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偉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300350)
一本嘉惠后學的導讀佳作
——喬治忠《中國史學史經典精讀》評介
薛艷偉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300350)
喬治忠主編的《中國史學史經典精讀》于2014年出版。該書是最新的一部關于20世紀中國史學史研究的論文選集,共選收29篇論文,每篇都分別由導讀、原文和延伸閱讀目錄三部分構成。作者在導讀方面獨具匠心,選文方面也頗具史識,因而具有許多特色,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優(yōu)秀的論文選集。
喬治忠;中國史學史研究;導讀;論文集
2014年,喬治忠主編的《中國史學史經典精讀》一書作為《現代學術經典精讀叢書》的六種之一,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次年,該書即獲得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①“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是由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國大學出版協會主辦的,在百余家中國大學出版社所出版圖書中設置的最高獎項,每隔兩年評選一次。優(yōu)秀學術著作二等獎。該書的編者是史學史大家楊翼驤的得意弟子喬治忠,他長期致力于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對此領域的很多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和卓越的見解。其四卷本的《增訂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于2013年問世后,即引起強烈的反響,好評如潮?!吨袊穼W史經典精讀》需要選擇一位對史學史領域有深厚功力的專家來選編,喬先生是很理想的人選。
早在1934年,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先行者姚名達就提出他理想中的中國史學史應該至少由六部書構成:《中國史學通史》《中國史學年表》《中國史學史論文總集》《史學家列傳》《史學大辭典》和《史籍考》。經過中國史學界的共同努力,姚名達的這個設想除《史籍考》外,其他基本上都已實現了。盡管姚名達所說的《中國史學史論文總集》指的是將中國“古今有關史學理論和方法的文章,抄錄為一書”②姚名達:《中國古代史學史遺稿》,羅艷春、姚果源選編:《姚名達文存》,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7頁。,目的是方便學者閱讀,省去翻揀的功夫,屬于資料匯編性質,與《中國史學史經典精讀》一書所收現代學者論文的性質有些許不同,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學術的變遷,這些論文本身又都成為研究20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史的重要資料,也成為現在的史學史研究者所審視的學術史對象,因此說它是姚名達設想的進一步延伸和擴展也未嘗不可。
在該書之前,臺灣學者杜維運和黃進興主編的《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第一、二冊由華世出版社于1976年出版。大陸在結束了十年“文革”之后,也隨后跟進。1980年,由吳澤主編的《中國史學史論集》第一、二冊,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而臺灣《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第三冊也于同年出版,改由杜維運和陳錦忠合編。其后,吳澤主編的《中國近代史學史論集》上冊于1984年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三種書由于問世較早,對推動中國史學史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但這些書的缺點也是極其明顯的。杜維運主編的論文選集除了極少數大陸學者外,其他都為港臺學者。而吳澤選編的論文集則只收錄1949年以后留在大陸的學者所撰寫的論文?!吨袊穼W史經典精讀》的編選宗旨不同于前幾種文集,策劃者及編選者的標準是:(1)文章必須是在2000年之前發(fā)表的;(2)所選之文必須在學術上過硬,堪稱“經典”,存在爭議者不收;(3)主要面對初涉史學史研究的學人。其中第二點標準,需要精準而獨到的學術眼光,是對編選者學識的考驗。
該書共收有29篇論文,體例嚴整,每篇都各自獨立,分別由導讀、原文和延伸閱讀目錄三部分構成。下文即就此前兩方面予以簡要評介。
