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莫高窟第390窟開鑿于7世紀(jì)初葉,四壁上層共繪53鋪說法圖,本文推測是表示佛教的五十三佛;中層和下層共繪60鋪說法圖,本文推測是三十五佛和二十五佛的組合;東壁門上繪七佛。三階教六時禮懺就要念五十三佛、三十五佛、二十五佛、七佛,由此推測第390窟的主題可能是禮懺,很可能與當(dāng)時流行的三階教信仰有關(guān)。
關(guān)鍵詞:莫高窟第390窟;三階教;念佛;禮懺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1-0054-09
莫高窟第390窟位于南區(qū)北側(cè)第二層,主室為覆斗形頂,西壁開一敞口龕,平面方形,東西進深6米,南北6.2米,這是一個較大的洞窟。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rèn)為該窟為初唐早期洞窟,如樊錦詩、關(guān)友惠、劉玉權(quán)《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一文將該窟劃入隋窟第三期,但又指出:“……上述特征均不屬于第一期或第二期,而應(yīng)列為第三期。綜上所述,此窟無疑應(yīng)屬唐初洞窟。具體地說,它早不過武德元年(618);同時,考慮到歷史上一項政令往往不會立即得到實施的情況,估計也可能會晚到武德五年(622),甚至更晚一些。”[1]即認(rèn)為該窟是武德年間(618—626)開鑿的。第390窟北壁供養(yǎng)人題記中有“幽州總管府長史”題記,《舊唐書》卷39《地理志二》記載:“幽州大都督府。隋為涿郡。武德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六年,改總管為大總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為大都督府?!辟R世哲先生據(jù)此認(rèn)為“第390窟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與初唐比較一致,其供養(yǎng)人‘幽州總管府長史的題名亦當(dāng)寫于武德元年至七年間”,即618—624年間[2]。關(guān)于“幽州總管府長史”題記,筆者曾撰有《敦煌莫高窟第390窟“幽州總管府長史”題記考》一文,認(rèn)為“幽州總管府長史”題記不一定是第390窟開鑿于幽州總管府存在期間,而更有可能是追溯隋初曾任幽州總管府長史(總管?)的李崇(536—583),因此不排除第390窟建于隋代晚期①。
第390窟四壁繪三層說法圖,上層繪53鋪說法圖,中層和下層各30鋪說法圖,其中南壁和北壁中央是一鋪較大的倚坐菩薩說法圖(主尊為一身倚坐菩薩,左右各一身立姿脅侍菩薩),與正壁(西壁)龕內(nèi)倚坐菩薩說法塑像(主尊為一身倚坐菩薩塑像,左右各塑二身立姿菩薩)構(gòu)成三身倚坐菩薩組合。四壁上層共繪53鋪說法圖,這應(yīng)該是表示佛教的五十三佛;中層和下層共繪60鋪說法圖,可能是表示三十五佛和二十五佛??唔斔呐L千佛,東壁門上繪七佛一列,除南起第一身為說法手印外,余均作禪定?。▓D1-4)。
該窟畫塑題材比較奇特,學(xué)術(shù)界一直比較重視,但由于資料匱乏,迄今無專論。
一 第390窟的三觀音造像與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jīng)》
第390窟主室正壁龕內(nèi)中央塑一身倚坐菩薩,左手施無畏印,右手撫膝,兩側(cè)壁各塑二身脅侍菩薩立像,上述五尊塑像經(jīng)清代重修。南壁中央繪倚坐菩薩樹下說法三尊像:主尊為倚坐菩薩,化佛冠,左右各有一樹,枝葉間有華蓋,華蓋左右各有一身飛天,主尊左右各有一身脅侍菩薩立像。主尊右手屈肘,持柳枝于右肩,下方被王道士所鑿穿洞毀,不知是否有特別圖像;左手掌心向下,下方有一位裸體光頭者雙手合十(也許可以理解為捧接狀,即捧持一器),張嘴接從主尊掌心流出的甘露(圖5-1、5-2)。左脅侍菩薩(主尊西側(cè))左手下垂,持凈瓶,右手屈肘托寶珠;右脅侍菩薩左手持花朵于胸前,右手屈肘持蓮花于肩上。北壁中央繪倚坐菩薩樹下說法三尊像:主尊為倚坐菩薩,化佛冠,左右各有一樹,枝葉間有華蓋,華蓋左右各有一身飛天,主尊左右各有一身脅侍菩薩立像。主尊左手置雙膝間,掌心向下,不持物;右手屈肘作說法印。左脅侍菩薩(主尊東側(cè))左手下垂,持凈瓶,右手屈肘持蓮花,置胸前;右脅侍菩薩左手下垂,握飄帶,右手屈肘托蓮蕾(圖6)。
