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寧
《公司法》在2013年底的修改,在公司資本制度上確立了 “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此次修法是針對國務院對我國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的改革,在放松對市場主體準入管制和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的大政策背景下進行的,旨在降低市場準入的門檻,激發(fā)經濟發(fā)展的活力。從商法學的視角來看,這也是對商事登記制度和公司資本制度的一次不小的變革和發(fā)展,但在理論上,對于新確立的 “認繳制”在資本形成制度上該如何定性卻發(fā)生了不小的爭議。
根據國務院印發(fā)的 《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為了放松市場主體準入管制,切實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實行 “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所謂的 “認繳制”,就是此次改革后,輿論和媒體對新確立的 “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的簡稱。
具體而言,《公司法》修改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或發(fā)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只需有認繳的出資額;公司設立登記時,僅登記認繳資本總額,即注冊資本,而不再登記實繳資本,因而也不再強制驗資。其次,“公司股東應當對其認繳出資額、出資方式、出資期限等自主約定,并記載于公司章程;公司應當將股東認繳出資額或者發(fā)起人認購股份、出資方式、出資期限、繳納情況通過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1〕國務院2014年2月7日印發(fā)的 《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國發(fā) 【2014】7號)。。再次,廢除了一般公司的最低資本限額,取消了對首次實繳資本的限制、貨幣出資比例的限制以及對繳足出資期限的限制。
此次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推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媒體的相關報道不勝枚舉,商法學界更是引起了一陣評論和研究此次改革的熱潮。雖然本次改革的核心是注冊資本的工商登記制度,但其內容也涉及公司資本的形成和繳納制度。事實上,對于資本的繳納制度,2005年修訂的 《公司法》就已經將注冊資本的 “實繳制”改為 “分期繳納制”,但附加了首次出資比例和繳納期限等限制,此次 《公司法》修訂將原有的限制取消,法律對于出資事項不再做統一的強制性規(guī)定,改由公司章程自主約定,同時實現了注冊資本的 “零首付”?!皬挠邢拗频?、不完全的認繳資本制轉變?yōu)闊o限制的、完全的認繳資本制?!薄?〕趙旭東:“資本制度改革與公司法的司法適用”,載 《人民法院報》2 01 4年2月2 6日,第7版。然而,在學理上,對于改革后的這種 “認繳登記制”在資本形成制度上如何定性,學者們有不同的觀點。
對于 《公司法》修改后確立的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其在資本形成上的性質和歸類,學界的爭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很多學者認為改革后的資本形成制度仍屬法定資本制,趙旭東教授認為:“改革后的公司資本制度在法律類型上,依然屬于法定資本制,認為中國公司法已由法定資本制改為授權資本制,是對資本制度模式的誤讀和誤解。”〔3〕趙旭東:“資本制度變革下的資本法律責任——公司法修改的理性解讀”, 《法學研究》2014年第5期,第28頁。朱慈蘊教授也認為: “完全認繳制的性質并沒有改變法定資本制?!薄?〕朱慈蘊、劉宏光:“完全認繳制下公司資本監(jiān)控制度的 ‘轉型’與 ‘升級’”,載王保樹主編:《中國商法年刊》(2014年),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頁。甘培忠教授雖對本次資本制度的改革內容大加批判,但仍認為 “本次改制后,法定資本制的框架尚得以保存”〔5〕甘培忠:“論公司資本制度顛覆性改革的環(huán)境與邏輯缺陷及制度補救”, 《科技與法律》2014年第3期,第498頁。。實務界的陳克法官認為:“本次 《公司法》修訂只是法定資本制下繳付方式的變化,而不是以授權資本制替代法定資本制?!薄?〕陳克:“弱化抑或調整——論 《公司法》修訂后的涉出資責任諸問題”,《財經法學》2 015年第5期,第37頁。
