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走著,走著,花兒就開了
——對話許昌良
本刊編輯部:許校長您好!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先生認為,教師必須是具備“熟練的技能”“經(jīng)驗”“直覺或者秘訣”的“工匠性”與具備“科學的專業(yè)知識”“反思與創(chuàng)造性探究”的“專業(yè)性”的。您從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一路走來,覺得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許昌良:大體上,教師專業(yè)成長會經(jīng)歷新手階段、成長階段、稱職階段、成熟階段等。但是教師專業(yè)成長具有非勻速性、階段性與非自然成熟性等特點。我認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流程,而是由教師個體、學校領導力、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作用下的復雜過程,但是教師本人一定是核心因素與主導力量。從我個人成長的經(jīng)驗看,我以為三個方面是重要的。一是明確個人發(fā)展愿景。即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教師。這樣的想法就是方向和動力。每一個教師都會走過成熟的階段,到這個地方是安于現(xiàn)狀還是繼續(xù)前行,就是教書匠與專家的分水嶺。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言,成熟型教師的“花”,不是年輕之“花”,而是建立在修養(yǎng)與鉆研基礎上的“妙花”,是教師工作的核心之 “花”。就像我20世紀90年代就有了做“特級教師”的想法,便念茲在茲地多年追求,必然會在付出之后獲得回報。二是持續(xù)學習與反思。教學的本質是“教別人熱愛學習”,人認知與情感的復雜性、流變性與生成性,決定了教學必然是一種創(chuàng)造,因此,教師的人生一定是一個需要持續(xù)學習的人生。需要向兒童、向教材、向同事、向自身經(jīng)驗學習,尤其是從課堂事件中學習。越是成熟型的教師越容易固執(zhí)己見,而突破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斷學習,超越自己。三是形成自我實踐性知識系統(tǒng)。就是能敏銳地從問題、困惑出發(fā),在和同伴們不斷地學習與研討中,逐步對大家的“緘默知識”進行總結與提升,形成教學思想。我的“沉靜語文”思想的形成、作文教學課型研究都是在領銜工作室過程中和同伴一起探索形成的,我的體會是,教師的成長就是獲得了一些智慧,而真正的教育智慧,就是通過經(jīng)驗進行反思而獲得的知識。
本刊編輯部:許多校長都希望執(zhí)掌一所優(yōu)質學校,做“錦上添花”的校長,這樣治校辦學的成效會更加明顯。而您在一所生源、師資非常普通的學校一做就是近10年,提出了“新平民教育”的辦學思想,并建構出了自己的辦學系統(tǒng)。您能談談自己的辦學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嗎?
許昌良: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是一所普通的城市義務教育學校,非但不能挑選生源,還面臨學區(qū)大量的優(yōu)質生源被民辦和公辦名?!捌狻薄N覀兠鎸Φ募议L皆為社會普通大眾,他們來自全國10多個省市,大多數(shù)家長并不重視、甚至也不配合子女教育,有的家長甚至自己都品行不端。我們一直“孤軍奮戰(zhàn)”。在學校的呵護下,千百個孩子獲得良好的發(fā)展,這是鳳翔實驗學校的教育常態(tài),也是基礎教育的基本品相。這不僅僅是我們一所學校面臨的特殊使命,而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在整個基礎教育領域的學校都具有的相同的教育使命——培養(yǎng)現(xiàn)代合格公民,讓每一個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下接受大體相當?shù)膰窳x務教育。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公平地得到優(yōu)質的教育,面廣量大的普通學校尤其是新市民占比較大的學校就面臨著教育的倫理拷問:面對激烈競爭的應試選拔,基礎教育究竟是精英教育還是平民教育?是為了少數(shù)人的升學還是面向多數(shù)人的素質提升?為此,我響亮地提出“為了每一個生命的精彩,培養(yǎng)平樸而有尊嚴的自立者”的主張。我認為,教育不能等待,等待就是浪費千百個孩子的美好青春;教育不能放棄,放棄就是破壞千百個家庭的未來幸福;學校不能平庸,平庸就是校長缺失了教育的基本良心。于是,我們把教育的理性思考轉化為新平民教育課程體系、本色課堂實踐、良師隊伍建設、教育社區(qū)建設等,整體構建“新平民教育”實踐體系,新平民教育的畫卷就此徐徐展開。
本刊編輯部:在教育生態(tài)并不健康的今天,追尋平民教育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與堅韌,您所倡導的新平民教育有怎樣的實踐形態(tài)以及帶給學校哪些變化?對基礎教育又有怎樣的啟示呢?
