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廖紀與運河關(guān)系考述

2017-03-11 08:47王文書
衡水學院學報 2017年6期
關(guān)鍵詞:大運河

王文書

?

廖紀與運河關(guān)系考述

王文書

(衡水學院 董子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

京杭大運河阜城段西岸出土了明代吏部尚書廖紀的墓志,可以展現(xiàn)廖紀的一生。廖紀的先祖沿著大運河從海南遠遷至此,其海南親戚也沿運河來北方探親。廖紀的姻親滄州馬氏亦是運河沿岸的名門顯族;明代無錫富商安國與廖紀的交游成就了一段運河史、印刷史的佳話;廖紀的《漕運通志序》是研究運河史的重要文獻。

明代;廖紀;大運河;《漕運通志序》

在南運河西岸衡水阜城縣境內(nèi)有一個叫作廖莊的小村莊,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廖紀就出生于此。1960年考古部門在河北阜城碼頭鎮(zhèn)附近發(fā)掘了已經(jīng)被鏟平的廖紀墓。好在該墓尚未被盜掘,墓中出土的文物共計208件,其中墓志一方,簡略敘述了廖紀的生平事跡。為了更好地對生長于大運河畔的這一歷史人物生平及思想進行研究,本文就廖紀的家世、姻親、交游以及有關(guān)運河文章進行考述。

一、有關(guān)廖紀墓志銘原文的考證

焦竑《國朝獻征錄》卷二十五錄有北直隸任丘時任內(nèi)閣首輔大臣李時的《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贈少傅廖公紀墓志銘》[1],然而一些有用信息尚未錄入,現(xiàn)補充完整,并且因為文章在傳抄刻錄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錯誤,今按照墓志原件訂正過來,以備其他學者參考使用。原文如下:

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贈少傅廖公紀墓志銘

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知制誥經(jīng)筵官國史總裁李時撰

公諱紀,字廷陳,別號龍灣。世居閩,父瑄,商于東光,因家焉。公幼有至性,好學,不喜嬉飲為樂。成化庚子,領(lǐng)京闈鄉(xiāng)薦,庚戌舉進士。登第時,屠公總憲,風裁炳著,少許可。公觀政屬下,獨見器重。逮握銓柄,首疏公為考功主事。公亦節(jié)介不渝,期副所薦。鄉(xiāng)有士將游仕途,奉贄謁,冀蒙二天。公不辭,既完璧充贐以歸。其清而不激,類如此。歷遷考功郎中,再轉(zhuǎn)文選,雅不阿時宰,士類高之。升太仆少卿、太常卿,皆有實政可紀。尋擢工部右侍郎,督理易州山廠。時歲羨余將萬金,公一無所染,悉以上供,所司因以為例。升吏部左侍郎。既而擢南京吏部尚書。頃又轉(zhuǎn)兵部,參贊機務(wù)。凡勢權(quán)所役奪之,俾盡還伍,戎政用肅。因人言求退,章再上,獲允。家居逾兩載,召起家為吏部尚書。公感激,益自磨淬。值修《獻皇帝實錄》,受命總裁。事竣,進太子太保,賜鞍馬金幣。丙戌請老,上不奪其志,加少保,給人夫月米,庸示優(yōu)遇。仍敕乘傳歸。既抵家,日惟杜門研索古義,嘗著“庸、學、論、孟管窺”。少業(yè)《毛詩》,晚年尤嗜《易》,欲述未遑,赍志以沒,嘉靖壬辰八月二十五日也,距生景泰乙亥正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有八。配郭氏,贈淑人,繼室李氏,封夫人,俱卒,繼室翁氏,子承恩,國子生,女四人,孫男女各一人。公卒,訃聞,天子為罷朝一日。贈少傅,謚僖靖。賜祭九壇,命工部營葬。恩禮稠至,士林榮之。嘉靖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附葬于衛(wèi)濱祖塋之次。公沉靜簡默,外渾淪而內(nèi)極分辨,于物無忤,事皆從厚,人多敬愛之。予於公既生同鄉(xiāng),官同朝,且辱公知,侍御王君子尚懇以銘請,是其可辭?銘曰:瀛海之秀,郁而生公,厥秀維何,有度斯宏,有度斯宏,有器斯衷,早躋首科,歷試聿通,暨于晚節(jié),遇堅以宏,秉鈞持衡,惟平惟中,天子是嘉,百僚是風,功成罔居,勞謙有終,葬歲八衷,福履載隆,而胡凋謝,仙夢清穹,哀我人斯,中心恫恫,衛(wèi)濱英魄,高冢嵷嶐,銘訓載勒,以召無窮。