而與此相反的觀點也有,如范健教授認為 “此次資本制度改革帶來的是授權資本制在我國的確立”〔7〕范健:“淺析公司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后的信用責任體系”,載 《中國工商報》2014年8月23日,第3版。,王建文教授也認為 “目前的認繳制基于其更接近于授權資本制而界定為折中授權資本制”〔8〕王建文:“論公司資本制度演變的內在邏輯與制度回應”,載王保樹主編:《中國商法年刊》(2014年),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頁。。此外,實務界也存在類似的看法,如王東敏法官認為:“新修正 《公司法》有明顯的從法定資本制度向授權資本制度切換的痕跡?!薄?〕王東敏:“《公司法》資本制度修改對幾類民商事案件的影響”,《人民司法》2014年第5期,第9頁。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改革后的認繳制在資本形成上應當歸為一種新的類型,既不屬于法定資本制,也不屬于授權資本制,如郭富青教授認為 “改革后的資本制度仍然稱為法定資本制已經名不副實,也不能將其歸入授權資本制,它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聲明資本制度,確切地說應稱之為 ‘折中聲明資本制度’。”〔10〕郭富青:“我國公司資本制度的重構及風險防范”,《財經法學》2015年第5期,第29頁。王延川教授也認為: “認繳出資制既不同于嚴格的法定資本制,也不同于授權資本制,它屬于我國的制度創(chuàng)新?!薄?1〕王延川:“認繳出資制的問題與未來改進——以債權人保護為視角”,載朱慈蘊主編:《商事法論集》(總第27卷),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9 1頁。
那么,認繳制究竟應該屬于哪種資本形成類型呢?法定資本制與授權資本制及其他類型的核心區(qū)別到底是什么?如果 “認繳制”屬于授權資本制,那么我國資本形成制度的現代化目標是否已經實現?已經與發(fā)達國家的相關制度以及國際慣例完全接軌?如果“認繳制”仍屬于法定資本制,那么其法律和實踐效果能否替代授權資本制?所有這些問題的回答,都必須建立在準確厘清各種資本形成類型的內涵和界定我國目前 “認繳制”性質的基礎上。也只有在準確定性 “認繳制”的前提下,才能認清我國資本形成制度的真實面目,從而進一步明確我國制度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關于認繳制在性質上的界定,目前學界主要有 “法定資本制說”、“授權資本制說”和 “新型資本制說”三種觀點的分歧。而要對其進行辨析,則依賴于對公司資本形成制度理論上幾種典型的資本制進行內涵和外延上的解讀,明確其劃分標準,進而對認繳制進行準確而嚴謹的定性。
公司的資本是通過股份的發(fā)行和募集而形成的,那么關于資本如何形成,是一次形成還是分次形成,傳統公司法理論將其分為 “法定資本制”、“授權資本制”和 “折中資本制”三種類型,但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了 “聲明資本制”這一新的概念和類型。因此,筆者延用大陸法系的這種概念化和類型化的歸納方法,將資本形成制度分為 “法定資本制”、“授權資本制”、“折中資本制”和 “聲明資本制”四種類型加以分析,以期準確闡明不同資本制的核心和本質,為我國目前認繳制的定性提供一個思維框架。
1.法定資本制的概念之爭
關于 “法定資本制”的基本概念,學界的看法也不盡一致。通說觀點認為:“所謂法定資本制,是指在公司成立時,必須在章程中明確規(guī)定公司的資本總額,并一次性發(fā)行、全部認足或募足,否則公司不得成立,公司成立后,因經營或財務上的需要而增加資本,必須經股東會決議、變更公司章程的新股發(fā)行程序。”〔12〕趙旭東:《公司法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07頁。在這樣的定義下,法定資本制下的資本繳納方式就有著一次性繳納和分期繳納之分,我國2005年 《公司法》確立的分期繳納制和2013年 《公司法》確立的完全而無限制的認繳制都是法定資本制下的一種資本繳納形式。
與此不同的代表性觀點認為:“法定資本制又稱確定資本制或實繳資本制,是指公司在設立時,必須在公司章程中明確記載公司資本總額,由股東全部認足并實繳、實收的一種公司資本制度?!薄?3〕范健、王建文:《公司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68頁。因此,法定資本制的特質不僅在于資本的一次性發(fā)行,還在于全部實際繳納,而我國現階段實行的認繳制 “背離了這個特征,也就背離了法定資本制”〔14〕同上,第269頁。。還有學者認為,法定資本制由三大要素構成:“(1)法定最低資本的要求;(2)公司設立登記前注冊資本實繳的要求; (3)公司運營過程資本維持的要求?!薄?5〕前注 〔10〕,郭富青文,第26頁。即在前述觀點的基礎上,將法定資本制的內涵增加了最低資本額和資本維持原則要求的內容。
2.法定資本制的本源探析與發(fā)展脈絡
法定資本制起源于大陸法系的法德兩國,后來被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所繼受,進而傳入我國。傳統大陸法系的資本制度和理論以 “資本三原則”為核心,即 “資本確定原則”、“資本維持原則”和 “資本不變原則”。而法定資本制和資本確定原則則是一脈相承的,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和我國早期公司法教材的表述中,往往把法定資本制與資本確定原則視為一體,典型的表述是: “資本確定原則,即法定資本制”。〔16〕參見柯芳枝:《公司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頁;趙旭東、徐國棟:《公司法概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62頁。而資本確定原則的內涵,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是指公司在設立時,必須在章程中對公司的資本總額做出明確規(guī)定,并須全部認足和募足,否則公司不能成立。這與前述法定資本制內涵的第一種觀點是一致的,即強調資本的全部募足和認足,而并不涉及繳納的問題。由于股東的出資是其獲得股權的對價,資本的確定相對應的也就是股權的確定和股東資格的確定,而股權的確定往往基于股份的發(fā)行和認購,股款的實際繳納則是對已確定的資本和股權的進一步落實。因此,資本確定原則作為法定資本制的核心,應作為界定法定資本制內涵的基本立足點。