許昌良:教育的全部目的是幫助人“生長”,是把人引向高貴。我所主張的“新平民教育”是以培養(yǎng)平樸而有尊嚴的公民為己任,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普通勞動者的基本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努力摒棄傳統(tǒng)教育“精英化”路徑,打破城市內部針對農民隨遷子女的教育制度歧視,賦予基礎教育“平民性”,即教育的“平民”本質。在實踐上,“新平民教育”主張學校永遠充盈著理想。做充滿道德與正義的教育,勇敢擔當起“托住教育底線,彰顯底層光輝”的重任?!靶缕矫窠逃保鲝垺胺N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奉行“先懂事,后考試”的價值觀,把分數(shù)當成教育的“副產品”,強化習慣養(yǎng)成教育,著力于從4個維度培養(yǎng)12個習慣,在他們內心裝上一個“發(fā)動機”?!靶缕矫窠逃敝鲝埫恳粋€孩子的校園生活都是“有品質的學校生活”。學校努力實現(xiàn)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特色課程優(yōu)質化。形成了學?;A課程、發(fā)展課程、探究課程、綜合性課程體系?!巴凶〉讓印钡钠矫窠逃?,不是要去加班加點“死磕”成績,也不是死記硬背式的苦苦掙扎,而是在優(yōu)質的學校生活中保住孩子的雙手與大腦?!靶缕矫窠逃本哂小艾F(xiàn)場”與“草根”意義,應當彰顯課堂即生活的意義。依靠本真的課堂得以實現(xiàn),我們力圖建構學生為本、樸實清簡的課堂?!靶缕矫窠逃睂τ诋斚禄A教育的最大啟迪在于,為基礎教育要回歸“基礎性”“普惠性”與“公平性”的本質,走向樸素與普適,提供了良好范例。
本刊編輯部:許校長,這些年您一直在教學與管理之間行走,不僅提出自己的辦學思想,整體構建學校的辦學實踐體系,而且在語文教學上還提出了“沉靜語文”的教學主張,并且還領銜了無錫市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這一定是辛苦的,您為什么樂此不疲呢?
許昌良:做校長就應該做一個“完整”的校長,所謂的完整,就是處理好道與術、形而上與形而下、宏觀與微觀、理想與現(xiàn)實等諸范疇關系。我是一個校長,進行整體建構、提出辦學思想與操作體系是我的校長使命使然。同時我又是一個教學專業(yè)人員,提出自己的教學追求是教學領導力的體現(xiàn),也是學科素養(yǎng)使然。近幾年一直不揣淺薄,在同行中呼吁“語文要靜下來!”并由此開展“沉靜語文”的研究與實踐。我所主張的“沉靜”,其實并非某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語文教學的哲學,亦即期待語文人應有的心境或境界,是關乎語文教育的“形而上”問題。旨在改變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撲朔迷離、華而不實的窘狀,喚醒語文人能夠走向一種自覺。沉靜是一種哲學,是對語文教學的一種文化訴求,即指從沉靜的哲學思想出發(fā),培育教師潛心會文的教學品質、沉著穩(wěn)健的教學風格、沉樸寧靜的教學流程,培養(yǎng)學生沉湎課堂、沉浸學習場域的學習品質,形成一種沉迷、沉穩(wěn)、沉醉的課堂追求,最終形成寧靜致遠的課堂文化。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具的基礎性學科,“沉靜語文”力圖讓語文不再喧囂,追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生根。
我深知,在教學研究上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我于是匯聚了一批語文人形成學習共同體。我的名師工作室2008年秋誕生,至今共進行了兩輪,并于2012年升格為市級名師工作室。其成員來自區(qū)內各所學校,這是一群語文的追夢人,是一個專業(yè)學習共同體,是一群閱讀愛好者,我們志趣相投,在數(shù)不清的賽課磨課、微課例研討、課題研究、請進走出、閱讀中共同成長。在這個平臺上他們都成長為了區(qū)域的語文教學骨干。我們的研究成果獲得了江蘇省教學成果(基礎教育類)一等獎。尤其是每看到年輕教師的成長,我就由衷地高興。
這些年我既做管理,又進行教學研究,看似“兩個世界”,其實對我的成長而言是一個 “子集”。學科教學研究影響了我對課程與教學的思考,輻射與促進了課程改革,進而影響著學校教育變革。學校目標與價值、育人模式體系、制度與管理體系、教學方式與資源等都是相通的,是深刻的一體,需要內外、上下、宏觀與微觀的互動互為。校長個體的課程與教學領導力以及戰(zhàn)略謀劃、洞察力與領導品格正是學校領導力的核心與基礎動力。我總是希望將這一切打通,這也是我諄諄于此的根本原因,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因此我樂此不疲。
本刊編輯部:許校長,您長期在小學與中學一線,經(jīng)歷了蘇北蘇南不同區(qū)域,每到一所學校都能把學校辦得比較精彩,而且,教學與管理都做得有聲有色。請您談談自己的心得?