二、廖紀家族的遷徙與家世考

(一)廖氏遷居福建前的情況

關(guān)于廖姓源頭的說法有三種:其一,顓頊帝后代叔安,封于蓼(河南省唐河一帶),是為西蓼國,其后人以國為姓,稱廖氏。其二,皋陶之子庭堅,封于蓼(今河南固始縣),是為東蓼國,其后世子孫有以國為氏者。其三,周文王之伯廖,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以邑為氏,以巨鹿為郡望。據(jù)廖聲干《廖氏源流說》考證,姬姓廖氏唐末遷居福建。文王子伯廖一系,下傳五十世到東漢廖權(quán),生廖立,廖立生三子:廖蔡、廖濟、廖源,廖蔡為吳國秣陵尉。唐末,二十一世廖前任南劍州刺史,徙居福建,為將樂始遷祖?!杜d廖氏族譜》大致描述了廖氏遷徙的路線,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戰(zhàn)亂,播遷于江南各地。唐時,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亂,遷于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后子孫因亂,又遷順昌,廖氏居于閩者益眾。

至于莆田廖氏何時遷徙至此,有待查證,估計似應(yīng)從早期廖氏聚族而居的閩西地區(qū)遷徙而來。目前可知,莆田廖姓首登科第者為仙游縣廖鈞,宋天圣二年(1024年)進士及第。仙游廖氏家族自宋代始,蔚成望族。廖鈞,官授著作郎,擢守開封府戶曹;廖復,廖鈞之來孫,宋寧宗慶元二年,特奏名進士;廖谷,廖鈞五世孫,宋孝宗乾道八年,特奏名進士[2]。

(二)莆田廖氏何時從何地遷往海南

《大司馬龍灣廖公傳》記載廖紀的先祖情況:“其先本閩人,宋末避亂游海南,贅土官家,遂襲土官數(shù)世。”[3]現(xiàn)海南省萬寧市爭來村廖氏后裔保存的《廖氏族譜》記載:廖學舉,字汐賢,號鵬山,福建莆田縣坎頭村人,南宋寧宗時賜進士,理宗九年渡瓊,任瓊南會同知縣,居瓊山疊里村,為廖姓入瓊始祖。廖學舉長子士杰遷至陵水那亮鄉(xiāng),八世有能,九世廖瑄,公遷過海。

福建莆田縣坎頭村是現(xiàn)在的莆田秀嶼區(qū)平海鎮(zhèn)嵌頭村,在宋代是著名的港口,所以南宋末年移民很多都是從坎頭村出發(fā),至今潮汕、海南、湛江很多地方都記載“先祖來自興化府莆田縣坎頭村”。如:蘇姓遷瓊始祖蘇升,原籍是福州府莆田縣坎頭村人,南宋慶宗趙擴慶元年間渡瓊。鄭姓遷瓊始祖鄭志灝,原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坎頭村,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進士,授“文林郎”,在瓊州府昌化縣任知縣,離任后落籍今??诎咨撤?。瓊臺李氏始祖之一李森,原籍福建省福州府莆田縣坎頭村,受命入瓊?cè)苇偵娇h丞。兄弟三人同入瓊,李森之弟落籍會同,其兄落籍萬州,李森祠建瓊海博鰲鎮(zhèn)倉貢村。坎頭村是移民集中出海的港口,碼頭上的高坎是他們回望故鄉(xiāng)的最后記憶。類似于北方移民集中出處的山西洪洞縣一樣,高大的槐樹上的老鴰窩是移民集體的記憶而已,至于作為他們的籍貫卻不必信以為真。

