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麗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昂诵乃仞B(yǎng)”成了近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討論和關注的焦點,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值得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研究和探索。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通過一個教學案例,從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闡述教學中如何滲透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板-塊模型;科學思維;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12-0027-4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號)明確指出——要研究制訂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和學業(yè)質量標準。教育部將組織研究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依據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完善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教學有關標準。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教育的重要目標,是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昂诵乃仞B(yǎng)”成了近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討論和關注的焦點。所謂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基于這樣的理論,結合高中物理學科的特點,高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2015年10月教育部下發(fā)了《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修訂稿》內部征求意見稿,在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物理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內化的帶有物理學科特性的品質,主要由“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等4個方面構成。其中,“科學思維”是指從物理學視角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guī)律及相互關系的認識方式,是基于經驗事實建構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過程;是分析綜合、推理論證等科學思維方法的內化;是基于事實證據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質疑、批判,進而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的能力與品質,主要包括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chuàng)新等要素?!翱茖W態(tài)度與責任”主要指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包括能正確認識科學的本質,具有學習與研究物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能主動與他人合作,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具有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感等。
目前的教學中,存在不少過于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忽視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不重視學生長遠發(fā)展的現(xiàn)象。筆者在過去一年的高三復習教學中,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下面結合二輪復習中“板-塊模型”專題復習,分析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培養(yǎng)。
“板-塊模型”是木板與小物塊組成的作用系統(tǒng),是一種常見的、經典的題型,綜合性強,這類題涉及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以及牛頓運動定律、動能定理、能量守恒和轉化、動量守恒等知識點,基本涵蓋了力學中的幾個重要知識點,還與隱含條件、臨界條件、圖像等密不可分。它一般涉及多個物體和多個過程,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建模能力,很強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論證等科學思維能力。同時,“板-塊模型”來源于生活,學生有初步的生活經驗,通過“板-塊模型”的分析和解決,能很好地形成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
1 案例與分析
高三的第二輪專題復習,一方面幫助學生形成學科知識網絡,另一方面,也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能力。但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過多關注學生的解題方法、解題技巧和策略,并通過“題海”來進行強化訓練,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短期來說,這對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也許是有用的,但卻可能抹殺了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
筆者嘗試在專題復習中精選少量經典習題,通過對習題的“稀釋、還原”,著重三個分析(受力分析、過程分析、能量分析),通過充分的學生活動,利用實驗、多媒體和圖像等形象直觀的手段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構建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圖景,并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研究”的興趣和科學思維的能力,不知不覺中既學會了知識,又提升了學科的素養(yǎng)和能力。
在“板-塊模型”專題中,筆者精選了三道有代表性的經典習題,由表及里,層層剖析,由淺入深,拾級而上,讓學生逐漸領略學科的魅力和精髓。下面與同行一同分析和分享教學過程。
上課伊始,筆者出示一道例題,先讓學生用5分鐘時間思考。
例題 如圖1所示,質量M=4.0 kg的長木板B靜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質量m=1.0 kg的小滑塊A(可視為質點)。初始時刻,A、B分別以v0=2.0 m/s向左、向右運動,最后A恰好沒有滑離B板。已知A、B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40,取g=10 m/s2。求:
(1)A、B相對運動時的加速度aA和aB的大小與方向;
(2)A相對地面速度為零時,B相對地面運動已發(fā)生的位移x;
(3)木板B的長度l。
