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益
摘 要:從古至今,理性而系統(tǒng)的書籍裝幀設計使我們對書籍形成了一個既定的認識模式,即“書”是一個六面體的“視覺形象”,也就是說書有一定的厚度,且書脊處固定在一起,多為從右至左翻開閱讀。除“理性的”書籍設計外,還包括“感性的”書籍設計。在具體的設計中,若是任由感情泛濫做出來的書籍設計將是雜亂無章的,必須由理性的思維進行指導,而單單從理性的角度出發(fā)來進行書籍設計則會產生冰冷的距離感,所以理性設計與感性設計有著剪不斷的關聯(lián)。我們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在進行書籍設計時,需要激情,需要自身靈魂與書內容的碰撞,進而產生最初的設計感覺和設計思路,當確定這種設計感覺時,就需要理性的秩序美來指導,使設計規(guī)范化,之后,又需要回歸感性,再一次從情感上對書籍設計進行調整。
關鍵詞:書籍設計;理性設計;感性設計;秩序美;圖形重構;波普藝術;交替;動態(tài);平衡與融合
在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影響下,為了將信息進行功能化的傳達,而忽視了歷史、文化、個體上的差異,這種設計風格我們稱為“理性設計”,也可以稱為“線性設計”。如果我們把現(xiàn)在的書籍裝幀設計稱作一種程式化的線性設計,我們會發(fā)現(xiàn),與之相對的設計形態(tài),那種具有歷史感、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差異性的“感性的”和“非線性的”書籍設計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早已存在。隨著人類的誕生,非線性的“視覺書籍”就已成為人類交流和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從歷史發(fā)展的脈絡中我們可以看出并找到本質的、更感性的非線性設計模式,對文脈的重視也就是對人性的重視,這一點正是人們所崇尚的。這種感性的、極具人文情懷的設計形式逐漸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僅憑自己的情感來設計或是在書籍設計中任由感性情懷泛濫,那么在這種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將是雜亂無章的,怎樣將線性與非線性、理性設計與感性設計自然地融合在書籍設計中將是我們探討的主題,同時也是當今設計師們力求攻克的難點與平衡點。
理性設計是那種井然有序的、現(xiàn)代主義的產物,秩序美成為設計的核心。有秩序的,極具數(shù)、理、化韻律的視覺呈現(xiàn)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形式上的美感。這種形態(tài)下的書籍設計也遵循了現(xiàn)代設計的形式法則,力求體現(xiàn)對秩序美的追求。德漠克利特以原子結構來解釋宇宙實體的內在形式,而畢達哥拉斯派以數(shù)理描述宇宙實體的外在形式,他們從天空星辰的布局中悟出了點、線、面的幾何關系,這一點在書籍設計中至關重要,是設計的基礎。設計家羅爾·羅塞利奧對哥特式圣經內頁邊緣數(shù)值比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九段劃分法。在設計史上對現(xiàn)如今影響最大的代表人物是勒·科布歇,他運用建筑學的基本理論根據(jù)人體比例進行黃金分割,被稱為“模數(shù)設計體系”,其核心就是試圖利用人們對級數(shù)變化心理反應所產生的秩序美進行設計。在勒·科布歇發(fā)明模數(shù)之后,歐洲各國設計師紛紛運用這一設計原理,并將之進一步推進,最終形成了網絡設計的理論體系。網絡設計體系把比例分析法在書籍設計中的運用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其特征是重視比例感、秩序感、連續(xù)感和清晰感??傊且岳硇缘臄?shù)理為基礎的形式法則在書籍設計中的運用。
也許會有人提問:難道這些叫書籍設計嗎?“書”的作用是交流、溝通和承傳,如此數(shù)據(jù)化的設計法則與我們腦中的形象相差甚遠。理性的、線性的設計體現(xiàn)出明顯的距離感,書籍設計屬于藝術范疇,在藝術領域中,后現(xiàn)代主義強調美學高于功能,外觀形象的設計甚至比技術、實用、功能更具優(yōu)先權,這一主張與感性的、非線性思維下的設計形式不謀而合。