莆田縣是遷入海南的移民縣份應(yīng)是歷史的真實。例如澄邁一地各姓始祖不少是在宋代由莆田入島。孫開文,孫姓渡瓊始祖之一,從興化府莆田縣甘蔗園村遷入,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出仕瓊山縣令,任滿落籍瓊郡城(今瓊山市府城鎮(zhèn))東南六里的地方。許謨,許姓渡瓊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莆田縣許臘村,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中舉人,宋紹熙二年(1191年),任瓊州府通判,后定居文昌縣東閣村。李仁,系李姓渡瓊?cè)氤问甲嬷?,原籍福建省福州府莆田縣岸頭村,南宋末年(1279年)遷入,落籍曾口縣博羅村。

“瓊山疊里村”可能是移民入島的中轉(zhuǎn)站,他們在瓊山疊里村作短暫停留,然后遷徙到海島各地。何氏先祖何興,遷入海南首居“瓊山疊里村”,蔡氏遷瓊始祖亦居“瓊山疊里村”。明唐胄《正德瓊臺志》卷四十記載:蔡九娘,瓊山縣仁政鄉(xiāng)疊里村人,黎兵千戶所總管蔡克憲的長女[4]卷四十。

廖紀的先祖可能入贅熟黎土官世家。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平南漢置嶺南道,海南島納入宋的版圖,即在海南設(shè)置州縣,有效管轄海南。以黎母山為中心,由內(nèi)而外形成了生黎——熟黎——省民的分布結(jié)構(gòu),宋政府對海南實行羈縻統(tǒng)治,設(shè)置了全島高級統(tǒng)黎和撫黎職官“三十六峒都統(tǒng)領(lǐng)”。

《宋史》卷四百九十六《蠻夷》三“黎洞”條記:(乾道)九年八月,樂昌縣黎賊劫省民,焚縣治為亂,黎人王日存、王承福、陳顏招降之。瓊管安撫司上其功,得借補承節(jié)郎。淳熙元年,詔承節(jié)郎王日存子孫許襲職。……(淳熙)十二年正月,樂會縣白沙峒黎人王邦佐等率賊眾五百為寇,殺掠官軍,保義郎東升之撫降其眾,俘獲林智福等,瓊管司上其功,詔減升之三年磨勘。十六年,詔以大寧砦黃弼補承信郎,彈壓本界黎峒?!盵5]

據(jù)林日舉先生考證,廖學舉遷居海南的理宗九年應(yīng)為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當時并未設(shè)置會同縣,會同縣設(shè)置應(yīng)在元世祖時期。會同縣原屬樂會縣西北境,至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湖廣行中書省平章闊里吉思才建議割樂會縣西北境置會同縣,次年六月壬午,元朝廷正式降敕置會同縣。但是有關(guān)會同縣的方志并沒有廖學舉其人。另外,如果宋寧宗時期賜進士第,宋寧宗在位時間從1168年到1224年,即使是宋寧宗末年中舉,到會同立縣也將近70年時間,耄耋老人任知縣似不可能,可能是同姓族人為抬舉先祖而故意為之。但作為廖紀的祖先由莆田遷居海南入贅當?shù)乩枳逋凉偈峭耆锌赡艿腫6]。

(三)廖紀先輩為何遠遷河北

明成祖朱棣推行撫黎政策,海南局面比較穩(wěn)定。但是此后的洪熙、宣德間,矛盾開始走向激化,“宣德元年,……九月,澄邁縣黎王觀珠、瓊山縣黎王觀政等聚眾殺瓊山土知縣許志廣,流劫鄉(xiāng)村,殺掠人畜,命廣東三司勘實討之。二年,指揮王瑀等追捕黎賊,兵至金雞嶺,賊率眾拒敵,敗之,生擒賊首王觀政及從賊二百六十二人,斬首二百六十七級,余眾潰,奔走入山,招撫復業(yè)黎八百一十二戶,以捷聞,械送觀政等至京?!盵7]據(jù)《大司馬龍灣廖公傳》載:“入國朝,諱有能者,以事逮系京師卒,厥子諱瑄號淡庵,時以生員侍行,度不能歸,依所親,寓于東光,因家焉。則公之祖考、考也。”另,《廖瑄東光義行記》載:“廖公瑄,字景輝,淡庵其別號也。本廣東瓊臺人。年十六,補邑庠弟子員。宣德中,坐父有能北徙,途經(jīng)東光,因家焉?!盵8]可能廖有能參與此次黎民暴動,失敗后被押送北京,其子廖瑄以生員的身份入京,但是不能接近罪犯身份的父親,隨即在北方距離京城不遠的地方定居下來。