關于 “法定資本”的概念,英美法系也有相關的表述,“傳統上,股東必須向公司投入并由公司維持的資本 (capital be contributed to and maintained by a corporation),被稱為 ‘法定資本’(legal capital),它涉及股東出資及公司向股東的分配”〔17〕See Bayless Manning,James J.Hanks,Jr.,Legal capital,Foundation Press,4th Revised ed.,2013,p.11.轉引自蔣大興:“質疑法定資本制之改革”,《中國法學》2015年第6期,第137頁。。在很大程度上相當于大陸法系的資本維持原則。在我國,法定資本的內涵更近似于實證法中的“注冊資本”這一概念,而注冊資本的概念則隨著我國資本制度的改革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1993年的 《公司法》因采取嚴格的實繳資本制,因此注冊資本就是股東實際向公司繳納的資本額,即 “實繳資本”,而2005年 《公司法》修改確立了分期繳納資本制,“注冊資本的含義也發(fā)生了實質性變化”〔18〕前注 〔13〕,范健、王建文書,第268頁。,其概念轉變?yōu)楣蓶|向公司認繳的出資額,所謂認繳的資本額也構成股東向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范圍,即 “有限責任”的邊界。正如傅穹教授所言:“注冊資本究竟是指向 ‘股東認繳或實繳的資本’,是與分期繳納機制的認可相關的問題”〔19〕傅穹:《重思公司資本制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頁。。因此,2013年修改的 《公司法》取消了分期繳納的“首付”和 “實繳期限”限制從而確立完全的 “認繳制”后,所謂注冊資本更應指股東認繳的出資額,而不再是實際繳納的資本。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在當今認繳資本制的框架下,法定資本的概念更應趨近于認繳資本,而非實繳資本。
對于法定資本制的內涵是否應包括最低資本額的要求,筆者認為,最低資本額制度并非法定資本制的必然要求,也不構成法定資本制的必要條件。最低資本額與法定資本制并行作為公司資本制度的規(guī)則,二者不存在隸屬關系,一方面的改革并不必然導致另一方面的變化。須知,英國在公眾公司中至今仍保留最低資本的要求,〔20〕參見葛偉軍:《英國公司法要義》,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97頁。而英國在資本形成上顯然并非法定資本制。美國實行典型的授權資本制,但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也曾存在最低注冊資本額制度?!白畹唾Y本制與采取何種資本發(fā)行模式無關,實行法定發(fā)行模式的德國和實行授權模式的美國和英國同樣可能受到最低資本金要求的制約?!薄?1〕李建偉:《公司資本制度的新發(fā)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頁。同理,對于資本維持原則,同樣不構成法定資本制的核心內涵,雖然實行法定資本制的國家在公司法運行中體現了資本維持的要求,但在實行授權資本制和聲明資本制的英美法系國家,同樣有著資本維持的規(guī)則要求,且其地位甚至比大陸法系更為突出?!霸谟⒚婪ㄉ希m然未抽象出像大陸法那樣的完整、系統的資本三原則,但卻對公司資本的維持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并在法律的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細致的關于資本維持的法律規(guī)范和判例?!薄?2〕趙旭東:《公司法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頁。如關于公司減資、分紅、股份回購的限制性規(guī)定等。
3.法定資本制的核心內涵與本質界定
通過上文的分析,筆者認為對于法定資本制的概念,第一種觀點更為符合其核心內涵,即法定資本的核心在于資本的一次性發(fā)行并全部認足,而不包括一次性全部繳納。分期繳納制和完全的認繳制也應歸屬于法定資本制的框架之下,實繳制到認繳制的轉化“不過是一種出資制度上從收付實現制轉化到有限的權責發(fā)生制而已,根本不構成對法定資本制的實質性修改”〔23〕鄧峰:《普通公司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16頁。。對于資本三原則與法定資本制的關系,筆者認為法定資本制的核心要求在于資本確定原則,而資本維持原則和資本不變原則皆非法定資本制的核心要義。此外,法定資本制本質特征還在于股東會獨自享有股份的發(fā)行權,這也是其與授權資本制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因此,法定資本制的核心和本質可以簡要概括為 “資本的一次性發(fā)行”加 “股東會擁有發(fā)行權”。
