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喬中國
( 1.太原科技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科技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法治中國背景下研究生法治意識培育對策分析
□張 怡1,喬中國2
( 1.太原科技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科技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法治意識的樹立是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的基礎,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研究生具有更強的學習能力與社會影響力,是國家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與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支撐,是國家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從當代研究生的現(xiàn)狀特點入手,深入分析研究生法治意識培育在高校教育、自身因素、社會影響等方面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探索科學、有效的研究生法治意識培育路徑,以期更好地指導高校進行依法治校建設,提升研究生的法治素養(yǎng)及綜合素質(zhì),進一步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法治中國;研究生;法治意識;培育對策
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研究生招生人數(shù)從12.85萬人增加到2014年的62.13萬人,并且截止2014年,我國的在校研究生人數(shù)已經(jīng)增至184.77萬人。[2]2016年,研究生報名人數(shù)在經(jīng)歷了15年的回落之后又出現(xiàn)明顯的反彈趨勢,報名人數(shù)再一次出現(xiàn)小幅度增長。[3]除招生人數(shù)、在校生人數(shù)等規(guī)模呈現(xiàn)不斷增長這一明顯趨勢外,我國的研究生還有以下幾大特點。
(一)生源組成復雜多元,管理難度較大
研究生的組成復雜多元化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從地域來源的角度來看,研究生不僅限于來自于全國各地,在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趨勢的影響下,許多高校還會招收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其次,從群體性質(zhì)的角度來看,研究生包含了學生與社會人員兩大類。學生群體以本科應屆生為主,包括了重點高校、普通高校的應、往屆本科生,同時還包含了獨立院校的應、往屆本科生及大專院校學生等。社會人員以在職為主,其中還包括部分已婚、已育人員。與此同時,根據(jù)不同的研究生培養(yǎng)類型和專業(yè)類別,學術(shù)性、專業(yè)型研究生在校學習時間更多,在職研究生等則更多時間參加工作或進行社會活動;根據(jù)不同的學科、專業(yè)性質(zhì)類別,有些專業(yè)要求必須集中在校內(nèi)進行學習和科學實驗,而部分專業(yè)則要在校外甚至外地的院校、科研機構(gòu)等進行實驗。研究生群體的組成復雜化所直接導致的結(jié)果便是高校在管理上難度的增加,既要組織研究生進行有序的科研和實踐,更要關(guān)注研究生的思想、行為變化。
(二)學習、科研能力更強,既是接受教育者,也是知識的傳播者
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最高層次的教育,進入研究生院校學習的學生不僅基礎知識更加牢固,在學習目標上也更加明確,學習的自主性、自覺性都有所提高,科研水平、創(chuàng)新能力等都相對較強。在“三類人才觀”為核心的研究生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觀指導下,研究生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教育和知識的接受者,逐漸開始向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與傳播者的角色轉(zhuǎn)變。一方面,通過基礎理論學科突破與科研項目的創(chuàng)新,推動教育與科學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指導著諸多領域的社會建設與經(jīng)濟發(fā)展。另一方面,研究生通過“三助一輔”工作的推進,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zhì),同時又是一個交換思想學識,用自身世界觀、認識觀影響其他同伴群體和本科學生的過程。
(三)思想成熟,世界觀、價值觀基本成形但受社會因素影響較大
研究生普遍年齡在22歲以上,從生理到心理都更加成熟,部分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基本定性。相比其他學生群體,研究生接受科研學術(shù)前沿成果和社會新思潮更多更廣,對于國家大事、政治形勢和社會事件更為關(guān)注,政治敏銳度較高。但與此同時,部分負面因素也逐漸凸顯出來,由于研究生學習科研的特殊環(huán)境與條件,加之部分參加工作的研究生群體,研究生與社會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在多層次選擇觀和復雜的價值觀念影響下,在價值取向上對個人發(fā)展、權(quán)力、利益更為關(guān)注,表現(xiàn)出更為明顯的追逐趨勢。
我們都知道識字寫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基礎地位,因此,我們需要扎實上好每一堂識字寫字課。漢字教學不同于普通的漢字研究,而小學生的記憶、想象、思維及其他活動主要基于圖像。在識字教學中,我們需要挖掘漢語言文字在幾千年歷史發(fā)展中積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從而增加識字教學的知識內(nèi)容。整個過程應該集科學、知識和趣味為一體,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
總之,研究生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凸顯了法治意識教育的難度和緊迫性,需要國家、社會、學校“三位一體”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研究生法治意識的培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全面落實依法治國要求,大力推進依法治校,建設現(xiàn)代學校制度,教育部制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下文簡稱《綱要》)。[4]在《綱要》的指導之下,各級院校雖然加快了依法治校的進程,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然會有不足,研究生法治意識培育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一)研究生院校對法治意識教育不夠重視,缺乏校園法治文化熏陶
當前我國各研究生院校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依然是以學術(shù)科研為重點,研究生在校期間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是以專業(yè)課程和學術(shù)科研為主,部分院校雖然設置了思想政治等課程來提高研究生的道德素養(yǎng),但是普遍缺乏與法治相關(guān)的課程,重德治而輕法治不僅不符合我國的教育理念,也使得研究生的法治意識培育缺乏必要的基礎條件。其次,導師在研究生法治意識培育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專業(yè)、學術(shù)科研的指導,缺乏相應的人文關(guān)懷,沒有意識到培育研究生法治意識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對部分研究生的學術(shù)失范行為甚至是違法行為沒有發(fā)揮正確的引導和監(jiān)督作用。最后,大部分高校沒有建立起科學、有效、系統(tǒng)的研究生法治意識培育機制,運行體制與決策機制不能做到公開透明,缺乏研究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土壤,沒有營造出法治意識培育所需要的濃厚的高校民主文化、法治文化氛圍。
