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娟
摘要:本文從“文化沖突”的來對蘇丹作家塔依卜·薩利赫的《北遷的季節(jié)》進行解讀,從而探究主人公哈賽娜、穆斯塔法和敘述者在歐非文化沖突下釀成的悲劇。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沖突;穆斯塔法;敘述者;悲劇
一、簡介
塔依卜·薩利赫是蘇丹最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侗边w的季節(jié)》是他的成名作,自其出版后,阿拉伯文學界和西方媒體曾一再發(fā)表評論,一些評論家甚至把它奉為阿拉伯文壇“當代的奇葩”。本文將運用奧博格的“文化沖突”來探索主人公穆斯塔法和敘述者在《北遷的季節(jié)》中的悲劇,以便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哈賽娜的悲劇
文化沖突(Culture shock)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于1958年提出。在全球化進程中,各國家、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因為固有的文化差異,不可避免地將出現(xiàn)摩擦甚至對抗、沖突,但是不同民族都是在沖突與對抗中逐漸走向文化和諧與共同發(fā)展。[3]在哈賽娜殺死瓦德 利斯后,爺爺發(fā)出這樣的驚嘆,“這個村鎮(zhèn)里有史以來還是第一次發(fā)生這樣的事情。真的是快到頭了”,[1][214]由此可見,爺爺一直以來在為維護傳統(tǒng)文化而努力,把試圖用西方思想打破固有文化的哈賽娜視為“妖魔”在爺爺看來,對于西方帶來的那些開明思想都是摧毀他們的妖魔。從跨文化沖突這個層面上來看,沖突可以定義為對重大實際相關(guān)問題的價值觀念上根本上的互不相融。邁哈竹卜也不遺余力地維持著當?shù)氐姆€(wěn)定,抵制外來文化的入侵。他謙卑地自稱自己是“閉塞村鎮(zhèn)里的莊稼漢”,[1][199]但實際上是村子里的核心人物。身為村民民主社會愛國黨的負責人,雖標榜“民主社會”,但對于這一帶有西方色彩的觀念熟視無睹。他沒有對瓦德 利斯強娶婦女哈賽娜的行為進行任何指責,反倒說“你知道這里的風俗習慣,女人從屬于男人”。[1][199]他不愿因為外來的民主文化而改變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觀念。他不接受除物質(zhì)條件外的其他變化。哈賽娜的悲劇也正是當?shù)孛褡逅枷肱c西方文明相抵制而無法退讓造成的。
三、穆斯塔法的悲劇
文化沖突是社會沖突的基本形式之一,所謂文化沖突,主要指不同文化主體之間在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學、價值觀、以及社會心理學、傳統(tǒng)習慣、風俗等方面的對立和否定的關(guān)系。[2]在倫敦的時候,他遇到了“我與她相識時,她還不到20歲,正在牛津大學學習東方語言。她與我相反,向往赤道的氣候、火辣的太陽、紫紅色的天涯,并把我看作是這一切的象征。而我卻如那南國的熱流,向往北國的冰霜?!盵1][P161]他卻發(fā)現(xiàn)他的腦袋里裝著西方文明,但這文明卻摧毀了他的心靈?!拔乙恍南氲闹皇莻惗亍?,“海洋的呼喚聲把我引向多佛爾海灘,引向倫敦”[1][159]“30年來,生活里充滿了歡聲笑語,但我置身其間,并不覺得它的美好,我所關(guān)注的唯一事情是如何度過我的夜晚?!盵1][164]他拋棄了自己原本擁有的本族文化,一心一意想要立足西方,即使穆斯塔法老年的時回歸故里,但其心之所向任然是倫敦。
經(jīng)歷諸種心靈叩問和矛盾困擾后,穆斯塔法最終明白,“我的靈魂和血液中有許多模糊不清的東西促使我走向那遙遠的地方”[1][182]“我的生活歷程已經(jīng)完盡,再也沒有什么理由滯留。”[1][195]夜晚,穆斯塔法跳入了尼羅河,他在那條古老的河中找到了生命的真正的歸屬。他將兩個孩子托付給敘述者,希望他們不要遠游他鄉(xiāng),他不希望他的孩子像他一樣染上游子病,無法自拔。穆斯塔法選擇自殺以尋求解脫,從蘇丹文化中解脫出來,奔向他日思夜想的英國。
四、敘述者的悲劇
文化沖突的實質(zhì)是文化主體之間價值觀的沖突,由于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利益不同,人們對同一問題持有完全不同的價值判斷,評價和不同立場和態(tài)度等,因而在采取各種措施改變某一社會現(xiàn)象時,常常會引起群體間無休止的沖突。[3]與穆斯塔法不同,敘述者有完整的家庭,起初就有一個相對穩(wěn)固的身份,有七年的留學生涯,他并沒有表現(xiàn)對其過多的留戀。抵達故鄉(xiāng)他立即撇清與西方的關(guān)系,融入本土文化的懷抱。他起先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抵制外來文化,有時甚至更為激烈。他極力抹殺東西方的差異,以本質(zhì)主義為借口來抵制所有的變化。當鄉(xiāng)親們詢問歐洲的情況時,“我告訴他們,除了一些細微的差別外,歐洲人和我們一模一樣?!盵1][165]這種觀點在極力地抵制西方文化。敘述者滿懷希望和喜悅從倫敦返回蘇丹,而新政府的腐敗不堪卻抹殺了這份希望,讓敘述者失望至極。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文化沖突以及社會問題的激化和加劇,都會破壞社會原有的動態(tài)平衡,使原來的社會權(quán)威約束和控制日益減弱,從而引起人們心理的不適,思想的混亂、判斷的失據(jù)、行為的失常。敘述者開始對本土文化的狹隘感到反感,膽怯地逃避自己,哈賽娜最終殺死瓦德利斯并自殺,這一悲劇導致了敘述者的傳統(tǒng)根基徹底破滅。他也意識到,如果繼續(xù)一味的崇拜一種文化,勢必會做出和穆斯塔法一樣的抉擇,他最后光著身子跳進尼羅河。而敘述者卻想用自殺的方式得到救贖,找到解決方法,尋求新生。當西方和東方文化同時出現(xiàn),又無法相互融合時,敘述者無奈地用悲劇詮釋了這場文化沖突。
參考文獻:
[1]薩利赫·塔伊布.風流賽義德[M].張甲民譯. 阿拉伯小說選集.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2]威廉· 哈維蘭著,王銘銘譯.當代人類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