設計意圖:本題是“板-塊模型”問題中的典型題,它考查了木板和滑塊疊放在一起時的受力分析(關鍵是兩者之間的摩擦力)以及過程分析和能量分析,涉及的知識有牛頓第二定律、運動學公式、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但由于木板與地面之間沒有摩擦力,木板和滑塊組成的系統(tǒng)動量守恒,故此本題相對來說比較基礎,設計本題的目的是把它作為“母題”帶出同類題,一題多變,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外到內,讓學生真正感悟答案以外的物理思想和方法。
課堂實況:巡堂中發(fā)現(xiàn)學生基本能解決或部分解決,但學生畫圖輔助分析的意識和能力都比較差。為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筆者示范畫出過程示意圖(如圖2)。
通過過程示意圖,給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滑塊A的運動過程:先向左做勻減速直線運動至速度減為0,然后由于此時滑塊相對于木板向左運動,受到木板向右的摩擦力,故此接著向右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木板B則一直向右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直到與滑塊A共速后兩者一起勻速運動。
筆者通過示意圖(畫圖、用圖、析圖),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層層推理和論證,不斷接近問題的實質,建立“板-塊問題”的基本模型和規(guī)律。
變式1:(2013課標2)一長木板在水平地面上運動,在t=0時刻將一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塊輕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運動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3所示。已知物塊與木板的質量相等,物塊與木板間及木板與地面間均有摩擦,物塊與木板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且物塊始終在木板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取g=10 m/s2,求:
(1)物塊與木板間、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和μ2;
(2)從t=0時刻到物塊與木板均停止運動時,物塊相對于木板的位移大小。
設計意圖:本題是一道高考真題,相較例題難度加大,一方面需要學生從v-t圖像中獲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木板與地面之間有摩擦力,受力分析、過程分析復雜程度均加大,學生只有借助讀圖、畫圖才能很好地理清物體的運動過程。
為降低難度,給學生的思維搭建“腳手架”,筆者提示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物塊和木板的運動分別是怎樣的?請畫出運動過程示意圖;(2)請畫出物塊的v-t圖像(注意兩者共速后是否以相同加速度一起做減速運動)。
課堂實況:筆者給學生5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審題后思考上述問題。5分鐘后請兩位學生板演,師生共同點評糾正。
過程分析的難點和轉折點是A、B共速后的運動狀態(tài),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做好受力分析,判斷兩者的加速度是否有可能相等。
第一個過程:物塊A向右加速、木板B向右減速直至共速前,如圖4:
第二個過程:A、B均向右做減速運動,運動示意圖如圖6,v-t圖像如圖7:
運用運動學公式或圖像,聯(lián)立方程就可求解。
本題若能夠正確審題,畫出過程示意圖和v-t圖像,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讀圖、畫圖、用圖的能力是物理學科要求的基本素養(yǎng),結合受力分析進行過程的分析和推理、論證是物理學科要培養(yǎng)的核心能力。
變式2:(2015課標1)一長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塊;在木板右方有一墻壁,木板右端與墻壁的距離為4.5 m,如圖8a所示。t=0時刻開始,小物塊與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運動,直至t=1 s時木板與墻壁碰撞(碰撞時間極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相反;運動過程中小物塊始終未離開木板。已知碰撞后1 s時間內小物塊的v-t圖線如圖8b所示。木板的質量是小物塊質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g大小取10 m/s2。求:
(1)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及小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
(2)木板的最小長度;
(3)木板右端離墻壁的最終距離。
設計意圖:本題是一道高考真題,由變式1的兩個運動過程延伸至本題的4個運動過程,難度進一步加大。目的在于進一步訓練學生學會讀圖、畫圖、用圖,提高過程分析的能力,學會把多過程問題分解為多個子過程,把復雜問題分解為清晰的簡單問題。要順利解決本題,學生要弄清小物塊與木板的運動過程以及相關參量的關系,頭腦中要有清晰的物理情景和模型。
課堂實錄:筆者給學生10分鐘的思考時間,巡堂發(fā)現(xiàn),在前兩題的基礎上,不少學生畫圖的意識增強,嘗試畫過程示意圖(如圖9)。
第一個過程:板與墻壁碰撞前,板、塊兩者共同向右做勻減速運動。位移s0=4.5 m,由圖得運動時間t0=1 s,碰撞前的速度為v1=4 m/s,設初速度為v0,加速度為a。有:
第二個過程:碰墻后到物塊速度減為零。設木板此時的速度為v2,歷時為t1,物塊和木板的加速度分別為aA、aB。
第三個過程:物塊從速度為零到再次與木板共速。
設歷時為t2,共同速度為v,木板總長度為l。
第四個過程:木板和物塊一起向左做勻減速運動,從開始運動到最后停下來木板的總位移:
本題運動過程比較復雜,若能結合v-t圖像分析會更加直觀和明白。
2 反思與感悟
一年多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滲透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的在于讓高三備考的學生不但能收獲分數(shù),更能提升終身受用的核心素養(yǎng)和能力。本節(jié)課只是筆者其中的一節(jié)探索課,與以往的教學相比,筆者沒有讓學生“跳進題?!保歉⒅卦诜治鰡栴}、解決問題中慢慢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嚴謹推理,展示學科的“魅力”,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
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不但學生的研究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遇到難題不再是畏懼和退縮,而是“迎難而上”,同時,也日漸凸顯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分析問題時不再是毫無章法,而是邏輯清晰、層層推理,哪怕是不能把題目完整求解,也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3 結束語
諾貝爾獲得者勞厄曾經說過:“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彼芍^一語道破了教學的目的、本質和真諦,教育不是培養(yǎng)學生記住大量的知識,更不是培養(yǎng)會考試的人,而是培養(yǎng)人的“核心素養(yǎng)”。各學科都要擔負其教育教學功能,切實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彭前程.積極探索基于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物理教學[J].中學物理,2016(2):1—2.
[2]江山.實驗探究:培養(yǎng)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44(12):3—5.
(欄目編輯 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