(二)研究生知法、守法程度較高但用法能力弱,參與積極性不足
經(jīng)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及一定的社會經(jīng)驗,研究生接觸和學習的法律法規(guī)、違法犯罪行為、法治實踐等相對更多,在法治范圍上的了解有所提升,但是,這并不代表研究生在維權(quán)、公正、權(quán)責等方面的法治意識的提高,更不能說明研究生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只能做到知法守法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對法治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表面,因此,只能做到單純的守法或者說是不違法,而不能主動去運用法治意識、法治思維解決現(xiàn)實中遇到的違法侵權(quán)行為。不能充分運用法治意識來解決問題,就會間接對法治意識的培育產(chǎn)生漠視甚至抗拒心理。同時,欠缺運用法律意識、法治思維來解決實踐活動的能力,也會降低研究生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民主法治建設的積極性,法治意識培育便不能與實踐緊密結(jié)合,更難以應用到實踐中去。
(三)新媒體等社會性負能量的影響,研究生對權(quán)、利的價值取向高于正義感和責任
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知乎等各大新興媒體作為當下研究生接觸社會的主流媒體,這些媒體的共同特征是主體的自由性、平等性,形式上的虛擬性、匿名性,內(nèi)容上的多樣性、復雜性,傳播的即時性、快速性。首先我們必須肯定新媒體在引起人們對社會性問題的關(guān)注上所起的正面作用和積極力量,但是也不能忽視部分“負能量”對研究生的影響。例如部分信息的虛假性導致的對真實信息的扭曲,明顯有違道德倫理和法律的消息被大肆傳播,以及一些低俗、廉價的信息誤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這些都會使研究生在接收信息時,無法獲取信息的來源和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從而產(chǎn)生困惑或輕易相信,甚至支持某種錯誤的言論或是參與到網(wǎng)絡負面輿論的傳播中,導致忽視社會正義感的存在和自身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甚至參與到違法犯罪活動中等更加嚴重的后果。國家如何規(guī)范和引導新媒體的正面輿論和學校如何對研究生網(wǎng)絡行為進行合理有效的監(jiān)管,也是研究生法治意識培育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針對當前我國研究生法治意識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必須充分引起國家、社會和高校的高度關(guān)注,迎難而上,妥善應對,在實踐中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培育對策。
(一)以增強研究生主體意識作為切入點,將對法治的信任和情感提升為信仰
“知、情、意、行”既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法治意識教育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法治意識的培育必須以研究生主體意識的覺醒為內(nèi)在動力,首先要調(diào)動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時學校也應當對研究生主動地樹立法治思維與法治意識進行正面引導和鼓勵。研究生思想成熟,對法治作用的認知范圍更廣,對法治的信任感也相對較強,如何將這種信任上升為法治信仰,是研究生法治意識培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信仰不是單純的知識和情感的積累,而是用積累的知識引導人們做出正確的決斷。因此,需要國家及社會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大環(huán)境,高校營造民主、和諧的法治文化氛圍,使得研究生在學習、懂得、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后,內(nèi)化和升華為對法治的價值認同和內(nèi)心真正的擁護,從而逐步樹立起堅定的法治信仰,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識。
(二)改革與創(chuàng)新高校法治意識教育模式,形成依法治校的法治文化氛圍
學校管理、教育等各項工作都必須依法而治,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學校章程、規(guī)章制度,為研究生法治意識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在研究生課程中增加法律課程,尤其是增加同學術(shù)科研方向或相關(guān)工作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課程,提高內(nèi)容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同時也可以在學術(shù)講座的類型中增加法治意識教育的內(nèi)容。
其次,要充分發(fā)揮研究生學生會、自管會、創(chuàng)業(yè)實踐社團等諸如此類的研究生自發(fā)性組織的積極作用,通過開展在形式、內(nèi)容、層次上具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意義的法治宣傳及法治教育活動,加強法治熱點問題的宣傳與討論,增強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促使其積極參與到校園法治文化的建設之中。必須完善研究生維權(quán)救濟渠道,通過設立法律援助與心理咨詢服務等組織機構(gòu),深入了解研究生心理變化及需求,預防違法犯罪心理的生成,提高研究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以校報、??①N吧、論壇等形式建立專門的法治理論討論和建議板塊,充分發(fā)揚民主作風,既可以提高學校運行機制與決策程序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參與熱情,各高校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各種類型的研究生法治應用與實踐平臺,營造出濃厚的校園民主法治新風氣。
(三)將研究生法治意識教育與地域性法治歷史文化相結(jié)合
以山西省為例,山西作為法治文化肇源之地,法治文化源遠流長,自戰(zhàn)國時期李俚編著《法經(jīng)》、魏孝文帝法制改革、柳宗元對國家與法律起源的論述、荀子的“禮法兼用、德主刑輔”思想等。近現(xiàn)代以來,特別是黨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據(jù)地期間,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法治思想和法制文獻。將傳統(tǒng)的法治文化與地域性的法治歷史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結(jié)合,既要吸收具有當?shù)靥厣姆ㄖ蝺?yōu)秀文化,又要注意各種法治歷史文化同當代法治中國建設理論的沖突的調(diào)解。我國大部分研究生院校在研究生就讀期間,設置了社會實踐、社會考察等環(huán)節(jié),可以合理地、適當?shù)胤峙洳糠謺r間,將研究生組織起來,集體參觀、考察部分優(yōu)秀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等,將法治意識教育同社會實踐緊密結(jié)合,用獨具特色的優(yōu)秀的法治文化來豐富研究生法治意識的內(nèi)容,提升研究生對法治文化的認同感。
