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壯偉張俊英李 良
(1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六盤水553001;2百色學院信息學院,廣西百色533000)
探析儒家生命觀的三個向度及煥發(fā)生機的三個體系
——以大學生為視角
高壯偉1張俊英1李 良2
(1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六盤水553001;2百色學院信息學院,廣西百色533000)
儒家生命觀思想博大精深,蔚為大觀,其每一句話都沒有脫離對生命的尊重與愛護,這些都是我們進行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石。為此,通過對儒家唯物的生命來源思想、儒家樸素的生命死亡理論和儒家的樂生思想的闡釋,以大學生為視角分析了煥發(fā)生機的三個體系,即以儒學為基礎,重構當代我國大學生生命價值觀;以儒學為基礎,構建大學生崇高的生命信仰;以儒學為基礎,提升大學生自我修養(yǎng)能力。
儒家生命觀;向度;體系
儒家生命觀和其他生命思想一樣,同樣需要解決個體對于生命的三個問題,生從何來?死向何去?如何樂生?對于這三者的追問,通過對其三個問題的解答可以分析儒家生命觀煥發(fā)生機的三個體系。雖然我國的專家學者對儒家生命思想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其實效性和理論性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儒家的唯物的生命來源思想契合了國人一直以來的比較樸素的唯物思想,其具有很強的說服性、應用性、啟發(fā)性,充分發(fā)掘儒家生命的三個向度思想可以教育廣大的大學生,這也是其價值的再應用。
(一)儒家唯物的生命來源思想
“生”字產生比較早,在甲骨文和金文的文獻記載中都有大量的出現(xiàn)。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生”字的寫法其上部是一個象征草木的形狀,下部從一,象征土地之形,“生”的意思就是草木生長于土地之上(張舜清,2008)。后來關于生的很多意思都是由此引申出來的。孔子曾經(jīng)說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楊伯峻,2006)。認為生命來源于天地運行,四季變化,自然而然產生,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確認了生命來源于天地之間,與西方生命來源思想具有很大的區(qū)別。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或宗教的信仰,總是認為有兩個世界的存在,一個是物質性的世界,一個是神的、天上或靈魂的世界。他們認為天地乃一自然有物性同時也有神性。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人神合一,也可以說人即是天。即人的生命來自于天地之間也是來自于其人本身。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其側重于論述人的一切代表著天,整個人生代表著天道,從而把人的生命與天地萬物聯(lián)系起來。
《孝經(jīng)》認為生命來源于父母,父母對子女的養(yǎng)育之恩叫做慈,而子女感恩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對父母贍養(yǎng)叫做孝:“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楊伯峻,2006)。具有樸素的唯物思想。不同于西方對于生命來源的闡述,密切了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注入了儒家所特有的家庭倫理思想。家庭是儒家思想關注的細胞,儒家思想在家庭秩序的建立、倫理思想的構建、家庭關系的和諧上都具有一整套理論,其中家庭感恩和孝道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結構得以維系的重要基礎。孟子說:“立愛自親始,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楊伯峻,2006)。其認為愛產生于親人之間,從而具有不同的差別,由小范圍的人與人之間的愛到仁民,也就愛惜民眾,以至于博愛萬物。儒家生命觀肯定了生命來源于父母,同宗族血脈之間友愛和諧,進而推演出去形成愛眾,可以看出儒家生命觀中生的思想飽含著對生命個體的關愛。
(二)儒家樸素的生命死亡理論
中國人對于死的問題比較忌諱,因此死對于國人一直是一個比較茫然的東西。其實對待死的態(tài)度是一個關于生命終極意義探索的問題。孔子的弟子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楊伯峻,2006)儒家整體上未對死做出正面的回答。因此,在漫長的文明史中人們對于死充滿一種敬畏和焦慮。生命將會走向何方,有時候比探討生命如何而來更難回答,死有何價值?如何來面對死?顯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得清楚的,但又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延續(xù)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中的虔誠而繁瑣的喪、葬、祭三種禮儀,對于古代中國人在生死存亡的生命轉折點上,能夠順利地度過危機,達到心理與情感上的平衡,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文化意義(孫利天,2011)。儒家文化中關于死大多都是通過生來反觀其存在,并且來闡述其中意義和價值所在。儒家的生死智慧論已經(jīng)有所論述,認為應該保持一種自然虔誠的態(tài)度,并且認為人的死應該賦予某種價值,以至死而不朽,萬古流芳。
儒家文化生命具有一維性,認為生命的存在就是某種實體性的存在,即便是傳說的神也是從祭祀文化中演變而來的,其代表了某種人的意志。而西方生命觀念中生命是具有二維性的,認為在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礎之上,還有一個世俗之外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都是由死去的人所組成,并且在西方宗教中,認為另一個世界中生活的人無憂無慮,逍遙自在。因此西方人對于生命的來源和死亡具有宗教性質的認識,也說明了生命的來去,因此對于生死是比較豁達和通透的,在其思想觀念中就少了一份對于死的恐懼。宗教思想中不同等級的劃分,具有對生者道德行為的某種約束力,起到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和約束的作用。舍生取義、殺生成仁在儒家文化中常被提起,但這并不代表著儒家生命觀中就藐視生命,而是發(fā)自內心的由衷的熱愛生命。正因為生命的可貴,追求生命的最大意義被儒家所倡導,從而獲得生命的無限可能與意義。
