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h石榴高級中學 王 清
淺說古希臘悲劇中的生命意識
江蘇省東??h石榴高級中學 王 清
無論是在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還是在茹毛飲血的原始部落,無論是在21世紀的今天,還是在遠古時代,歷史都昭示我們:你可以打倒崇高與偉大的人,卻不能打倒人的崇高與偉大。
人在肯定自我力量的同時也遭受到外在的自然力量、社會力量的束縛,于是生命的本真帶有了最原始的生命悲劇意識。這種悲劇意識即體現(xiàn)為生存與死亡、理智與情感、理想與現(xiàn)實等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沖突,即尼采筆下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之間的矛盾沖突。在這種矛盾沖突之下,人不可擺脫地溶入了這種悲愴性的過程之中,忍受著靈與肉的煎熬,在這種進退維谷的悲劇性境遇中,釀成了人類永恒的悲劇。從中產(chǎn)生的深沉的悲劇性,喚醒了人類內(nèi)心深藏著的生命意識。
在誕生了古希臘悲劇的酒神祭典中,生命的原始沖動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當希臘悲劇發(fā)展到它的鼎盛時期,代表酒神精神的自然感性生命與代表日神精神的理性生命的矛盾沖突,在三大悲劇家的悲劇作品中凸顯出來,在這場交鋒對抗中,悲劇主人公以生命為代價捍衛(wèi)了酒神精神的勝利。歐里庇得斯之后,希臘悲劇便開始走向衰落,隨著理性主義和基督教神學的興起,人的直覺生命感悟得不到宣揚,恢宏激蕩的希臘生命悲劇便如日落西山般消失了。
悲劇的誕生與酒神形象是密切相關(guān)的。“酒神精神”作為生命意志的最高表現(xiàn)形態(tài),其本質(zhì)在于對生命價值的肯定。這種酒神精神首先由尼采提出來,在尼采看來,酒神象征著生命的原始本能力量,它極度放縱,沒有任何限制。日神則象征著生命中的理性智慧因素,它寧靜端莊,具有和諧適中性。悲劇就是酒神和日神之間永無歸結(jié)點的運動、碰撞之藝術(shù)表現(xiàn)。
作為古希臘悲劇人物雛形的酒神既是原始苦難的象征,也是原始生命意志的力量和沖動的象征,更具體的說與“日神精神”所代表的預(yù)示生命和希望光明的燦爛夢幻世界相對立,它使人們沉浸于酩酊大醉后的狂歌曼舞,并在狂歡和放縱中與世界融為一體。如果說日神精神能夠給與人們平和,明媚與和諧的話,那么酒神精神所代表的是瘋狂的、歇斯底里似的激蕩。在放縱的過程中,暫時忘卻人生的痛苦,在迷狂狀態(tài)中釋放壓抑的原始激情,解除生命與生俱來的束縛,達到以人與世界萬物與大自然融合,感受神秘的自然賜予永恒的生命力,獲得一種不可言狀的快感,正如尼采所說“在酒神的魔力下,人輕歌曼舞,儼然是一更高共同體的成員,他陶然忘言,飄飄然乘風而飛,此刻他覺得自己是神?!?/p>
(一)酒神、日神精神下的本我與超我沖突
佛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講人格的構(gòu)成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代表本能的欲望,即代表了順應(yīng)自然生命本能的酒神精神;自我代表理性的控制,它遵循現(xiàn)實原則行動,而超我則代表社會道德,它遵循倫理原則行動。自我和超我都體現(xiàn)為理想精神的代表:日神精神。
(二)酒神、日神精神的人與命運沖突
在古希臘悲劇作家索??死账沟淖髌贰抖淼移炙雇酢分?,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的矛盾沖突幻化為人與命運的沖突。在這部被稱作最高超的希臘悲劇的典范中,俄狄浦斯的命運被這樣預(yù)先規(guī)定了:俄狄浦斯將殺父娶母。在這部作品中,命運被拉回到人的自然感性生命中加以審視。人的生命是一個和諧的整體,然而其深處,無時不涌動著沖突的急流。命運作為一種預(yù)先規(guī)定性始終決定著人的行動,越要掙脫越是接近命運設(shè)定好的一切。
這種以超出生命常態(tài)的手段來刺探生命底蘊和抗爭命運的悲劇,暗示了人作為自然的生靈渴望打破生命表層探求生命底層急流的要求。正如尼采說的:“若不成功地反抗自然,也就是依靠非自然的手段,又如何能迫使自然暴露其秘密呢?”
(三)酒神、日神精神下人內(nèi)在的理性與感性沖突
人的本能中,始終就有放縱和端莊的對峙。這種人性內(nèi)在的酒神與日神沖突在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美狄亞對愛情的瘋狂追求深刻的體現(xiàn)出其感性生命中的酒神精神。在《美狄亞》這部劇中,生命意識得到了最強烈的印證。世界作為 “酒神的宇宙藝術(shù)家”,站在他的立場上來看待自己的痛苦和毀滅而達到對人生的肯定乃是最高的肯定,即對酒神精神的肯定,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毀滅,正是在這近乎悲壯的對生的肯定中,人的生命意識得到了最強烈的印證。
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的激烈沖突始終以酒神的勝利而結(jié)束,但這勝利的結(jié)果必以生命為代價來得以實現(xiàn)。在人性的噴薄而發(fā)下,外界的一切束縛皆被打破,痛苦與毀滅成為自我的重新確認,并成為新生的開始。正是這種近乎涅槃的生命力,使得古希臘悲劇成為人類文化史上不朽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