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城鎮(zhèn)化進程中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狀況調查
——以恩施州大路壩區(qū)和屯堡鄉(xiāng)為例

2017-03-29 12:31李莉
關鍵詞:屯堡大路恩施州

李莉

(湖北民族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恩施445000)

城鎮(zhèn)化進程中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狀況調查
——以恩施州大路壩區(qū)和屯堡鄉(xiāng)為例

李莉

(湖北民族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恩施445000)

全球范圍內大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進程加速了我國城鎮(zhèn)化建設的步伐,也給長期生長、流傳在鄉(xiāng)村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帶來了巨大沖擊,許多珍貴的非遺文化瀕臨消亡。如何處理好城鎮(zhèn)化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關系是當下學界難以回避的問題。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路壩區(qū)和屯堡鄉(xiāng)兩地城鎮(zhèn)化進程中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一些經驗可資借鑒,其發(fā)展軌跡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城鎮(zhèn)化進程;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狀況調查

全球范圍內大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進程加速了我國城鎮(zhèn)化建設的步伐。城鎮(zhèn)空間日益擴張,鄉(xiāng)村空間急劇壓縮?,F(xiàn)代都市文化和時尚文化走進了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長期生長、傳播在鄉(xiāng)村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危機,許多流傳數(shù)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悄無聲息地消失,幸存的部分也處于瀕危狀態(tài)。近年來,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到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紛紛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與法律文件①。近幾年提倡的“記得住鄉(xiāng)愁”等舉措也是對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然而,就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總體態(tài)勢看,這似乎是最后一根稻草。當活生生的文化成為逝去的留念,文化的悲劇性已悄然注定。如何挽救、保存那些幸存的、尚未消失殆盡的傳統(tǒng)文化,使之延續(xù)、創(chuàng)造性地傳承下來,是我們應關注、思考的重要課題。特別是非遺生存的根基——鄉(xiāng)村社會,如何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處理好非遺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利用,除了需要各級政府的英明決策外,還需要廣大基層干部和民眾有高度認識,敢于理性面對,勇于建言獻策。廣大基層干部和民眾是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創(chuàng)造的主要群體,也是各項舉措的最終落實者和執(zhí)行者。1990年以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恩施州)各級部門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很多鄉(xiāng)鎮(zhèn)也在不斷摸索。

為更好地了解恩施州城鎮(zhèn)化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情況,自2008年起,筆者與部分同仁、研究生走訪了恩施州內八個縣市的十數(shù)個鄉(xiāng)鎮(zhèn)及其周邊地區(qū)的部分鄉(xiāng)鎮(zhèn)。其中,在恩施州咸豐縣大路壩區(qū)和恩施市屯堡鄉(xiāng)兩地做過多次深入調研。通過與其他鄉(xiāng)鎮(zhèn)比較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地在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上有許多共性,也各有個性。兩地的交通都較為便利,緊鄰較大的中心城市②,境內均有獨特的自然景觀、經濟作物和農林特產。區(qū)域內的常住人口都不超過一萬,有土家族、苗族、漢族等多個民族聚居,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有較好的保存。大路壩區(qū)和屯堡鄉(xiāng)在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方面有可資借鑒的經驗,值得推廣;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們群策群力去解決。

一、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傳播的四大途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傳播(以下簡稱非遺傳播)的途徑有許多。從傳播群體看,有個體傳播和集體傳播;從傳播向度看,有單向傳播和多向傳播;從傳播媒介看,有傳統(tǒng)媒體傳播和新媒體傳播;從傳播效果看,有積極傳播和消極傳播。根據(jù)大路壩和屯堡兩地的調查情況,主要有四種情形:

(一)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組建健全的管理班子為非遺傳播提供政策支持

一個地方的文化事業(yè)要得到繁榮發(fā)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指導、管理與支持。我們采訪調研過的大路壩區(qū)和屯堡鄉(xiāng)都具備一些共同特征。