1.授權資本制的概念和淵源
“授權資本制,是指在公司設立時,雖然應在章程中載明公司資本總額,但公司不必發(fā)行資本的全部,只要認足或繳足資本總額的一部分,公司即可成立。其余部分,授權董事會在認為必要時,一次或分次發(fā)行或募集?!薄?4〕前注 〔22〕,趙旭東書,第229頁。授權資本制的這一概念在學界幾乎沒有爭議,是英美法系公司法長期發(fā)展而來的資本制度,而今也成為世界各國公司法發(fā)展的潮流,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等亞洲國家和地區(qū)近年來紛紛修改公司法,引入了完全的授權資本制度。
2.授權資本制的核心和價值
授權資本制的核心特征首先在于資本的分次發(fā)行,即公司成立時只需要發(fā)行資本的一部分,章程授權董事會在公司成立后根據公司運營的需要,在授權的額度內分次發(fā)行公司資本;其次,掌握股份發(fā)行權的機構是董事會,發(fā)行新股只需要董事會做出決議,而無需召開股東大會變更公司章程。因此,授權資本制的本質在于 “資本的分次發(fā)行”加 “董事會擁有發(fā)行權”,這也是其與法定資本制的根本區(qū)別。所謂 “授權”是指章程授權董事會在公司成立后分次發(fā)行資本總額中尚未發(fā)行的股份,而非法律授權股東分期繳納資本。如前所述,一次性發(fā)行下的分期繳納制仍屬于法定資本制,正如學者所言:“只有通過發(fā)行,才可能認購;而只有認購,才能確認投資者的出資責任。如果全額發(fā)行,即使是分期繳付,債權人也可以要求已認繳但尚未實繳股份的股東承擔出資責任,這就是授權資本制與法定資本制的區(qū)別所在?!薄?5〕葉林:《公司法原理與案例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頁。
授權資本制最大的優(yōu)勢和價值,在于籌資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在法定資本制下,公司增發(fā)新股須召開股東大會做出決議并修改公司章程,并報工商登記部門變更注冊資本登記,上市公司和特殊行業(yè)的公司還需報證券監(jiān)管部門或相關監(jiān)管機構審批,程序復雜而冗長,而授權資本制則有效地避免了這些缺陷,簡化了公司的融資程序?!岸聲鶕唧w情況發(fā)行資本,既適應了公司經營活動的需要,又避免了大量資金在公司中的凍結與限制,能充分發(fā)揮財產的效益?!薄?6〕前注 〔22〕,趙旭東書,第230頁。雖然也有對債權人保護不力等缺點,但因為有相關配套制度的配合,總體上看,授權資本制是一種能夠適應市場發(fā)展、富有效率的成功的制度。
所謂折中資本制,是傳統大陸法系國家為了適應市場發(fā)展和改革潮流而對法定資本進行改革,從而衍生的資本形成制度,具體分為 “許可資本制”和 “折中授權資本制”兩種類型。
1.許可資本制
“許可資本制亦稱認許資本制,是指在公司成立時,必須在章程中明確規(guī)定公司資本總額,并一次性發(fā)行、全部認足或募足。同時,公司章程可以授權董事會在公司成立后一定期限內,在授權時公司資本一定比例的范圍內,發(fā)行新股,增加資本,而無須股東會的特別決議?!薄?7〕同上,第231頁。這種資本形成制度是德國等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為了緩和法定資本制的弊端而采取的一種制度創(chuàng)新,“通過對董事會發(fā)行股權的授權、放寬限制、簡化公司增資程序而形成的”〔28〕同上注。,但公司設立時仍必須一次性發(fā)行全部資本總額,這一點與法定資本制是相同的。
2.折中授權資本制
“折中授權資本制是指公司成立時,也要在章程中載明公司資本總額,并只需發(fā)行和認足部分資本或股份,公司即可成立,未發(fā)行部分授權董事會根據需要發(fā)行,但授權發(fā)行的部分不得超過公司資本的一定比例?!薄?9〕同上注。折中授權資本制是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為了緩和傳統法定資本制的弊端,曾經采用過的資本形成制度。其與許可資本制的區(qū)別在于,許可資本制是授權董事會在資本總額之外發(fā)行,即增資擴股,而折中授權資本制是在資本總額范圍內發(fā)行,這一點與授權資本制是一致的。但其與授權資本制的區(qū)別在于,“法律直接對公司章程對董事會的授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預”〔30〕施天濤:《公司法論》(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頁。,限制了授權董事會發(fā)行股份的比例,因此其靈活性不如授權資本制。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 “聲明資本制”的概念,指出這是英美法系國家近年來新發(fā)展確立的資本制度,即 “公司章程不再規(guī)定授權資本額,而是要求公司實事求是,聲明其實際發(fā)行資本的情況。董事會在公司運營過程中有權自主決定資本發(fā)行問題,而不再受授權資本數額的限制?!薄?1〕黃輝:《現代公司法比較研究——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頁。因此,所謂聲明資本制就是授權資本制進一步放寬限制的結果,董事會發(fā)行股份不受 “授權資本”的限制,具有更高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學者同時指出:“英美法系國家從授權資本制到聲明資本制已是大勢所趨。澳大利亞早在1998年就進行了立法改革,英國2006年公司法修訂也廢除了授權資本制,美國各州的立法態(tài)度不完全一樣,但迄今為止絕大多數州也已經廢除了授權資本的限制?!薄?2〕同上,第77頁。