西壁龕內(nèi)倚坐菩薩塑像與南北壁正中倚坐菩薩說法圖構(gòu)成三尊倚坐菩薩組合,此三尊倚坐菩薩組合均不見此前、此后敦煌和敦煌之外佛教造像,頗為奇特。曾有友人提示筆者考慮是否存在彌勒三會的可能,但彌勒三會是指彌勒成佛后的三次說法,所有彌勒三會圖像中,彌勒均為佛裝倚坐像,未見菩薩裝三會像。另外,第390窟南壁的倚坐菩薩像右手持柳枝,左手流出甘露,下方有只穿兜鼻褲的餓鬼,即表示“甘露施餓鬼”,這也不是彌勒信仰內(nèi)容,可能屬于救苦救難觀音圖像[3]。因此我們暫不考慮這是表示彌勒三會。雖然觀音也較少以倚坐像出現(xiàn),但本文仍推測此三菩薩均為觀音。
(晉)竺難提(法喜)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jīng)》是觀音信仰的重要佛經(jīng),經(jīng)中反復(fù)提到“三稱觀世音名號”殊堪注意,經(jīng)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舍離庵羅樹園大林精舍重閣講堂,與千二百五十比丘,皆阿羅漢,諸漏已盡,不受后有,如煉真金,身心澄靜,六通無礙,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須菩提、阿樓馱、劫賓那、橋梵波提、畢陵伽婆蹉、薄拘羅、難陀、阿難陀、羅睺羅,如是等眾所知識,常為天龍八部所敬。
……
時毗舍離國一切人民遇大惡?。阂徽哐鄢嗳缪?,二者兩耳出膿,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無聲,五者所食之物化為粗澀,六識閉塞猶如醉人。有五夜叉,名訖拿迦羅,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氣。
時毗舍離大城之中有一長者,名曰月蓋,與其同類五百長者,俱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此國人民遇大惡病,良醫(yī)耆婆盡其道術(shù)所不能救,唯愿世尊慈愍一切,救濟病苦,令得無患?!?/p>
爾時世尊告長者言:“去此不遠(yuǎn)正主西方,有佛世尊,名無量壽。彼有菩薩,名觀世音及大勢至。恒以大悲憐愍一切,救濟苦厄。汝今應(yīng)當(dāng)五體投地,向彼作禮,燒香散花,系念數(shù)息,令心不散,經(jīng)十念頃。為眾生故,當(dāng)請彼佛及二菩薩?!闭f是語時,于佛光中得見西方無量壽佛并二菩薩。如來神力,佛及菩薩俱到此國,往毗舍離住城門閫。佛二菩薩與諸大眾放大光明,照毗舍離,皆作金色。爾時毗舍離人,即具楊枝凈水,授與觀世音菩薩。
大悲觀世音憐愍救護一切眾生故,而說咒曰,普教一切眾生而作是言:“汝等今者應(yīng)當(dāng)一心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大悲大名稱救護苦厄者,如此三稱三寶、三稱觀世音菩薩名。燒眾名香,五體投地,向于西方,一心一意,令氣息定。為免苦厄,請觀世音。”
……
若復(fù)有人入海采寶,空山曠野逢值虎狼師子毒蟲蝮蝎夜叉羅剎拘盤荼,及諸惡鬼啖精氣者,三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及誦此咒,即得解脫。
若有婦人生產(chǎn)難者臨當(dāng)命終,三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并誦持此咒,即得解脫。
遇大惡賊盜其財物,三稱觀世音菩薩名號,誦持此咒,賊即慈心復(fù)道而去。
……
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觀世音菩薩大悲名號及消伏毒害六字章句,數(shù)息系念凈行之法,除無數(shù)劫所造惡業(yè),破惡業(yè)障,現(xiàn)見無量無邊諸佛,聞?wù)f妙法,隨意無礙,發(fā)三種清凈三菩提心。若有宿世罪業(yè)因緣及現(xiàn)所造極重惡行,夢中得見觀世音菩薩,如大猛風(fēng)吹于重云,皆悉四散,得離重罪惡業(yè),生諸佛前。[4]
該經(jīng)反復(fù)強調(diào)“三稱觀世音名號”即可救苦救難,第390窟南壁、北壁、西壁的主尊為化佛冠菩薩像,有可能表示“三稱觀世音名號”。
“三稱觀世音名號”在佛教文獻中略有所見,(北宋)戒珠(985—1077)《往生凈土傳》卷中“灌頂傳”中,提到灌頂(561—632)臨終時三稱觀音名號:“初頂有疾,室有異香,頂喜曰:‘此寶蓮之香氣,吾其乘之而去矣。因之像前,十稱阿彌陀佛、三稱觀音勢至二菩薩及清凈海眾諸菩薩。旋乃就席,累手當(dāng)心,儼然如歸。”[5]初唐道宣(596—667)《續(xù)高僧傳》卷19“灌頂傳”記載:“初,薄示輕疾,無論藥療,而室有異香。臨終命弟子曰:‘《彌勒經(jīng)》說,佛入滅日,香煙若云,汝多燒香,吾將去矣。因伸遺誡,詞理妙切,門人眾侶,瞻仰涕零。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發(fā)口三稱阿彌陀佛,低身就臥,累手當(dāng)心,色貌歡愉,奄然而逝?!盵6]這里記載的是“三稱阿彌陀佛”(不是《往生凈土傳》所云十稱阿彌陀佛),沒有“三稱觀音勢至二菩薩及清凈海眾諸菩薩”。