海南距離京城千山萬水,路途遙遠,海南進京實屬不易。更何況是披鎖帶枷的犯人,廖紀的祖父走的哪條路線進京,也就是海南的廖氏沿著哪條路線走到北方的?明代驛傳系統(tǒng)發(fā)達,犯人押解入京應(yīng)走官道。廖氏一行人應(yīng)從海南瓊州府(治今瓊山縣)出發(fā),越過雷州海峽,至雷州府;翻越過五嶺經(jīng)肇慶府、高州府,經(jīng)曹溪,入廣州;從廣州北上的路線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出韶關(guān),北上南雄,走梅嶺古道;越過梅嶺,到達江西南安府、贛州府;走贛江水路順流而下,過吉安府、臨江府、南昌府、九江府;然后順江而下,到揚州后,沿大運河一路向北;走高郵州、寶應(yīng)縣、淮安府、清江浦、桃源縣、宿遷縣、邳州、徐州,北上進山東河北地界;由東昌府、臨清州、德州、滄州、過天津衛(wèi)進京[9]。

察布查爾縣孫扎齊鄉(xiāng)交通便利,線路車或是公交車均可到達市區(qū),價格便宜。道路指示牌清晰,不論是跟團旅游或是自駕游,都能明確快速地到達旅游目的地。近年來,由于察布查爾縣孫扎齊鄉(xiāng)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政府在道路交通上的投資較往年更多,成為當?shù)匕l(fā)展旅游的福利。

估計隨行的廖瑄經(jīng)過大運河畔的阜城縣碼頭鎮(zhèn)(明代屬景州管轄),見此地交通便利,商賈云集,遂在此安家??滴跄觊g《東光縣志·人物義行》載:“廖公瑄,字景輝,淡庵其別號也。本廣東瓊臺人。年十六,補邑庠弟子員。宣德中,坐父有能北徙,途經(jīng)東光,因家焉?!盵8]李時所撰《贈少傅廖公紀墓志銘》載:廖紀“父瑄,商于東光,因家焉”[1]。葉顯恩認為,廖氏家族是明代第一代海商的代表。通過上文考證的廖有能北上京師的路線同時也是穿越南北中國中部東部的重要商路,大運河連接長江、鄱陽湖,經(jīng)贛江、章水,穿大庾嶺道下貞水,進北江抵廣州,溝通了政治中心的北京和作為海外貿(mào)易的出口廣州。廖氏家族數(shù)世作為當?shù)氐耐凉?,亦官亦商,實力雄厚,參與當?shù)卣谓?jīng)濟事務(wù)。

從廖紀之堂兄廖彭、堂弟廖彥自海南專程到北方省親,也可看出其家族的經(jīng)濟實力。廖瑄侄、廖紀堂弟廖彭自海南進京同廖紀晤面即走此道。石珤《熊峰集》送別廖彭時記曰:“吾聞君自海南而來也,固嘗涉大江,歷河越淮,然后達于京師?!贝耸掳l(fā)生于弘治丙辰年(1496年)。此時廖瑄尚存世,年逾八十?!昂胫伪剑?496年),從盛長益賢,深念同氣一體,不相見者數(shù)世,聞世父尚巋然,且八十余。乃駕舟乘風省于東光,又友其弟于官署,居再逾月,起處言笑,藹然骨肉之誼,不自知其萬里之遙,七十余年之阻也”[10]。廖紀在紀念祖母的祭文中寫道:“邇者弟彥,來自海南;省紀于京,伏念祖妣。”[4]卷二十七明代從海南水陸兼程,需要數(shù)月之久方可到達;陸路需要年余,而且在京城與東光盤桓月余,唯有經(jīng)濟實力雄厚的商人有條件實現(xiàn)如此長途的旅行。