近些年來,出版社往往會約請著名學者為一些經典名著做導讀,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蓬萊閣叢書》。但是,為論文做導讀的雖不敢說前無古人,也可以說是相當罕見。而該書最有特色的還是編者親撰的導讀部分。編者在每篇論文之前,都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每一位作者的生平、主要學術成果、治學經歷,并對每篇文章的結構框架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分析,指出每篇文章的特色和優(yōu)缺點。如果單獨將這些導讀抽離出來,連綴成篇,無異于一部20世紀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小史。此外,導讀還有如下一些值得稱道的特色:
第一,編者對每位作者的治學特色都進行了簡明扼要而又恰到好處的勾勒。如編者指出金毓黻的治學特點是注重史學和時務的結合,也就是說強調史學的經世致用,而所選的《論史官制度及其任用法》就是金毓黻在試圖為當時的國史館組建提供借鑒的背景下撰寫的。又如編者指出白壽彝的《漫談史學傳統三事》一文的某段論述“看似簡單,實則含義深刻”,雖然標題名為“漫談”,論文也“不像正式論文的形式”,但是“漫談”也不是“隨意閑聊,可能外示輕松,實則經過很久的體會和嚴肅的思考”。①喬治忠主編:《中國史學史經典精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0、140頁。其實,這正是白先生文章的一大特色,他的很多文章通俗易懂,有的近乎大白話,但是往往不少真知灼見就隱藏在這些淺顯的文字之間。對白先生的文章,初看者的眼睛往往容易輕輕劃過,但等到具備一定功力再回過頭來看時,就會禁不住擊節(jié)稱嘆,因為這些論述入木三分,非對中國傳統史學有深厚的功力和深入的思考者所不能道。
第二,編者還簡要描繪了每位作者的治學路徑和學術經歷。如編者指出瞿林東的治學歷程是從探討唐代史學入手,在取得豐碩成果和積累了豐富經驗后,又將自己的治學范圍向上下左右拓展,逐步擴展到全盤的中國史學,因此取得了顯著的學術成果。又如編者分析倉修良的治學路徑最初是從研究章學誠入手,因為研究對象本身涉及多個領域,于是他鍥而不舍地充實自己的相關知識,然后從章學誠研究進而擴展到史學史、文獻學和方志學等多個領域,并且最終都取得了可觀的研究業(yè)績。這樣就給在史學的茫茫大海中不知所向的青年學者提供了學習對象和治學門徑,即可以效仿這兩位史學家的治學歷程,或從研究某一朝代的斷代史學開始,再逐步擴展到整體中國史學,或從研究某一史家開始,隨著對史家各方面成果的深入研究而不斷充實自己的相關知識,從而擴大自己的研究范圍和學術視野。
第三,編者對每篇文章都進行了解剖麻雀式的分析,一一詳細介紹了各文的結構框架。如對陳其泰的《論近代史家對傳統史學的揚棄》一文,編者逐一解讀了此文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立論主旨和學術意義,并且指出該文“在論述架構及撰寫方法上,都達到了嫻熟的地步”②喬治忠主編:《中國史學史經典精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0、140頁。。這樣無異于教授讀者學習如何謀篇布局,從何處入手來寫作論文,從而指示出治學的門徑。
另外,在每篇導讀的末尾,編者往往還不失時機地提出一些問題,指出該文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可以改進之處,以引起讀者對相關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如葛兆光的《明代中后期的三股史學思潮》一文,總結了明代中后期興起的維護史學的客觀性、異端思想、經世實用三股史學思潮。編者雖然在導讀中對此文大加稱贊,但也指出了該文遺留的一些問題:原文交代第二股異端史學思潮被第三股經世實用的史學思潮所取代,但是第一股維護史學客觀性的史學思潮的后續(xù)如何?是一直持續(xù)還是中途停止?怎樣判斷屬于經世實用史學思潮的著作?如何定位史學思潮?編者連續(xù)提出相應的問題,就會引導讀者繼續(xù)思考和討論,以深化對有關問題的研究力度。這樣就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從而使讀者得到無限啟發(fā)。
作為一部論文選集,如何在浩如煙海的論文中進行取舍,即決定哪些論文入選,評判的標準如何,這一點特別考驗選編者的治學功力和史學見識。與同類書相比,該書在選文方面,具有如下優(yōu)點:
第一,從選錄的論文作者來看,先就他們所經歷的時間跨度來說,既有民國的著名學者如梁啟超、金毓黻等,也有老一輩學者如白壽彝、楊翼驤、吳澤等,同時還有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學者,如瞿林東、施丁等,以及改革開放后培養(yǎng)起來的葛兆光、黃愛平等中青年學者。再從地域上來說,既有內地學者,也有杜維運、王德毅、汪榮祖等港臺學者??梢娫摃鴧R集了中國幾代史學史研究專家的學術成果,基本上厘清了20世紀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大致脈絡。