(盛唐)智升《集諸經(jīng)禮懺儀》卷下則記載“十稱阿彌陀佛”:“若入觀及睡時,應(yīng)發(fā)此愿。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凈大海眾竟。弟子現(xiàn)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愿名號,一心稱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本弘誓愿攝受。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愿佛慈悲,示現(xiàn)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凈莊嚴(yán)光明等相。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7]戒珠《往生凈土傳》的十念阿彌陀佛當(dāng)源于此,但《集諸經(jīng)禮懺儀》也沒有提到“三稱觀音勢至二菩薩及清凈海眾諸菩薩”。
顯教觀音信仰主要來自《法華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和西方凈土經(jīng)典,《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jīng)》屬于雜密經(jīng)典,但其中的觀音信仰仍本于西方凈土信仰:“去此不遠(yuǎn)正主西方,有佛世尊,名無量壽。彼有菩薩,名觀世音及大勢至。恒以大悲憐愍一切,救濟苦厄?!盵4]34
隋天臺智者大師(538—597)說,門人灌頂記《觀音義疏》二卷是對《觀音經(jīng)》(《法華經(jīng)》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注疏,而隋天臺智者大師說,弟子頂法師記《請觀音經(jīng)疏》一卷是對竺難提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jīng)》的注疏,智者大師還撰有《觀經(jīng)疏》、《阿彌陀經(jīng)疏》等?!独m(xù)高僧傳》卷19“普明傳”記載智者大師弟子普明行觀音懺法:“專求禪法,兼行方等、般舟、觀音懺悔。誦《法華經(jīng)》一部。至禎明元年,陳主敕迎智者出都,從往金陵,居光宅寺,專以禪思為業(yè),同堂坐者奉命檢校。俄而陳國云亡,智者即上江州廬山東林寺,明于陶侃瑞像閣內(nèi)行觀音懺法,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節(jié)行道?!盵6]586可見天臺宗對觀音信仰、西方凈土信仰的重視。
但在佛教信仰與佛教造像中,并未見到更多的以三觀音像表示三稱觀音之實例,這一觀點有待進一步判定。
二 第390窟的五十三佛、
七佛與三十五佛、二十五佛造像
1. 過去佛:五十三佛、七佛
第390窟東壁門上畫七佛、四壁上層畫53鋪說法圖。
53鋪說法圖大致是:一佛結(jié)跏趺坐在須彌座上說法(少數(shù)為禪定佛),兩佛之間立一身脅侍菩薩,身后左右各有一棵樹。諸佛旁有一榜題,文字現(xiàn)已漫漶。由于總數(shù)有53鋪,應(yīng)該考慮是表示五十三佛。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四《新集續(xù)撰失譯雜經(jīng)錄第一》記載有:“《過去五十三佛名》一卷,出《藥王藥上觀》,亦出《如來藏經(jīng)》?!段迨鹈?jīng)》一卷?!度宸鹈?jīng)》一卷,《出決定毗尼經(jīng)》?!盵8]其中第一種《過去五十三佛名》、第三種《三十五佛名經(jīng)》今存,第二種“《五十三佛名經(jīng)》一卷”現(xiàn)已無考,不知《過去五十三佛名經(jīng)》與《五十三佛名經(jīng)》的關(guān)系如何,以常理推之,則為同一種佛經(jīng)。
關(guān)于五十三佛的佛經(jīng)依據(jù)?!冻鋈赜浖肪硭奶岬降牡诙N“《五十三佛名經(jīng)》一卷”的作者不詳,經(jīng)文不存。第一種“《過去五十三佛名》一卷,出《藥王藥上觀》,亦出《如來藏經(jīng)》。”《藥王藥上觀》即(劉宋)畺良耶舍譯《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jīng)》,該經(jīng)提到藥上菩薩為修行者介紹過去五十三佛名及信仰五十三佛的種種利益,可知五十三佛屬于過去佛:
