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瑟·米勒是 20 世紀美國最杰出的戲劇巨匠之一。他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主要描述了盲目樂觀的小人物威利·洛曼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而奮斗,不料卻夢想幻滅,因為內(nèi)心的沖突而痛苦地生活著,最后選擇自殺結(jié)束悲劇一生的故事。這個戲劇告誡人們僅僅去追求物質(zhì)的富足并不能得到精神的滿足和自由;否則夢成虛無,必然導致毀滅。本文主要從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三方面為出發(fā)點,分析造成威利的悲劇命運的主要因素,展現(xiàn)夢想與現(xiàn)實之前的尖銳沖突。
關(guān)鍵詞:《推銷員之死》;威利·洛曼;悲??;阿瑟·米勒
作者簡介:徐夢佳(1992.1-),女,河南省信陽市人,遼寧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1
主人公威利從事推銷員這一行業(yè)有三十余年了。威利一直都懷揣著人人都能成功的夢想而奮斗,他堅信憑借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自己的人格魅力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夢想,走向成功。但他因為年老體衰卻被老板無情地辭退,還被兩個兒子嘲笑是蹩腳的跑街。一生拼搏忙碌的威利最后卻一無所獲。面對現(xiàn)實中的失敗,威利選擇自殺,幻想著死亡可以帶來一大筆財富,可以讓他獲得尊嚴實現(xiàn)人生價值。然而可憐的他卻渾然不知行將到來的自身毀滅。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小人物成為了悲劇的主角,向我們真真切切地展示了美國夢的破滅。然后造成悲劇命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己盲目樂觀過于單純的處世態(tài)度,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和美國夢盛行的冷漠拜金的社會三種原因交織一起,共同導致了威利的悲劇。
一、個人因素
首先,威利一生都在盲目地把追求物質(zhì)財富,錯誤地信奉討他人的喜歡是成功的唯一秘訣。他認為一個人若具有個人魅力和好人緣就能獲得物質(zhì)財富。在他心中,自己的兒子比夫和哈比將會比朋友查理的兒子成功,原因在于他認為他自己有點人緣、受人歡迎,而朋友查理絲毫沒有人緣。他篤信好人緣可以讓老師在學業(yè)上對比夫網(wǎng)開一面,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可以暢通無阻。他為自己兒子的好人緣而自豪,卻嘲笑鄰居兒子是個只會學習的書呆子。他把討人喜歡當做人生的信條,同樣教育兒子們,只要被大家所喜歡,就不會倒霉。威利天真的將自己實現(xiàn)夢想的關(guān)鍵建立在他人極其不可靠的喜歡上,這種夢想和現(xiàn)實的沖突注定了他的失敗和悲劇。
其次,他始終生活在自己編織的理想的夢境之中,卻對自己所處的冷漠無情的資本主義世界渾然不知。他并沒有認識到這個社會的成功需要犧牲,甚至會伴隨著欺騙,而是其始終堅信自己要想成功就離不開努力與奮斗。威利一直迷失在現(xiàn)實和幻覺之間。他總是沉浸在過去的美好回憶之中,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堅信自己的“美國夢”也一定能實現(xiàn)??梢哉f,他在想象中構(gòu)造的美好的過去是為了能夠在虛幻中確定自己的人生價值。威利的悲劇,是一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人,不得不通過幻想來虛構(gòu)自身價值的悲劇。
二、家庭因素
威利最終選擇死亡和他的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家庭成員內(nèi)部的矛盾和沖突,尤其是威利和比夫之間的父子沖突和難以縫合的裂縫和威利的悲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威利在外的身份是一名推銷員,在家又是一名父親和丈夫。他同其他父親一樣,疼愛孩子并對他們寄予了無盡的期盼。對威利來說,孩子不僅是他生命的延續(xù),更是他夢想的延續(xù)。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崇拜他、敬仰他,幻想著兒子在工作中有大的作為。起初大兒子比夫?qū)ν菓延谐缇粗榈?,是把他當作榜樣的。但是當他意外撞見自己父親出軌一幕時,他心中父親高大偉岸的形象頓時坍塌,不復存在了。從此,比夫開始自暴自棄,萎靡不振。父子之間出現(xiàn)了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作為推銷員的威利,再也無法向比夫推銷自己那不切實際的“美國夢”了。
威利的妻子也是致使威利悲劇命運的催化劑。面對威利,她總是一味地順從和隨聲附和,她沒有判斷力,無法明辨是非。當父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時,她總是責備兒子;當威利懷疑自己沒有人緣時,她馬上盲目地鼓勵;在威利有自殺傾向時,她并沒有勸說組織。琳達的所有行為都是在盲目愛護和崇拜威利,使得威利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現(xiàn)實,越來越盲目自大的威利最終選擇了死亡,走向了極端。
三、社會因素
威利生活在“美國夢”盛行的20世紀的美國,他忠實地追隨美國夢同時也深受其迫害。他深信人人都能成功這一虛幻的夢想,但是辛勞一生,他的夢想被現(xiàn)實一點點地撞擊地面目全非。在那個人時代,工商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帶來了物質(zhì)經(jīng)濟的大繁榮,人口多得失去了控制,競爭激烈得讓人瘋狂,人和人之間淳樸的親密關(guān)系變成了純粹的利益關(guān)系。這時候衡量成功的唯一準則就是物質(zhì)財富的積累,有了財富便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在那個唯利是圖的社會里,交情和功勞已經(jīng)不再重要,這是像威利這種把成功建立好人緣和討人喜歡基礎(chǔ)之上,他無法接受人老了就像“吃掉的桔子后扔下的皮”這樣的現(xiàn)實,于是精神走向崩潰的邊緣。最后他竟然相信死后能得到的一大筆財富,以此獲得財富證明自己的價值,多么可憐又是多么可笑。在這樣一個利益驅(qū)使、殘酷無情的社會里,不論威利如何努力去追尋夢想都是徒勞無功的。
四、結(jié)論
威利懷揣著不切實際的夢想,在殘酷的世界中,一點點夢碎,一步步走向毀滅。威利的悲劇命運是因為她盲從于個人價值觀,分不清幻想和現(xiàn)實;是因為自己家庭內(nèi)部各種各樣的矛盾,還是因為拜金主義盛行、人情淡薄的社會現(xiàn)實。威利是千千萬萬的普通美國人的縮影,它代表了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為了追求虛幻的美國夢而深受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戕害。
參考文獻:
[1]張耘.現(xiàn)代西方戲劇名家名著選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