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 要:董其昌是明代書壇的集大成者,對他的書學思潮進行剖析,書學理論是研究的根本途徑,本文通過分析董其昌的代表書作《畫禪室隨筆》和《容臺集》的內容,揭示其書學思潮及其啟示意義。
關鍵詞:董其昌;書學思潮;意義
庚戌之變之后,明朝社會時局動蕩、宦官當權,導致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問題日趨嚴重,董其昌就生活在這一時期。對董其昌的書學思潮進行剖析,他的書學理論是研究其思想的根本途徑。《畫禪室隨筆》是董其昌書學思潮的代表書論,在用筆與書法作品評價上都進行了細致的描述,這也可以看作是董其昌學習書法的理論依據。下面,筆者通過其書論選句來揭示董氏學書理念。
“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一字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王大令之書,從無左右并頭者。右軍如鳳翥鸞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謂大年《千文》,觀其有偏側之勢,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當平勻,當長短錯綜,疏密相間也?!睆摹伴L短錯綜,疏密相間”八個字便道出董其昌對字形筆畫安排時的思想,也是技法層面的基礎思想。作書呆板無神,或狀如算子,或滯如墨豬,這都是作書的大忌。正因如此,才有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之說?!白鲿?,在能放縱,又能攢捉。每一字中失此兩竅,便如晝夜獨行,全是魔道矣。”“攢捉”這個詞本是拳學術語,但從書法用筆的角度來看這主要表現為一種“勢”,即在發(fā)筆蓄力和駐筆停頓使轉處表現出的巧妙筆勢,目的其實就是蓄勢、調鋒。當然,這種“攢捉”要求書寫者須具備相當高的控筆能力,對筆的使轉走停能夠熟練掌控,從而使作品不會顯得輕浮?!白鲿毺岬霉P起,不可信筆……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庇纱擞^之,能放縱,也能攢捉,既體現了董其昌學書理論的細膩,同時也體現了其書學思想與中國暗合一動一靜、一張一合的古典哲學和美學思想的高度統(tǒng)一。“以奇為正”是董其昌學書思想的又一重要體現?!坝鑼W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所謂跡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边@也是董其昌學書過程中思考的關鍵問題。又說“惟米癡能會其趣耳”,也闡明了董其昌對米芾書法認可和推崇的原因之一。除了對筆法和字法的分析以外,在用墨之道上也有提及,如“用墨須使有潤……肥則大惡道矣”。在以上這些書論中,董其昌著重揭示了筆法、字法在布置時的方法,也可說解釋了“是什么”的問題。但是如何掌握這些方法,或者說如何學習這些方法,在董其昌的書論中也有詳細的闡述。
《容臺集》是董其昌以己號為名所著,體現了其畢生的思想精華,其中共收錄文集九卷,詩集四卷和別集四卷。初刻于1630年的崇禎三年,于1635年翻刻,增加為文集十卷,詩集四卷,別集五卷。在《容臺文集》卷五的“墨禪軒說”中,董其昌結合自身的學書經歷,自述了其70歲前后的學書歷程,通過這篇自述,也可大致了解其學書取向:“余事此道五十余年矣,初于虞顏入,已而學右軍、學鐘太傅,煞有肖似《蘭亭》《丙舍》《宣示》等形模,便自沾沾,以為踞唐人之上。三、五年間,游學就李(嘉興舊稱),盡發(fā)項太學子京所藏晉、唐墨跡,始知從前苦心,徒費年月?!盵1]董其昌十分強調“摹古”,從他的學書歷程來看,其書涉獵甚廣而又不失自我,在反復的學習中思考,又在反復的思考中重塑自我。董其昌對書法的深度追求,致其理念自然地與時人產生了鴻溝。在他看來,時人學書有較多弊病,都是摹古不足所致。《容臺別集》中有許多條題跋,記載了董其昌對故紙堆“摹古”的尊崇與對時人書法的不屑,曰:“今人朝學執(zhí)筆,夕已勒石,余深鄙之……余學書三十年,不敢謂入古三昧?!盵1]又曰:“書家未有學古而不變者也。”[2]《容臺別集》中亦道:“守法不變,即為書家奴耳?!?/p>
董其昌書學思潮的又一重要因素是禪悅思想。所謂禪悅,指的是通過佛教修行使得內心安心輕快。陳繼儒在為董其昌《容臺集》作序時曾說:“獨好參曹洞禪?!边@種思想的產生,從外部因素來看一方面是當時社會動蕩、內憂外患導致的士大夫日益走逃避內心世界,尋求解脫的原因;從董其昌禪宗思想的內部發(fā)展來看,其在書藝方面提倡的“獨抒性靈,不拘格”[3]以及對書法“以淡為宗”的審美理念的根基都來自《莊子》,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董其昌在對“淡”概念的解釋上,體現著濃厚的老莊思想,他說“無門無徑,質任自然,是之為淡”。而且董其昌也將這種思想用于文章詩詞的寫作中,正是出于這樣的思想,董其昌沒有一味地“摹古”,而是把“摹古”與表達個人性情以一種比較溫和、辯證的方式結合起來,即是“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甚至有些自負地感慨道:“客有持趙文敏書《雪賦》見視者,余愛其筆法遒麗,有《黃庭》《樂毅論》風規(guī),未知后人誰為競賞?恐文徵仲瞠乎若后矣。遂自書一篇,意欲與異趣,令人望而知為吾家書也。昔人云:非惟恨吾不見古人,亦恨古人不見我?!盵1]這種自負在董其昌的書論中還有另外一種體現——評元代趙孟頫書法。對其評論的態(tài)度也表現出了董其昌年輕時的自負,他自評曰:“余書與文敏較,各有長短。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的俗態(tài),吾書因生得秀色。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輪一籌?!痹诙洳磥恚@種自負是有資本的,因為他有善于“摹古”的技能,雖然面貌雷同,但是能夠從中揣摩古人的用筆和字形結構的組成,曾有言:“余此書學右軍《黃庭》《樂毅》,而用其意,不必相似?!彼幸庾R地將書法分為“形”和“意”兩個層面,即用自己之“形”,學古人之“意”,妙在離合之間。這種藝術觀決定了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向,開創(chuàng)出自身書法的新面貌。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董其昌的學書之路在今天看來依然對我們的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董其昌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是其書法發(fā)展的內部驅動力。在當代的書法創(chuàng)作內涵缺失的大環(huán)境下,要想使得書法創(chuàng)作水平有一個質的飛躍,就必須要加強修煉書法的“書外功”。這種創(chuàng)作主要需具備兩種特性:首先,從技術特性上說,一件水平比較高的書法作品,除了傳統(tǒng)上的用筆之外,還要看結字體勢的巧妙、章法布局的技巧及墨色濃淡的變化。用筆速度上的輕重緩疾,字勢的奇正顧盼,墨色的濃淡干濕,章法的疏密相間,鈐印與正文關系上的和諧共融、相輔相成等因素皆耐人尋味。必須要通過創(chuàng)作主體加強對傳統(tǒng)書寫技能的不斷錘煉,“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境界是一位真正的書法大家始終堅持的奮斗目標。其次,書法作品的內涵與深邃意境。書法作品的思想內容與書法家的思想是息息相關的,學書者若能做足字內字外之功夫,成此“小技”將指日可待矣。
參考文獻:
[1] 董其昌(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七一)[M].齊魯書社,1997:403,684,702,687.
[2] 董其昌(明).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543.
[3] 袁宏道(明).袁宏道集箋校(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