許昌良:我30年的教育生涯有過中小學、農村、城市薄弱學校、蘇北蘇南的工作經(jīng)歷,幾乎經(jīng)歷過中小學所有的管理崗位。其間還有兩年兼任教育局副局長的經(jīng)歷。但無論怎樣的崗位,我都沒有忘記我是一個教師,我常常在內心扣問,“有一天我不做校長了,我還能教書嗎?”以此告誡自己永遠不忘“初心”。我把自己的成長總結成“四有”。一是“有夢”。從工作第一年起,我就決心做個好教師,把學校最好的教師作為自己的榜樣,把課上精彩,贏得別人的尊重。上公開課就是我最興奮的日子。當我超越了學校好教師之后,我就在縣內、在書本中尋求自己的學習榜樣。以至于20世紀90年代,我居然在教師會上“口出狂言”,說自己三五年之后要評特級教師。就為了這句狂言的承諾,我努力拼搏幾年,終于在我調到縣城工作的第一學期,申報江蘇省第七批特級教師并獲通過。有夢想就會滿懷希望地努力尋找實現(xiàn)夢想的 “邏輯”,就會把自己“擺渡”到成長的彼岸。
二是“有情”。就是帶著悲憫心、懷揣激情做事。無論是當年在農村工作,面對令人發(fā)怵的數(shù)百間危房,還是后來的宿遷實驗學校三千多萬學校負債,以及現(xiàn)在學校里50%以上的新市民的孩子,我都不回避、不撂挑子,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精神直面困難。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平民子弟,我常常懷有悲憫心,覺得有責任用火熱的教育情懷來拯救他們。面對教育,我們常常缺的不是知識,而是感情。有情,就是心心念念于此,沒有成就,就絕不釋然。面對教育,我相信“有情人終成正果”。
三是“有學”。我常常自卑,因為自己學歷起點并不高,便不斷“上學”。深知自己底子并不厚重,便不斷汲取營養(yǎng)。在20世紀80年代,學校資料匱乏,我就常常到朋友所在的師范學校借書來讀。哪里一旦有機會聽課,我就找理由說服校長讓我參加。無論是而立之年,還是不惑之年,乃至知天命之年,我仍然會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包括參加大學的碩士博士論文答辯。因為常常會應邀參加論文或者課題評選活動,我就一方面做評委,另一方面也當學生,常常會在活動之后回憶并消化人家做得好的東西。在高鐵、飛機上,我常常一個人在靜靜地讀書,包括在國外活動期間我依然是這樣的姿態(tài)。
四是“有言”。古人講有大成就者,要“立德、立功、立言”。我覺得一個成功的校長、教師也要“立言”。就是要表達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主張。中國的校長、教師不缺少理念,但是缺少“自己的理念”。理念不是貼個標簽,而是帶著教育理想與理性深入教育現(xiàn)場,而后生成的關于自己的教育理解,那是在長期的實踐與思考中“發(fā)酵”而成的。我的“新平民教育”思想與“沉靜語文”教學主張,都是多年來在苦苦追尋學校教育與語文教學中,經(jīng)歷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般的淬煉才獲得的,絕非易事。
無論是做校長還是做教師,無論是管理還是教學,當自己沉浸其中,從原點出發(fā),按規(guī)律做事,有夢引路、有情激勵、有學支撐、有言積累,“走著,走著,花兒就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