系念三昧,即于定中得見藥上菩薩凈妙色身,即為行者稱說過去五十三佛名。告言:“法子,過去有佛,名曰普光,次名普明,次名普靜,次名多摩羅跋栴檀香,次名栴檀光,次名摩尼幢,次名歡喜藏摩尼寶積,次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次名摩尼幢燈光,次名慧炬照,次名海德光明,次名金剛牢強普散金光,次名大強精進勇猛,次名大悲光,次名慈力王,次名慈藏,次名栴檀窟莊嚴(yán)勝,次名賢善首,次名善意,次名廣莊嚴(yán)王,次名金花光,次名寶蓋照空自在王,次名虛空寶花光,次名琉璃莊嚴(yán)王,次名普現(xiàn)色身光,次名不動智光,次名降伏諸魔王,次名才光明,次名智慧勝,次名彌勒仙光,次名世靜光,次名善寂月音妙尊智王,次名龍種上智尊王,次名日月光,次名日月珠光,次名慧幡勝王,次名師子吼自在力王,次名妙音勝,次名常光幢,次名觀世燈,次名慧威燈王,次名法勝王,次名須彌光,次名須曼那花光,次名優(yōu)曇缽羅花殊勝王,次名大慧力王,次名阿■毗歡喜光,次名無量音聲王,次名才光,次名金海光,次名山?;圩栽谕ㄍ?,次名大通光,次名一切法常滿王佛?!?
時藥上菩薩說是過去五十三佛名已,默然而住。爾時行者即于定中得見過去七佛世尊毗婆尸佛而贊嘆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說五十三佛,乃是過去久遠(yuǎn)舊住娑婆世界,成熟眾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若復(fù)有人能稱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復(fù)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皆悉清凈。以是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尸棄如來,毗舍浮如來,拘留孫如來,拘那含牟尼如來,迦葉如來,亦贊是五十三佛名,亦復(fù)贊嘆善男子善女人。能聞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稱名者,能敬禮者,除滅罪障,如上所說。[4]663-664
即修行者禪定中見藥上菩薩,藥上菩薩為修行者說五十三佛名。修行者又于禪定中見過去七佛,七佛告知修行者“能聞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稱名者,能敬禮者,除滅罪障?!?/p>
智升《集諸經(jīng)禮懺儀》卷上列出《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jīng)》所記五十三佛名,并指出:“此五十三佛名者,乃是過去久遠(yuǎn)舊住娑婆世界,成熟眾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若復(fù)有人能誦是五十三佛名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經(jīng),皆悉清凈。以是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7]463上述內(nèi)容抄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jīng)》。
另外,(三國)康僧鎧譯《無量壽經(jīng)》提到過去世有五十三佛,“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諸佛依次為:錠光、光遠(yuǎn)、月光、栴檀香、善山王、須彌天冠、須彌等曜、月色、正念、離垢、無著、龍?zhí)臁⒁构?、安明頂、不動地、琉璃妙花、琉璃金色、金藏、焰光、焰根、地動、月像、日音、解脫花、莊嚴(yán)光明、海覺神通、水光、大香、離塵垢、舍厭意、寶焰、妙頂、勇立、功德持慧、蔽日月光、日月琉璃光、無上琉璃光、最上首、菩提花、月明、日光、花色王、水月光、除癡暝、度蓋行、凈信、善宿、威神、法慧、鸞音、師子音、龍音、處世,共五十三佛?!叭绱酥T佛皆悉已過。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盵9]世自在王如來為第五十四佛,他有弟子法藏比丘發(fā)四十八大愿,法藏比丘來世成佛,即今西方阿彌陀佛。這一西方凈土系列的過去五十三佛信仰(或加世自在王佛成五十四佛,再加阿彌陀佛成五十五佛信仰)似乎沒有流行。
