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偉
?
新文化史視角下政治史研究路徑——以清朝政治史的研究路徑為例
史 偉
(廊坊師范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傳統(tǒng)清朝政治史研究側重于歷史事件本身的分析,研究范式也較為單一。從史學發(fā)展的新文化史研究范式來看,融入了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以及文學等不同學科理論的研究模式為清朝政治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豐富了研究內(nèi)容。單從政治文化的視角來看清朝政治史研究,可以選擇實證主義范式與解釋主義范式兩種基本研究路徑。同時為避免研究的偏差,在新文化史視角下研究清朝政治史需要避免層次謬誤與化約主義。
新文化史視角;清朝政治史;研究范式
清朝是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政權,也基本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特殊時期。清朝的歷史走向對我國現(xiàn)代政治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清朝政治史的研究也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傳統(tǒng)清朝政治史的研究內(nèi)容主要是君主集權制度、封建官僚制度等宏觀政治問題,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而新文化史視角下清朝政治史的研究更加強調“政治與文化”的雙向互動,對清朝的政治價值、政治思想和政治生態(tài)有了深入的研究。
傳統(tǒng)中國史學研究主要側重于政治歷史研究,中國傳統(tǒng)的“二十四史”更是對歷朝歷代的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制度進行宏觀層面的研究考察,著作成果豐富,現(xiàn)代人通過閱讀便能對歷史的脈絡和演變有清晰的了解。這些研究主要以古代王朝興衰和國家權力變遷為中心,忽視了歷史研究的多元化,尤其是對社會底層結構與民間生活的研究涉獵甚少。因此,歷史研究需要擺脫傳統(tǒng)的以政治為中心的研究范式,形成多元維度的研究新范式,多層次解讀歷史。
傳統(tǒng)清朝政治史的研究主要關注政治事件、歷史人物和政治制度,缺乏對政治文化的關注。事件研究,也僅僅注重對事件概念的理解,主要關注重大歷史事件,對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研究較少,往往對歷史事件過程的描述詳盡,而對歷史事件背后的權力、文化關系網(wǎng)絡研究甚少。在人物研究方面,帝王將相、權貴階層等政治精英人物是研究的重點,忽視了普通民眾的政治行為、政治觀念和政治情感的研究,而對精英人物的表象化研究也很難透視政治制度的價值和精神。對政治制度的研究,往往側重于皇權與相權的爭斗,以行政機構的設置、沿革和權力之間相互制約、制度條文的表層化分析為主,忽略了制度運行的實際效果,缺乏對制度形成、運行變遷的歷史背景的關注,僅僅是單個制度層面的分析,與政治制度相輔相成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因素較少涉及。政治史的研究不缺少對政治文化的深刻剖析,而有關歷史人物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情緒、政治觀念以及政治表達的研究甚少。
滿族色彩是清朝政治史研究的一個特色。清朝在入關之前的旗人政治社會制度——八旗制度在為走向強大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漢化”是學界對清入關后研究的主要視角,清入關后通過學習漢文化,加速了滿族的漢化,最終得到漢族士人的支持,奠定了政權合法性的基礎。清朝作為一個滿族主政的王朝,其滿族色彩一直在旗人內(nèi)部得到保留,并代代延續(xù)和傳承,滿族特色應是清朝政治史研究不可忽略的研究方向。大多學者著眼于研究清朝“大一統(tǒng)”統(tǒng)治的鞏固,關注“康乾盛世”、清代科舉、重大歷史事件和宏觀政治進程,缺乏對清朝歷史微觀的研究,對具有軍政合一性質的八旗制度的研究也較少。
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史研究已經(jīng)有了《春秋》《史記》等各種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史學著作,基本奠定了中國政治史的框架,政治史在中國的史學著作中處于顯赫地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史主要側重對政治事件的描述和歷史人物的評價,而隨著20世紀30年代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大量傳入我國,其中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為代表的社會科學理論,透過政治表象,深入政治事件的背后,尋找政治事件形成的經(jīng)濟基礎和社會結構,透過歷史的現(xiàn)象尋找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使我國的歷史研究范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中國的現(xiàn)代史學研究深受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影響,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革命與改革、階級斗爭與階級意識、利益與矛盾沖突成為史學研究的主流,并貫穿于歷史研究的始終。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論,但政治史的研究卻往往陷入“階級斗爭史”的范式。這就把社會史研究、整體史研究轉化為單一的階級斗爭史,在復雜多變的歷史事件當中,使用單一視角尋找歷史規(guī)律,導致歷史研究結論的局限性。
傳統(tǒng)政治史研究側重于政權更迭、革命戰(zhàn)爭、皇權相權的對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的清朝政治史研究局限于階級斗爭、利益博弈上,新的文化史視角下的清朝政治史研究則從關注底層農(nóng)民的政治生活入手,諸如農(nóng)民的自治、政治參與,國家與農(nóng)民的互動以及農(nóng)民的心理變化,同時以文化的視角切入,更好地把握思想變遷和理念更迭的過程,更好地理解歷史發(fā)展的脈絡。
