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英格中學 姜廣錦
如何讓中學生體會杜詩中的正能量
■ 武漢市英格中學 姜廣錦
“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是社會生活中積極向上的行為。鄂教版語文教材中編排的唐宋古典詩詞,不僅反映出古人的智慧與浪漫情懷,還留給當代中學生吟詠不盡的蓬勃力量。杜甫是其中一位重要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著那個時代最高的藝術成就之一,對后世影響很大。那么,運用怎樣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體會到杜甫傳遞出來的向上的力量呢?筆者下面將嘗試用三首杜詩進行闡釋。
美讀即朗讀,指聲音清楚、響亮地讀。朗讀是學習語文的一種重要方法,葉圣陶先生稱之為“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諸如此類。在教授《望岳》時,筆者采用了美法,盡量使學生讀出作者崇高的人格取向——蓬勃向上、百折不撓。
首先教師字正腔圓、慷慨激昂地范讀,之后要求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詩歌,要求讀出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情感。然后分小組齊讀、男女生分開齊讀的方式進行美讀展示。
通過幾輪朗讀之后讓學生討論并明確該詩主題:全詩氣象恢宏,境界開闊。歌頌的是祖國五岳之尊泰山,反映的則是詩人自身的思想和情志,生動地表現出青年詩人那種勇于攀登,蓬勃向上的朝氣。然后通過分析詩句明確“岳之雄奇”抒發(fā)個人的“雄心壯志”,“雄心壯志”指自己能實現的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全班學生再次集中朗讀,之后思考:學了這兩首詩后你有什么感悟呢?并討論交流。
生一:我原來僅僅把年級前名作為我的目標,沒有雄心壯志,學了這兩首詩后我認識到要樹立遠大的目標,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
生二:我希望將來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教育更多的學生,培養(yǎng)學生百折不撓的堅定意志,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過對這首詩的朗讀,學生不僅明白了作者蓬勃向上、勇于攀登的志向,而且也能讓自己深受感染,樹立雄心壯志,有要為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而努力奮斗的想法。因此美讀之法用得好,不但能夠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學生也能毫無障礙地接受課文內容的感染熏陶。
杜甫寫于安史之亂的《石壕吏》,通過分角色朗讀,可以使同學們體會到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傷害,和詩人直面現實譏諷時弊的勇氣。
在教學本詩前,首先布置學生查閱詩歌的背景資料和了解“三吏”“三別”的大致內容,在教授本詩時,采用了這樣幾個朗讀步驟:①教師有感情的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正確讀音;②學生自由朗讀,充分朗讀出詩歌的情感;③分角色的朗讀,正確表達出人物的心理;④學生再次整體朗讀,要求流暢、讀音正確、感情充沛;⑤按照課下注釋,理解課文,把握詩歌的基本感情。最后,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語簡單敘述詩歌中的事件。
在這樣幾個朗讀環(huán)節(jié)中,實際上最重要的是分角色朗讀,之后針對文章主要內容進行局部探討:
(1)官吏怎么會半夜闖入抓人?(請學生聯系前面的背景知識,感受那個年代戰(zhàn)亂的殘酷)
(2)官吏這次抓人,為何只剩下一位老太太?(仔細閱讀老婦的哭訴,感受一個家庭支離破碎后的艱難)
(3)老婦人自己愿意去參軍嗎?(①在“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中,注意“一何”的意思,感受“呼”“怒”中官吏的狠和“啼”“苦”中老婦的悲,在這兩種人的對比中,感受老婦人的痛苦和無奈。②“夜久語聲絕”中“夜久”隱藏了什么含義,指導學生感受雖然老婦苦苦哀求官吏,但最后還是被帶走的悲苦。)
(4)官吏對老婦到底講了什么,使老人家雖然不情愿還是去應征了?(請學生根據詩歌所涉及到的內容,發(fā)揮想象補充出來)
(5)詩人親身經歷了整件事情的發(fā)生,親耳聽到了老嫗的訴苦,那么杜甫會有怎樣心理變化呢?請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相關資料,對此進行討論。
討論了上述幾個問題后,同學們再進一步對詩歌進行品讀體會,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整體朗讀,充分體會老婦的凄苦和詩人對這家人的同情;學生個人自由朗讀,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讓學生背誦,特別指出關鍵詞和關鍵句。
本首詩歌通過分角色朗讀,能讓學生了解并感受到戰(zhàn)后鄉(xiāng)村的荒涼、凄慘和戰(zhàn)前的其樂融融、富有生機形成鮮明的對比,進而表達出詩人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對統治者政策及專橫暴虐行為的批判等,而這一切都是詩人直面現實,立足黎民情懷的呈現。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把個人的遭遇與國家命運、民生疾苦結合起來,抒發(fā)了憫時傷亂、憂國憂民的情感和愛國精神。
在介紹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后,教師領誦“八月秋高風怒號”“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俄頃風定云墨色”“安得廣廈千萬間”等句子,使學生較為容易的理解詩歌的內容結構,通過轉韻的頻繁程度與音節(jié)的疾徐體會情感。
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當場繪出四幅圖畫,精準地畫出景物以及人物在各種情境下的動作、神態(tài):
第一幅:秋風卷茅圖,繪寫茅屋被大風吹破的情形。
第二幅:群童抱茅圖,繪寫一群頑童不聽呼喚,搶走茅草的事情。
第三幅:秋宵屋漏圖,繪寫屋漏偏逢連夜連陰雨的苦況。
第四幅:廣廈萬間圖,繪寫作者推己及人所產生的理想和愿望。
前三幅畫是實寫,因此學生可以很快描繪出三幅圖畫,詩人由自己“床頭屋漏無干處”想到天下窮人,渴望得到“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里雖然是虛寫,但同學們依然可以根據想象勾畫出理想中的富足生活,通過這四幅畫的展示,同學們可以感受到杜甫一貫以民為本、推己及人、悲憫博愛的仁者情懷,他的詩蘊含著一種厚重的感情力量,會深深感染著每一個中學生。
通過上述繪畫寫意式的詩歌解讀,我們認識了一個愛民愛國的杜甫,并能讓學生聯系當今身邊的事例拓展,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仁愛之心、感恩之心、奉獻之心。
在中學語文教材里,所選的杜甫的詩大多中充斥著不屈的意志、向上的力量以及對國家的熱愛,尤其是在其晚年時期,杜甫對國家命運有著極為強烈的憂患,這種意識“最為可貴地表現出他對大廈將傾的唐朝政治的預見性”,體現出其對國家的關注和摯愛,傳遞著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懷,洋溢著真摯而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如此,使得杜甫的詩歌走上了現實主義創(chuàng)造的頂峰。正如聞一多先生對杜甫的評價:“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因此對于其不同時期的不同詩歌,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杜甫的正能量,并受到感染和熏陶。
責任編輯 鄭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