商醫(yī)卜巫均為古代的賤業(yè),但身為商人廖瑄以商人的眼光為廖紀選擇職業(yè),“命讀醫(yī)卜書”,廖紀跪曰:“此末技耳,非丈夫事也”“淡庵異之,聽習舉子業(yè)?!盵3]可見,廖瑄對從事商業(yè)并不排斥,也從另一側(cè)面證明廖氏世代經(jīng)商的史實。另,廖瑄在東光的一些行為同樣可以證明其為商業(yè)成功人士?!熬疤╅g,東光饑疫大作,殍夫枕野,公率家人為掩其骸。鄰有不能葬者,為市棺具。稱貸不能償者,潛焚其劵。家人有以市量鬻粟者,公亟命毀之,曰:‘人饑若此,爾乃乘時罔利耶?’聞?wù)叻Q服。嘗有男子夜醉僵臥雪中,公命畀于家,家人曰:‘不知其人氏,且不測,恐以禍。’公曰:‘吾知活人耳,他非所計也?!淙司共坏盟?。童仆有竊粟者,家人欲窮治之,公曰:‘彼亦為衣食計耳,且其所得幾何’”[8]。這與東光當?shù)貍髡f廖紀父祖輩要飯到東光的故事大相徑庭。

三、廖紀的后代、姻親馬氏家族和與書商安國的交游

(一)廖紀后代的考證

據(jù)墓志銘載:廖紀去世時有“子承恩,國子生,女四人,孫男女各一人”[1]。墓志銘是作于傳主當代的作品,有關(guān)作者個人身世家庭的信息應(yīng)該比其他記載更為準確?!稏|光縣志》卷之六·十一“蔭補附”載,明廖承,以父紀蔭工部侍郎,奏績選入太學;廖鉛,任新鄉(xiāng)縣丞。另卷之六·二十“例監(jiān)附”載有廖镕[8]。據(jù)萬寧《廖氏族譜》載,廖镕系廖紀第三子,曾于東光縣建三官廟,其后代返歸故里居。但是從墓志的信息來看,《東光縣志》的記載是有問題的。由此可知:1)廖紀只有一子,名廖承恩,受恩蔭成為太學的蔭生,按照明代的制度,其后經(jīng)考試合格補官為工部侍郎;2)廖紀在去世時只有一孫,廖鉛可能是其孫,任新鄉(xiāng)縣丞;3)按照古代取名習慣做法,廖镕亦可能是在廖紀去世后增加的孫子,曾于東光縣建三官廟,其后代有返回海南者。

(二)姻親情況

墓志銘載廖紀有四女。據(jù)《馬氏家乘》和光緒《東光縣志》記載,廖紀一女嫁給東光馬家。據(jù)馬氏《四世祖馬杲墓志銘》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馬氏家族由山西澤州陵川縣遷至東光縣城南十里,耕讀傳家,但舉業(yè)并不興旺。但馬杲為人寬厚仗義,贏得了廖紀的欽佩,將女兒許配馬杲之子馬堯輔?!懊黢R杲居城南馬氏村,建塋宣惠河曲,已葬數(shù)墓,有隨漕南人來塋內(nèi)埋物去,及耕得骨灰器,乃知前為私葬也,眾議毀之。杲奉其器于家,歲時代為祭祀。次年,南人來,以實告,還之。南人自慚,且感且謝,因指示葬法,報德焉。后夜聞撞門聲甚急,出視,乃一馬負金若干,直入院。杲守至平明,稟諸官,官限期以待覓主。期滿無覓者,又稟諸官。官謂殆天賜也,命領(lǐng)金與馬而歸。厥后馬自去。杲神其事,立馬神廟于村首,至今猶存。時邑紳廖紀為女相攸,無可者,聞是事而善之,乃以女許配杲之子堯輔為繼室,生汝松,以名臣著”[11]。