(三)儒家的樂生思想
關于生命的生與死問題的解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舒緩對生死的恐慌。對生死的討論主要是為了能夠很好地生活達到樂生的境界。儒家生命觀里有關生命樂生的思想較多,對中國人的影響也較大,挖掘樂生思想在當下具有重要的意義。
儒家在如何樂生中踐行“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楊伯峻,2006)的信條,可以說儒家所堅持的人生理念是一種超脫世俗,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儒家看重這種人生態(tài)度,最為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顏回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生活的積極樂觀,“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楊伯峻,2006)。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顏回依然快樂不已,沒有一點憂愁,即便是孔子也深受這種人生態(tài)度的影響。宋明理學認為之所以能“孔顏樂處”在于其能順應天理而無私欲,所以無苦而只有樂??鬃泳哂型ㄍ高_觀的人生理念,具有安貧樂道的思想?!帮埵枋?,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楊伯峻,2006)。生活的粗陋簡單,以至于四處飄零都沒有影響到其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這也是儒家所擁有的對生命價值和生命智慧的一種表現(xiàn)。
(一)以儒學為基礎,重構當代我國大學生生命價值觀
儒家生命觀是對個人私利的超脫,以國家、天下為己任,其核心價值觀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和付出,這種貢獻和付出有時候是要以生命為代價。儒家生命觀對生命價值的評價是比較鮮明的,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在儒家思想中每個人都有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的路徑,價值的選擇要有其本身的意義性,反對暴虎馮河,魯莽蠻干傷及無辜和自家生命,而重要的一條價值的選擇就是通過珍惜萬物生命、內在的自強不息來達到生命外在的死而不朽。儒家對生命的產生具有原始的對于生命的敬畏之情,認為萬物生命的產生都是德性的造化,是天地精華的孕育,這樣生命一開始就擁有了其可貴性。因此,對生命充滿人文關懷。生命的存在不能離開對生命價值的探討,這也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所在,人是一種追求意義和價值的具有自我意識的類群體。我國的儒家文化始終保持著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深入探討,其始終堅持夙夜在公的集體主義價值、民族氣節(jié)的保持、舍生取義等來評判個體的價值大小,對于社會的有序運行、人際之間的相處、自我內在生命價值的確立,顯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生命價值的存在直接決定了個體的社會價值、道德價值、理想價值實現(xiàn)的可能性。伴隨著文化多元化、價值多樣化、思想自由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價值理念也悄然變化著,生命價值的意義和目標的選擇依然不明確,缺乏奮斗的動力,不懂得愛護生命依然是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不可忽視的因素。本真的教育應該是“一種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術,使人把握物質世界的教育,又導之以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使人構建自己意義的世界的教育”(姚本先,2008)。學校在適應社會的變革過程中,凸顯了科學技術和理性對于征服自然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而忽視了教育的本真使得教育走向工具理性的張揚和功利主義的渲染,社會上個人主義盛行,工具理性膨脹,人文價值喪失。如果教育沒有堅持好對價值理念的引導必然會讓學生產生思想的迷茫和價值追求的扭曲。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是關于生命意義觀的教育,是人生價值觀知行合一的全人教育,其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意義,確立生命尊嚴意識,高揚生命價值,使他們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張國民和雷麗君,2015)。人生價值觀包涵于生命價值觀中。當前,大學生人生價值的訴求多樣化,更值得關切的是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堅定,對于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追求難以避免對于金錢和權利的依附,其人生意義的評判也打上了金錢的烙印。學校教育重在精神和人格的教育,關注個體生命訴求,引導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確立,只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確立,才能保障其減少迷茫和頹廢,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二)以儒學為基礎,構建大學生崇高的生命信仰
