀點的局限,將女性置身于廣闊的社會公共空間,通過工作尋求更多自身主體性的發(fā)現。

呂碧城不認同“女子只應治理家政,不宜與外事,故只授以應用之技藝可矣”的觀念,[7]158贊成根據女性自身特點,“量體裁衣”,將所授課程與她們的自身特長相結合,最終為女性生活、工作能力的提升提供知識支撐,體現出呂碧城在女子教育教學方法上的積極嘗試。相比梁啟超、嚴復等對古代才女文化的批判,呂碧城并不認為才女的詩詞、繪畫等才情是中國文化沒有希望的象征,也不認同刺繡等女紅體現的只是傳統(tǒng)禮教強加給婦女的道德枷鎖。她在《興女學議》中云:“班昭之文,衛(wèi)樂之書,蔡琰之琴,管夫人之圖畫,薛靈芝之針黹,無不各善絕技,前后媲美。沿至近代,尤指不勝屈,惜乎視為玩技,而無美術之理想耳。今若因勢而利導之,收效最速,工藝亦藉以發(fā)達矣?!盵7]157主張將女性的才情與學科課程有機結合,培養(yǎng)她們的文學、美術等才能,用以勝任作家、教師、畫家、工藝師等工作。這是中國傳統(tǒng)女性 “工讀文化”[9]32—36實踐與近代女學思想的有機融合,也是繼承古老道德原則與現代務實精神的初步嘗試。

針對當時中國工商業(yè)落后于歐美的現狀,呂碧城認為原因在于“未受普通之國民教育也”。[7]159她主張女性通過普通知識的學習,掌握實業(yè)技能,獲得工作和經濟上的獨立,和男性一起振興國家經濟、政治實力。因此她認為女學不僅能讓女性完成家庭事務和母教職責,還應幫助女性獲得國民的身份。“女子亦國家一分子,即當盡國民義務,擔國家之責任,具政治之思想,享公共之權利。”[10]79當時金天翮等男性提出興辦女學是用以培養(yǎng) “國民之母”與“賢妻良母”,讓她們養(yǎng)育合格的國民,承認女性在社會進程中起到間接的輔助作用。呂碧城強調的是女性和男性一樣,共同承擔義務,享有權利,用所學知識投身社會實踐之中,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直接推動作用。這既凸顯了女性的國民身份,也對女性的貢獻給予公正評價,使之浮出歷史的遮蔽,也同金天翮等人的觀點拉開了距離。

呂碧城的教育觀念強調女性通過普通知識的學習獲取個人獨立,成為新女性。在課程設置與教學中,將女性特質、才女傳統(tǒng)與實業(yè)技能要求結合起來,發(fā)掘和開拓更多適合女性從事的工作。重視兩性間的平等相處和合眾之力,為女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相對平穩(wěn)的環(huán)境。將女學目的歸于愛國,增強了女子教育的合理性,既符合當時國家危亡的實際需要,也不違背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判斷,最大限度地獲得了男性支持。對女性在國家進步中的直接作用給予正面評價,這對于推動女學、提升婦女地位、改變社會對女性的傳統(tǒng)認知都有重要貢獻。她的女學觀點對于當代教育課程設置、傳統(tǒng)教育資源的繼承與革新、兩性關系和諧發(fā)展等方面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三、新女性觀念的建構

陳寅恪曾在《王觀堂先生挽詞》中這樣形容中國近代的倫理狀況:“近數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破,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抨擊,而已銷沉淪喪于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于不可救療之局?!盵11]54這道出了文化倫理及價值觀念上的巨大轉變與缺失。面對“世風褥靡,禮教廢弛”的社會現狀,呂碧城認為:“夫禮教有隨時世變遷以求完善之必要,而無廢棄之理由?!盵7]475在此基礎上“可與言進化,可與言變通,可與言改革”。[7]134她將這種觀念貫穿到女學之中,由此建構出自己的新女性觀,強調女性獨立生活的能力、日常交往的重要性,并圍繞“家庭”展開相關的女性在生活、事業(yè)上的性別認同。