總之,資本形成制度目前在理論上應有以上四種類型的劃分,需要說明的是,上文的順序是按照歷史上出現的前后順序而定的,并非按邏輯順序,如果按照資本制度理論上 “從管制到放寬”的發(fā)展趨勢,其排列順序應是 “法定資本制—折中資本制度—授權資本制—聲明資本制”。
此外,對于這些資本制度類型的上位學理概念,很多著述籠統地稱之為 “公司資本制度”,但筆者傾向于將其稱為 “資本形成制度”,因為 “在實質上,它們只是關于公司資本形成方式的制度,是關于股份或資本發(fā)行方面的制度,而非關于公司資本所有問題和所有方面的制度”〔33〕前注 〔22〕,趙旭東書,第232頁。?!百Y本形成”的概念更大程度上是近似于 “資本發(fā)行”,而非 “資本繳納”,上述四種類型無一例外都是圍繞著資本如何發(fā)行而總結和歸納的,而至于資本的一次繳納還是分次繳納都能夠體現在不同的制度類型中,因此并不屬于資本形成制度的核心要義,這同時也可以反證為什么法定資本制的核心在于資本的一次性發(fā)行而非一次性繳納。
如上文所述,我國目前的 “認繳制”是對 “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的簡稱,所謂認繳,是針對工商登記而言的,即只登記認繳的注冊資本,不再登記實收資本,而這并非意味著資本不需要實繳。正如學者所言:“此處所謂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或認繳登記制,系從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而言,不能將其混同于公司資本制度意義上的實繳制與認繳制?!薄?4〕前注 〔8〕,王建文文,第80頁。而 “認繳制”在資本形成制度中如何定性,目前理論上的說法也莫衷一是,但是,“因公司資本制類型界定不僅關系到出資制度,而且關系到公司資本確定、資本不變、資本維持等資本三原則所涉公司制度與規(guī)則的法律適用,故理論界必須直面認繳制究竟屬于何種公司資本制度類型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為相關公司制度與規(guī)則的法律適用提供理論指引”〔35〕同上,第80頁。。筆者認為,無論2005年 《公司法》確立的分期繳納制,還是2013年確立的認繳制,都沒有突破法定資本制的藩籬,我國現行的資本形成制度仍為法定資本制。
雖然資本形成制度的類型是公司法學理上的歸納,并非法律上的明文規(guī)定,但理論來源于實踐,公司法的原理也來源于對具體法律條文的總結和梳理。我國的商法學和公司法學教材對于資本形成制度的定性問題往往直接引用和論述相關理論就匆忙得出結論,卻鮮見對我國 《公司法》實證法條的分析解釋,但筆者認為,要想總結我國公司法目前資本形成制度的性質,必須對相關條文進行 “體系解釋”,〔36〕“以法律條文在法律體系上之地位,即依其編章節(jié)條項款之前后關聯位置,或相關法條之法意,闡明規(guī)范意旨之解釋方法,稱為體系解釋?!睏钊蕢郏骸斗▽W方法論》(第二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 13年版,第143頁。才能得出科學而嚴謹的結論?!?7〕體系解釋的功能在于:“以法律條文在法律體系上之關聯,探求其規(guī)范意義。具有疑議之法律條文,若僅以文義解釋無法確定,應采體系解釋之方法,在法律體系上的地位及前后條文之關聯位置,可咨闡明法律之規(guī)范意旨。運用體系解釋,可以使法條與法條之間,以及法條各款之間,相互補充其意義,組成完整的法律規(guī)定?!绷夯坌牵骸睹穹ń忉寣W》(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220頁。
我國 《公司法》體現資本形成制度的條文散見于不同章節(jié)中,對于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法》第26條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全體認繳的出資=注冊資本);第29條規(guī)定:“股東認足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出資后,由全體股東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公司登記申請書、公司章程等文件,申請設立登記”(認足出資→設立登記)。
對于股份有限公司,該法第80條規(guī)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發(fā)起設立方式設立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發(fā)起人認購的股本總額。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募集方式設立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實收股本總額”(發(fā)起設立:全體認購的股本總額=注冊資本;募集設立:實收股本總額=注冊資本);第83條規(guī)定:“以發(fā)起設立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發(fā)起人應當書面認足公司章程規(guī)定其認購的股份,并按照公司章程規(guī)定繳納出資。發(fā)起人認足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出資后,應當選舉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由董事會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公司章程以及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文件,申請設立登記”(認足出資→設立登記)。