宣惠河源起河北省吳橋縣王指揮村,向東北流經(jīng)東光、南皮、孟村、鹽山等縣,至海興縣匯入渤海灣,始挖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明代無此河,流經(jīng)東光的當是大運河。文中提到漕運到此的南方人,宣惠河不可能有漕船通過,漕運走的是大運河。運河南來的漕幫人士無營葬之地,去世之后被同仁偷埋在馬氏塋地,神馬送金或許是當?shù)厝嘶蛲迦松钍荞R杲的義舉所感動而編造出來的因果報應(yīng)故事。廖紀或許聯(lián)想到自己家族發(fā)生在大運河畔的、被父祖時常追憶的北遷時凄慘的往事,而對馬杲的義舉所感動,遂與馬杲結(jié)為兒女親家。

廖紀之女嫁與馬杲之子馬堯輔為繼室。馬堯輔,字師皋,任官驛丞,是一個掌管驛站中儀仗、車馬,主持迎來送往不入品流的小吏。但是他的兒子馬汝松作為廖紀外孫,自然受到了廖家的良好家學熏陶,蟾宮折桂,這與廖紀家族的栽培不無關(guān)系。馬汝松得中嘉靖甲辰科進士,官至工部給事中,著有《疏論遺編》《清門先生詩鈔》等著作,并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創(chuàng)修第一編《馬氏家乘》,為我們留下了明代北方世家大族的少見而彌足珍貴的譜牒學資料。馬汝松之子馬允登,隆慶辛未進士,歷任山東齊河、河南安陽、沁陽令,官至湖廣布政司右參政。其平反冤獄、漳河救災(zāi)、疏理月河、彈劾權(quán)貴等事跡載入史冊,著有《彈章記略》,為世人稱道[12]。

(三)與安國的交游

安國憑借巨量的財富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贏得了與朝廷顯官的交好。廖紀在任職南京時與安國有過交往。廖紀在《送錫山安民泰北游南歸序》提及安國為人,追憶了曾經(jīng)與安國的交往?!熬麌置裉?,別號桂坡。居家孝友,處鄉(xiāng)和睦,交友忠信。延師教子,以講明道義。輕財好義,以延接四方賢士大夫。多積古經(jīng)書子史若干卷,聞人有奇書,必重價購之。復置活字銅板,印行以傳四方。時饑疫,出粟若干石、銀若干兩以賑濟之,又推其余粟數(shù)千石以周鄉(xiāng)之貧乏者,未嘗取息。其為人制行多類此。余昔承乏南吏部,聞其家有活字板,托印邑志,書成送予”。

后安國進京游歷,專程拜望了在京城任職的廖紀,上文即是廖紀送此次北游南歸的送序。安國在《安桂坡游記》較為詳細地談到此事:“予好游。雖歷覽吳浙名勝,而大觀則末也。金臺為我朝建都重地,觀光之興,未由率舉。正德辛巳,南天卿龍灣廖公聞予家有活字板,間以《東光邑志》托予翻印,斯文禮通,遂成深契。越甲申,圣天子知公之才,起掌銓衡,居北署。乙酉之春,走使期會。龍灣又稱吏侍溫、孟、李三公,均有好古之雅,引為荊識,果辱優(yōu)禮。”

安國此次進京的路線是:游泰山后,過歌風臺,至臨清,從大運河北上,五月一日至東光縣,后抵天津,隨即入京,拜訪了廖紀。他們的交往成就了印刷史、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明代正德年間銅活字印刷《東光縣志》六卷,這是我國唯一用銅活字印的地方志。大運河為他們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所印《東光縣志》也是運河沿岸的劇縣縣志。

四、廖紀與《漕運通志》

《漕運通志》是明代楊宏、謝純共同撰寫的一部關(guān)于漕運的史志,是研究大運河水運的不可繞開的歷史文獻,其史料價值和對運河的開發(fā)利用參考價值非常重大。廖紀受到作者楊宏的委托,欣然為《漕運通志》作序。作者在序文中提到:“丁亥秋,北上復命??⑹履线€,登岸顧余。臨別,出所修漕志而以序諉諸。余昔承之南京兵部,公佐南京后府,往來情好日篤,義難以不文辭?!背硕说挠押藐P(guān)系之外,還有兩點作者并未提及。一是廖紀是任職南京,身居高位,雖南京留都的官員不比北京的同級官員,但有可能入閣,成為最高決策層的成員,該書資政的目的是很明確的;二是廖紀出生在運河岸邊,從小看慣了來往于運河河面的漕船和民船,而且自己的家族就是沿著運河遷徙而來的,廖紀對運河的感情應(yīng)非同尋常,所以楊宏懇請廖紀為《漕運通志》作序,廖紀欣然命筆也就容易理解了。