呂碧城認為女性告別婦女為男子附庸、幽閉于內的狀況,首先要“奪其自主之權,”包括精神人格的獨立與經濟獨立。同時也要看到女性自身的問題,“思想之錮蔽,氣量之狹隘,才力之短絀,行為之貪鄙,幾無一點可以副個人之天職?!盵7]147所以呂碧城認為,女性想要獲得獨立平等的權利,首先要糾正自身缺陷,去掉舊俗,開闊心胸。她將西方倫理中的個人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的私德相結合,從個人、家庭、社會三個倫理層面說明自我意識的重要性,把它視為女性立身之本,強調對女性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芭囵B(yǎng)女子私德,必受以實業(yè)”,只有“能自養(yǎng)而后能自立,能自立而后能講立身之道”。[7]153主張女性通過經濟與人格的獨立提升社會地位,獲取獨立生活的能力。相似的觀點出現在20年后魯迅的小說《傷逝》中。作者借助子君出走后的結局告訴大家,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才是女性解放的關鍵,也是新女性區(qū)別于以往形象的首要因素。呂碧城不僅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闡釋了新女性獲得此種能力的必要性,還在辦女學的過程中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通過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的社會實踐,幫助女性獲得身份上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轉化。

在培養(yǎng)女性性別認同的過程中,呂碧城強調人際交往的重要性。舊時女性居于家內,鮮有參與社會工作的機會,人際交往往往局限于由家庭成員組成的親屬圈。呂碧城認為女性要想走入社會,就免不了和人打交道,于是從家庭、社會、同性合作等層面闡述日常人際交往對女性的重要性。她在《與女學議》中講道:“吾女子素無與于外事,則以對待家族為道德實踐之始?!员M其情理,守其秩序,俾家族之間日益昌盛。”[7]153將如何處理家庭關系的知識納入家政課的教授內容,顯示出女性在家庭層面的人際交往中,對于平衡主仆關系、促進家庭和睦、保持社會穩(wěn)定所體現的橋梁作用。

面對當時女性力量仍處于弱勢的時代,呂碧城提出應加強女性之間的聯系,團結一切力量,建立女性團體,增進交流。她在《中國女報》第二期發(fā)表《女子宜急結團體論》,認為“吾身望同胞急結成一完備堅固之大團體,……吾女同胞特患狃于故態(tài),不能結大團體耳,何患不收花簇文明之效果哉!”[12]49女性之間加強聯系,注重團結,結成團體,這樣既利于團結力量,也有助于提升女性話語的影響力,改變以往女性要通過參加男性團體來爭取女性權益的局面,以獨立的姿態(tài)發(fā)聲。對于如何加強女性協作,謀求共同發(fā)展,呂碧城以女學為例,在《論上海宜設女學報及女學調查會》中指出:“創(chuàng)一女學叢報,月出二冊,專講女學,以純正之宗旨,透辟之識力,主持清議”,并“設立女子調查會”,推進“女學改良與進化。 ”[13]32—33她充分利用報刊媒介,以女學報為紐帶,擴大女學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加強女性之間的關聯與共識,打破長久以來女子“內言不出”的禁忌?!芭畬W調查會”的設置產生了良好的互通、互助機制,有利于在監(jiān)督共進的基礎上發(fā)展女子教育。其實不管是創(chuàng)辦報紙還是設立機關,既然是以女性為對象,那在運作過程中就少不了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女性的積極參與,這本身也達到了服務于廣大女性同胞和促進女性人際交往的雙重目的。

女性除了保持良好的家庭、同性關系外,還應具有社會交往的能力?!叭雽W交友,為入社會之始。學校者,聚數十百鄉(xiāng)里不同、面貌不同、性情不同之人于一堂,朝夕相處,此最親密團結之社會也。”[7]153女性進入學校就此拉開了社會交往的序幕,在學習中鍛煉自己人際交往的能力,為踏入社會做準備。在《說舞》中,呂碧城論說“跳舞為國粹之一,……見《禮記》及各經傳,……唯文明愈近,跳舞愈成為嶄然有系統(tǒng)之儀式?!柚τ?,為發(fā)揚美術,聯絡社交,愉快精神,運動體力?!盵7]228-231不僅指出舞蹈對于女性交際起到的作用,還用《禮記》來說明舞蹈的禮儀傳統(tǒng),糾正了社會對于女性正?;顒拥钠姡步o女性社會交往開拓了新的途徑。

