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摘 要:本文對依迪絲·漢密爾頓所著的《希臘的回聲》一書中提到的“自由”予以定義,并引發(fā)思考。筆者僅對該書的第一章內容作發(fā)散性的聯(lián)想,通過古希臘的悲劇,以索??死账顾鶆?chuàng)作的《俄狄浦斯王》為例,探究在古希臘的悲劇即將步入鼎盛的時代即古希臘哲學就要迎來蘇格拉底的時代,希臘人對于自由的定義與理解。
關鍵詞:古希臘;悲??;自由;《俄狄浦斯王》
依迪絲·漢密爾頓所著的《希臘的回聲》的第一章就提到了古希臘的“自由”這一概念,引起筆者對這一概念的探討,并選取書中少有提及的角度來審視這一概念。
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尼采在希臘文化的兩種力量之間作了一個對立的劃分:一方面是集體的、原始的、富有情感的狄俄尼索斯主義,另一方面是個體的、雅致的、智力的、藝術的、審美的阿波羅主義(古典主義)。古希臘悲劇一般認為起源于酒神祭祀。在祭祀中,合唱隊會表演祭祀酒神狄俄倪索斯的“酒神頌”,“酒神頌”發(fā)展到后來,逐漸擴大到神話和英雄傳說的范圍,成為一種固定的敘事體。而酒神狄俄倪索斯是在“Eleathrae”村得到其“酒神”的稱號的。在希臘文中,“Eleathrae”與“自由”(eleuthria) 相近,而且它的另一個稱呼是“Lysios”,意為解放者。
亞里士多德全面總結了古希臘悲劇藝術,第一個給出了悲劇的明確定義:“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盵1]他的這一定義奠定了西方美學史上“悲劇”范疇的基礎。
在所有的古希臘悲劇中,主角都是英雄人物,在整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關于古希臘悲劇的范式。文學創(chuàng)作本就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與風氣,也就意味著古希臘悲劇體現(xiàn)著當時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僅從“自由”這一視角切入,希望從古希臘悲劇中窺見古希臘人對于“自由”的看法。
1 俄狄浦斯的“抗爭”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被認為是埃斯庫羅斯的作品。其可能寫于公元前480年以后,上演于公元前465年,講述的是普羅米修斯將使用火的秘密泄露給凡人,從而招致宙斯的懲罰。公元前431年,歐里庇得斯創(chuàng)作了《美狄亞》。美狄亞是希臘神話中的科爾基斯公主。美狄亞被愛神之箭射中,與尋找金羊毛的英雄伊阿宋一見鐘情,幫助伊阿宋盜取羊毛并殺害了自己的親弟弟。不料對方后來移情別戀,美狄亞由愛生恨,將自己親生的兩名稚子殺害以泄憤,最后釀成了悲劇。
從以上兩個古希臘悲劇最為代表性的作品中,可以從側面窺見整個古希臘悲劇的一個核心命題——“抗爭”。下文就具體到索??死账顾鶆?chuàng)作的《俄狄浦斯王》這一悲劇中的主人公的“抗爭”。
故事的開頭就有了一個推動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東西——“神諭”。這也正是古希臘悲劇中,主角或者說英雄們所要抗爭的東西,換一種說法,“神諭”就是“命運”。
拉伊俄斯年輕時劫走國王珀羅普斯的兒子克律西波斯,拉伊俄斯因此遭到詛咒,他們家族的命運也就由此開始了。當事人拉伊俄斯為了逃避命運,他拋棄自己的孩子,令其曝尸荒野。但是,命運使然,嬰兒輾轉到了科林斯國,國王把他當作親生兒子般撫養(yǎng)長大。在異國長大的俄狄浦斯在德爾斐神殿里得到了太陽神阿波羅的“神諭”。故事的第二個“神諭”出現(xiàn),這也是故事的主線。俄狄浦斯得知自己的命運是“弒父娶母”,于是,開始同命運抗爭。他離開了科林斯,并發(fā)誓永不再回去,卻不知這仍是命運的安排。俄狄浦斯流浪到底比斯附近,失手殺了馬車上的人——拉伊俄斯,故事最開始的“神諭”被印證了,拉伊俄斯被自己的親生孩子所殺。到此為止,拉伊俄斯的抗爭失敗,他沒有擺脫“神諭”所帶來的命運。