第二,從選文的內容來看,既有對中國古代史學進行貫通式考察的宏觀性論文,如梁啟超的《過去之中國史學界》、白壽彝的《漫談史學傳統三事》、施丁的《中國史學經世思想的傳統》、吳懷祺的《論中國封建史學的二重性》等,也有關于個別史家和史書的微觀性研究論文,如錢穆的《袁宏政論與史學》、周一良的《魏收之史學》、楊翼驤的《劉知幾與〈史通〉》、謝保成的《試解〈貞觀政要〉成書之“謎”》、喬治忠的《論清高宗的史學思想》等。另外,還有介于宏觀和微觀之間,對某一時期和朝代的史學思潮與流派等史學現象進行探討的論文,如葛兆光的《明代中后期的三股史學思潮》和胡逢祥的《論辛亥革命時期的國粹主義史學》等。雖不能說該書包括了所有史學史研究的內容,但可以說大體上反映了中國史學史學科的演進歷程。讀者閱讀此書,就可對中國史學史的基本脈絡和核心問題有大致的了解。
第三,從論文的代表性來說,這些論文基本都是最能反映作者治學特色的文章。如倉修良一生致力于章學誠研究,也以此蜚聲國內外,因此編者選收了倉修良的《論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一文。又如杜維運對乾嘉史學,特別是對趙翼有精到的研究,編者選收了杜維運的《趙翼之史學》一文。可見,編者對收錄的論文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沙中淘金的,選取的都是論文作者各自擅長領域的代表作。而且這些論文大都曾發(fā)表于《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學史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等著名期刊,不僅具有相當的學術影響力,也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從而為該書的整體質量提供了有力保證。
由上可見,編者在選文方面確實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反復權衡。另外,該書其他值得稱道之處也甚多。如該書的選文數量適中,頗便入門者閱讀,體現了編者明確的讀者意識。編者還挖掘了被史學史學界遺忘的學者,如鄭鶴聲對中國史學史學科的貢獻很大,但為后來研治鄭和等中西交通史的巨大聲譽所掩蓋,人們就忽略了他早年在史學史方面的成果。所以編者特意選收了鄭鶴聲的《正史總論》一文,以提示人們不要忘了這位史學史研究的先驅。
總之,該書在選文方面體現了編者頗具史識的治學風格,導讀也凝聚了其不少苦心,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優(yōu)秀的精品論文選集。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于諸家各自的知識結構和選擇取向的不同,總有一些重要的文章因為篇幅所限或其他原因而最終無緣進入定本。編者在前言也特別說明:“本書對于近代史學史論文,選取數量較少,且更少涉及對近代史家的直接評論,即除了一篇評論梁啟超之平實論文外,其他暫不涉及,余下的內容且待后日。”①喬治忠主編:《中國史學史經典精讀》,第10、8、528頁。這顯出編者對迄今研究近現代史學史的論文,總體上持保留態(tài)度。當然,作為一部字數有限的論文選集,不可能面面俱到,正如編者所說的“只能示例而無法求全”②喬治忠主編:《中國史學史經典精讀》,第10、8、528頁。。編者相信對這些文章進行精讀和思考,“定可增強認識復雜歷史問題、剖析歷史觀念的思維能力”③喬治忠主編:《中國史學史經典精讀》,第10、8、528頁。。作為一部給初入史學史領域的年輕學子提供治學門徑的入門書,讀者結合導讀,對這些論文反復閱讀,細心涵詠,慢慢品味,必將收獲無窮。
A Guiding Book Benefiting Young Students:A Review of Classics Reading of the Chinese Historiography by Qiao Zhizhong
XUE Yan-wei
(School of Histor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
Classics Reading of the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ompiled byQiaoZhizhongwas published byRenmin UniversityofChina Press in 2014.This book is an anthology ofthe 29 latest papers ofthe Chinese historiography.Introductions and extensive reading lists are attached to each paper.The introductions are original and the anthology is excellent for its great historiographic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QiaoZhizhong;Chinese HistoriographyStudies;introduction;readingguide;selected papers
K092
A
1674-3210(2017)02-0106-03
2017-02-13
薛艷偉(1988—),男,山西呂梁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史學理論及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