東壁門上畫七佛,這是大家熟悉的題材,過去七佛信仰與過去五十三佛信仰作用一樣,雖七佛名不在五十三佛之列,但仍可視為五十三佛的簡略形式。(北魏)菩提流支譯《佛名經(jīng)》卷八列舉二十五佛名后就是講供養(yǎng)七佛功德:“爾時舍利弗復(fù)白佛言:‘世尊,唯愿如來演說過去七佛姓名、壽命長短,我等渴仰樂聞?!盵10]于是佛為解說七佛名號等。《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jīng)》中則借七佛之語,強調(diào)信仰五十三佛的“除滅罪障”作用。
2. 今世佛:三十五佛、二十五佛
第390窟四壁中層和下層各30鋪說法圖,佛教沒有三十佛或六十佛之概念,但有三十五佛、二十五佛之概念,加起來即有六十之?dāng)?shù),由于榜題全部漫漶,我們目前沒有找到合適的佛經(jīng)來解讀,試以三十五佛、二十五佛解讀此60鋪說法圖。
三十五佛信仰見于(西晉)竺法護譯《決定毗尼經(jīng)》,經(jīng)云:
若有菩薩成就五無間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有手犯、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薩應(yīng)當(dāng)于三十五佛前,所犯重罪,晝夜獨處,至心懺悔。懺悔法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寶光佛、南無龍尊王佛、南無精進軍佛、南無精進喜佛、南無寶火佛、南無寶月光佛、南無現(xiàn)無愚佛、南無寶月佛、南無無垢佛、南無離垢佛、南無勇施佛、南無清凈佛、南無清凈施佛、南無娑留那佛、南無水天佛、南無堅德佛、南無栴檀功德佛、南無無量掬光佛、南無光德佛、南無無憂德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功德花佛、南無蓮花光游戲神通佛、南無財功德佛、南無德念佛、南無善名稱功德佛、南無紅炎幢王佛、南無善游步功德佛、南無斗戰(zhàn)勝佛、南無善游步佛、南無周匝莊嚴(yán)功德佛、南無寶花游步佛、南無寶蓮花善住娑羅樹王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愿諸世尊,慈哀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已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yīng)墮地獄、餓鬼、畜生諸余惡道,邊地下賤及彌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諸佛世尊當(dāng)證知我,當(dāng)憶念我。
復(fù)于諸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于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凈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揣之食,或修凈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挍計籌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
眾罪皆懺悔,諸福盡隨喜,
及請佛功德,愿成無上智。
去來現(xiàn)在佛,于眾生最勝,
無量功德海,歸依合掌禮。
如是,舍利弗,菩薩如是觀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來所有功德,應(yīng)作如是清凈懺悔。菩薩若能凈此罪已,爾時諸佛為其現(xiàn)身,為度眾生亦說種種諸行,成就愚惑諸眾生故。菩薩于諸法界心不動搖,諸眾生等有種種欲樂,隨其所樂皆能度脫,滿其所愿。[9]38-39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jīng)》卷90“優(yōu)波離會第二十四”內(nèi)容基本相同,最后提到:“佛告優(yōu)波離:‘此經(jīng)名為《決定毗尼》,亦名《摧滅心識》。”[11]