(四)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在研究生法治意識培育中的正面導向作用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在“網(wǎng)絡名人社會責任論壇”活動中,就承擔社會責任、傳播正能量、共守“七條底線”等達成共識,并對強化新媒體從業(yè)者的“三種意識”作出要求。[5]因此,國家和政府相關(guān)部門應當在網(wǎng)絡監(jiān)管方面切實履行好職責,既要營造民主、健康的網(wǎng)絡氛圍,也要及時預防和打擊各種形式的網(wǎng)絡違法犯罪行為,新媒體等組織、機構(gòu)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為人民提供積極健康的互動平臺,為廣大人民及研究生接收網(wǎng)絡信息、參與網(wǎng)絡討論等行為創(chuàng)造良好的先決條件。各高校應當引導研究生進行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討論過程中的正面輿論導向,網(wǎng)絡道德教育與法治意識教育要齊頭并舉,提高研究生對網(wǎng)絡暴力的辨別、反思能力以及對網(wǎng)絡犯罪的防范能力。
在新媒體的運用過程中,研究生也必須充分體現(xiàn)自身的積極作用。在推動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與知識創(chuàng)新,對國家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要努力使自己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在參與新媒體活動中應自覺提高自律意識,提升綜合素養(yǎng),堅定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6]的法治意識,從自身做起,從源頭杜絕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的“負能量”,并主動擔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的社會責任與“正能量”的傳播,不斷推動法治中國的進程。
結(jié)語
從“法制”到“法治”,再從建設“法治國家”到“法治中國”,中國共產(chǎn)黨在探索和推進依法治國的道路上實現(xiàn)了兩次重大飛躍,不斷追求更高的法治建設目標。[7]這也對高校綜合素質(zhì)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個更高層次的要求。高校作為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和法治中國建設的人才輸送機關(guān),必須將研究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切實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中,以高校法治意識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法治意識的自我教育和情感內(nèi)化為核心,社會與校園的民主法治新風氣為保障。研究生的法治培育工作是一個系統(tǒng)的、長期的任務,必須充分發(fā)揮高校教育的核心和引導作用,要在實踐中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持續(xù)堅持,奠定法治中國建設的基礎。
[1]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10-24(01).
[2]中國統(tǒng)計年鑒[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5/indexch.htm,2015-01-02.
[3]中國教育在線.2016研究生招生調(diào)查報告[EB/OL].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6/e.shtml,2016-09-24.
[4]教育部.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33/201301/146831.html,2012-11-22.
[5]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倡議共守“七條底線”[N].人民日報,2013-08-16(08).
[6]中共中央關(guān)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01).
[7]新華網(wǎng).依法治國實現(xiàn)兩次飛躍:中共不斷追求更高法治建設目標[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3/c_1112797803.htm,2014-10-13.
本文責編:趙鳳媛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Law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Zhang Yi, Qiao Zhongguo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Shanxi, 030024)
Setting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rule of law is the foundation to promote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is also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country of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high learning ability and strong social influence graduate students are the important sup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innovation, nation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ion of legal sense has been made in asp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exploring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ultivating path in order to guide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improve graduate students’ law consciousnes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
China ruled by law; graduate student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rule of law;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on
2016—11—06
張 怡(1991—),女,山西運城人,太原科技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部,碩士; 喬中國(1963—),男,山西大同人,太原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
G415
A
1008—8350(2017)01—0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