以上幾條說明,我國 《公司法》對于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的有限責任公司和發(fā)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仍要求每個股東須認足其認繳的出資額,也就是全體股東要認足全部的認繳出資額,公司才能申請設立登記;又因為公司的注冊資本就是全部股東認繳的出資額,那么全體股東認足全部的注冊資本就是公司設立的必要條件。因此從以上列舉的條文可以推理出,只有全部股東認足公司注冊資本,即注冊資本一次全部發(fā)行,公司才能成立 (認繳資本=注冊資本=發(fā)行資本)。而對于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實行更為嚴格的實繳制,注冊資本必須在公司設立時一次性發(fā)行并繳納 (實繳資本=注冊資本=發(fā)行資本)。這是反映我國實行法定資本制的首要證據,即無論何種類型的公司,資本必須在設立時一次性發(fā)行并全部募足或認足。
因此,對法條進行體系解釋和邏輯分析的結果表明,我國 《公司法》修改后確立的認繳制依然要求公司設立時股東須認足全部注冊資本。有學者認為:“公司法修訂的核心思想是確立 ‘授權資本制’,即公司設立時,發(fā)起人在公司章程中確定注冊資本總額,且可以在設立時只認繳部分出資額,公司即告成立”〔38〕范?。骸皬馁Y本走向信用:我國公司資本制改革帶來的信用責任體系思考”,載中國商法學研究會:《第三屆公司法司法適用高端論壇論文集》,2014年,第3頁。,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因為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司設立時,章程中的注冊資本是必須全部認足的,才能申請設立登記,而不可能只認繳一部分,公司就能成立?!罢J繳”的概念與 “實繳”是不同的,本次改革的實質是股東可以在公司成立時只 “實繳”部分出資額,而資本的 “認繳”更多地對應于股份的 “發(fā)行”,正如學者所言 “認繳構成民商法上的承諾或允諾,其對應的前提是公司的股份發(fā)行行為”〔39〕前注 〔3〕,趙旭東文,第22頁。。
法定資本制另一大本質特點是股東 (大)會為有權發(fā)行資本的機構。在我國 《公司法》上,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該法第37條第1款規(guī)定:“股東會行使下列職權:(七)對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作出決議?!钡?3條第2款規(guī)定:“股東會會議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對于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第99條規(guī)定:“本法第37條第1款關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職權的規(guī)定,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钡?03條第2款規(guī)定:“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但是,股東大會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代表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贝送猓豆痉ā返?章第1節(jié)專門規(guī)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的 “股份發(fā)行”,其中第133條規(guī)定:“公司發(fā)行新股,股東大會應當對下列事項作出決議:(一)新股種類及數額;(二)新股發(fā)行價格;(三)新股發(fā)行的起止日期;(四)向原有股東發(fā)行新股的種類及數額。”第137條規(guī)定:“公司發(fā)行新股募足股款后,必須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變更登記,并公告。”因此,無論有限責任公司還是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發(fā)行的法定機構均為股東會或股東大會,且增發(fā)資本的決議還須占絕對多數的表決權通過,修改公司章程并辦理變更登記?!肮径聲υ鲑Y議案僅具有建議權,而沒有決定增資的獨立判斷權。”〔40〕葉林:《公司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 55頁。根據 《公司法》第47條的規(guī)定,董事會對此事項的職權為:“制定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以及發(fā)行公司債券的方案”,以上報股東 (大)會決議,最終的決定權在于股東 (大)會。