如果說書籍設計主要是從平面的角度被人看待,那么后現(xiàn)代主義就正是要將這一平面“擊破”,從空間的、立體的角度來重新思考書籍、感悟書籍。從理論上來說,人們對空間往往是很感興趣的,人們通過身體的感知將書本這個狹小的物理空間轉化為廣闊的精神空間。“通過超平面的設計,書籍變得有了方向和力場。”文丘里在他的后現(xiàn)代宣言中提出的一個主張,就是吸取波普藝術的手法。他贊賞波普藝術“用改變背景擴大尺度的方法,給普通的要素以不普通的意義。通過感覺的相對性與意義相對性的結合,舊東西在新的環(huán)境中能產生既舊又新、既平庸又生動的豐富意義”。[1]將波普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作為平面設計的新的表現(xiàn)形式,也使書籍設計更加多樣而大眾化。
此外,后現(xiàn)代常將多種圖像進行重構的方法用來體現(xiàn)書籍設計中的“感性”,采用拼貼等手法將圖像組合為新的畫面,這一手法在封面設計中經常使用。用大量的、不同的圖片合成的視覺效果,豐富、輝煌而神秘,所呈現(xiàn)出效果給設計者或是觀者帶來了極大的視覺觸動和情感共鳴。后現(xiàn)代主義主張多重思維,主張感性設計,甚至把一切確定性的問題轉化成不確定性。在極具情趣和想象力的狀態(tài)下,將設計信息變得多元化,信息的內涵將隨著受眾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和延伸,單純的文本和設計元素似乎被賦予了靈魂。那么,設計形式和語言文字是怎樣借助感性的形態(tài)和文本傳達呢?答案是一切事物都可以作為感性的載體。最簡單的如書籍中文字的排列方式可以多樣化,不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橫排或豎排,也要根據(jù)書的內容,甚至作者的性格來設計。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紙質的不同也會呈現(xiàn)出風格迥異的魅力,給設計者帶來極大的思想空間。就是可以通過不同材質的紙張來傳達書籍設計的感性色彩,根據(jù)書的內容尋找到適合的紙張,使紙張能夠體現(xiàn)書籍的內容,這無疑也是感性的宣泄。非線性的物質設計賦予了書籍靈魂,能被大眾更深刻地感知。例如,杉浦康平設計的《工藤哲己的藝術裝置》一書中,闡述了他的“五感設計”理念,既“書是將信息視、聽、觸、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復合宇宙”。[2]將實物的展示融入書籍形態(tài)中,從而帶給人們超出視覺的多維的、全方位的感受。如今,還有一些書籍設計將現(xiàn)成的實物直接粘貼在書的封面上或內文中,形成空間質感和立體感,讓人耳目一新。
“感性”的書籍設計,除了在書的外部造型上進行推敲設計外,在其內部的版式編排和圖像的選擇以及頁面之間的穿插上,也同樣有著無窮的想象空間。為改變平面設計帶來的呆板,常常利用技巧在頁面之間的銜接上采用鏤空、透疊等手法,以取得三維的深度效果。在設計中還可以利用繪畫的肌理,在表面上加以處理以達到強烈的視覺效果。同時,在圖像構成上強調對比關系,如幾何圖形和有機圖形的對比、圖形元素空間布局的對比等。這些對“平面”的解構豐富了我們的視覺,同時增強了傳達效果。
若是任由感情泛濫做出來的書籍設計將是雜亂無章的,必須由理性的思維進行指導,而單單從理性的角度出發(fā)來進行書籍設計,就會產生冰冷的距離感,理性設計與感性設計有著剪不斷的關聯(lián)。我們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在進行書籍設計時,需要激情,需要自身靈魂與書內容的碰撞,進而產生最初的設計感覺和設計思路。當確定這種設計感覺時,就需要理性的秩序美來進行指導,使設計規(guī)范化,之后,又需要回歸感性,再一次從情感上對書籍設計進行調整??梢园l(fā)現(xiàn),書籍設計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復合過程,是一個需要“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動態(tài)過程,我們通過視覺和觸覺、情感和理智來感受書的形狀、材質、顏色和內容,并力圖使書籍設計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尋求平衡與融合。
參考文獻:
[1] 詹和平.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2] 呂敬人.衫浦康平的設計世界[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