大路壩區(qū)位于咸豐縣朝陽寺鎮(zhèn),與重慶市黔江區(qū)毗鄰,區(qū)內有地震遺址風景區(qū),是著名的白茶和脆紅李生產基地;每年三月,這里的千余畝油菜花盛開,絡繹不絕的游人前往觀賞,成為大路壩的旅游新景觀。除了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鄉(xiāng)情野趣外,大路壩還擁有獨具魅力的民間文化——方言調子戲、干龍船、咂酒文化等。大路壩區(qū)委書記肖明在任期間,充分發(fā)揮大路壩的地理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在城鎮(zhèn)化建設過程中不但積極建設大路壩的鄉(xiāng)鎮(zhèn)文化,也努力保護并傳承大路壩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他認為,一個地方民間文藝搞活躍了,整個地方的文化生活就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就會更愉快。在他的重視下,成立了以退休教師李方慶為代表的大路壩民間文藝隊伍,經過五六年的悉心培育,這支隊伍把大路壩區(qū)地方文化搞得風生水起③。大路壩區(qū)的蛇盤溪村已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聯(lián)合發(fā)文命名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云霧茶、方言調子戲成為這里的品牌。大路壩文藝隊不但把本地的文化事業(yè)推向了一個新階段,還經常與重慶市黔江區(qū)聯(lián)合舉辦各種民俗活動和聯(lián)誼活動,大大擴展了民間藝人和民間文化的表演空間,既展示了他們的才華,又宣傳了大路壩區(qū)的特色民間文化,促進了鄂渝文化交流。大路壩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打出品牌后,旅游事業(yè)也興旺起來。由此可見,文化亦能成為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驅動力。

屯堡鄉(xiāng)原來隸屬于恩施市沐撫鄉(xiāng),因沐撫大峽谷開辟為風景區(qū)(即恩施大峽谷)而獨立出來,但景區(qū)內很多景點也分布在屯堡鄉(xiāng)境內,風景資源獨一無二。屯堡鄉(xiāng)是花枝茶、沙龍茶的生產基地,茶馬古道貫穿鄉(xiāng)境,留下許多傳說與歷史故事。如“一根筍”的傳說,“馬者”“沐撫”等地名的來歷,“屯堡”在歷史上作為軍事要塞的重要地位及其歷史意義等。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構成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為了保存?zhèn)鹘y(tǒng)文化,屯堡鄉(xiāng)政府建立了以鄉(xiāng)黨委書記吳秀忠、文化站譚浩等成員為核心的管理組織機構。各科室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首先,他們十分重視文化檔案的記錄管理。屯堡鄉(xiāng)建有規(guī)范的檔案室、文化陳列展覽室、文化站等,各科室隨時注意收集、整理各種文化資料,并分類歸檔。如對民歌文化、嗩吶文化、花鑼鼓等戲曲文化,手工豆皮等飲食文化,蓮響④、擺手舞等表演文化等均有檔案資料保存,有的以紙質本存檔,有的以電子本存檔。對每年的文化大事都詳細記錄在案,年終再編入年鑒送到上級文化主管部門保存。有序的文化檔案管理工作既保存了歷史文化,又把新生的文化納入軌道,互相銜接傳承。其次,積極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宣傳推廣傳統(tǒng)文化。他們利用鄉(xiāng)政府門前的空地作為廣場舞的培訓與表演場地。廣場舞志愿者周小紅(女,45歲)、姚淑君(女,38歲)義務指導民眾跳廣場舞。她們創(chuàng)造性地把傳統(tǒng)擺手舞的舞蹈動作融入其中,編成新型廣場舞;把現(xiàn)代舞蹈動作融入蓮響表演,編成新式蓮響舞并納入廣場舞。她們認為,跳舞形成風氣后,老百姓就會自覺熱愛民間歌舞,傳統(tǒng)樂舞也通過這些活動得到傳承。大眾舞蹈豐富了人們的業(yè)余生活,娛樂了自己,傳承了文化,凈化了社會風氣,也拉近了老百姓與基層干部的距離。

