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全權
文化茶座
“守正”的歷史大邏輯
靳全權
讀史時常感困惑,為什么歷史上不少堅守正道的人常常不能得志、難以善終,而一些醉心名利、沒有操守的人,反倒順風順水?
比如屈原,他一生忠君愛民、正道直行,為了楚國的強大竭忠盡智、九死不悔,卻連遭讒言陷害,被楚王疏遠流放,最終心灰意冷投江而死;而公子蘭、靳尚等人,阿諛奉承、奸佞賣國,卻備受寵幸。再如公子扶蘇,他性情仁厚、素有賢名,卻因政見而被秦始皇貶黜,后又遭胡亥、趙高等人陷害,守著忠孝之道自殺身亡;而昏庸無能的胡亥,卻和趙高、李斯等人沆瀣一氣,最終竊取了皇位。再如岳飛、林則徐等,皆是堅守正道、憂國憂民之人,可結局甚是悲涼。
凡讀及此,往往令人心生疑竇:為什么堅守正道、厚德篤行之人,有時候反而難容于世,更難以實現(xiàn)抱負?是不是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學會圓滑世故,甚至舍棄原則、不擇手段?如同屈原沉吟江畔時漁父所勸:“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守正者困厄,奸巧者通達,歷史規(guī)律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本質并非如此。
首先,并非所有堅守正道者都注定走向悲情。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周公姬旦,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直言犯諫、坦蕩無私的魏徵……他們既持中守正,也建立了豐功偉績。而從長遠視之,歷史上的奸邪之輩,如鄧通、賈似道、魏忠賢、和珅等人,雖曾顯赫一時,最終卻難逃身敗名裂的下場。說到底,公道自在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行正道者,難以行之久遠。
歷史如大江滾滾東去,功名利祿只是過眼云煙。那些能經(jīng)得住歷史長河的淘洗、能為生命留下重量、能讓后人景仰的,無疑是堅持操守、正道直行的人。也正是這些守正之人,構筑了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維度,托舉起民族的精神脊梁。更何況,正道本來就不是求名索利的工具,不能以名利得失來評判守正之人。正道中不一定有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但它定是一種崇高的價值追求,令人景仰。
守望正道,絕非易事。它需要我們涵養(yǎng)悲憫之心,如屈原一般“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需要我們胸懷豁達的得失觀,像范仲淹一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需要我們有那么點傲骨和氣節(jié),像林則徐一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當然,堅守正道并非空講原則、不講方法,也不是一味苛刻、不能包容。以豁達的眼光看待事物,以靈活的方式處理難題,方能做到既樂于守正,又善于守正。
歷史前行的軌跡總是曲曲折折、跌宕起伏,但縱覽古今,它始終都在沿著一個方向奔涌,那就是正道。
(摘自2017年4月14日《人民日報》)
讀廣西
廣西將從三方面加快設施聯(lián)通
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發(fā)表主旨演講指出,設施聯(lián)通是合作發(fā)展的基礎。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印發(fā)《廣西面向東盟國際大通道實施方案》,以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wǎng)絡、中國—東盟信息港為重點,努力構建海上東盟、陸路東盟、銜接“一帶一路”、連接西南中南、對接粵港澳的“五大通道”,初步形成連接東盟、面向全球、服務周邊的國際大通道。今后,廣西將主要從三個方面加快設施聯(lián)通。
一是繼續(xù)推進海上互聯(lián)互通。完善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wǎng)絡,加快臨港產(chǎn)業(yè)建設,謀劃發(fā)展好向海經(jīng)濟。二是暢通陸路國際大通道。積極與新加坡以及國內重慶等對接,加快渝桂新“南向通道”建設,建立跨國跨省合作機制,打通關鍵瓶頸,構建多式聯(lián)運,培育國際物流線路,促進中國—中南半島經(jīng)濟走廊建設。三是加快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著力推進“14344”工程建設,即建設1個國際海纜登陸站、4條國際陸路光纜、3條國際海底光纜、4個重要通信節(jié)點、4個云計算中心,推動中國與東盟在信息標準、技術、設備、文化、產(chǎn)業(yè)等方面對接融合。同時,在民航、能源等領域進一步擴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水平。
(摘自2017年5月15日《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