信仰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其屬于人所特有。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天然的蘊含價值,它的特質在于給人們提供知識以外的關于未來的信念,以此構成人類向歷史縱深處延伸和向未來極限挺進的精神支柱(王北生,2004)。儒家的生命信仰融入在儒家追求社會價值之中。其追求的價值理想是大同、治平和圣王,在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中,強調道德修養(yǎng)。這是達到從理想化的大同社會向自己設想的治理國家之道上靠近,最后的目標是要成為圣人。在儒家文化中圣人是人格理想的最高體現(xiàn),也是人一生所追求的至高理想,其已經(jīng)把這種理想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生命信仰,實現(xiàn)大同、治平到圣王的過程,也是不斷從現(xiàn)實社會走向儒家所設定的價值理想的過程。儒家思想具有天然的唯物主義的意蘊,它所提倡的生命信仰也就天然的與現(xiàn)實實踐相聯(lián)系,是一個不斷向外推演的過程,儒家通過“道德價值論證自己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并將超越性和成就圣人道德理性作為自己的職責,從而加強信仰系統(tǒng)的說服力”(陳德峰,2014)。信仰的建設需要落在現(xiàn)實社會和文化的基礎上,需要在現(xiàn)實中激發(fā)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樹立崇高的生命信仰,指明前進的方向。
生命信仰的確立能夠對現(xiàn)存狀態(tài)進行不斷超越。生命一旦被一種崇高的價值理念和信仰所武裝,其可以呈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前所未有的生命激情。崇高的生命信仰,使心靈有所歸附,不做精神上的流浪漢,四處漂泊,所以它是人生大事,尤其為士人所重視。人用以與死相對抗的東西就是他對生命的堅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毀滅的統(tǒng)一性的堅定的信念(卡西爾,1985)。當代大學生面臨生命信仰的危機或者偏頗,生命追求目標的不確定性、生命價值理念的模糊性、生命理想信念的去崇高性、生命信仰的現(xiàn)實價值性等,個體生命信仰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日益世俗化,在物質極大進步的現(xiàn)代社會中,他們對自身價值的存在常被忽視,而是表現(xiàn)為竭盡全力地對一切可以占有的對象的占有,例如:金錢、財富、政治權利、榮譽地位等有限的存在物,將他們作為寄托自身全部價值的東西。大學生受到工具理性和唯科學技術的影響,對于生命信仰認識不深入、不全面、不完善,在遇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影響容易把簡單的價值理念當作理想信念,把對生命過程低級趣味的追求當作生命的理想,把一切的理念都物化為現(xiàn)實的有價值的東西,這樣生命個體就會陷入“生存的失落”,淪落到空虛和無意義的境地。
(三)以儒學為基礎,提升大學生自我修養(yǎng)能力
儒家特別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在繼承前人文化的基礎上,在豐富和完善自身道德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發(fā)展,以及經(jīng)過后世儒家的不斷完善對中華民族的道德養(yǎng)成,人際交往、國家之間交流、為人處事樹立了完美的準則,為華夏文明的繁榮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仁、義、禮是先秦儒家道德的核心,也是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主要內容。儒家看重仁、義、禮在規(guī)范人的行為、指導社會運行、提高個人修養(yǎng)、提高執(zhí)政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鬃诱f;“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楊伯峻,2006)??梢娍鬃诱J為修養(yǎng)有其內在性和自發(fā)性,個人修為不在于外在約束,而在于內在的道德認同,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這是人立于天地之間的基石。孟子說:“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楊伯峻,2006)。儒家把仁看作是至高的道德理念,道德修養(yǎng)是離不開仁的思想的指導,仁是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在要求,蘊含著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養(yǎng)的眾多理念,儒家認為道德行為需要“篤實躬行”,王夫之進一步發(fā)展孔子的學說認為“躬行為上”“何以謂三德,行焉而德之謂也。”認為道德思想需要躬行合一。荀子認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王先謙,2012)。禮就是道德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道德的重要表現(xiàn)所在,因此可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強調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德行的重要性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對于當前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xiàn)的經(jīng)濟不斷增長,而人文素質有所下降的趨勢,顯然需要儒家道德建設作為指導,用儒家道德體系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社會、和諧國家。大學生知識豐富,視野開闊、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但同時大學生個性突出又不好融洽,具有個人主見又不善于合作,自我意識強又不能夠很好的溝通交流,行為受學校約束又經(jīng)常失范。總之,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提升還有很大的空間。