(二)民間藝人自覺傳承能有效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傳統(tǒng)文化要得到有效保護傳承,不但需要年輕一代學習,還需要年長藝人傳授。在“非遺傳播”中,李方慶可以說是大路壩的領頭人。李方慶出生于1949年,曾在大路壩民族小學和教育站工作了30多年,對民間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感情,退休后他便致力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搜集、整理、挖掘和搶救工作。他經常在湘鄂渝川邊地走鄉(xiāng)串戶與鄉(xiāng)親攀談,用自帶的錄音機記錄下各類歌謠、故事。據(jù)他介紹,他曾用壞2部收錄機,記錄的資料已整理出3部:《神秘咸豐——土家苗寨風情歌謠選》《吊腳樓中的故事》以及小學生用的民族文化教材《土家吊腳樓》⑤。李方慶十分喜愛民歌,也愛唱民歌,懂得樂理,嗓音醇厚。他把收錄來的各類歌謠通過整理加工后組織鄉(xiāng)親們學習傳唱。在大路壩地區(qū),流傳的老民歌有《挨哈子》《哭爹爹》《罵媒人》等,以李方慶為代表的民間藝人改造的新民歌有《土家迎客歌》《土家送客歌》《土家祝酒歌》《土家敬茶歌》等。李方慶還承擔了教育部“十一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土家吊腳樓》研究,以教材結題的成果被評為優(yōu)秀校本教材。他指導編排的土家蓮響舞曾在央視《遠方的家》欄目播出;撰寫了電視風光片《大路壩美景醉天下》的解說詞,從歷史、文化、旅游等層面介紹大路壩。此外,李方慶常受邀到大路壩民族小學講解民族文化知識,教唱民間歌謠,有時還會在縣委黨校舉辦民族民間文化課程培訓班,傳播“非遺”文化。

在調查走訪中,李方慶發(fā)現(xiàn)了當?shù)貫l臨消失的地方戲——方言調子戲⑥。方言調子戲曾在大路壩一帶的鹽茶古道上興盛一時,它融會了各種地方戲如楚劇、漢劇、川劇、南戲、堂戲、花鼓戲等的唱腔,唱詞在傳統(tǒng)曲目上靈活編撰,曲調便于學習和記憶。李方慶利用方言調子戲的優(yōu)美唱腔編排了幾曲頗有影響的地方新戲,如《贍養(yǎng)風波》《溫總理送嫁妝》《秦如花養(yǎng)雞》《村主任整酒》等土家方言調子戲,在鄂渝兩地的文藝會演中獲得好評。在與朋友的交流中,李方慶還發(fā)現(xiàn)了懂得制造咂酒技藝、會唱咂酒歌謠⑦的民間藝人李政福(男,76歲)?!斑凭啤北臼峭良胰藗鹘y(tǒng)生活中在各類慶祝儀式或者歡迎貴賓時舉行的品酒娛樂活動。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咂酒這種傳統(tǒng)文化在人們生活中逐漸消失了。懂得咂酒制作工藝的人越來越少了,只有李政福家族尚有完整的傳承。這種獨特技藝和相關文化經過整理宣傳后,得到學界、商界和文化界人士的贊賞。李方慶和李政福兩位老人正在聯(lián)手激活這種傳統(tǒng)工藝,打造咂酒品牌,并積極申報州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政福不但是咂酒文化的忠實傳承人,還是民間曲藝“干龍船”的唯一繼承人。2007年,他被恩施州政府命名為第三批民間藝術大師。為了傳承民間藝術,他常受邀在大路壩民族小學定期給學生授課,把傳統(tǒng)藝術傳授給少年兒童,培養(yǎng)新的民間藝術傳承人才。在李方慶和李政福的帶領下,大路壩的“非遺”傳承逐漸建立起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的階梯形隊伍。老年的有李方慶、李政福,中年的有唐中銀(男,62歲)、王成英(女,46歲)等,年輕的有黃天梅(女,29歲)、任國平(男,46歲)等。他們常常聚集一起切磋技藝,召集村民在村里的廣場上舉辦各種活動傳播傳統(tǒng)文化。