廖序的主體部分是對明代漕運和運河作了全局性的縱向回顧。明成祖朱棣奠定了明代的漕運制度,減少海運和陸運漕糧,確立漕糧以河運為主的運輸方式。朱棣定鼎北京后,加深了對江南糧食的依賴,因此強化了對漕運的管理,由都御史和總兵官一文一武兩名朝廷大員總理此事,“洪惟我朝,太宗定鼎于燕,改北平布政司為京師,國用取給漕運,以文武重臣各一員,總理之”。下有御史、侍郎催督,郎中、員外郎分理,漕運的管理組織體系初步建立。永樂年間漕運基本是兩條線路:“一由江入海,出直沽口,屢遭風濤之險;一由江歷淮,入黃河,達陽武,陸運至衛(wèi)河,每病轉(zhuǎn)輸之難?!碑敃r海運不但費用高而且風險極大;另一路線是由江入淮、由淮入河,自陽武縣陸運至衛(wèi)輝府,再由衛(wèi)河運至薊州。明朝初年元代開鑿的會通河已經(jīng)被黃河洪水沖毀,漕運只能走原來的隋代大運河路線,且水陸倒運費時費力。

廖紀提到了明代大運河歷史上兩個著名的人物:宋禮和陳瑄。“工部尚書宋禮,奏開會通河。平江伯陳瑄,奏開清江浦,導湖水以達清口。自是東南之舟,由淮入徐,由徐入衛(wèi)河,直抵通州,脫風濤而雀轉(zhuǎn)輸,漕運利便,儲用充積。此誠國家萬世之利也”。由此可知:1)宋禮重開會通河。明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在原武決口,洪水沖毀了元代開鑿的會通河,大運河漕運中斷。永樂九年,工部尚書宋禮負責重新改造會通河,主要工程包括調(diào)整分水樞紐、疏浚運道、整頓壩閘、增建水柜等。其中調(diào)整分水樞紐是核心工程。元代引汶、泗水源入運河,選擇南北分水點出現(xiàn)失誤,任城并非是理想的最高點,所以造成了分水南多北少的局面,宋禮采用鄉(xiāng)老白英的建議,將分水樞紐改在戴村附近,將汶水余水攔引到南旺,注入運河。運河北段河道獲得了更多的水源,通航能力大幅度提高。2)永樂年間,江南漕舟抵達淮安后,不能北上直通淮河,必須登岸陸運過壩,越過淮河達清河北上,勞費其鉅。永樂十三年,陳瑄用鄉(xiāng)老建議:“自淮安城西管家湖,鑿渠二十里,為清江浦,導湖水入淮,筑四閘以時宣泄。又緣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達于河,省費不訾?!苯箱畲梢詮幕窗仓苯拥角褰?,既免除陸運過壩之苦,又減少許多風險。從此以后,大運河南北暢通,漕運的規(guī)模由此確定。

永樂以后歷代只是小修小補而已,“列圣因之百四十余年,中間水溢則泄之,岸崩則塞之,淤則疏之,淺則導之。隨時酌處,存乎人焉耳。漕河如故,未嘗有輕議改作者”。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間,漕政敗壞?!按廖渥谀┠?,北勞邊士,南征逆濠,經(jīng)年駐驛,靡費不貲,差催煩擾,蠹弊百出。漕政大壞,未有甚于此時也”。嘉靖即位以后,遴選高友璣總督漕運,楊宏任總運署都督同知,張奎任巡漕御史,三人戮力協(xié)同,較好地完成了歲額任務(wù)。廖紀在序文最后提出,漕運之事非一人一時所能完成,需要征糧、造船、操舟、河道等各方配合,他勉勵各方盡心職事報效國家[14]。