之后,俄狄浦斯體現(xiàn)出了英雄的一面。當時的底比斯城被人面獅身的獸斯芬克斯所困。俄狄浦斯解開了斯芬克斯的著名謎題使得底比斯城脫困,繼而獲得王位并娶國王的遺孀伊俄卡斯忒為妻。至此,第二個“神諭”也被印證:俄狄浦斯殺了自己父親,解救了底比斯,繼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妻,生了兩男和兩女。
如果故事在這里結束,那么即使“神諭”已經應驗,但是主角自身并不知道,對于主角來說或許是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正如魯迅所說:“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泵\并沒有就此結束。
俄狄浦斯統(tǒng)治下的底比斯不斷遭受災禍與瘟疫之苦,阿波羅的“神諭”又一次降臨。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發(fā)現(xiàn)了自己真實的身份,知道自己最終沒有逃脫命運。隨后,俄狄浦斯的母親伊俄卡斯忒自殺,俄狄浦斯刺瞎自己的雙眼,并主動請求流放。底比斯擺脫了災難,但俄狄浦斯與命運的抗爭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2 命運與自由的概念
“古希臘悲劇的表現(xiàn)主體并不在于悲劇性的故事本身,而是在于表現(xiàn)崇高壯烈的英雄主義思想。”這個說法源于古希臘悲劇的取材往往來自神話或是英雄傳說。但是,回顧古希臘悲劇巨作,不難發(fā)現(xiàn)“英雄主義”僅僅是其所要表現(xiàn)的一部分。“英雄”即是“凡人”的代表,“英雄主義”并不僅僅代表那些英勇的戰(zhàn)士們的個人理念,而是當時普通人的共同心聲。一部悲劇故事發(fā)展本身,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本身。
在古希臘,神學的影響很是濃重(這里的神學是經過文學建構了的原始宗教信仰)。凡人就好似諸神手中的玩具,他們從一出生開始,命運三女神就已經編織好了屬于他們的命運,無法違抗。這種命運論的觀點,曾經流行一時。
古希臘悲劇中的主角們,不論人神,不論男女,都必須與命運進行抗爭。他們所抗爭的對象或許不同,所抗爭的過程、方法或許不同,但是他們都朝著一個方向努力著——所有古希臘先哲們所探索的最終目標——“幸?!薄6@個抗爭的過程,是對現(xiàn)有外部環(huán)境或是命運抗爭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追求自由的過程,是一個呼喊自主話語權的過程。也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之中,那些悲劇人物都是自由的,他們并不是諸神手中的玩偶。那么,對于俄狄浦斯,也可以這么認為:“他是個自由的行動者,自殘和自我放逐都是自由的行動?!盵2]英雄人物的抗爭過程,實際上就是彰顯英雄本身的自由信念的過程。依迪絲·漢密爾頓也同樣在《希臘精神》[3]中說:“悲劇是希臘人首創(chuàng)的,因為在希臘,思想是自由的?!痹谶@個問題上,現(xiàn)當代悲劇學者基本上達成了共識。
在眾多的古希臘悲劇中,無數英雄在他們短暫的一生中起來反抗諸神、反抗命運,追求從精神到肉體的自由。這種追求自由、想要保有自由的理念,也正是當時的智者們所關注的??墒牵驗槭潜瘎?,所以最后英雄們失敗了,但他們的失敗并不代表他們又回歸到了原來的命運中,不代表他們的努力毫無用處。相反,悲劇的主人公們到最后必須接受一種新的秩序,一種新的束縛。相對于現(xiàn)實而言,“神諭”所代表的傳統(tǒng)的自然法受到了挑戰(zhàn),新的理性的法律體系開始被構建起來。這就如同《俄狄浦斯王》的結局:人民最終擺脫了苦難,形成了新的統(tǒng)治階級,也形成了新的秩序。
“悲劇在發(fā)出一聲悲嘆之后,其創(chuàng)作意旨并非指向‘悲觀。人付出了血的、淚的、生命的、愛的代價后,在悲劇的天幕上有霞光四射。古希臘的‘悲劇先于‘喜劇而產生,這是事實。藝術的生發(fā),或許與每個民族的心理承受相適應……社會人生的不完美得到揭示,苦難的警鐘開始敲響;人對神的、命運的、自身局限的挑戰(zhàn),也拉開了序幕。哭泣過,再歡笑,這歡笑才更燦爛?!盵4]