屯堡鄉(xiāng)的譚明成也是一位熱心的民間文化傳承者和傳播者。譚明成在屯堡鄉(xiāng)馬者小學工作多年,對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了如指掌,特別喜愛打蓮響。退休后,譚老師自愿在當?shù)赜變簣@和小學義務傳授傳統(tǒng)的打蓮響技藝,每周授課兩次。孩子們學習十分用心。2014年“六一”兒童節(jié)屯堡舉行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打蓮響表演活動,社會反響熱烈。目前,打蓮響已成為屯堡許多兒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業(yè)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譚明成不僅精通傳統(tǒng)蓮響的表演⑧,還擅長蓮響道具制作。譚明成制作的蓮響形狀優(yōu)美,光滑精致,舞動時聲音清脆,悅耳動聽。令人敬佩的是,譚老師還懂得各種曲調和唱詞的曲譜,特別是花鑼鼓、嗩吶、蓮響等。他說自己當下最緊要的工作是把即將失傳的各種唱腔和曲子做搶救性的記錄整理。這些曲子都是祖祖輩輩口耳相傳唱下來的,現(xiàn)在還有少數(shù)人會唱,卻沒人能把曲子記錄成樂譜。譚老師憑借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忠實地記錄下當?shù)亓餍械母鞣N唱曲的每個音符,已寫成兩大本民歌音樂曲調簡譜草稿,希望待全部編寫完校正后出版。這對民間曲藝的傳承又是一個巨大貢獻。

除譚明成外,胡加雙、胡安玉、譚浩、周小紅、姚淑君等中青年也積極學習、傳播傳統(tǒng)文化。他們學唱了許多山民歌,會跳擺手舞,會打蓮響,積極參加鄉(xiāng)政府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一直在為屯堡鄉(xiāng)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三)民間藝術團體組織的各種表演活動能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并促進其傳承

恩施州內的各種民間藝術團體是非遺傳承的重要手段,它們多由興趣愛好者自發(fā)組織,最初的目的是自娛自樂。當發(fā)展到一定規(guī)模、產生了一定影響后,便會參與到地方的民俗活動中,如過年過節(jié)的慶賀活動,或尋常百姓家有紅白事的場合。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團體還能受邀參加地方政府組織的各種表演活動。大路壩民族文化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由李方慶帶領,成立了一支老中青結合的大路壩方言調子戲表演隊。他們的活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蛇盤溪村掛牌成立了“咸豐縣文化館群眾文化藝術培訓基地”“咸豐縣大路壩民族小學民族文化傳承基地”,依托這些基地傳播民族民間文化。2012年受深圳衛(wèi)視《年代秀》欄目邀請,李方慶帶領方言調子戲演出隊員黃天梅等四人遠赴深圳表演,獲得了極大成功。方言調子戲從此走出大路壩,走出咸豐縣,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演出隊的其他成員如唐中銀、王成英等也經常被組織起來參加湖北恩施、重慶黔江等地的民歌演唱活動,多次獲得表彰與獎勵。這些活動不但激發(fā)了他們的自信心,也宣傳了大路壩區(qū)的特色文化。

劉加雙是地地道道的屯堡農民,自幼熱愛民間文藝,會唱當?shù)亓鱾鞯母鞣N山歌,精通當?shù)氐母鞣N民俗禮儀。四十年來,他種過地,打過工,當過泥瓦匠,干過各種粗活、重活,無論他干什么活,民間文藝總與他如影隨形,常常曲不離口。從2007年開始,他組建了“恩施土家族歌舞團文化傳媒”機構,自任團長,利用民間活動表演民間傳統(tǒng)節(jié)目。他能打大鼓唱山歌,也精通花鑼鼓常用的各種器樂,尤其擅長“見子打子”⑨。即利用從小就熟唱的山民歌曲調,針對現(xiàn)場所需情況編唱各種歌詞,可以連續(xù)編唱五六小時不重復。如《哭嫁歌》《孝歌》《喊號子》等民歌是他們常用的曲目。這種“見子打子”的唱法頗受觀眾歡迎,對演唱者卻有很高的要求?!耙娮哟蜃印钡某ㄒ笱莩卟坏羞^硬的唱腔功夫,熟知各種曲調的唱法,而且要思維敏捷,應變能力強。特別是詞、調與曲發(fā)生變異時,要能靈活處理好“句讀”和韻律的規(guī)范。編唱一首詞時,韻腳也特別講究,它是串聯(lián)各句內容的關鍵;沒有適合的韻腳,很難唱出一個好句或表達一個完整的語意。2014年7月,筆者在屯堡鄉(xiāng)調研時,根據(jù)我們的目的和意圖,胡加雙現(xiàn)場編唱一首歌曲,得到胡安玉等在場者的唱和,獲得熱烈掌聲?,F(xiàn)在年輕人會很多通俗流行歌曲,對傳統(tǒng)的“見子打子”唱法卻難以把握。這樣的技藝需要有人傳承。