歷史研究具有多維向度,不同的歷史研究范式迭代更新,使學者得以不斷用新的視角對歷史進行重新解讀。20世紀90年代,以新文化史視角對歷史進行解讀的研究范式興起,新文化史與新社會史共同為學界的研究歷史開辟了新的道路,突破政治史的研究困境,將研究重點轉向“鄉(xiāng)土社會”,使歷史研究呈現(xiàn)出一幅多彩的圖景。
美國學者孔飛力的《叫魂》就是用“以小見大”“自下而上”的方式,從新文化史視角來解讀清朝的政治史。孔飛力通過曲折離奇的歷史敘事方式,將妖術、兇手離奇的故事娓娓道來,結果又是出人意料。但作者并沒有停留在故事真相本身的敘事上,而是更進一步,以社會史的方式來研究政治史,講述“叫魂”事件所展示的政治事件本身的意義,使“虛幻”的叫魂事件成為有現(xiàn)實意義的“真實過程”。面對同樣“叫魂事件”,不同的人物群體有著不同的反應,對于底層老百姓來說,可能就是一種對陌生力量的恐懼;而對統(tǒng)治者而言,就是民間力量對專制統(tǒng)治基礎的威脅。因此,在研究歷史事件本身時,不僅僅要將歷史事件還原,還要揭示歷史事實對不同人物的多重意義,歷史事件本身僅僅是個客觀事實,而對事件背后的“意義世界”的研究才是歷史研究的獨特魅力所在。
而另一方面孔飛力也對操縱運行“叫魂”事件的權力、文化關系網(wǎng)絡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群體對“叫魂”事件的制作和操縱過程,并認為權力、地位及人際關系網(wǎng)絡就是在“叫魂”事件形成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孔飛力不僅揭示了“叫魂事件”的人物關系脈絡,也對其歷史意義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并開始思考歷史事件本身形成的權力、文化網(wǎng)絡[1]。這種獨特的“以小見大”、“自下而上”的研究歷史事件的方式拓寬了政治事件史的思考和寫作空間,歷史事件本身不再是簡單的敘述鋪陳,其背后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意義世界”才是歷史研究的重點。
新文化史研究出現(xiàn)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爾后成為歷史研究中一種重要的視角及形式。根據(jù)英國的歷史學家彼得·伯克的觀點來看,新文化史研究可以分為七種類型:物質文化史、身體史、表象史、社會記憶史、政治文化史、語言社會史、旅行史[2]。新文化史研究融入了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學科學者的研究視角及研究成果,運用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以及文學等不同的學科知識分析歷史中的文化因素。相比于傳統(tǒng)的古典文化史研究,新文化史在研究中表現(xiàn)出獨有的特征。
其一,新文化史在研究中對文化的理解區(qū)別于古典文化史,認為文化是一個復數(shù)集合的形式。在新文化史學派的研究學者看來,文化并沒有價值的高低之分,因此也就不能簡單地按照價值觀念來衡量與對比不同文化。從復數(shù)的集合形式來看,新文化史關注的對象必然是一些個體,特別是在社會邊緣的一些小人物。很顯然新文化史突破了古典文化史中文化統(tǒng)一的概念性認知,摒棄了從精英視角出發(fā)研究文化現(xiàn)象以及歷史史實的研究理念。
其二,古典文化史視角在研究歷史過程中對文化的理解與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有一致性,都強調文化的實質是建立在經(jīng)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從新文化史的研究視角來看,在研究中更多強調文化的主動性,即文化能夠主動型塑社會現(xiàn)實。因此,更多的學者在研究中不但思考文化本身的形成過程,更要思考文化型塑的過程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3]。
其三,新文化史研究善于從其他學科的發(fā)展中借鑒研究思維以及研究方法。如羅伯特·達恩頓對人類學研究方法的運用。在其著作《屠貓記》中,羅伯特·達恩頓對本民族的文明文化研究采用了與異域文明文化研究相同的方式,人類學研究方法的運用直接豐富了其研究的內(nèi)容以及研究的視角,充分有力地論證了研究的結論。新文化史在表達方式方面吸收了批評文學和敘述史學的觀點,重構了歷史學“講故事”的特點,通過歷史語言的表達和歷史故事的曲折性來吸引讀者的興趣。新文化史的表達方式不僅深受文學理論和敘述理論的影響,同時也深受人類學的影響。人類學從微觀層面將歷史研究個體重新進行概念解讀,通過類似歷史“素描”的敘述方式,將歷史個案研究生動化,關注歷史對于今天的意義,揭示了過去的歷史如何塑造現(xiàn)在[4]。再者,新文化史的研究對象比較廣泛,文化視角不僅僅是對底層群眾的研究,文化的概念豐富多彩,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領域。
政治文化這一概念最早是在行為主義政治學階段被正式提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發(fā)展過程中,政治文化一直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家的關注。作為重要的政治現(xiàn)象,政治文化是在研究政治事實、政治因果關系中的重要變量。有關政治文化的理論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早期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啟蒙運動時期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以及后來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等都對政治文化進行了相關詮釋,并提出了相應的觀點。當代使用“政治文化”這一概念,并對概念進行完整化論述的是美國行為主義政治學家阿爾蒙德,他認為政治文化實質上是指政治系統(tǒng)的心理取向,即與政治活動相關的信念、態(tài)度、價值觀。韋伯也認為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經(jīng)驗的信念、表意符號與價值觀組成的體系”。當代政治文化研究權威學者英格爾哈特認為政治文化是與社會或群體相關的政治信念、規(guī)范及價值。這些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政治文化進行了界定,綜合來看,政治文化主要是對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以及信仰價值觀念的一種系統(tǒng)性概括。
西方學者布林特在研究政治文化的過程中將政治文化界定為三大譜系:法國的社會學譜系、德國的文化哲學譜系、美國的政治科學譜系。法國的社會學譜系在研究政治文化中更趨向于從社會宏觀的歷史背景出發(fā),運用對比差異來研究文化研究制度。德國的文化哲學譜系更傾向于從解釋學的角度來分析國家政治文化的歷史變遷。而美國的政治科學譜系更多借鑒了其他學科的方法論,在研究中主要以實證研究的方式來對政治心理以及政治價值進行調查研究并進行分析論證。
