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讀點科普
◎王淦生
閱讀,這一昔日國人心目中公認的“雅好”,如今已經(jīng)走向了兩個極端——要么特“高雅”,閱讀者非經(jīng)典名著概不問津;要么特“淺薄”,閱讀者整日深陷在由電腦、ipad、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打造的“淺閱讀”的澤國里。而且,不論“深淺”,人們在這兩種閱讀中,基本上都局限在文學(尤其是小說)作品的范疇。
其實,閱讀的世界本應當是豐富多彩的。像紀實、文史、軍事、法律、科普、教育、養(yǎng)生以及適合自己的各種門類的專業(yè)書籍,均可進入大眾的“精神食譜”。閱讀的“雜食”化,大而言之,可以提升人的綜合素養(yǎng),使我們更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更好地解決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小而言之,可以保證人的知識體系相對完整,使我們面對這個紛紜復雜的世界時,不致出現(xiàn)太多知識上的盲點。所以,科普作品——這類既能給人以科學知識的滋養(yǎng)、又可以讓人開闊眼界的讀物,更應當成為我們的枕邊書。在今天這樣一個科技發(fā)展的時代,人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是很難在這個世界上立足。一個多世紀以前,國內(nèi)的有識之士們就呼喚“德先生”“賽先生”駕臨華夏大地。可是時至今日,很多人(包括青少年)還不太愿意和“賽先生”親近。謂予不信,可以看看每年高考考生填報志愿——那些高分者有多少人樂意許身于科學研究事業(yè)?金融、經(jīng)濟、管理類專業(yè)始終高熱不退。但是,如果沒有科技的繁榮,哪來經(jīng)濟的騰飛?
孩子們從小就要讀點兒科普,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感情。即便不帶有任何功利性目的,科普也是有著相當多的精品值得我們一讀。像我兒時讀過的《十萬個為什么》《昆蟲記》等,當時根本沒把它們當作科普書去讀,閱讀時總是享受著體驗到的各種快感。那種親臨奧妙科技之境和陌生生物王國所帶來的神奇感受,決不是一句“獲得了科學知識”就可以形容的。那些書里更多地包含了社會、哲學、美學、倫理的東西。
最近讀了盧國斌先生的一篇《為什么窮國多位于熱帶》,這篇短短的千字文讓我收獲的絕不僅僅是有關地理學方面的知識,更應該是徹底改變了對熱帶地區(qū)民族的看法。他們的貧窮絕非不夠勤勞、缺乏智慧,也許是因為殖民者的過度掠奪,也許是因為貧瘠的土地和惡劣的氣候使他們難以得到應有的報償。
一篇科普文章,讓人汲取的不僅是自然知識,更是社會知識乃至一種人文情懷。讀一篇科普短文,能有如此收益,真的很值。
所以,讀書不能太挑食,“雜食”更有利于人的自我完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