(劉宋)曇摩蜜多譯《觀虛空藏菩薩經(jīng)》提到該經(jīng):“佛告優(yōu)波離:汝及未來世一切善持毗尼者,應(yīng)當(dāng)教此犯罪眾生,安慰其意。世尊大慈,弘誓無量,不舍一切,于深功德經(jīng)說治罪法,名《決定毗尼》。有三十五佛,救世大悲,汝當(dāng)敬禮。汝敬禮時,當(dāng)著慚愧衣,如眼生瘡,深生恥愧,如癩病人,隨良醫(yī)教。汝亦如是,應(yīng)生慚愧。既慚愧已,一日乃至七日,禮十方佛,稱三十五佛名,別稱大悲虛空藏菩薩名。澡浴身體,燒眾名香,堅黑沈水。明星出時,長跪合掌,悲泣雨淚,稱虛空藏,白言:‘大德大悲菩薩愍念我故,為我現(xiàn)身。爾時當(dāng)起是想:是虛空藏菩薩頂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作紫金色。若見如意珠,即見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佛像現(xiàn),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現(xiàn)。虛空藏菩薩身長二十由旬,若現(xiàn)大身,與觀世音等。此菩薩結(jié)跏趺坐,手捉如意珠王,其如意珠演眾法音與毗尼合?!盵12]經(jīng)文中只提到三十五佛概念,沒有三十五佛的具體名號。從經(jīng)文“汝及未來世一切善持毗尼者……一日乃至七日,禮十方佛,稱三十五佛名”看,十方佛、三十五佛是現(xiàn)今存在的今世佛,而“稱三十五佛名”則顯示三十五佛有具體名號。
佛教資料中有中國僧人三十五佛信仰的記載?!独m(xù)高僧傳》卷20“僧倫傳”記載初唐僧倫信仰五十三佛、三十五佛:“五歲已后迄于終亡,恒自目見白光滿屋。齊武平九年(武平無九年,據(jù)后文,可知是武平元年,570年),與父至云門寺僧賢統(tǒng)師、珉禪師所受法出家,時年九歲。二師問其相狀,答以白光流臉,二幡夾之。嘆曰:‘子真可度。因而剃落。周武平齊(577),時年十六,與賢統(tǒng)等流離西東,學(xué)四念處,誦《法華經(jīng)》。至開皇初,方興佛法,云門受具,時年二十三。又于武陽理律師所聽始半夏,見五色光如車輪,照倫心上,眾并同見,即于光中禮五十三佛,猶未滅,更禮三十五佛,光乃收隱。又與方愿二師入黑山、太行諸山,行蘭若二十余年。大業(yè)末,賊徒起,領(lǐng)門人至衛(wèi)州隆善寺。仍為偽夏竇建德、齊善行等請知僧事。武德五年,大統(tǒng)天下,入太行抱犢山,教徒學(xué)念處法。由是四方負(fù)笈,山路成蹊。貞觀四年,衛(wèi)州刺史裴萬頃與諸官人請令下山,日日受戒,大有弘利。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四更,忽告門人:‘吾夜中于諸法得解脫,謂成無學(xué),不謂天帝等迎。言已而絕。將殯于山,而哀慟不止。天極清朗,無云而降細(xì)雨,眾咸異焉。時年八十五矣?!盵6]601上文關(guān)于僧倫的生平年代抵牾甚多,以卒年85歲計,生卒年為565—649年,以“周武平齊,時年十六”等看,則生于562年。
1991年寧夏賀蘭山拜寺溝方塔發(fā)現(xiàn)30多種西夏文、漢文佛教文獻,其中有一件乾祐十一年(1180)五月西夏仁宗施刊漢文印本《三十五佛名禮懺功德文附仁宗施經(jīng)愿文》(擬),今藏寧夏考古所,“本文獻原文應(yīng)分為三部分,首先是不空譯《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其次是禮懺功德文,最后是仁宗的刊施愿文?!盵13-15]俄藏黑水城西夏文物中也有一件漢文印本《三十五佛名禮懺功德文》(TK140),首存說法圖半幅,題:“《佛說三十五佛名經(jīng)》,出《大寶積經(jīng)·優(yōu)波離會第二十四》,大唐三藏菩提流支奉詔譯?!蔽猜詺垟?shù)行,各佛上方有一佛[16]。菩提流支即菩提流志。
二十五佛概念見于(北魏)菩提流支譯《佛名經(jīng)》,卷八列舉二十五佛名后提到:“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欲懺悔諸罪,當(dāng)凈洗浴,著新凈衣,凈治室內(nèi),敷設(shè)高座,安置佛像,懸二十五枚幡,種種花香,供養(yǎng)誦念此二十五佛名,日夜六時懺悔,滿二十五日,滅四重八禁等罪,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如是?!盵10]161則二十五佛也是今世佛。
北齊至唐初流行二十五佛信仰,北響堂山南洞刻經(jīng)、八會寺刻經(jīng)龕中刻有二十五佛名?!独m(xù)高僧傳》卷22“玄琬傳”記載玄琬(562—636)為隋代國師曇延法師弟子,也依據(jù)二十五佛名禮懺:“至于授受,遮難滋彰,乃鎣飾道場,尋諸懺法。每春于受戒之首,依二十五佛及千轉(zhuǎn)神咒,潔齋行道,使彼毀禁之流澄源返凈,登壇納法明白無疑,并傳嗣于今,住持不絕。從此而求,可謂護法菩薩也?!盵6]616
菩提流支譯《佛名經(jīng)》卷八列舉二十五佛名后提到二十五佛的作用是:“誦念此二十五佛名,日夜六時懺悔,滿二十五日,滅四重八禁等罪?!盵10]161竺法護譯《決定毗尼經(jīng)》敘述三十五佛時提到:“凈此罪已,爾時諸佛為其現(xiàn)身?!盵9]39即懺悔罪障后,三十五佛現(xiàn)身說法。因此三十五佛、二十五佛的作用就是念佛名以懺悔滅罪,諸佛為其現(xiàn)身說法。