在培養(yǎng)女性獨立觀念的過程中,要警惕社會中存在的“自由陷阱”。呂碧城在《女界近況雜談》中警惕男性打著社會上流行的自由戀愛的浪漫口號玩弄女性?!袄寺曈蓙硪褲u,……夫處事漫無常軌,原非人生之福,猶如起居無節(jié)而適以戕生,終局大抵不幸?!世寺髁x行于負有責任者為倫紀之賊,而于獨立之人則其自由權內所賅。 ”[7]474—475面對女性的遭遇,呂碧城給予了同情,也看到她們在爭取獨立平等的過程中仍然處于被動的局面。自由戀愛并未從根本上給女性帶來自由,反而給了男人亂情的機會,由此面臨的道德問題也愈發(fā)突出。所以呂碧城主張人的行為不應完全摒棄禮教的約束,且“愿吾優(yōu)美女界,勿認為時髦之說而盲從之”,[7]475要冷靜地看待社會的種種變化,做出理性判斷而非一味盲從。這與五四新文化期間對女性出走家庭,男女自由戀愛所持的樂觀態(tài)度有所區(qū)別。呂碧城不僅看到由此產生的倫理困境,也意識到固有社會結構的頑固性對于性別認同的重重阻力。既然整體的社會結構沒有發(fā)生改變,那么女性在由家庭成員變成社會獨立個體的過程中,就要比男性接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那些“促成女性性別角色發(fā)生移位的思想、觀念、行為、舉措必然會給女性生活帶來諸多問題?!耶敃r的社會文化也尚未為女性建立起一個科學的反傳統(tǒng)的語匯體系。 ”[14]48社會在提出“男女平權”的同時并沒有指明男女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義務,女性在“新女性”形象的建構中仍要面臨許多具體問題的選擇。面對這樣的狀況,首先應該建立女性的價值系統(tǒng),理清家庭和事業(yè)在女性生命中的意義,從而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如上文所說,呂碧城肯定女性作為國民,與男性一樣具有相應的權利與義務,并建構起一種在人格獨立基礎上的價值觀念,尋求自身性別認同。她重視事業(yè)發(fā)展對于女性經濟獨立的直接作用,指出一條將自身特長與職業(yè)選擇相結合的女性職業(yè)發(fā)展之路,并提供實踐指導,增加了女性從業(yè)的成功率。同時呂碧城也看到,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新定位增加了對女性的要求,也并未真正為女性的發(fā)展,特別是事業(yè)上提供多少便利。即使是海外求學歸來的女留學生,“歸國后政府不為獎勵,任其各自謀生,……遠道歸來無援助之教育家貿然就職,率被驅逐侮辱,至醫(yī)藥、美術等家,則任其自生自滅,利祿不與焉?!盵7]474呂碧城冷靜地意識到女性個性解放的思潮并沒有安排好她們的生活,所以女性在建立自身價值認同時,應該對自己在家庭、事業(yè)上的努力給出正面的評價。

基于對女性現代身份與傳統(tǒng)角色間關系的思考,呂碧城同樣肯定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她認為:“一室之中,夫夫婦婦自應各盡其道,無所謂男德女德也。”[7]152指出男女在家庭中只存在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之分,不應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認為女性為男性附屬,理應履行家內事物。且“女者,家之本也,凡人娶婦以成家,即積家以成國”,[7]129強調“母教”職能,并把家庭事務的處理歸為家庭倫理的層面。這種思想既明晰了女性對于家庭、國家的重要作用,對女性的家庭勞作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也指出了其中所包含的道德意義,肯定了家庭職責所體現的女性價值。

