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元
(四川外國語大學 中文系 ,重慶 400031)
論茨維塔耶娃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死亡主題
葉 元
(四川外國語大學 中文系 ,重慶 400031)
死亡是許多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題。作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人之一,茨維塔耶娃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貫穿著死亡的主題。然而,茨維塔耶娃并不是一個單一主題的詩人,她詩歌中的死亡主題又往往和愛情、詩人交織在一起,這就使得她詩歌中的死亡主題更為復雜。
茨維塔耶娃;詩歌;死亡主題
詩人與死亡之間的隱秘聯(lián)系不僅在于詩人本身與死亡的聯(lián)系,還在于詩歌主題與死亡的聯(lián)系。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茨維塔耶娃的死亡常常為后人所惋惜,她詩歌中的死亡書寫也為后人所關(guān)注,她與死亡之間的這種雙重聯(lián)系給她的詩歌蒙上一層死亡的面紗。茨維塔耶娃曾這樣說:“我的詩贊美青春,歌唱死亡?!边@話不假,她在《我的詩行,寫成得那么早》中寫道:“我那青春與死亡的詩歌/‘不曾有人讀過的詩行!’”[1]26寫這句詩時,茨維塔耶娃才21歲,這說明她對死亡的書寫是有意識的,她有一部分詩就是關(guān)于死亡的。
雖然把茨維塔耶娃歸結(jié)為一個象征主義詩人難免狹隘,但她在寫到死亡時所運用到的象征手法卻十分明顯,“墳墓”是她經(jīng)常用到的死亡的象征之一。在《我把這些詩行呈獻給》這首短詩中,“墳墓”這個詞出現(xiàn)了四次,四個“墳墓”分別表示下葬的不同階段,整首詩就是寫“我”進入墳墓的過程,即死亡的過程。茨維塔耶娃喜歡把墳墓或者它的變體(墓地,墓石,墓穴)作為死亡的象征,如“尋思在墳墓里的所有眼睛”(《致拜倫》),[1]36“你不在了,那里便什么也沒有,除了墳墓”(《新年問候》),[2]16“在墓地的十字架下,成為/未來的一抔灰土?我不愿意!”(《文學檢察官》),[1]23“對他們,石碑和墓地在等著……”(《有一些人——石頭做成……》),[2]42“順便往墓石上看一眼——”(《你走路有點像我一樣》),[2]5“你以莊嚴的步伐,/走進了墓穴的安謐”(《致勃洛克》),[1]113等等。
把“墳墓”作為死亡的象征不足為奇。在詩歌中,一些象征是“約定俗成的”或“公眾的”,趙毅衡稱為“公用象征”,如“墳墓”,它的意義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規(guī)約。詩人在寫詩的過程中,也會采用這些約定俗成的公用象征,但許多詩人也會采用‘私人的’或‘個人的’象征,趙毅衡稱為“私設(shè)象征”?!八皆O(shè)象征”屬于詩人的個人創(chuàng)造,詩人在詩歌中反復使用以賦予這些象征不同于公用象征的意義。
“深淵”就是茨維塔耶娃用到的比較獨特的“私設(shè)象征”?!吧顪Y”在西方文化中比較多義,茨維塔耶娃的“深淵”象征死亡。在《有多少人跌進了這無底深淵》里,她寫道:“我將跌進無底深淵?!盵3]可以解釋為:我不會再出現(xiàn)在大地上,不會再被人看到,不會再被人聽到。這是一種“異在”,即我的存在不能被別人感知——也就等同于死亡。對這種“異在”,俄羅斯茨維塔耶娃研究專家安娜?薩阿基揚茨有獨特的理解:“茨維塔耶娃的一生是與死神、非存在(異在)、超現(xiàn)實主義的東西共舞的一生,這些東西既使人恐懼,又令人向往?!盵4]215“深淵”也出現(xiàn)在茨維塔耶娃其他的詩中,共同構(gòu)成她的“私設(shè)象征”,如“可一旦刮起風暴——無底深淵/便橫亙在左右兩翼之間”(《我的靈魂與你的靈魂是那樣親近》),[1]164“鏡子一般的地下深淵/兩只致命的眼睛”(《致米?庫茲明》),[1]209“不跟著這些:跟著火焰般的雨/涌入深淵”(《樹木》),[2]57等等。
除此之外,在茨維塔耶娃的詩中,用象征的手法來表現(xiàn)死亡的詩句還有很多,如“在警鐘的怒吼中,天使長/把我?guī)У搅藬囝^臺”(《一次又一次——您》,[1]79“可是,起來吧!在塵世間被叫做/死亡的東西——是朝著蒼穹的墜落”(《西彼拉致嬰孩》),[1]267“很快,很快,我們也會睡去,在地下,所有的我們”(《我知道這真實》),[2]10“消失,而不給骨灰甕/留下一點灰燼……”(《竊取過去》),[2]66“割破了血管,生命止不住地/向外嘩嘩地流淌”(《割破了血管》)[1]417……等。用象征手法來表現(xiàn)死亡除了出于詩歌創(chuàng)作技巧層面的考慮,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茨維塔耶娃對死亡的理解。她認為,死亡不代表消亡,而是一種象征,一種進入彼岸世界的象征。早在1913年,茨維塔耶娃就虛構(gòu)了自己的墓志銘——《你走路有點像我一樣》:“就在這兒采一束野花,/順便往墓石上看一眼——/它告訴你我的名字是瑪麗娜,/以及我有著怎樣一段歲月?!盵2]5在這首詩中,她想象自己死后一個路人經(jīng)過她的墳墓,她怎樣和路人交流的情景。這可以看作詩人通過死亡來感知、探視彼岸世界。