通過以上對法條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 《公司法》目前仍遵循法定資本制的核心和框架。但有學者認為,之所以將認繳制歸為授權資本制,或界定為授權資本制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是因為認繳制 “授權董事會根據公司經營需要自行決定何時要求股東實繳其所認繳的股款”〔41〕前注 〔8〕,王建文文,第84頁。,對此,筆者并不認同,原因如下:
首先,出資的繳納時間仍是公司章程的絕對必要記載事項。根據 《公司法》第25條的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章程應當載明下列事項:(五)股東的出資方式、出資額和出資時間”,第82條規(guī)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應當載明下列事項:(五)發(fā)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稱、認購的股份數、出資方式和出資時間”,因此繳納期限是在公司成立時就必須確定下來的。
其次,股東仍應當按期繳納出資。對于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法》第28條規(guī)定:“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guī)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豆痉ā沸薷牟]有將這一條刪除,按期繳納出資仍是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而 “按期”兩字顯然意味著繳納期限在公司成立后是確定的。對于發(fā)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該法第83條規(guī)定:“以發(fā)起設立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發(fā)起人應當書面認足公司章程規(guī)定其認購的股份,并按照公司章程規(guī)定繳納出資?!奔窗l(fā)起人也必須按照章程規(guī)定的出資時間繳納出資,而該條正是 《公司法》修改的結果。因此,雖然新 《公司法》取消了原來分期繳納制中的2年和5年繳足出資的要求,但仍然要求股東在公司設立時約定好確定的出資期限。“取消實繳出資期限的強制性規(guī)定并非意味著股東實繳出資不存在期限。”〔42〕“允許股東 (發(fā)起人)自行約定實繳出資的期限,并非代表著股東 (發(fā)起人)可約定實繳出資的期限為無限期。對此,各地方在進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均有明確。例如 《廣東省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實施辦法 (試行)》第19條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和發(fā)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發(fā)起人,應當對出資額、出資方式、出資期限進行約定,并記載于公司章程。出資期限由股東、發(fā)起人自行約定,但不得約定為無期限,不得超出公司章程的營業(yè)期限?!备咴疲骸?014新公司法實務操作指南》,法律出版社201 4年版,第27頁。因股東的出資義務既是約定義務,也是法定義務。在繳納期限的問題上,沒有了法定的限制,但仍有約定的要求。即股東負有約定一個確定的出資期限的法定義務,公司成立后,股東仍須嚴格按照約定的期限和方式繳納認繳份額,履行出資義務,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即便是在認繳制的前提下,公司成立后其股東的出資義務和出資期限也應是確定的,而非可由當事人任意擺布,這同時也是資本確定原則的體現。
再次,“出資期限”是社會公示的必要內容。根據本次國務院發(fā)布的改革文件 《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規(guī)定:“公司股東 (發(fā)起人)應當對其認繳出資額、出資方式、出資期限等自主約定,并記載于公司章程?!薄肮緫攲⒐蓶|認繳出資額或者發(fā)起人認購股份、出資方式、出資期限、繳納情況通過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此外,該方案在 “強化企業(yè)自我管理”中明確規(guī)定:“公司股東 (發(fā)起人)應正確認識注冊資本認繳的責任,理性作出認繳承諾,嚴格按照章程、協議約定的時間、數額等履行實際出資責任。”
因此,對于股東的出資期限,我國 《公司法》依然要求其在公司設立后是確定的,雖然取消了法定期限限制,但仍有強制約定和公示期限的要求,這既是法律對私人自治的保障,也表明股東的出資義務不但是約定義務,也是法定義務?!罢鲁剃P于出資期限的約定僅是對其法定義務做出的具體安排,其本身即不能對抗法定義務。”〔43〕李建偉、王艷華:“認繳制下有限公司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的正當性及其司法適用”,載王保樹主編:《中國商法年刊》(2014年),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79頁。即便公司成立后,為修改或延長出資期限,需要修改公司章程,也應屬于公司權力機構即股東會的法定職權,而非可以授權董事會決定何時要求股東實繳出資。