四、結 語

晚清以來,基于救亡與啟蒙的時代需求,傳統(tǒng)文化倫理遭遇了無法回避的挑戰(zhàn),中國文化面臨認同的危機。社會進程中的有些問題并非西方啟蒙文化中的“科學”“民主”所能解決,而傳統(tǒng)文化倫理中維系社會穩(wěn)定,推動社會統(tǒng)一的有利部分依然相當重要。呂碧城在女權、女學和女性價值觀念方面的思想,體現了在國家富強基礎上對個體價值的尋求,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倫理在傳承基礎上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這對于當下社會中女性問題的解決和女性群體的發(fā)展同樣具有啟示意義。

[1]李怡.“選邊站”與“五四”的歷史機制問題[J].文藝研究,2016(5).

[2]魏源.魏源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美)季家珍.歷史寶筏——過去、西方與中國婦女問題[M].楊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4]康有為.請禁婦女裹足折[C]//楊家駱.戊戌變法文獻匯編:第2冊.臺北:鼎文書局,1973.

[5]金天翮.女界鐘[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

[6]呂碧城.呂碧城詞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呂碧城.呂碧城詩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梁啟超.新民說[M]//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9]畢新偉.中國女性工讀文化教育及其現代傳承——以明清安徽才媛為中心的考察[J].中華文化論壇,2015(9).

[10]碧城.論某督札幼稚園公文[J].女子世界,1904(9).

[11]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

[12]呂碧城.女子宜急結團體論[J].中國女報,1907(2).

[13]呂碧城.論上海宜設女學報及女學調查會[J].教育雜志,1905(12).

[14]郭冰茹.“新家庭”想象與女性的性別認同——關于現代女性作家書寫的一種考察[J].文學評論,2009(3).

責任編輯:吳 夜

A Matchmaker between Modernity and Tradition——An Analysis of Lv Bicheng’s New Female Viewpoint

Xie J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236037,Anhui)

There was a very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hinese society’s value systems betwee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May 4th Movement.The old value system has been broken,yet the new one hasn’t been built up completely,resulting in a phenomenon of “morality unbalance”.It was urgent to establish a set of appropriate systems.Lv Bicheng’s thoughts on women rights,female education and female values reflect her quests for individual value based on a rich and mighty country as well as fusion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ance.Her pursuit of fairness and moderation,and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should be highly spoken.

cultural ethic;female;inheritance;innovation

I246

A

1672-447X(2017)02-0068-005

2016-11-18

謝 靜(1983—),安徽阜陽人,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猜你喜歡
呂碧城女學
無聲之聲:明末清初政統(tǒng)與儒教中的女學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4
美育史料·民生女學藝術會
美育學刊(2019年4期)2019-07-24 01:49:00
制造呂碧城:晚清女性公共形象的生成與傳播
女子雙俠
愛你(2017年25期)2017-09-12 13:54:42
斷魂何處問飛蓬
安徽文學(2016年12期)2017-01-11 18:25:36
秋瑾與呂碧城的閨蜜情
中老年健康(2016年9期)2016-11-18 15:47:52
做“微整服務”,女學霸為顏值走向深淵
公民與法治(2016年1期)2016-05-17 04:07:53
“女學熱”:是智慧課堂還是愚民教育
人民周刊(2014年12期)2014-09-10 07:22:44
“女學”課堂培訓女強人
晚清女學的視覺呈現——以天津畫報為中心的考察
黄浦区| 中山市| 昌黎县| 尚志市| 汽车| 虞城县| 霍邱县| 顺平县| 池州市| 白玉县| 南开区| 江阴市| 色达县| 芦山县| 西和县| 静安区| 讷河市| 台州市| 林口县| 开化县| 闸北区| 平谷区| 陆良县| 吉水县| 奉新县| 西丰县| 荃湾区| 金川县| 富裕县| 宣威市| 繁昌县| 瑞丽市| 双柏县| 塘沽区| 阳信县| 平利县| 阳城县| 鸡东县| 淮北市| 封丘县| 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