胡加雙和他的土家族歌舞團秉承了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風格,常常深入屯堡鄉(xiāng)各個村乃至恩施州各縣市進行表演,深受人們喜愛。2013年,他和團隊成員受邀遠赴浙江表演了一個星期的土家族傳統(tǒng)民間歌舞、戲曲。這次表演不但展示了恩施土家族的文化內涵,提高了歌舞團的聲譽,也使他和團隊成員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F(xiàn)在,胡加雙的歌舞團越來越紅火,他自己也在大力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內容,積極學習和傳承。

(四)各路文化工作者和學者的調查研究有利于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代文化建設和“非遺”文化傳播

恩施州內幸存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和活躍的文化氛圍引起了文化界以及各路學者關注。恩施州政府近幾年推出了一些舉措以保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命名“民間藝術大師”、建設“特色村落文化”、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恩施州文體局每年都要舉辦一些民間文藝表演活動,通過會演和特色展演等把非遺文化以活態(tài)傳承形式加以推廣,取得了良好效果。恩施州社科聯(lián)還組織一些課題申報活動或評獎活動,鼓勵人們對恩施州內的非遺文化進行研究。

此外,恩施州周邊如武漢、重慶、湘西等地的部分高校和恩施州的湖北民族學院的一些學者經常深入恩施州各個縣市采風、調研,了解當?shù)氐拿耖g傳統(tǒng)文化(如蓮響、花鑼鼓)和旅游文化,以及正在大力發(fā)展的企業(yè)文化(沙龍茶、玉露茶、花枝茶等)⑩。學者們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探討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開發(fā),促進了文化建設和傳承。有關恩施州內各種非遺文化的研究論文、調查報告、書籍以及為數(shù)眾多的電視短片、宣傳片,旅游景點宣傳非遺文化的歌舞等,極大地推動了恩施州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

二、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種類以及主要傳播媒介

調研得知,恩施州內民間文學類非遺文化類型有十多類,有些類型年久失傳,已不具普遍性,或只有極少數(shù)人群知道(如訣術歌、咒語等),需要進一步發(fā)掘整理。從流傳情況看,主要有五大類。

第一類:民間歌謠存量最大、傳播最廣。這是無法全部收錄的類型。民間歌謠主要有生活歌、勞動歌、兒歌、祭祀歌、儀式歌(婚喪喜慶類)等。

第二類:民間傳統(tǒng)戲曲尚有一定數(shù)量。調查發(fā)現(xiàn),近幾年很多戲曲曲目已流失。戲曲類型主要有咸豐方言調子戲、恩施儺戲、巴東堂戲、鶴峰南戲、柳子戲等,各縣還有三棒鼓、花鑼鼓、絲弦鑼鼓等曲藝活動。

第三類:民間傳說與故事比較多,有待進一步收集整理。筆者近幾年調查得到的傳說與故事有一百多例。如蛇盤溪的故事、仰天睡佛的故事等都是第一次得來,很多民間文化類書籍尚未收錄。在此不一一列舉。

第四類:民間傳統(tǒng)歌舞有許多已消失,現(xiàn)在常見的有擺手舞、地龍燈、板凳龍、打蓮響、采蓮船等。

第五類:民間俗語在民間尚有大量存在。如歇后語、謎語、諺語、俗語等,只要用心傾聽,耐心記錄,就可以收集到很多。

從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媒介種類看,主要有七類。

第一類:口耳相傳的模式。這是最傳統(tǒng)的也是最常用的方式,被普遍使用。

第二類:媒體傳播。電視、互聯(lián)網、手機等已成為日常的傳播工具?!案鞣N現(xiàn)代傳媒手段積極參與,為口傳遺產保護傳承提供了新范式?!盵1]新媒體對民歌、故事、笑話、傳說等民間文學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

