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周露平
摘要 問題設置是課堂改革的重點與難點,必須在問題意識產生源頭進行思考。面對諸如知識傳授滿堂灌、問題設計簡單化、師生問題對話粗糙化等問題,要將問題設置回歸學生,同時要把握好諸如重難點結合、目的性與過程性統(tǒng)一等原則。
關鍵詞 高效課堂 問題設置 對策
高效的課堂教學是超越反復記憶與簡單模仿的知識認知框架,從課堂實踐維度提出學生對話與理解外在事物的啟發(fā)式過程。換言之,通過觀察事物來啟發(fā)、引導受教者,用已有的知識內容,進行有目的的接收與有意義的建構。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將學生引入到知識的源頭即問題意識上來,因而設置有效的問題比解決這些問題要重要得多。
所謂學科“問題設置”的涵義,是指根據(jù)本門課程所要傳授的系統(tǒng)性知識,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背景,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有計劃、有針對性、有創(chuàng)造性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做到學生參與問題設置、教師引導問題設置、師生互動解決問題三個層面。
一、缺乏有效“問題設置”的幾種類型
1.“問題設置”質量不高
很多教師在具體問題設置過程中忽視了問題設置的“有效性”與“實效性”,問題多了,卻不等于課堂就高效了。
因此在具體問題設置過程中,應該強調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貼近教材。問題設置不能離開教材,教材是問題的核心源頭,這是基礎教學的關鍵。將教材中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這樣才能避免問題設置的空泛。二是貼近學生。學生是問題設置的主體。問題設置應該把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興趣愛好進行有機整合,不能憑學生的愛好而設置問題,更不能不考慮學生興趣點強硬地塞入問題。三是貼近時代。問題設置不能脫離學生所處的時代與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任何一個沒有時代感的問題是不能吸引學生的關注,必然注定教學效果的失敗。四是貼近教育精神。問題設置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幫助學生養(yǎng)成求學好問、刻苦鉆研精神的方法路徑。
2.“問題設置”的主體單一
將教育者的主導性與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關系人為分割,養(yǎng)成了學生課堂探索的懶惰性與探究問題的滯后性。目前很多教師提前做好課程的課件,并脫離學生實際提前預設問題。這是當代教育的大忌:一方面由于教師本身的教育素質及對知識點的把握深度上存在差異,問題設置水平在具體操作中有很大差距;另一個方面學生群體由于個體受教育層次與知識儲備的原因,對同一個知識點的問題理解與接受也是有顯著差異的。因此教師預設的問題僅是自己對教材的一種自我理解,不能取代學生對知識把握的參與性與主動性。
3.“問題設置”中學生主動權喪失
問題設置本身就是教師在實際教學與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共同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合理的問題設置。然而現(xiàn)狀正如前面所言,一方面問題設置的主動權在于教師,問題設置的目標和過程以“灌輸教育”為主,體現(xiàn)不了當代教育改革的內涵;另一方面學生應該是問題設置的起點與終點,體現(xiàn)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反饋給教師,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解決問題。
二、“問題設置”在教學中應堅持的原則
1.重點與難點有機統(tǒng)一原則
高效課堂的實現(xiàn)必然要求有效的問題設置。問題設置要圍繞重點、難點,不能濫問。重難點確立必須走在新授課之前,即在學生的預習及預習反饋過程中確定。而問題設置本身就是查找重點、提煉難點的一個必要過程。在很多教師的導學稿設計中有“預習導學”欄目。大多以填空的形式出現(xiàn),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形式在預習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學生也更多的是將其作為硬性知識填空,以復制粘貼方式,機械地、不經思考地完成。因此,問題設置的過程中,教師要真正做一個引導者。教師應該根據(jù)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和主要內容,圍繞本課中心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這里的問題設置角度要寬、面要廣。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在課前就可以完成對本課疑難問題的提出;教師在講授新課前可以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合并歸類,整理出本課問題的提綱。這樣的問題式預習延伸到課內,真正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啟發(fā)性、引導性、發(fā)散性三者互動原則
該原則要求問題設置不能太難、不能太簡單、不能過于拘泥于課本。教師不應該是教材的執(zhí)行者,更應成為知識學習的啟發(fā)者。問題教學法,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使教師能夠以問題導引與探究為解決核心,培養(yǎng)思維能力。在問題設置上應該提高開放性問題比例。有些問題,雖然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直接偏離教學目標,無法實現(xiàn)有效課堂。
3.問題設置目的性與過程性相結合原則
有的問題設置是為了引起學生興趣;有的是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有的是為了解決學生對已有經驗與知識本身之間的矛盾;有的是因為導人新課的需要;有的是因為教學內容深化的需要;有的是因為教學自然過渡的需要;有的是因為教學階段性小結的需要……教育的本質是培育人的社會實踐過程。問題設置的最終目的必須是立足于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有效的課堂教學不是要求在課堂上要講明白什么,不是簡單的記憶與模仿,而是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體現(xiàn)出教育過程性。這才是問題設置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4.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tǒng)一原則
問題設置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放羊,不是滿堂問。要避免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堅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做到有機結合。教師要適時地做必要的引導,怎樣使學生的知識體悟與教師問題引導達到最佳結合成為問題設置的核心。因此,必須要引導學生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合作探究。
5.層次性與合作性相統(tǒng)一原則
隨著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小組性學習等形式的推廣與實踐,使得學生解決問題的難度有所增加,特別是無法將問題設置與合作學習取得某種統(tǒng)一,因為這些知識僅僅在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和合作交流環(huán)節(jié)是無法解決的,大多數(shù)仍然離不開教師的講授,此時的教師導引作用開始發(fā)揮,表現(xiàn)為師生互動合作。所以,當學生對問題設置的內容沒有一種前理解的過程,那么學生對相應設置的問題并未有真正的把控,從教學經濟性角度來看,是浪費了教育雙方的時間。同時,從教學合理性維度思考的話,這種問題設置就無法從教學程序與教學內容上得以自洽,從而導致整個課堂設計的失敗。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能夠參與教學過程之中,并讓學生從知性維度介入問題的理解,用對話、理解、互動的方式不斷呈現(xiàn)出問題設置——問題解決—一新問題設置的良性循環(huán),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問題解答能力。
總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要為學生服務”,問題設置必須統(tǒng)籌以上幾個原則,將問題意識、學生探究、課本知識、時代背景、教師導引等因素多維結合,它向我們展現(xiàn)的是一個優(yōu)秀的問題設置,是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性與師生互動設置問題三者的有機統(tǒng)籌。
[責任編輯 孫曉雯]