對于我國實行 “認繳制”后是否還體現資本確定原則,有學者認為,因法律對股東認繳的出資額和實繳的期限都不做限制性規(guī)定,完全由當事人自主約定,加之要求驗資的規(guī)定也已經廢止,公司登記機關在辦理設立登記時不再進行核資審查,也不登記實收資本,因此 “公司登記成立時的注冊資本已不能確定,注冊資本已不能確實地反映此時公司的財產狀況”〔44〕前注 〔10〕,郭富青文,第29頁。。應當承認,“認繳制”或分期繳納制實行后,注冊資本已不再與公司的實收資本和公司設立時的實際資產情況相同,但筆者認為,這并不意味著注冊資本已不能確定,認繳制下資本確定原則依然是適用的。
首先,如前所述,自從 《公司法》2005年修改確定資本的分期繳納制以來,公司的注冊資本概念就已經對應股東的認繳資本,而不再是實繳資本。而股東的認繳資本或公司的發(fā)行資本在公司成立時是確定的,且作為章程的必要記載事項,需要予以登記確認,因而作為注冊資本的認繳資本是完全可以確定的。“公司資本的確定,并不取決于股東的實繳,而是取決于公司章程的記載,并經公司登記予以公示?!薄?5〕鄒海林、陳潔:《公司資本制度的現代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63頁。其次,雖然認繳制改革后,取消了股東繳足出資的法定期限限制,出資何時繳納完全由當事人約定,但股東仍有約定出資時間并記載于公司章程予以登記和在約定期限內繳足出資的法定義務,違反出資義務則將被追究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6〕雖然在認繳登記制公司中 “兩虛一逃”行為的刑事責任已被全國人大常委會2014年4月的立法解釋所取締,但違反出資義務的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仍然存在?!豆痉ā返?8條第2款規(guī)定:“股東不按照前款規(guī)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第199條規(guī)定:“公司的發(fā)起人、股東虛假出資,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為出資的貨幣或者非貨幣財產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處以虛假出資金額5%以上15%以下的罰款。”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在2015年12月發(fā)布的 《關于當前商事審判工作中的若干具體問題》中明確:“新 《公司法》雖然對股東出資作出靈活規(guī)定,但其本身并未免除股東對公司的出資義務。法律只是將股東的出資義務由法律強行規(guī)定調整為由股東通過公司章程自行決定。公司章程對股東出資數額、時間和方式作出規(guī)定后,股東就必須按照章程的規(guī)定繳納出資。股東未依照公司章程繳納出資時,法院仍應當按照新 《公司法》和 《公司法》司法解釋 (三)中出資義務、責任的規(guī)定判令股東履行出資義務?!闭鐚W者所言:“資本認繳制不等于不需要繳納出資,也不等于投資人可以隨意約定繳資期限,資本認繳制實際上只是不強迫要求公司在設立時一定要實繳出資,而是通過合同方式約束投資人的繳資義務,將公司設立時是否實繳出資以及何時實繳出資交給企業(yè)投資人自己決定?!薄?7〕蔣大興:“‘合同法’的局限,資本認繳制下的責任約束——股東私人出資承諾之公開履行”,《現代法學》2015年第5期,第37頁。且如前所述,按照國務院文件的要求,出資期限和繳納情況是需要在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予以公示的,雖然實收資本不再登記,但仍有公示的義務。因此,不僅認繳資本的數額在公司設立時已經確定,實繳資本的繳納期限和繳納情況也是確定并登記或公示的。有實務界人士指出:“資本三原則在 《公司法》修訂的背景下,非但沒有被弱化或者廢止,反而仍然被立法者所堅持,只是施行方式更強調借助于公示系統。”〔48〕前注 〔6〕,陳克文,第37頁。可謂一言中的。對于資本的實際繳納,在 “實繳制”下,資本的確定可以理解為法定的資本繳納要求,而在 “認繳制”下,資本的確定則體現為約定和章定的資本繳納要求,二者區(qū)別在于資本的繳納是否有法定的強制性的限制性規(guī)定,而不在于資本本身是否確定。
資本 “認繳制”改革后,雖然極大地放寬了股東出資和資本繳納的限制和要求,但資本形成制度上的核心內容并未改變,注冊資本須在公司設立時一次性發(fā)行并認足,增加資本仍屬于股東會或股東大會的法定職權。這是法定資本制的核心內涵,也是其與授權資本制的本質區(qū)別所在?!罢J繳制”對于資本登記制度和資本繳納制度的改革,并不改變我國資本形成制度的性質,也不改變資本確定原則的要求,我國目前的 《公司法》對于資本形成的規(guī)定仍屬于法定資本制?!皬姆ǘㄙY本制到授權資本制”幾乎已被學界公認為資本形成制度的發(fā)展方向,而 “認繳制”改革并未實現這一目標,沒有觸及法定資本制的內核,因此我國資本形成制度未來的改革和發(fā)展方向仍為授權資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