第三類:民間各類民俗活動傳播。婚禮、喪禮、上梁、搬家、祝壽、賀三朝(小孩出生禮)、上山趕仗以及各類節(jié)假日的慶?;顒拥龋紩g接伴隨一些民間故事、歌謠、戲曲的講唱與表演。

第四類:文學創(chuàng)作傳播。恩施作家絕大多數(shù)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提及恩施各種類型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王月圣、鄧斌、雨燕、彭承忠、呂金華、陳步松、郭大國、蔡章武等人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民間文化內容。即使是走出恩施的作家如葉梅、李傳鋒、甘茂華等人也沒有忘記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文學創(chuàng)作也是非遺傳播的重要手段。

第五類:政府機構、文化學者以及各類學術研討會議傳播?。對此,筆者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有過論述[1]。這些策略通過各級政府會議、文件以及其他學術研討會能將民間文學類非遺文化予以傳播。

第六類:旅游業(yè)中在各類景點設置的歌舞表演傳播。如芭蕉侗鄉(xiāng)的歌舞表演、土司城的歌舞表演、女兒城的歌舞表演、利川騰龍洞的歌舞表演等,都融入了傳統(tǒng)民間歌舞。

第七類:其他方式傳播。如家譜傳播、碑刻傳播?、民間器皿傳播等。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傳承隊伍出現(xiàn)斷層,傳承隊伍中老年人多、年輕人少

針對傳承隊伍出現(xiàn)斷層,傳承隊伍中老年人多、年輕人少的狀況,應該大力培養(yǎng)青壯年,尤其是通過各級各類學校培養(yǎng)青年傳承隊伍。為此,要重視年長的民間藝人的才華,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社會影響,讓他們的力量成為標桿。李方慶、譚明成等民間藝人在當?shù)匦W傳授課程的經驗值得推廣和宣傳。作為非遺傳承的骨干力量,可以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壯大傳承隊伍。

(二)非遺傳承者的時間、精力得不到保障,成績得不到重視

很多民間藝人都是農民,他們要從事生產,業(yè)余說唱尚可,但若參加表演隊或長期加入某個團體,就會影響其農業(yè)生產。這就需要對他們的文化傳承行為給予補償和支持。對于技藝高超或有絕活的藝人要進行專門扶持,鼓勵他們多傳承。地方各級政府應該制定較為完善的政策,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使他們能一心一意地為非遺傳承工作。

(三)非遺傳播資金匱乏,傳播手法單向,非遺傳播經驗缺少總結和宣傳

在資金問題上,應鼓勵政府力量和民間力量共同參與,籌集的資金要落到實處。非遺傳播方法上,應當提倡傳統(tǒng)方法和現(xiàn)代方法并行,鼓勵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并行。鼓勵各級媒體宣傳,同時重視學者的宣傳和研究。

四、田野調查研究中所得的結論

(一)調查者要特別注重田野關系,這是非遺文化傳播的軟實力

“田野作業(yè)過程模式的核心是田野關系。田野關系是指田野工作者根據(jù)田野調查研究的需要所建立起來的與研究對象之間的社會關系。它的基礎是雙方自愿達成的學術合作協(xié)議。它的工作平臺是介于自我文化與他者文化之間的對話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田野作業(yè)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田野關系。因為有什么樣的田野關系就有什么樣的田野資料;有什么樣的田野資料就能做什么樣的田野研究。從這個意義上甚至可以說,田野就是關系?!盵2]這個觀點對田野調查者而言非常寶貴。筆者多年來所做的數(shù)十次田野調查確實是得益于各種良好關系,如朋友關系、師生關系、社團活動等都是促成田野調查的重要因素,也是田野調查能取得收獲的法寶。