三 莫高窟第390窟所反映的
佛教懺悔思想
安陽大住圣窟、曲陽八會寺窟均刻有五十三佛、七佛、三十五佛、二十五佛等佛像或佛名,這是我們理解第390窟諸佛說法的重要參考。
1. 河南安陽大住圣窟
此窟乃地論學(xué)派高僧靈裕于589年建成,刻于窟內(nèi)的《造窟記》記錄了造窟所費工和主要內(nèi)容:“大住圣窟。大隋開皇九年己酉歲敬造??哂霉σ磺Я儇ニ模?、世尊用功九百。盧舍那世尊一龕,阿彌陀世尊一龕,彌勒世尊一龕,三十五佛世尊三十五龕,七佛世尊七龕,傳法圣大法師廿四人?!贝笞∈タ邇?nèi)外石壁還刊刻佛經(jīng)多部,計有窟內(nèi)前壁西側(cè)《大集經(jīng)·月藏分》和《摩訶摩耶經(jīng)》,窟外窟門西側(cè)《大集經(jīng)·月藏分·法滅盡品》、《勝鬘經(jīng)》、《法華經(jīng)·分別功德品》、《法華經(jīng)·如來壽量品》、《大般涅槃經(jīng)·無常偈》、《五十三佛名經(jīng)》、《三十五佛名經(jīng)》、《二十五佛名經(jīng)》等。大住圣窟的上述布局與內(nèi)容,為研究靈裕思想及北朝晚期的佛教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17]。
2. 河北曲陽八會寺刻經(jīng)龕
刻經(jīng)龕位于曲陽縣城南9公里處西羊平村少容山(黃山)頂,建于隋代開皇年間??探?jīng)龕為青灰色巨石,略呈方形,南北長3.75—4.04米、東西寬3.33—3.5米,高2—2.4米,西、北、南面各開一龕,東面開二龕,各龕兩側(cè)與下方刻佛經(jīng)。從形制和內(nèi)容看,西面是正壁?譹?訛。
刻經(jīng)龕現(xiàn)存4處題記:1.正壁(西面)東側(cè)刻有“行唐邑龕。大隋開皇十三年(593)二月八日刊”。2.南面刻供養(yǎng)人題名:“龕主定州城內(nèi)賈凡、母蘇氏為七世先亡現(xiàn)在眷屬法界眾生供養(yǎng)。”3.東面《佛名經(jīng)》后有供養(yǎng)人題記:“龕主祖周使持節(jié)少師大將軍延綏旦三州諸軍事延州總管贈青齊濟兗膠五州刺史蜀郡開國公伯俊、父金州刺史仲義、孫定州司兵參軍事韓長秀?!?.東面兩龕之間殘存“此龕十八年四月……■?!贝颂幍摹笆四辍睉?yīng)是開皇十八年(598)。可見此刻經(jīng)龕為開皇年間韓氏、賈氏等邑社集體開鑿。
刻經(jīng)龕主要內(nèi)容分造像、刻經(jīng)。西面(正壁)上部開一方形經(jīng)龕,高寬約1.4米,深0.5米。龕內(nèi)再開一佛龕,寬0.9米,高0.7米,雕主尊結(jié)跏趺坐佛、二脅侍菩薩立像,頭部毀。一般認(rèn)為主尊是阿彌陀佛??探?jīng)龕大小佛像存79身,多數(shù)頭部毀。
刻經(jīng)分經(jīng)文與經(jīng)偈兩大類,經(jīng)文有《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大方等修多羅王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名經(jīng)》、《決定毗尼經(jīng)·三十五佛名及懺悔文》、《盂蘭盆經(jīng)》等,經(jīng)偈有《大般涅槃經(jīng)·無常偈》、《華嚴(yán)經(jīng)·贊佛偈》、《大集經(jīng)·贊佛偈》、《無量義經(jīng)·嘆佛偈》、《大乘同性經(jīng)·楞伽王誦六波羅蜜偈》、《大乘法句經(jīng)·善知識偈》、《未曾有經(jīng)·懺悔偈》、《堅意菩薩往生偈》等。經(jīng)偈適合念誦,《續(xù)高僧傳》卷18“智通傳”記載隋代釋智通(548—611)熱衷念誦《贊佛偈》:“修持戒行,歌詠法言,晝夜不輟。誦諸經(jīng)中《贊佛要偈》三千余章,五十許年,初無告倦?!盵6]577北宋戒珠(985—1077)《凈土往生傳》卷中記載更為具體:“釋智通,俗姓程,河?xùn)|人也。十歲服緇為沙彌,威儀敦肅,為時所稱。受具之后,屏息諸緣,獨勤懺誦。誦先賢《贊佛偈》三千余首。每于六時以對尊像,引聲高唱,委曲凄切,聞?wù)弑N迨S年,略無告倦。周武之末,釋門淪廢,通即避地幽僻,以消時難。隋祖統(tǒng)御,再隆佛日,通于孤老寺六時精苦,益倍初焉。大抵以三界五苦日相凌困,愿期出離以生贍養(yǎng)。大業(yè)七年十月嬰疾,姑命門人頂蓋數(shù)十人,同聲西向,念彌陀佛。通乃閉目,端想久之……至于中夜,坐亡于懺誦之堂,若禪定焉?!盵5]116
河北曲陽為靈裕的故鄉(xiāng),八會寺刻經(jīng)龕與大住圣窟存在著關(guān)聯(lián)。
3. 第390窟與三階教思想