3 自由與法制的理念
上文中所提到的古希臘悲劇的創(chuàng)作時間都集中于公元前5世紀前后,這個時代正是古希臘文明開始走向巔峰的時期。公元5世紀初,伯利克里的時代尚未到來,而希臘文明已走到十字路口——一個來自東方的龐大帝國正在不斷地進犯西方。對于希臘人來說,可能東西方對決的導火索就從海倫被拐到特洛伊的那個遙遠的年代開始。然而歷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當薩拉米斯的希臘人看到正在潰逃的波斯艦隊的時候,希臘人明白,一個屬于他們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希波戰(zhàn)爭的勝利使得希臘人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并為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戰(zhàn)爭進程和結局對雅典城邦制度的發(fā)展和對外擴張影響尤深,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奴隸制的發(fā)展。
在這個時期,古希臘的哲學已處在了前蘇格拉底時期和蘇格拉底時期的交界線上。認識論開始盛行,哲學的重點從宇宙論轉到了人類學,即對人自身的認識與追問。在公元前5世紀中期,智者學派的出現(xiàn)讓人的觀點聚焦到了人本身上,而不是再去追問、尋求那虛無縹緲的世界的本源、世界的構成以及世界的運行。智者學派的代表普羅泰戈拉就強調人自身的作用,他宣稱:“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在古希臘的悲劇中,英雄為了打破束縛肉體的現(xiàn)實枷鎖,為了追尋自由而竭力爆發(fā)出了靈魂、精神上的光芒。在那時,希臘人明白了他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叫做“自由”。在希羅多德的記述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你們不知自由為何物,一旦你們懂得了,即便手無寸鐵,也會為自由而戰(zhàn)的。”
“西方世界找到了從自由走向秩序的路徑,這應歸功于希臘人的發(fā)現(xiàn)。希臘人宣揚自由,同時也穩(wěn)妥地界定了自由的邊線。”[5]任何時候都沒有絕對的自由,在自由這方面,希臘人有自己治理自己、參與控制自己生活過程的欲望(積極自由),同樣有著希求一個能夠自由行動范圍的欲望(消極自由)。修昔底德記述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話:“對于那些我們放在當權地位的人,我們服從;我們服從法律本身,特別是那些保護弱者的法律,那些雖未寫成文字、但是違反了就算是公認的恥辱的法律。”[6]在希臘人追尋自由的道路上,理性與秩序并沒有離他們遠去,如同悲劇中的英雄們到最后仍無法真正地脫離神的掌握,獲取完全的自由一般。希臘人完美地界定了自由的邊線。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賀拉斯.詩學詩藝[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9.
[2] E. Segal . Greek Tragedy[D] . Oxford University,1983:183.
[3] 依迪絲·漢密爾頓.希臘精神[M].葛海濱,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194.
[4] 埃斯庫羅斯.古希臘悲劇故事[M].魏賢梅,譯. 2007:4.
[5] 依迪絲·漢密爾頓.希臘的回聲(第一章)[M].曹博,譯.華夏出版社,2008.
[6]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M].商務印書館,19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