(二)田野行走是獲取非遺文化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手段

行走是田野調查必需的方式和手段。沒有行走,就無法有效地完成調查。現(xiàn)代交通發(fā)達,各類交通工具十分便捷。對“非遺”采風來說,火車、汽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當深入到具體的采訪點或與具體的個人、群體接觸時,還必須步行。遇到崎嶇的山路,必須下車徒步。若是查看墓碑或遺址,有時還需要扒開荊棘、草叢,才能得到真實的資料。由此可知,田野調查還需要調查者有健康的體魄與鍥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田野對話是非遺文化傳播的直接渠道

有學者認為,“在田野作業(yè)中,調查者與調查對象直接交談,比較容易取得第一手材料”[3]。這的確是經驗之談。除面對面交談外,“非遺”田野調查中不可或缺的對話要素有:對話空間、對話場景、對話道具、對話語言、對話目的以及對話產生的效果、影響和意義。這些要素融合在具體場景中,需要調查者靈活把握。調查中產生的各種對話有一部分屬于面對面的直接傳播形式,有一部分屬于非面對面的間接形式。其中主體(采訪者)客體(受訪者)雙方的對話、客體間對話、主體間對話等交流形式都是直接傳播,但也有伴隨著人與物、人與人(場外人士)的間接傳播。直接傳播主要有三種方式:

1.主客體對話有利于達到調研目的

主客體對話是面對面的最為生動親切的交流,也是田野調查中最主要的方式。主客體之間單獨交談,容易產生較好的深度交流效果。采訪者與一個群體交談會有更好的氣氛。多個采訪者與多個受采訪者交流,場面氣氛會更熱烈。

2.客體間的對話能活躍場景

受訪客體間的對話能增加興趣和內容。客體間在談到某個話題時興致勃發(fā),一連串地想到一系列問題彼此交流,能給采訪者提供額外信息。我們在大路壩調研時,李正福老人在飯桌上興致大發(fā),即興拿起飯碗和筷子當器樂,一邊擊打一邊為我們演唱干龍船歌謠。受他的感染,唐中銀也應聲附和,兩人有板有眼,一起唱得興致大發(fā),贏得全場喝彩。這樣我們就了解到干龍船歌謠的唱法、唱腔、音調等許多信息,真是令人驚喜的意外收獲。

3.主體間的對話是進一步促進非遺傳播的手段

調研得來的信息需要采訪者間互相交換。在調研過程中,如果不同地方的場景同時表演,調研者就必須分頭行動,然后再匯總加工整理。這需要一個對話過程。此外,把田野調查得來的第一手資料在電腦或紙上進行加工整理,便出現(xiàn)人與電腦的對話或人與文字的對話。成果發(fā)表后再進行交流,就是一種深度對話。無論何種對話,只要能有效發(fā)生,都能促進非遺文化傳播。

注釋:

① 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11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② 大路壩區(qū)距離重慶市黔江區(qū)縣城29公里,距離咸豐縣城80公里。屯堡鄉(xiāng)距離恩施市城區(qū)21公里。

③ 為了表述方便,此部分內容見下文第2、3點的分析。

④ 蓮響,也寫作連響,有的人叫連宵,或連宵兒。它是用約一米長的小竹棍制作而成,竹節(jié)中挖孔串上銅錢,兩頭裝飾有各色流蘇,外層根據(jù)個人喜好涂刷各種顏色的油漆,舞動時會發(fā)出清脆的響聲。藝人的制作方法不同,蓮響樣式就不同。打蓮響是且歌且舞的活動,有完整的舞蹈動作和系列曲調,其中有的曲子的詞中有“扭蓮花”一詞,筆者認為寫作“蓮響”更具美感。打蓮響既可以自娛健身,也可以群體表演。人數(shù)越多,動作越整齊,場面就越壯觀。這種民間歌舞在恩施州各縣市都有流傳,宣恩縣在2015年夏季舉辦過一次大型的蓮響舞比賽,引起了廣泛好評?,F(xiàn)在很多地方的廣場舞也引入了打蓮響。

