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杰
摘 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魯迅是以白話寫小說的第一人。他的小說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上都相當?shù)某墒?,而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源頭上,繼往開來、領一代風氣之先。
關鍵詞:試論;魯迅小說;藝術成就
在“五四”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尖銳對壘中,魯迅是以白話寫小說的第一人。他的小說一出現(xiàn),無論是題材、結構還是思想、行文的手法、語言,就以一種全新的面目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如一道新穎、獨特的風景。
一、題材的新穎性
魯迅一出手,就一改“古之小說,主角是勇將策士,俠盜贓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為小說題材的局面,而以普通的農(nóng)民包括廣大婦女和新興的知識者為主要題材,并且在這些為以往文人所鄙棄的人物故事中寄寓了深廣的社會內(nèi)容,反映了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這一段時間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
《藥》《頭發(fā)的故事》《故鄉(xiāng)》《風波》《阿Q正傳》《祝福》等都是以農(nóng)民為題材的小說。在這些作品中,魯迅用一種沉痛的筆調(diào)一方面描寫了他們的窮困、愚昧,另一方面又對造成中國農(nóng)民以及農(nóng)村的這種窮困、落后狀況的歷史社會根源進行了挖掘。
如在《藥》中,魯迅一方面通過華老栓買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譴責了農(nóng)民的愚昧和不覺悟,表達了作者的悲痛;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了劊子手的殘忍和辛亥革命沒有發(fā)動群眾從而失敗的歷史內(nèi)涵,寄寓了深廣的憂憤。而《故鄉(xiāng)》則以一種憂傷的抒情筆調(diào)表現(xiàn)了廣大農(nóng)民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欺壓下變得麻木,像一個木偶人。在這些描寫農(nóng)民的題材中,魯迅還把地位更為悲慘的婦女作為自己的表現(xiàn)對象。
和農(nóng)民一樣,社會地位不甚高的下層知識分子,也是魯迅筆下的主要題材?!犊袢巳沼洝贰犊滓壹骸贰对诰茦巧稀贰豆陋氄摺返榷际且灾R分子為題材的小說。
綜觀魯迅描寫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題材的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很典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點上,就如法捷耶夫所說:“魯迅是短篇小說的名手,他善于簡短的、清楚地在一些形象中表達一種思想,在一個插曲中表達一種巨大的事變,在某一個別的人物中表達一個典型”。
二、獨特的小說結構
矛盾曾說:“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chuàng)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多數(shù)人跟上去試驗。”他拋棄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章回體、而融進了自己的心靈感受,創(chuàng)造出“看/被看”,“離去——歸來——再離去”等小說模式。
在《阿Q正傳》這篇魯迅的代表作品中,“看與被看”這種小說模式表現(xiàn)得十分典型。阿Q作為作品的主人公,在他看未莊男女的時候,他是更多地處于“被看”的地位。
在《祝?!分校斚榱稚┑膬鹤影⒚焕堑鹑ズ?,周圍的人們看似同情他,而實際上只是以廉價的同情看祥林嫂的痛苦和不幸,并把這作為自己的樂趣。阿毛的故事被聽厭之后,就再也沒有一個人去看祥林嫂。當祥林嫂要嘮叨地說阿毛的故事時,別人就一句話嗆住她。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又把“看/被看”和“離去——歸來——再離去”這兩種模式融合在一起?!拔摇毕仁蔷脛e后回到魯鎮(zhèn),在目睹了魯四老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守舊和聽了祥林嫂的不幸后,就又毅然離去,給人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感覺。
另外,還有其他結構形式,如《狂人日記》以十三則零亂的日記構成,《鴨的喜劇》又采取散文體等。
三、表現(xiàn)手法多姿多彩
“采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典型論方法,即“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如《阿Q正傳》中的阿Q,這個被茅盾稱為“中國人品性的結晶”的典型形象,一經(jīng)在文壇上出現(xiàn),就給人一種其形象無處不在的感覺,似乎人人都有那么一點“阿Q”。魯迅就以這種典型化方法達到了他“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從而也使這一形象成為世界文學畫廊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典型。
“畫眼睛”和“勾靈魂”的方法。魯迅曾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就是用這種“畫眼睛”的方法,魯迅塑造了許多典型形象。在《祝?!分校@樣描寫祥林嫂:“五年前的頭發(fā),即今已經(jīng)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在這里,正是通過眼睛,我們看到了祥林嫂悲慘、凄涼的一生。另外,如趙七爺?shù)霓p子,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孔乙己的長衫,七大人玩“屁塞”等都是這種手法的絕妙運用。通過這些不同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和性格。因為,眼睛是一個人心靈的窗戶。
其他還有白描、幻覺、潛意識等手法,都被作者靈活地運用于他的作品中,從而塑造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形象,有助于思想的表達。在具體的敘述中,又或倒敘,或順敘,或用第三人稱,或用第一人稱,或單線發(fā)展,或日記體,或速寫體,形成一種紛繁婆娑、搖曳多姿的藝術效果。
四、語言簡潔、洗練、生動、峭拔
在小說的語言方面,魯迅說過“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給別人,就寧可什么陪襯拖帶也沒有……對話也決不說到一大篇。”正是這種創(chuàng)作小說的語言理念,造成了魯迅小說在語言方面簡潔洗練、生動、峭拔的特色。
在魯迅的作品中,我們讀不到過多的描述性語言,而以這些概括性極強的語言來刻畫人物,敘述故事,在融化西方語言、吸收中國古文簡約語言的基礎上,以生動傳神的口語入文,形成自己的特色。
“思想消遣的佳境,與其說包含于題材中毋寧說體現(xiàn)于作者如何將題材裝束打扮起來的技巧之中”。魯迅的小說,無論是題材、結構、表現(xiàn)手法還是語言,都恰切地體現(xiàn)了這一審美觀點。而且不論是題材、結構、表現(xiàn)手法還是語言,都形成了魯迅自己的風格。所以在論及《吶喊》和《彷徨》時,嚴家炎說“中國現(xiàn)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這在歷史上是一種并不多見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