五十三佛、三十五佛、二十五佛、七佛與禮佛、懺悔有關(guān),禮懺是佛教的重要理論思想。三階教重視禮佛,其中就有禮五十三佛,智升《集諸經(jīng)禮懺儀》卷上“晝夜六時發(fā)愿文”中提到禮五十三佛、三十五佛、二十五佛的作用:
禮佛功德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供養(yǎng)一切三寶,終無有休息,隨意靜默,量時任唱。初夜、半夜、后夜、午時、平明、日沒唱靜,六時禮拜。佛法大綱,晝?nèi)谷?,各?yán)持香花,入塔觀像,默供養(yǎng),行道禮佛。平明及與午時,并別唱五十三佛,余皆總唱。日暮、初夜,并別唱三十五佛,余皆總唱。半夜(校:疑缺“及后夜”)并別唱二十五佛,余皆總唱。觀此七階佛如在目前,思惟如來所有功德,廣作如是清凈懺悔。上來布置禮佛綱軌次第多少,悉是故信行禪師依經(jīng)自行此法,于今徒眾亦常相續(xù),依行不絕。但以現(xiàn)無正文流傳,恐欲學(xué)者無所依據(jù),是以故集此文,流通于世,愿后學(xué)者依文讀誦,不增不減[7]465。
文中指出:“信行禪師依經(jīng)自行此法,于今徒眾亦常相續(xù),依行不絕?!奔慈A教重視禮五十三佛、三十五佛、二十五佛。北朝晚期流行末法思想,隋代信行(540—594)更是在末法思想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三階教,敦煌藏經(jīng)洞現(xiàn)存三階教文獻約有29種56件,顯示三階教可能影響到敦煌,第390窟壁畫題材可能與三階教存在關(guān)聯(lián)。
參考文獻:
[1]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83.
[2]從供養(yǎng)人題記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營建年代[M]//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題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00.
[3]王惠民.“甘露施餓鬼、七寶施貧兒”圖像考釋[J].敦煌研究,2011(1).
[4]大正藏:第20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34-37.
[5]大正藏:第51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18.
[6]大正藏:第50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85.
[7]大正藏:第47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474.
[8]大正藏:第55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22.
[9]大正藏:第12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267.
[10]大正藏:第14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61.
[11]大正藏:第11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19.
[12]大正藏:第13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677.
[13]方廣锠.寧夏西夏方塔出土漢文佛典敘錄[G]//藏外佛教文獻:第7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407.
[14]羅豐,孫昌盛.中國藏西夏文獻綜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卷綜述[G]//西夏學(xué):第2輯.2007:43-46.
[15]杜建錄.中國藏西夏文獻敘錄[G]//西夏學(xué):第3輯,2008:100.
[16]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獻:第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1-204.
[17]李裕群.鄴城地區(qū)石窟與刻經(jīng)[J].考古學(xué)報,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