⑤在李方慶整理的資料中,《神秘咸豐——土家苗寨風情歌謠選》,校本教材《土家吊腳樓》已作為內部資料印刷(鄂恩內圖字〔2006〕第16號),由咸豐教育印刷廠承印;已編成型的《吊腳樓中的故事》正在籌集出版經費,待出版。

⑥ 據(jù)李方慶介紹,大路壩的板夾溪曾是湘鄂渝川鹽茶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晚清到民國時期商貿繁榮。各路商人往來經過此地都要歇息、喝茶,空閑時便把各自會唱的戲曲拿出來講唱表演,娛樂自己和他人。客商憑借自己的記憶即興發(fā)揮演唱,唱詞中夾帶著許多地方方言,曲調也吸收了其他地方戲易唱易記的特點,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方言色彩和音調的地方戲曲,故稱為方言調子戲。

⑦ 訪談中,李正福老人給我們唱起了一首老歌:“千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五岳抱住擎天柱,吸盡長江水倒流。”這就是人們舊時喝咂酒的場面描寫。

⑧ 2014年7月,筆者去屯堡采訪譚老師時,恰巧武漢某學院的舞蹈老師也在這里向譚老師學習打蓮響的傳統(tǒng)舞蹈動作。譚老師耐心地一遍遍演示,看著他的精彩表演,現(xiàn)場很多觀看者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打蓮響的歌曲,氣氛歡快熱烈。

⑨ 民間的俗稱,意為擅長即興發(fā)揮,能夠見啥唱啥,把人物、事件編進歌中演唱。

⑩ 恩施州是優(yōu)質茶葉生產基地,流傳著許多采茶歌,如《茶歌》《采茶歌》《順采茶》《倒采茶》等,著名的有《六口茶》。每到采茶季節(jié),茶園里就會飄蕩著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采茶歌。不同地方的采茶歌有不同歌詞、曲調和唱法。很多制茶企業(yè)不但要熟知茶葉的生長特性,也要了解茶文化。

? 第一部分的第4點有簡要闡述。

? 巴東縣清太坪鎮(zhèn)的佘氏婆婆墓碑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恩施市滾龍壩調研中發(fā)現(xiàn)很多碑刻資料,書有對聯(lián)、碑文和人物介紹,也是很好的民間非遺文化資料。

[1]李莉.口傳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1):13-18.

[2]董曉平.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Survey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2 Towns

LI L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Enshi Hubei 445000,China)

The global large-scale modernization of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and also brought the huge impact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literature which is long-term growing and spreading in the country.Many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es are facing the extinction.How to deal with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is the unavoidable issue in the literature study.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experiences in the Daluba and Tunbao town in Ensi of Hubei provided great references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literature and their traject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rbanization proces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literature;investigation on the reality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G122

A

1673-8004(2017)06-0012-07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6.002

2017-07-17

湖北省教育廳2015年度教研項目“民族高校民間文學之課堂教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保護傳承”(2015349);湖北省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恩施民歌文化在當代民間傳承研究”(2016152)。

李莉(1970— ),女,湖南雙峰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民間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穆 剛

猜你喜歡
屯堡大路恩施州
大路長歌
恩施州創(chuàng)新開展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大賽
“改變”讓城市更“優(yōu)雅” 恩施州老舊小區(qū)“變身”記
安順屯堡地戲
大路彎彎 溪水緩緩
屯堡人的春節(jié)
高宇 大路彎彎 溪水緩緩
屯堡遺風
屯堡民居
大路河紅軍石刻標語
尚志市| 神木县| 黔西| 涿鹿县| 贵港市| 吉安县| 台湾省| 金寨县| 凤翔县| 阜新市| 灵宝市| 奉节县| 柏乡县| 石首市| 达孜县| 碌曲县| 延庆县| 望都县| 前郭尔| 阿勒泰市| 阜南县| 长治市| 金秀| 习水县| 小金县| 万盛区| 文水县| 丹巴县| 洪洞县| 儋州市| 册亨县| 井冈山市| 柳河县| 宜丰县| 科技| 林州市| 钦州市| 兴文县| 万盛区| 丹棱县| 济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