茨維塔耶娃的抒情詩主要是愛情詩,這與她的感情經(jīng)歷有關(guān)。她雖然只結(jié)過一次婚,但先后至少與12個人相戀,她的許多獻詩就是愛情的見證。安德烈?別雷在《文化的危機》中指出,愛情的頂峰是死亡與黑夜。茨維塔耶娃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深受他的影響,因此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愛情——死亡這一主題。有學者認為:“愛情和死亡是兩個漂亮的姊妹,她們純潔、冷漠,就像基督的新娘,牽著手穿過茨維塔耶娃的所有詩歌,穿過這個迷人的花園,互不敵對?!盵4]25對于茨維塔耶娃來說,死亡與愛情幾乎是相互依存、互為形影。她一生中愛過很多人,每一次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但是由于她的愛太過熱烈,即使那三個大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帕斯捷爾納克、里爾克也無法完全承受她的愛。
茨維塔耶娃賦予愛極高的意義,這不僅體現(xiàn)在她一生對愛情的追求中,也體現(xiàn)在她的詩歌中。在一首獻給丈夫謝爾蓋?艾伏隆的詩《從童話到童話》中,她寫道:“直到死亡來臨,我仍然是/一個小女孩,盡管也是你的小女孩?!盵1]22寫這首詩時茨維塔耶娃還沒有和艾伏隆結(jié)婚,但已許下至死不渝的愛情承諾。在《這不像是在等待郵件》中,她寫道:“等待幸福?/這更像是在等待死亡?!盵2]64這就已經(jīng)把幸福(愛情)和死亡等同了。
詩人理想中的愛情在遭到現(xiàn)實接踵而來的打擊之后勢必會走向滅亡,因此轉(zhuǎn)向?qū)^對愛情的追求顯得理所當然,而絕對愛情只有通過死亡才能達到。茨維塔耶娃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她才會在《就這樣仔細諦聽》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就這樣眷戀著愛情:墜落到深淵之中?!盵1]309她早就做好了準備,既然愛上了愛情,那就在絕對愛情中死去吧。在《黑色的天穹銘刻著一些字詞》中,她又寫道:“死床不再可怕,愛床不再甜蜜。”[2]30在這里,死亡褪去了恐怖,愛情褪去了甜蜜,它們之間的界限已經(jīng)很模糊了,因為愛情的頂峰就是死亡。在那首廣為流傳的《約會》里,她還寫道:“我賦予我的愛于你:它太高了/在天空之上是我的葬禮?!盵2]50寫這首詩的時候她正與帕斯捷爾納克相戀,她那種熱烈而純粹的愛是對方難以企及的,以致她自己被這愛的激情所毀滅。
在布拉格期間,茨維塔耶娃完成了長詩《山之詩》和《終結(jié)之詩》,這兩首詩均是她和康斯坦丁?羅澤耶維奇短暫而熱烈的愛情的結(jié)晶,揭示了現(xiàn)實之愛與理想之愛無法交匯、塵世之愛與永恒之愛永遠背離的無奈。在《山之詩》中,她寫道:“而我們來到此世之前我們/就曾活在天堂的頂點:愛。”[2]124她認為愛處于天堂的頂點,而我們前世就活在頂點之愛中。同樣在這首詩中,她還寫道:“如果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仿佛/只是作為愛的血肉之軀。”[2]124在《終結(jié)之詩》中,她也表達了與前者相似的意思:“因為愛是肉體,是/從血液里綻放的花?!盵2]130茨維塔耶娃認為愛是先天就存在于身體之中的種子,肉體存在的意義就是為愛的綻放提供溫床。對愛情的高峰體驗使得茨維塔耶娃一直處于一種熾熱的情感之中,她渴望熱烈而完美的精神之愛、絕對愛情,但由于現(xiàn)實的束縛,求之不得的絕望也由此產(chǎn)生。她在散文《我的普希金》中表示,受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影響,后來在一生中從來都是她“先寫信給別人,先伸出手去,或者不怕別人議論而把雙手都伸出去”,然而即使這樣她也明白這輩子她注定會沒有愛情,她將燃燒殆盡,正如她在《兩個太陽》寫道的:“那燃燒最熾熱的一個,將最先去死。”[2]11
在茨維塔耶娃創(chuàng)作的死亡主題的詩歌中,有一種特殊的死亡值得注意,那就是“詩人之死”。她對“詩人之死”的書寫帶有身份和經(jīng)歷的雙重烙印。
茨維塔耶娃最先經(jīng)歷的詩人之死是普希金的死亡。她很早就把普希金當作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明燈,為紀念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1936年她寫下一篇散文《我的普希金》。在這篇散文里,她寫到童年時代對普希金的認識:“關(guān)于普希金我最先得知的便是他是被人打死的……普希金是我知道的第一個詩人,我的第一個詩人被殺害了?!盵5]普希金的死亡也讓她認識到,詩人是這個世界的弱者。因此,她把世界分為詩人和眾人兩部分,出于對詩人的保護,她選擇站在詩人的世界。