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正是我們加強傳統(tǒng)儒家道德教化的良好時機,我們需要培育具有生命價值理想,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懂得禮義廉恥;具有感恩、和諧、擔當意識,用仁愛思想來處理人際關系;用忠恕、仁愛、慎獨來化解人際之間的矛盾的大學生。強化其道德理念,把知識的獲得和人格的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結合點,使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能夠具有較強競爭力,同時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道德是一個人在社會上良好品格的衡量標準,儒家生命觀是通過自我的修養(yǎng),自我的內化,自我的升華,來達到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也是生命個體實現(xiàn)自我價值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其是非成敗。在當前日益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下,道德滑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青年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生產的主力軍,先進知識的標志,銳意進取的先鋒力量,獨立自由追逐的主體,需要堅持思想道德教育,開展多種活動進行傳統(tǒng)道德教育,激勵青年大學生提高自身的素質,只有這樣青年大學生才能成為我們社會不斷發(fā)展前進的有生力量,才能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
儒家生命觀是儒家文化一個重要分支,通過對儒家生命觀三個向度及煥發(fā)生機的三個體系的闡述,以此來說明儒家生命思想的豐富性和人文性。同時,儒家生命觀的三個向度也是生命教育的思想來源,對大學生具有永恒的意義和價值。在當前面對眾多生命問題難以疏解的情況下,部分大學生不能夠正確認識生命價值與生命存在的重要性,不能夠尋找到生活的有效途徑,導致生命悲劇不斷上演。為此,要求我們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深入挖掘傳統(tǒng)理論,豐富時代內涵,不斷增強生命教育的有效性。
陳德峰.2014.儒家終極價值及其對當代信仰文化建設的啟迪[J].求實,(4):39-41.
卡西爾.1985.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10.
孫利天.2011.死亡意識[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6.
王北生.2004.生命暢想:生命教育視閾拓展[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76.
王先謙.2012.荀子·修身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8.
楊伯峻.2006.論語譯注(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5-207.
姚本先.2008.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研究:現(xiàn)狀、問題及趨勢[J].中國德育,(3):89-91.
張國民,雷麗君.2015.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12):72-76.
張舜清.2008.儒家生命倫理的精神、模式及特性[J].武漢大學學報,61(3):294-299.
Study on Three Dimensions and Three Systems thatArise from Confucian Thought Based on Undergraduate' Perspective
GAO Zhuang-wei1;ZHANG Jun-ying1;LI Yang2
(1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Liupanshui 553001,China; 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of Baise University,Baise 533000,China)
Confucian outlook towards life is broad and profound,in which every word is around protection and respect to life,which becomes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life education.Therefore,by means of the study of origin of life,theory of deaths,life-enjoying spirit of the Confucian materialism,I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the essay is going to analyze three systems:first,on the basis of Confucianism,it studi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life values,second,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belief to life,and at last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self-improve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confucian life concept;dimensions;system
G 641
A
1671-055X(2017)02-0059-04
10.16595/j.1671-055X.2017.02.015
2016-08-30
六盤水師范學院2014年立項課題(lpssy201408)。
高壯偉(1985-),男,山東菏澤人,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4601472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