廖紀所作《漕運通志序》是研究運河史、漕運史的重要文獻,他所闡述的史實雖不及《漕運通志》詳瞻,但是其對明代中期以前的漕運歷史全局性勾勒頗具眼光,需要引起史學工作者的足夠重視。

五、結(jié)語

中國由于地形地勢的原因,河流多是東西走向,所以早期的中國歷史多以東西交流為主,交流的地域也主要集中于關(guān)中、河北與中原地區(qū),南北向的交流是局部的,邗溝、鴻溝是當時南北交流的見證。魏晉以后南北的交流日益頻繁,曹魏六渠的開鑿溝通了淮河、黃河,締造了海河;隋朝煬帝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開鑿了東部中國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此以后大運河成為中國人南北溝通交流的大動脈,人員、物資的流動多仰賴于此。廖氏家族從南而北的遷徙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文化交流多是沿著交通線進行的,大運河沿線兩岸形成了文化帶,隨著人員的往來,文化也隨之流動,廖紀與馬氏家族、與安國的交游無不體現(xiàn)出來,如果沒有大運河哪來的南方的銅活字印刷和北方的方志呢?大運河在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她又成為歷代仁人研究的對象。運河文化的研究已早就開始了,生于斯長于斯的廖冢宰對運河的關(guān)注構(gòu)成了運河文化的一部分,永遠地和運河鎖定在一起,成為運河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焦竑.國朝獻征錄[M].揚州:廣陵書社,2013.

[2] 林春德.姓氏淵源與楹聯(lián)[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

[3] 方鵬.矯亭存稿[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3.

[4] 唐胄.正德瓊臺志[M]//上海書店出版社.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1.

[5]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 林日舉.歷明三朝的官員廖紀[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99-105.

[7] 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一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 白為璣,馮樾.康熙東光縣志·人物義行[M]// 庫勒納.故宮珍本叢刊.???海南出版社,2001.

[9] 楊正泰.明代國內(nèi)交通線路初探[J].歷史地理,1990(7):96-108.

[10] 石珤.熊峰集:卷六[M]//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11] 周植瀛.東光縣志·卷十二·雜稽下[M].上海:上海書店,2006.

[12] 穆國聯(lián).滄州名門望族與文化世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2.

[13] 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 楊宏,謝純.漕運通志[M]// 上海書店出版社.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1.

(責任編校:耿春紅 英文校對:楊 敏)

Liao Ji and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WANG Wenshu

(College of Dong Zi,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The epigraph of Liao Ji, who was a Minister of Personnel of Ming Dynasty, which was unearthed on the bank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west bank of Fucheng part, presents his life. His ancestors moved here far away from Hainan along the Grande Canal and his relatives used to come north to visit him along the river as well. And his wife, Ma-clan in Cangzhou, was from an influential family resided along the shore sid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Liao-Ji and An-guo, a rich merchant in Wuxi, composed a popular story of the history of canal and that of printing. And the book ofwritten by Liao-ji is regarded as important documents in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Ming Dynasty; Liao-ji;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6.010

王文書(1974-),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學院董子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

第二期京津冀語言文字工作調(diào)研課題(YWDY2017003)

G127.223HS

A

1673-2065(2017)06-0064-07

2017-04-20

猜你喜歡
大運河
讓法治之光閃耀在大運河畔
秀美大運河 千年韻古今
續(xù)寫千年大運河的精彩故事
大運河,行走山東
大運河,流淌2500年的中華智慧
大地史詩——大運河
大運河:最后的絕唱
續(xù)寫千年大運河的滑縣新篇章
運河博物館:講述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中國大運河宴席 下
德清县| 巫山县| 托里县| 高陵县| 垫江县| 达拉特旗| 西青区| 慈利县| 龙川县| 洛浦县| 武义县| 邛崃市| 赫章县| 苗栗县| 石楼县| 沁源县| 建湖县| 论坛| 九龙城区| 海淀区| 桃园县| 甘谷县| 贡觉县| 汝州市| 西青区| 吉首市| 凤阳县| 贵州省| 苏尼特右旗| 丹棱县| 长岭县| 聂荣县| 怀宁县| 泾源县| 萍乡市| 遵义市| 晋城| 闸北区| 射阳县| 卓资县| 漯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