勃洛克是俄國文學史上承前啟后的象征主義詩人,盡管茨維塔耶娃與他并無交情,但是她十分欽佩勃洛克在詩歌方面的才華,分別于1916年和1921年給勃洛克寫了數(shù)首獻詩,并且在勃洛克去世后把它們匯成組詩,題名為《致勃洛克》。在組詩的第三首,她寫道:“你向太陽的西邊走過去,/你將看見黃昏的光輝?!盵1]112這里用“你向太陽的西邊走過去”象征勃洛克的死亡。在組詩的第六首,她寫到勃洛克死亡的原因:“都說他是個真正的人!/卻把他推向死亡?!盵1]115這里又出現(xiàn)了詩人和眾人的對立——原來是眾人把詩人推向了死亡。她接著寫道:“三枝蠟燭,三枝迷信的/蠟燭搖曳著火光。”[1]115“三枝蠟燭”象征著勃洛克的葬禮,暗含對眾人的諷刺。接著又寫到葬禮上的眾人:“啊,你們來看,他的/兩只翅膀已經(jīng)折斷。”[1]115“翅膀”在茨維塔耶娃的詩中有特殊的含義,“兩只翅膀已經(jīng)折斷”即指詩人已死。詩人死后,“天空下的電線/一遍又一遍地歌唱死亡”。[1]116這首詩明寫勃洛克個人的死亡,實際上寫的是所有詩人的死亡。在一個以大眾為主的時代,詩人沒有地位。
茨維塔耶娃對詩人之死的進一步思考源于里爾克。通過帕斯捷爾納克的引薦,她于1926年春天與里爾克取得了通信聯(lián)系,并借此維持了一段柏拉圖式的愛情,這段愛情于當年12月29日里爾克的去世而結(jié)束。次年2月7日,她完成了獻給里爾克的挽歌——《新年問候》。在這首詩的開頭,她寫道:“新年好——新行星——世界——家!/這第一封信寄往你的新居所?!盵2]152她把這首詩當作寫給里爾克的一封信,并且向里爾克致以“新年好”的問候,她想象里爾克在新行星的新世界中有一個新家。在這首詩第三節(jié)中,她把里爾克的死亡看作“朝向那里的行旅”,這里表現(xiàn)出她對詩人之死新的理解:里爾克只是去旅行了??v觀這首詩,雖然是一首挽歌,但是里面并沒有對死亡的恐懼,而是充滿著新世界的歡樂。這首詩把茨維塔耶娃一生的創(chuàng)作推向頂峰,布羅茨基對這首詩極為推崇。在《關(guān)于一首獻詩》中,布羅茨基認為:“詩中出現(xiàn)了一個‘絕對的里爾克’的形象,他不再是存在的肉體,而成為永恒的靈魂。”[6]77《新年快樂》寫的實際上是作為肉體的里爾克死去,而作為詩人的里爾克永存。同年,寫完《新年問候》后不久,茨維塔耶娃又寫了一篇獻給里爾克的散文《你的死》,在這篇散文里,她試圖以老姑娘珍妮?羅伯特之死和俄羅斯男孩萬尼亞之死來詮釋里爾克的死亡:這是一個死亡行列,而詩人也無法幸免。
茨維塔耶娃也無法幸免,像其他詩人一樣——她死于自殺。她只活了四十九歲,卻留下一千余首詩。對此,愛倫堡評價說:“茨維塔耶娃的詩篇卻會留存下來,如同對生命的渴望、離散的意愿、一個人向所有人宣戰(zhàn),還有與死亡親近的愛情都會留存下來一樣?!盵6]198
茨維塔耶娃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死亡主題有其獨特的風格,她喜歡通過象征來表現(xiàn)死亡,她認為愛到極致就是死亡,她把詩人之死看作特殊的死亡。這些死亡主題的詩歌創(chuàng)作,既是茨維塔耶娃個人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也是詩歌史上的一部分,對于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仍有啟示。
(責任編輯 遠 揚)
[1] 汪劍釗.茨維塔耶娃文集?詩歌[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2] 茨維塔耶娃.新年問候:茨維塔耶娃詩選[M].王家新,譯.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
[3] 榮潔.茨維塔耶娃的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293.
[4] 榮潔.茨維塔耶娃學術(shù)史研究[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5] 汪劍釗.茨維塔耶娃文集?回憶錄[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75.
[6] 榮潔.茨維塔耶娃研究文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I106.2
A
1671-5454(2017)04-0064-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17
2017-04-07
葉元(1992-),男,湖北麻城人,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