政治文化是研究政治史的一個重要變量,對于解釋歷史現(xiàn)象,研究政治主體的行為選擇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對政治文化的分析上基本存在兩種不同的哲學范式:實證主義范式與解釋主義范式。實證主義范式在研究政治文化中假設政治文化本身是一個可以獨立于研究主體的事實,能夠客觀系統(tǒng)地觀察及測量。采用實證主義范式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一般存在著“價值中立”的客觀化價值態(tài)度,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阿爾蒙德與西德尼?維巴的《公民文化》。解釋主義哲學范式在研究政治文化中將文化作為社會歷史發(fā)生中所形成的并被社會所共享的一種符號、概念。解釋主義范式對政治文化的研究注重從詮釋的視角進行,認為政治文化本身就是主體活動所造成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顯示出與實證主義假設的對立。除此之外,解釋主義范式還認為實證主義范式假設的“價值中立”不可能成立,因為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結果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研究者個人價值觀念的影響。解釋主義哲學范式在研究中突出政治文化的整體性,而實證主義哲學范式則偏向于政治文化的個體性,即個體的政治態(tài)度之和形成政治文化。由此又造成了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之間的研究張力。這也是政治文化研究上的層次化現(xiàn)象。
社會科學研究中一般選擇一定的分析層次,即觀察、分析、研究論證的一種單位,學者根據(jù)研究風格、研究需要選擇不同的分析層次。一般而言,社會科學研究存在著個體、群體、組織、國家等,這些層次具有不同的研究范圍以及研究對象,如果在研究中不能清晰界定研究層次就可能造成研究層次謬誤和化約主義。個體層次上的研究成果不能運用到整體層面上,特別是在政治文化這一特殊的研究對象上。如果以解釋主義哲學范式為主,從整體性進行文本解讀則可能會出現(xiàn)不能直接研究全部對象的問題,而如果通過抽取樣本來解讀則可能會造成化約主義的問題[5]。
總之,在不同的分析層次不同的研究范式下,政治文化的研究會出現(xiàn)不同的研究切入點。綜上政治文化研究基本分析框架的結果來看,在以文化視角切入研究清朝政治史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實證主義范式,也可以從解釋主義范式入手,在研究清朝政治史的過程中融合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以及文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理念、研究思維,在準確把握研究層次的前提下,透析清朝政治史的整體性樣態(tài)。
(責任編輯楊文忠)
[1] 王斐.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新路徑思索——以海外漢學研究為例[J]. 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6 , 48(06):41-47.
[2] 馬勇.新文化史在中國: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J].史學理論研究, 2013,(01):11-16.
[3] 張仲民.理論、邊界與碎片化檢討——新文化史研究的再思考 [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8(05):13-20.
[4] 徐文,李貞.社會史視角下的政治史研究路徑[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01):35-38.
Political History Research Approach under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Vision: Take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SHI Wei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Langfang 065000, China)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Qing dynasty's political histor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events and the paradigm of research. The research paradigm is also a sing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into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such a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model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culture, the study of political history in the Qing Dynasty can adopt the two basic research paths of positivist paradigm and explanatory paradigm.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avoid the deviation of the study, it is necessary to avoid the level of fallacy and the reformism in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cultural perspective; Qing Dynasty political history; research paradigm
K249
A
1008–2093(2017)05–0060–04
2017-08-16
史偉(1978―),男,河北獻縣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清代政治史、清代藏傳佛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